课件40张PPT。第三单元单元序曲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在天地间值得欣赏的美好事物中,还有什么比灿烂的春景和自然山水更值得流连?在世间最可珍惜的情感中,还有什么比珍贵的友情更需要精心培育?畅想在最富人文气息的唐代,寒腊过后,山景清明,充满才情的诗人,远足郊外,怎能不载酒携朋?于是,写一封书信,温润情谊;道一款心曲,邀约友情。一位是最善于模山范水的唐代诗人王维,一位是意气相投、诗赋相酬的秀才裴迪,他们的友谊有诗歌作证,有辋川的山水作证,还有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书信作证。第三单元与尹师鲁第一书
友情,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坎坷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的一把真诚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如果说友谊是一棵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思念的清泉;如果说友谊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从心中升起的真诚的太阳。欧阳修的这封与尹师鲁的书信,正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友情的最好体现,是真挚的朋友之间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是两颗曾经饱受仕途磨难的心灵的相互慰藉。第三单元第三单元与微之书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西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中国自古就有“文人相轻”的说法,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因共同的耿直,两个好友竟落到同一被贬的命运。白居易在凄凄秋风中离开长安,走的恰好是元稹不久前赴贬所走过的路。诗人满腔惆怅,一路上寻找着好友留下的墨迹。这首题在蓝桥驿上的绝句,是两位伟大的诗人在患难中相互思念相互鼓励的最好见证。《与微之书》更将这种共同的遭遇、共同的命运、共同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第三单元寄欧阳舍人书
草木为了感激春的到来而吐露新芽,鲜花为了迎接夏的到来而竞相开放,硕果为了感激秋的到来而挂满枝头,雪花为了感激冬的到来而飘飘洒洒,纷纷扬扬。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是一种品行,感恩是一种幸福,感恩是人生永恒的支点。面对自己的恩师,曾巩满怀感恩之心,感谢老师的培养提携,盛赞老师的道德文章,更把自己家族的兴荣、祖业的承系,“一归于先生”。其情也拳拳,其言也切切!9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古诗品韵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
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第三单元【赏析】 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开头二句写景,着意刻画水色山光之可爱,虽深秋,山依然苍翠,水依旧潺湲。一个“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一个“日”字,却令人感觉山水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三、四两句,转而写情。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不言而明。五、六句写景致。渡头落日,墟里孤烟,地道山村风物。最后两句再写人情。接舆、五柳,洁身自好,高风脱俗。风光无限,加之人物疏狂,怎不叫人情趣陶然?全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第三单元【思考】 诗歌的开头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秋日景象?哪两个字用得最好?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无,通“毋”,读wú动词,过访,此处指游览名词,过错动词,胜过动词,超过动词,交错动词,参与名词,期间名词,时期凭借随着经由,通过趁机表示顺接上文,于是,便表因果,相当于“因为”“由于”名词用作动词,吃饭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形容词用作动词,打湿气候。天性。作者卡片[写作背景]
王维于开元二十年前后曾在辋川隐居,他对田园风光、自然山水怀有特殊的情感,写了许多诗歌赞美那里的生活和景物。在隐居生活中他经常和野老共话桑麻,同朋友饮酒赋诗,与山僧谈经论道。王维的辋川别业地处陕西蓝田南八里的峣山之口,辋谷水出峣山口北流入灞水。辋川别业傍山临水,风景非常优美。裴迪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他们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这一年的腊月末,裴迪在自己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这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这就是本文内容。1.作为一篇书信,本文在内容上有什么体现?
[我的理解] 书信是直接与接受者对话的,其所叙之事、所写之景、所抒之情都应与收信人有密切联系。作者正是做到了以二人相处的往事,以二人共赏的风景和二人相同的志趣,来吸引、说服对方。在这封信中,虽然写景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叙友情却是贯串始终的线索。像第一段记独游的索然无味,第二段对往昔的回忆,第三段向裴迪发出的热情邀请,总是在不断地向裴迪表达自己对好友的思念之情。2.怎样理解“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
忽”的深刻含意?
