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建筑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他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他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罗马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均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就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游”、“可居”种种,但“可游”、“可居”胜过“可望”。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的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斗拱、飞檐的讲究,门、窗形式的自由和多样,鲜艳色彩的极力追求,“金铺玉户”、“重轩镂槛”、“雕梁画栋”,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大概随着晚期封建社会中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动更多的想像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希求人间的环境与自然界更进一步的联系,它追求人为的场所自然化,尽可能与自然合为一体。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虚实”的种种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一个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在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建筑艺术》)
材料三:
《红楼梦》里的府邸建筑与封建社会的秩序一样,有长幼尊卑,有君臣父子,不可丝毫逾越。大观园五间正门“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榻,皆是细雕新鲜花样”,“桶瓦”是圆筒状的屋瓦,“泥鳅脊”是圆背屋脊,此建筑规制在当时必须具有一定等级地位的贵族才能使用。元妃省亲时是将“銮舆抬入大门”,宝玉娶亲亦“大轿从大门进”,礼乐精神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在院落组群中,该特征体现更为明显,每个院落均前后串连,通过前院达后院,此乃中国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产物。府邸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直接、紧密相关的联系,反映出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的一般特征,儒学规范、礼制亦渗透其间。
大观园在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意境营造上均遵循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规律,体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大观园中的植物配置,充分利用植物所具有的“情感与品格”来赋予园林不同的性格特征。如怡红院“绕着碧桃花,穿过一层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俄见粉墙环护,绿柳周垂……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怡红院红香绿玉的色调很好地烘托出贾宝玉的性格特征。又如桃翠庵“有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也是妙玉孤傲性格的物化。
(摘编自郭芸芳《<红楼梦>中描写的建筑融合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因为喜爱,从而沿用的法式,是建筑物与其构件之间所存在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为了不同的需要,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是不符合建筑“文法”的。
C.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是:“可游”“可居”的建筑群体,已由简单的空间存在转变为可以让人慢慢游历、感受生活的时间过程。
D.文中加点的“文章”“小品”“借景”“可望”“金铺玉户”所用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而“山节藻棁”“朽木不可雕也”的引号表示引用。
2.根据对材料三的理解,下面植物配置与人物“情感品格”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潇湘馆,“一带粉垣,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与林黛玉孤高洁雅的性情十分相合。
B.蘅芜苑,“奇花异草,仙草仙藤,愈冷愈苍翠”,与薛宝钗世俗冷峻、识时物的特点相符。
C.紫菱洲,“岸上蓼花苇叶,池内翠荇香菱”,与香菱(甄英莲)懦弱无能的性格吻合。
D.稻香村,“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与李纨贞静淡泊的性情相符。
3.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相关论述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在阐述建筑的“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也有运用的灵活性以及各建筑间存在“可译性”时,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
B.材料二中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为了论证园林艺术的建筑美以模拟和接近更自由开阔的自然山林为目标。
C.材料三对《红楼梦》中府邸和园林建筑特点的分析,运用了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红楼梦》建筑的影响。
D.三则材料都谈到中国建筑的特征,但侧重点不相同,而且第一则材料主要就真实的建筑而言,第三则材料是就文学中的建筑而言。
4.结合文本一解释梁思成提出的“可译性”一词。
5.请你根据材料三所谈到的“建筑与礼制”,发挥想象,为元妃省亲中“銮舆抬入大门”的景象设计一个视频拍摄脚本,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每处不超过15字)
类别 脚本
远镜头 贾府建筑:一排深进的高大门楼及院墙,最中间大门敞开。 贾府人物:门前跪伏着许多人。
特写镜头 贾府建筑:正房上面一律桶瓦泥鳅脊,门栏均有细雕,张灯结彩。 贾府人物: 皆按品极服大妆,有序跪伏。 元妃仪仗:八个太监抬着一顶 的銮舆缓缓由大门正中入。
音乐特征
视画解说 依 , 的礼制,即使是祖父母也要对元妃跪迎,銮舆也要由正门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精准医疗
史雨昂
①老杨总感觉自己病了,胸闷气短,精神不振,总是想睡觉。
②孩子这两天打电话过来,说是给他申请了精准医疗服务,可过了两天老杨还是没接到消息,心想可能是大城市排队时间长,就没放在心上。
③上周家里又是只有他一人生活,这样单调的日子,老杨已经习惯了。早上,去门口领取社区配送的早餐,吃完再回去睡到上午十一点左右,出门散步,站在空荡荡的街道上,观察闪过的车辆以及无人的餐厅。
④偶尔能碰上几个同样来散步的老人,也不知如何开口交流。中午回家吃午饭,接着睡午觉到下午三四点,起身打开老式的触屏电脑,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刷几个感兴趣的视频,直到晚饭时间再去门口领饭,重复之前的活动。
⑤这天上午,老杨正睡回笼觉,门口竟响起敲门声,开门一看,只见一个半人多高的小机器朝他露出可爱的微笑表情,机械臂上托着一台精致的手柄,这是上个游戏时代的巅峰产物。
⑥“杨爷爷上午好!我是社区新来的娱乐机器人,很开心见到您。”“哦,你好。”老杨想到新闻上说,近期正是人工智能逐步发展出人格的阶段,于是把它当做普通年轻人看待,“请问有什么事情吗?”“社区送福利,免费体验游戏机时长,协助推广还能领取单机作品!”机器人用位于右上方的机械臂把手柄向前递过去,同时投放游戏宣传界面,这些都是老杨年轻时的作品。
⑦得到进门许可后,机器人进入客厅,停在很少开机的大屏电视机前,又向前投射出活动介绍——每家可免费使用游戏手柄四十八小时,之后可通过完成推广活动的任务领取额外使用时长,最终还可领取游戏库内全部作品。
⑧老杨闲来无事,便划动投影同意参加活动,随后机器人从圆筒型的腰部伸出两根数据线接在电视机的插口上更新了落后的软件配置,自动注册游戏账号,供其自由选择游玩的内容。
⑨他默默地盯着眼前的机器人完成了这一系列对于他而言繁琐至极的操作,莫名回想起小时候教爷爷使用新遥控器回看电视节目的场景,不觉有些感慨。老杨选择了曾经最爱玩的对打游戏手,握着曾经心心念念的高档手柄,与机器人开展对战。
⑩四十年前热血的灵魂似乎暂时回归到了年老的躯体之中,过去研究的角色连招已经形成肌肉记忆,现在仍然可以流畅使出,让他重新回味曾经挑战对手的快感,正玩到心头上,又传来敲门声,眼看到午饭时间,家里的娱乐机器人自觉的分离身体,留中枢头部继续与老杨游戏对决,身体部分却去门口领了午餐并放入餐厅的保鲜箱内,这也让老杨坚定了“不按时吃饭一两次也无妨”的想法。
和年轻时一样,玩游戏的时间仿佛流逝得更快一些,仅仅一周,老杨就用完了免费游戏时长。为领取推广活动得来的新时长和新游戏,他带上了娱乐机器人提供的AR现实增强眼镜。
刚戴上眼镜,老杨就感觉天旋地转,像是颜料盘打翻进水桶里,各种色彩流动交融成迷乱的漩涡,这也是他之前拒绝使用现实增强技术的原因,但现在为了达成游戏目标,他尝试扶着沙发适应这种眩晕感,大概过了十分钟,突然发觉眼前的世界多彩起来。原先配置为黑白灰的冰冷家具旁出现了浮空的选择栏,可以更换成不同的风格样式。餐桌上也多了侍者模样的NPC,帮他向社区餐厅点餐。窗外刺眼的晴天也可转换成他喜爱的雨天,隐藏在墙壁里的感官模拟系统复原出自然的滴答雨声与泥土香气。
老杨摸索着走出家门,白色空荡的街道变成了热闹的商业街。许多3D动漫形象的人物穿梭其中,与临街的虚拟店铺进行交易,转身走进平日逛的老超市,发现档位的商品上都悬浮着各式广告与使用说明。他在果蔬类的位置停下,点击苹果的试用按钮,架在鼻梁上的眼镜就会传输电磁信号,感知到被模拟出来的当季苹果味道与香气。
这时老杨才意识到,随孩子搬到新时代城市生活后,自己因拒绝新技术错过了许多。于是他便主动探索现实增强眼镜投放出的影像内容,从左上角翻出了类似“任务栏”的信息框,想起自己最初戴眼镜的目的,随着虚拟箭头的提示来到社区娱乐中心。