[我的理解] 这是全文的关键性语句。诗人所说的“不急之
务”,恰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陶醉与留恋。“是中”“深趣”
就是陶渊明的“此间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深趣”一词寄
寓他对纯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的自然生活的喜爱。“无忽”,
是诗人对朋友的交代,也是对自己的提醒。3.作为一封书信,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我的理解] 作者在这短短篇幅中,浓墨重彩地描写冬日景色,遥想描绘春天的美景,这与本文的写作意图有关。这封信既是用来叙述朋友情谊,同时也是与友人相约共赏,向友人发出邀请。作者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把美景真情与朋友分享,同时也暗含着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要注意的是,本文的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山中与裴秀才迪1.讲究绘画的结构美
作者选择了辋川风景中两幅典型的图画,一幅是辋川寒山图,一幅是辋川春山图。两幅图画的构建体现了王维对自然具有敏锐的感悟力,以及取景布局的匠心构思。以辋川冬山图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之处。作者首先从全局着眼,从大处落墨,以“清月映郭”为这幅巨画摹下广阔的背景,把辋川的总体布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接着按照由远及近、由山而水的层次,把所见之景一层层地铺开去,同时也把辋川的自然美景一层层地揭示在欣赏者的面前。粗线条勾勒完毕,作者就开始细致地描画工作,“水”,在月光中沦涟;“月”,在水中涤荡。远山忽明忽暗。再在自然图景中点染几声犬吠、夜舂、寺钟之声,使整幅静态的画面动态化了,且着上作者的情感的色彩。
2.讲究虚实相生之美
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一文里,作者所描绘的辋川寒山图、辋川春山图,采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其中辋川冬景图为眼前所见之景,为“实景”,辋川春景图为想象之景,为“虚景”。一实一虚,形成对比,亦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完整的辋川风景图。同一幅图里,则体现了“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艺术原则。在第一幅画里,透过“实”的画面,我们看到了辋川月下寒夜的幽寂、清寥的意境美;在第二幅画里,我们则看到了“虚”景之中充溢着跃动生机。两幅画图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闲居生活中那种闲逸萧散的情趣无不涤荡于其中,真正做到了景与情的水乳交融。王维于天宝三载(744)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每到休假之时,他便来到那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时,朝政由奸相李林甫把持,有才能和敢于直言谏诤的人纷纷受到压制、打击。在这种情况下,王维早年经国济民的心志开始冷淡下来,他要在山水之间寻求宁静、安逸的生活环境,以洁身自好,来躲避政治风险。
面对辋川美景,王维不愿独享,便写信热情邀请诗友裴迪同游。[适用话题]那一世的辋川
陆 虹
那一年,盛唐的阳光,照在辋川山
间的湖面。 山中,云自飘,水自流,花
自芬芳,柳自窈窕。见与不见王维,辋川
依然空山鸟鸣。王维用诗告诉我们,辋
川的诗境,是他“吾无隐尔、舍筏登岸”
的物化的世界。我相信,王维是早早地沐浴了生命的阳光,他在辋川更深地成就了自己。 公元744年,王维住进陕西蓝田辋川别墅。从此,辋川成了王维的别称,王维为后世制造了一个世代不灭的精彩的梦幻之境。那一世的辋川,经历了千年的时空,依然清风晓月、柳浪飞泉般成为历代文人一生的精神之梦。那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了,那是有着王维魂灵、盛唐气质的回归之地。
辋川,那鹿砦、宫槐陌、临湖亭、南诧、柳浪、白石滩、竹里馆、椒园……二十个景别,成了王维山水诗的灵感之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辋川集》成了王维诗歌创作的巅峰,而此刻的王维真是“秋水芙蕖,倚风自笑”。 与其让他人主宰,不如放飞自我。长安城里的功名利禄虽也诱人,但毕竟,王维已不再是初到长安的翩翩少年,经历过仕途的失意,已过不惑的他,更愿意在混浊的官场外找寻到一个心悦神愉的自在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维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辋川成了王维结友、奉佛、听风、赏月的田园,他骨子里的淡泊、悠然渐渐在这里凸显而出,至此,王维不再有边塞时期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激昂的诗情,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简而不薄的禅意开始在他心灵中开启,王维也许不知,他的单纯与直接影响了后世千年的艺术。天机自开的王维,还没有做到陶渊明那么彻底,但他和他的辋川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桃花灿烂中,王维心如满月,肌骨清凉。那山中的动静、虚实,清远、寂静都入得王维心境,不知是辋川寻王维,还是王维寻辋川,他在那花开花落的自然中获得了身世两忘、万境虚空的境界。辋川时期的王维是深情而淡远的王维,他侍老母、结道友,于空寂中望穿人生。即使后来历经“安史之乱”,即使后来人称“王右丞”,王维也从未因世间不定之事,而过于悲喜。盛唐的诗人杜甫、岑参与他唱和,当朝的权贵也往来于他,但是王维的心真的已经住进了辋川,自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辋川带来的不仅是世间的美景,更是王维挥之不去的心
境。经年而去,那诗中的画意、音韵、禅境从未淡去——“倚
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人闲
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真是感到诗人与自然恍若一体的幻
觉,在静谧的世界中蕴藏着巨大的生机。
再提辋川,清幽、明净、静寂的象征。那一千三百年前的庄园,更是后世沉浸佛教以求超脱的精神王国。辋川的一草一木,一泉一石,充满空灵寂静的禅意,我们何时想起,都充满了奇特的力量。
【赏评】 美丽的辋川是王维的精神家园,是“与其让他人主宰,不如放飞自我”精神的象征。文章融议论于优美的文字中,本身就是辋川“清幽、明净、静寂”风采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