聚集在中心的都是和老杨差不多年纪的退休老人,个个头戴巨大的长方眼镜,身着运动辅助安全外骨骼,在缓慢移动的履带上探索着自己喜爱的虚拟世界。
老杨见状,不知推广活动如何做起,点开任务栏仔细一看,见到与他人进行多人游戏也能完成目标,便以此为由尝试与其他在休息区喝水的老人搭话,就像他四十年前用电脑在冒险网游上找人组队一样。
大概过了两周,老杨已经习惯前往社区娱乐中心与其他老人一起体验年轻时梦想的游戏,而AR眼睛投射的任务栏也在不断更新中。
接下来老杨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学习如何使用摩托车头盔造型的意识链接器,在身体进入睡眠状态后登上云脑系统体验元宇宙世界,或是尝试习惯操纵在火星上租用的仿生身体,体验外星生活。
现在老杨感觉自己身体还是很健康的,充满活力,心情舒畅。
一个月后,从火星出差回来的小杨看到老杨的新生活,满意地在医疗系统上给父亲订购的“精准医疗”服务打上满星评价,又想起了最初让其下定决心订购服务的推荐语——能治疗心病才算是真正的精准医疗。
(选自2025.4《小小说月刊》)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③段用“空荡荡”修饰街道,用“无人”修饰餐厅,生动地描写出人口老龄化后,整个社会缺少生机以及经济萧条的景象。
B.由“这是上个游戏时代的巅峰产物”及“这些都是老杨年轻时的作品”可以看出老杨年轻时喜欢玩游戏,甚至创作出游戏作品。
C.文章通过老杨一开始“胸闷气短,精神不振”,到最后“充满活力,心情舒畅”的变化,反映了娱乐机器人对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D.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带来便利时,也定会让人陷入孤独无聊中。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老杨的心理状态的变化,暗线是娱乐机器人对老杨实施的精准治疗。两线交织,使得情节结构更为紧凑,主题更深刻。
B.“这也让老杨坚定了‘不按时吃饭一两次也无妨’的想法”,同《祝福》中“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一样属于闲笔,却闲笔不闲,均有其用。
C.划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揭示了老杨之前拒绝使用现实增强技术的原因,也让人联想到很多人面对快速更新的时代时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
D.与《促织》和《变形记》以事件的荒诞不经来加深对社会现实的讽刺批判不同,本文作为科幻小说并不是为反映现实而创作的,没有批判性。
8.请结合《精准医疗》,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9.文章结尾小杨满意的“为‘精准医疗’服务打上满星评价”有点出人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听用,岂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
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仁义》
材料二:
初,孟子师子思,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二》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朕唯欲A卿等存心B理道C务尽D忠贞E使百姓安乐F便是G朕之甲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近来,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的“比”含义不同。
B.因,顺、顺应,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中的“因”含义相同。
C.胜,超过,与《鸿门宴》中的“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的“胜”含义不同。
D.所以,用来……,与《谏逐客书》“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的“所以”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认为,以仁义治国的帝王国祚长久,专任法治虽能一时救弊,但易导致速亡,因此主张“专以仁义诚信为治”。
B.王珪认为天下历经凋敝,需要用仁政移风易俗,但关键在于“得人”;杜正伦则认为人才本就存在,不需要刻意寻访。
C.唐太宗以隋炀帝甲仗充足却因不修仁义而灭亡为例,强调治国关键在于“存心理道”,让百姓安乐,而非军备强盛。
D.子思与孟子探讨“牧民之道”时,虽表面上对“利”与“仁义”有分歧,但本质上都认同仁义是根本利益,二者并不矛盾。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
(2)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
14.从文本一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①
宋·张孝祥②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时所作。②1159年,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汪彻所劾罢。不久知抚州(今江西临川),一年后又罢归。前后三年,两次遭罢。宦海风波,磨去了他那“少年气锐”的棱角。
15.下列对这首宋词的内容情感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以“问讯”开篇,表露重访的急切,而“又”字暗写出三年间仕途波折。
B.“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通过触觉描写,赋予自然风物以情感,营造物我交融的和谐意境。
C.下片“世路如今已惯”中“惯”字,既含历经宦海浮沉的无奈,也透露出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失望与超脱。
D.结尾“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以景结情,“沙鸥”意象暗用典故,寄托了与自然相契的情怀。
16.本词与作者的《念奴娇·过洞庭》都用到“悠然”一词,但所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真诚待人,可以增强信任,加强合作;傲慢待人会使人际关系恶化,人心背离。《谏太宗十思疏》中这样写道“ , ”。
(2)《阿房宫赋》中作者借“ , ”告诫统治者要吸取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必将重蹈覆辙。
(3)当飞机飞过连绵起伏的山峦和如丝如带的江河时,不由让人想起唐诗宋词中的“ , ”两句。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莎士比亚一方面用细腻的情感,跳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描绘着现实世界,另一方面又将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紧密结合,以真情实感描绘着每一个人物和探索着他们的人性本质。
②《李尔王》被称作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伟大的作品”,是一部人类的精神史诗。李尔王这一形象的背后折射出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精神中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李尔王所取得的道义上的胜利使这部作品具有了深层次的艺术内涵,其中体现了人性的复归。《李尔王》的叙述场景是广袤的荒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荒原象征了李尔王所遭受的物质苦难,也是他 。作品中的善恶冲突、美丑矛盾大都 ,又回归于人性,正是由于剧中的人物形象都( A )地服从于本性,所以才显得这部悲剧更加具有讽刺意义。与此同时,激荡的暴风雨也象征了世间多种价值观不可调和的冲突和矛盾。荒原意象不但是对现实社会的无情批判,更展现了莎士比亚在艺术创作层面的大胆创新。
③在四大悲剧中,莎士比亚通过塑造多样化的人物来不断挖崛人性中深埋的道德本质,展现了不同层面的人性真实。一个个( B )的人物形象诉说着人性的悲剧故事,展现着现实的矛盾和冲突,并不断告戒我们要在历史的宏流下保持人性中的至善一面。
18.下列选项中在构词方式上和文中加点的字“展现”相同的一项是( )
A.描绘 B.洗净 C.抱起 D.跨跃
19.请在文中括号A和B处分别填入恰当的成语。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第③段有三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修改。
22.下图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徽,请写出小圆内的构图要素(数字除外),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Ⅱ中提到“精准医疗”,我们国家在各个层面的建设治理中也不断强调“精准”;然而清·郑板桥却认为处事做人要学会“难得糊涂”。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C 2.C 3.B 4.“可译性”是指①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②“同一性质的建筑”可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注:答案中必须有“同一性质”“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的字眼) 5. 自贾母等有爵者 金顶金黄绣凤(或者对銮舆进行了细致描写,但必须有颜色的描述且必须是黄色或金黄色,以体现元妃的不同身份) 庄重而喜庆 君臣父子 长幼尊卑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三则选文,从不同维度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梁思成以“文法”为喻,系统阐释了中国建筑的形式法则与灵活性;李泽厚从美学角度,揭示了建筑与自然、生活的和谐关系;《红楼梦》选段则呈现了建筑如何承载礼制规范与社会等级。三则材料形成互补:从形式法则到审美意趣,再到社会功能,共同构建了中国建筑的完整文化图景。论述中巧妙运用比喻、举例等手法,将专业建筑理论转化为生动易懂的文学表达,体现了学术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是建筑物与其构件之间所存在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错误。由原文“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他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可知,所谓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包括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他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选项以偏概全。
B.“是不符合建筑‘文法’的”错误。由原文“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可知,它是符合文法的。
D.“‘文章’‘小品’‘借景’‘可望’‘金铺玉户’所用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错误。“文章”“小品”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借景”“可望”的引号表示突出强调。“金铺玉户”的引号表示引用。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
C.“香菱(甄英莲)”错误。“紫菱洲”是贾迎春。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错误。由原文“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动更多的想像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知,引用的诗句只是“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的例子。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①由原文“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可知,“可译性”是指不同民族的建筑在解决相同问题、满足相同需求或表达相同情感时,能实现等效的功能和意义,如同不同语言可以翻译出相同的内容,所以,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
②由原文“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只是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可知,“可译性”是指不同民族的建筑在解决相同问题、满足相同需求或表达相同情感时,使用的“词汇”(建筑构件)和“文法”(建筑风格、手法)是不同,即“同一性质的建筑”可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红楼梦》里的府邸建筑与封建社会的秩序一样,有长幼尊卑,有君臣父子,不可丝毫逾越”可知,为了体现封建社会长幼尊卑、君臣父子的礼制秩序的严格性,特写镜头中人物可安排自贾母等有爵者按品极服大妆,有序跪伏,他们虽是元春的长辈,但也要遵循君臣父子的礼制秩序。
②本处需要对元妃所坐的銮舆进行描写,元妃的身份是皇家贵妃,为了体现皇室的尊严至高无上,所坐的銮舆也要使用皇家的专用颜色黄色或金黄色,而且銮舆所用的刺绣的图案也要用能体现元妃身份的凤,所以可用“金顶金黄绣凤”来描述元妃所坐的銮舆。
③本处象征皇室的元妃回家省亲是一件很庄严、严肃的事情,所以所用音乐应是钟磬这种契合皇家礼仪的庄严肃穆之声。同时还需要体现轻易不能出宫的元妃回到贾家的喜悦之情,所以音乐还要喜庆。所以,应使用庄重而喜庆的音乐。
④⑤由原文“《红楼梦》里的府邸建筑与封建社会的秩序一样,有长幼尊卑,有君臣父子,不可丝毫逾越”可知,本处元妃省亲的画面体现的是长幼尊卑,君臣父子的封建社会礼制,即使是祖父母也要对元妃跪迎,銮舆也要由正门入。所以,④⑤两处分别为君臣父子、长幼尊卑。
6.B 7.D 8.①科学是幻想的基础,小说情节基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技术细节(如简单的对话、用机械臂递手柄、投放游戏宣传界面等)符合或部分符合现有的科学真实;
②幻想突破科学限制,通过娱乐机器人精准治疗老杨心病一事,展现人工智能已经突破人性化难题,融入科学想象,超越具体的科技局限;
③科幻通过科学逻辑构建了可信世界,通过幻想探索人类命运与伦理问题。(或者: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9.①出人意外:因为文章第②段写到老杨没接到关于“精准医疗”的消息,中间也没写有医生前来,而结尾却写到小杨为“精准医疗”打满星评价,所以出人意外。
②情理之中:文章前面有多处细节伏笔做暗示。“机械臂上托着一台精致的手柄,这是上个游戏时代的巅峰产物”“同时投放游戏宣传界面,这些都是老杨年轻时的作品”“选择了曾经最爱玩的对打游戏,手握着曾经心心念念的高档手柄”以及对玩游戏的有序推进,这些细节伏笔表明机器人非常了解老杨的爱好,了解老杨的心理和精神现状,暗示有人透露过他的信息。所以,当结尾出现评价时虽然让人出乎意外却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导语】这篇科幻小说《精准医疗》以未来科技为背景,通过老杨从孤独抑郁到重获新生的转变,探讨了科技与人文的辩证关系。作者巧妙运用“精准医疗”这一概念,将传统医疗与心理疗愈相结合,展现了科技发展的人文关怀。小说通过老杨接触娱乐机器人、AR眼镜等科技产品的过程,细腻描绘了老年人面对新技术时的心理变化,体现了科技改变生活的可能性。结尾点题“治疗心病才是真正的精准医疗”,升华了主题,使科技幻想具有了现实温度。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整个社会缺少生机以及经济萧条的景象”错误。文中未提及“人口老龄化”或“经济萧条”。“空荡荡”“无人”更侧重表现老杨生活环境的单调与孤独,以及他对周遭环境的疏离感,而非社会层面的老龄化或经济问题。
C.“反映了娱乐机器人对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错误。老杨的转变核心在于“精准医疗”服务通过游戏、AR技术等方式缓解了他的孤独感,满足了情感需求,而非“娱乐机器人”直接作用于身体健康。文本强调的是“治疗心病”,而非生理健康。
D.“也定会让人陷入孤独无聊中”错误。文中未体现人工智能使人“陷入孤独无聊”,反而通过老杨的经历展现了技术对孤独感的缓解。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不是为反映现实而创作的,没有批判性”错误。虽然本文是科幻小说,但是它通过老杨的经历,反映出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老年人可能会面临与时代脱节、精神孤独等问题。同时,文中提到的精准医疗服务通过科技手段来关注和改善老年人的精神健康,这也隐含着对社会如何更好地关注老年人需求等现实问题的思考,是具有一定批判性的。小说的现实性就是来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科幻小说也是寄寓现实服务于现实的。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原文写到“机械臂上托着一台精致的手柄”“同时投放游戏宣传界面”,机器人和老杨见面后的最基本的对话,这些技术细节符合或部分符合现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小说基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基于现实逻辑的技术进行推演,可见现实科学是幻想的基础。
②“精准医疗”服务通过游戏、AR技术等方式缓解了老杨的孤独感,满足了情感需求。小说的结尾说到“精准医疗”的推荐语为“能治疗心病才算是真正的精准医疗”,展现了人工智能已经突破了人性化难题,所以科幻小说中幻想突破了科学的限制。
③作者通过“游戏手柄唤醒肌肉记忆”“AR眩晕感符合感官适应规律”等细节,让幻想情节符合认知逻辑。所以,科幻通过科学逻辑构建了可信世界。本文幻想通过人工智能的“精准医疗”来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满足其情感需求,所以本文作为科幻小说用幻想的方式探讨了人类命运与伦理问题。(或者: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文章第②段写到“孩子这两天打电话过来,说是给他申请了精准医疗服务,可过了两天老杨还是没接到消息”,文章中间部分写没有写到“精准医疗”的医生到来,而文章的结尾却写到“满意地在医疗系统上给父亲订购的‘精准医疗’服务打上满星评价”,这一结尾出乎人们的意料。
②文章写到机器人来到老杨所住的地方,写到“机械臂上托着一台精致的手柄,这是上个游戏时代的巅峰产物”“同时投放游戏宣传界面,这些都是老杨年轻时的作品”“老杨选择了曾经最爱玩的对打游戏手,握着曾经心心念念的高档手柄,与机器人开展对战”以及老杨对玩游戏的有序推进。这些写到机器人的造型以及所设计的游戏是根据老杨的习惯爱好设计出的,从而让老杨能够不知不觉地接受治疗,而机器人对老杨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如此了解,肯定是有人透露过有关老杨的信息。所以文中的这些描写是结尾“小杨在医疗系统上给父亲订购的‘精准医疗’服务”的伏笔,产生这样的结尾就又在情理之中。
10.CEF 11.B 12.B 13.(1)天下长期凋敝衰落,陛下接受了前朝留下的弊端,弘扬道义、改变不良风俗,是万代之福。(2)就像用饮食供养身体,经常让肚子吃饱,才能使自己的性命保全。 14.唐太宗是一个①善纳雅言或从谏如流,②善于总结治国之道,③以民为本,施行仁政的明君形象。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唐太宗与群臣的对话,展现了贞观之治以“仁义”为核心的治国理念。材料一以太宗三则言论为主体,层层递进:从确立仁义治国方针,到观察民风转变的实效,再到超越军备的治国境界,最后升华出“仁义如饮食”的生动比喻。材料二孟子与子思的辩论,从思想史角度补充了“仁义即大利”的哲学基础。两则材料共同构成“内圣外王”的治理智慧,突出了儒家德治思想的政治实践价值。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但我希望你们注重治理国家,尽忠职守,使百姓安乐,这才是真正的武器。
“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是兼语句,“卿等”是兼语成分,“存心理道”是谓语,中间不能断开,在C处断开;
“务尽”的宾语为“忠贞”,构成动宾结构,在E处断开;
“使百姓安乐”是兼语句,主语省略,在F处断开。
故选CEF。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比”,近来;/等到。句意:但近来看百姓逐渐知道廉耻。/等到第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
B.“含义相同”错误。“因”,顺、顺应;/依靠。句意:顺应民心。/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C.正确。“胜”,超过;/尽,完。句意:比隋朝时强多了。/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D.正确。“所以”,均为“用来……”。句意:君子教化百姓的方式。/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杜正伦则认为人才本就存在,不需要刻意寻访”错误。杜正伦强调“世必有才,随时听用”,并非“无需刻意寻访”,而是反对仅依赖“梦傅说、逢吕尚”式的偶然求贤,主张主动任用现有人才,选项表述曲解文意。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丧”,衰落;“承”,接受;“移”,改变。
(2)“资”,供养;“恒”,常常,经常;“存”,使……存活,保全。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①由原文“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听用,岂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可知,唐太宗非常赞同大臣的言论,可见唐太宗能够善纳雅言或从谏如流。
②由原文“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可知,唐太宗通过观察古代帝王的治国方式,发现以仁义治国的王朝国祚长久,而仅靠法律统治的王朝往往迅速败亡。可见,唐太宗善于总结治国之道。
③由原文“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可知,唐太宗看到百姓在战乱后逐渐懂得廉耻,官民奉法,盗贼减少,认识到“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进一步强调治国必须以仁义安抚百姓,去除苛刻政策,让社会自然安定。可见,唐太宗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我观察古代帝王以仁义治理国家,国运长久,而那些依靠法律来治理的人,虽然能暂时解决一些问题,但最终都会失败。既然我们看到前代帝王成事的方法,就可以把它们用作治理国家的典范。我决心专以仁义诚信来治理国家。希望改变近代以来的浮薄风气。”黄门侍郎王珪回答说:“天下长期凋敝衰落动荡,陛下接受了前朝留下的弊端,弘扬道义、改变不良风俗,是万代之福。但关键在于得到贤能的人。”太宗说:“我思念贤才的心情(求贤若渴),岂能舍弃?(即使夜里做梦都梦到贤才)”给事中杜正伦进言:“世间必有才能的人,随时可以任用,何必用得着去梦傅说遇到吕尚那样的大贤呢?这样以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吗?”太宗深表赞同。
贞观二年,太宗对侍臣说:“我认为在动荡之后,风俗难以改变,但近来看百姓逐渐知道廉耻,官民奉公守法,盗贼一天天减少。所以我才知道民间没有一成不变的风俗习惯,但是治理政务有太平还是混乱的区别啊。因此,治理国家必须以仁义安抚百姓,用威信示人,顺应民心,去除苛刻之政,不做背离道义的事情,这样自然会安定。各位应当共同努力。”
贞观四年,房玄龄报告说:“现在武库的武器装备比隋朝时强多了。”
太宗说:“整顿军队防备外敌虽然是重要的事情,但我希望你们注重治理国家,尽忠职守,使百姓安乐,这才是真正的武器。隋炀帝难道是因为铠甲不足才遭到灭亡的吗?正是由于他不修仁义,君臣才会怨恨叛离他。你们应该理解我的想法啊!”
贞观十三年,太宗对侍臣说:“树木茂盛则鸟雀栖息,水域广阔则鱼群游弋,仁义积累则百姓归附。人们都知道害怕灾害,却不知道实行仁义则灾害不生。仁义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若稍有懈怠,就会远离仁义。就像用饮食供养身体,经常让肚子吃饱,才能使自己的性命保全。”王珪叩头说:“陛下能知道这些道理,真是天下的大幸啊!”
材料二:
起初,孟子以子思为师,曾询问治理百姓的方法应以何为先。子思说:“先使百姓获利。” 孟子说:“君子教化百姓的方式,不过是仁义罢了,为何一定要谈利呢!”子思说:“仁义原本就是最大的利益。君主不讲仁德,百姓就无法安分(安居乐业),君主不义百姓就会乐于欺诈作恶,这对国家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易经》中说:‘利是义的完美体现。’又说:‘用利益安顿人民,以弘扬道德。’这些都是利益中最重要的。”
15.C 16.①《念奴娇 过洞庭》中的“悠然”是词人在看到“素月分辉,明河共影”的清亮明洁之景时,内心优游自在的状态。②本词中的“悠然”表面写早已习惯世俗,习惯被贬而不再在意的潇洒超脱之状态,实则“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是对自己三年遭受两次罢免,宦海浮沉的一种戏谑、一种不满,是正话反说,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被迫退隐的无奈。
【导语】这首《西江月》以清新笔调写宦海归来后的心境。上阕“问讯春色”的拟人笔法,暗含三年仕途坎坷;“杨柳拂面”的触觉描写,展现与自然的亲密交融。下阕“世路已惯”道出历经沧桑后的淡然,“沙鸥”意象则寄托超脱之志。全词在湖光春色中,将人生感慨化为悠然意境,体现张孝祥后期词风由豪放转向旷达的转变。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内容和情感的分析能力。
C.“彻底失望与超脱”错误。词中“此心到处悠然”更多是历经挫折后的无奈自适,并非真正超脱,隐含对现实的悲愤与无力感,与辛弃疾“欲说还休”的沉郁基调一致。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情感的把握能力。
①《念奴娇 过洞庭》作于乾道二年(1166),作者因谗言被贬岭南,途经洞庭湖时所作。此时他虽处逆境,却以“玉鉴琼田三万顷”“孤光自照”的阔大景象,展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豪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是作者看到“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天地澄明之景时,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所以,“悠然”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那种优游自在的状态。
②此词作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作者三年内两次遭罢官,从“权中书舍人”到“知抚州”再到罢归,宦海沉浮让他“磨去棱角”。词中“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以重访湖边春色起笔,“又是三年”暗含时光流逝与仕途坎坷的感慨。“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中“世路已惯”表明作者对官场倾轧、仕途险恶已习以为常,蕴含深深的无奈;“此心悠然”看似是说心境随遇而安,实则是在现实打压下不得不以“悠然”掩饰内心的愤懑与失望。所以,“悠然”一词是正话反说,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被迫退隐的无奈。
17.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鉴”“澄”“簇”“迢”。
18.C 19.A.循规蹈矩 B.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20.遭遇精神炼狱的物化(遭遇的精神磨难);源自于人性(又出于人性) 21.挖崛-挖掘 告戒-告诫 宏流-洪流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构词方式的能力。
“展现”为动补式结构且两个字均为动词。
A.“描绘”为并列结构;
B.“洗净”虽为动补式结构,但是“净”为形容词;
C.“抱起”为动词+趋向动词的动补式结构,与A相同;
D.“跨越”为并列结构。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文中强调人物形象完全服从于本性,可填“循规蹈矩”。“循规蹈矩”,用于形容拘守成规,不敢有所变动。
B.本处形容莎士比亚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仿佛真实存在,可用“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或“呼之欲出”。“跃然纸上”,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多指文学、艺术形象塑造得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形容文学作品人物描写生动,也可引申指事件即将揭晓的态势。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文指出“李尔王这一形象的背后折射出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精神中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其中体现了人性的复归”,可见李尔王之一形象主要体现的是人性的复归。所以荒原不仅象征李尔王的物质苦难,也体现出荒原对其精神成长的意义,而且前文说到“荒原象征了李尔王所遭受的物质苦难”,可以说荒原不管是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对于李尔王来说都是一种磨难,可填“遭遇精神炼狱的物化”或“遭遇的精神磨难”。
第二处,根据后文“又回归于人性”可知,横线处需体现善恶、美丑矛盾的源头,从而与“回归”形成呼应,并且善恶、美丑矛盾的源头也是人性,可填“源自于人性”或“又出于人性”。
2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挖崛”应改为“挖掘”。“掘”指刨、挖,如“挖掘”;“崛”意为突起、兴起,如“崛起”,此处表示深入探求人性本质,应用“挖掘”。
“告戒”应改为“告诫”。“诫”侧重用言语警告、劝勉,如“诫勉”;“戒”多指防备、警惕,如“戒心”。“告诫”为固定搭配,指郑重劝告,符合语境。
“宏流”应改为“洪流”。“洪”指大水,“洪流”喻指汹涌的水流或不可阻挡的趋势;“宏”侧重宏大、广博,如“宏伟”。“历史的洪流”为常见搭配,形容历史发展的大势。
22.构图要素:双箭头、书卷、椭圆、卫星(星辰)
寓意:双箭头是航空器(火箭之类)的抽象图形,椭圆象征轨道,双箭头、椭圆、书卷和星星闪烁的太空组成的画面,象征了北航的探索精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的能力。
构图要素:校徽小圆内(数字除外)由四种图案组成,一白一黑两个箭头组成的双箭头,黑色的椭圆,椭圆上面是卫星(星辰),椭圆下面是书卷。
寓意:本图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徽,所以双箭头是和航空航天有关的抽象图形,如可以是航空器(火箭之类)的抽象图形。而椭圆象征着航天器运行的轨道。由双箭头、椭圆、书卷和星星闪烁的太空组成的画面象征了北航的精神,即对太空不尽的探索精神。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