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符号学”,是西方近代思潮中一门尚在不断发展中的重要学派。其理论之奠基者当首推瑞士的语言学家索绪尔,经过半世纪来的发展,这一派学说不仅已被认为是研究近代诗学的一项重要理论,而且更逐渐被认为是研究世界上一切藉符号与信息交流而形成的所有文化活动的一门最基本的科学。我现在只不过是想要假借一些西方理论的观照,对中国传统中的某一些诗论作一些更为科学性的、更为理论化的反思而已。
根据索绪尔的看法,他以为符号是由两个互相依附的层面而形成的,一个是符号具,另一个是符号义。如果把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来看,那么当我们提到“树”时,“树”作为一个单独的语音或字形就只是一个符号具,而由此所产生的对于树的概念,就是一种符号义。但符号具与符号义的关系,却不仅仅只是如此简单而已,索绪尔又曾把语言分为两个轴线,一个是语序轴,另一个是联想轴,语言所传达的意义不仅只是根据语序轴的排列而出现的一串实质的语言而已,同时还要依赖其联想轴所隐存的一串潜藏的语言来作界定。要想了解一个字或一个语汇的全面意义,除了这个字或这个语汇在语序轴中出现的与其他字或其他语汇之关系所构成的意义以外,还应该注意到这个字或这个语汇在联想轴中所可能有关的一系列的语谱。当一个说者或作者使用此一语汇而不使用彼一语汇之时,其含义都可以因其所引起的联想轴中的潜藏的语谱而有所不同。同时当一个听者或读者接受一个语汇时,也可能因此一语汇在其联想轴中所引起的联想而对之有不同的理解。而对于一篇作品而言,则我们一方面既可以在语序轴中对之作不同层次与不同单位的划分而形成不同的解释,更可以在联想轴中因其所引起的不同的联想而作出不同的解释,而两者又可以相互影响,这种现象自然就为一篇作品所传达的意义提供了开放性的基础,也为读者反应所可能造成的不同的理解提供了开放性的基础。
下面我们就将依循这些理论概念,来对张惠言与王国维说词之“衍义”的诠释之由来略加说明。先谈张惠言对词的诠释,张氏曾谓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一首中之“‘照花’四句”有“《离骚》‘初服’之意”。就此四句词之表面的语序轴的意义来看,温词原只不过是写一个美丽的女子簪花照镜之情事及其衣饰之精美而已,然而张惠言却因之而想到了《离骚》中的“初服”之意,这种诠释之由来,则是由于这四句词作为传达信息之符号在联想轴上所提供的信息。因为在《离骚》中屈原就经常提到姿容衣饰之美。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之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之类,这种形容衣饰之美的叙写,在《离骚》中已成为了一个反复出现的信息,而此一信息在《离骚》中则是带有明显的托喻之意义的。所以司马迁在其《史记·屈原列传》中,就特别提出了“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的说法。而《离骚》中“初服”一句的原文,则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之初服”,王逸注云:“退,去也,言己诚欲遂进竭其忠诚,君不肯纳,恐重遇祸,将复去修吾初始清洁之服。”而所谓“初始清洁之服”,其所喻示的则是高洁美好的品德。于是张惠言遂自温庭筠词中所写的姿容衣饰之美,经由语言的联想轴之作用,而想到了《离骚》中所写的姿容衣饰之美,又因《离骚》中叙写的姿容衣饰之美都带有喻托之性质,遂认为温词所写的姿容衣饰之美,也有如屈原《离骚》中“初服”一样的喻托之含意。
因此在符号学的理论概念中,张惠言对温词所作的“衍义”之诠释,实在可以分为两层来说明:第一层是由温词中所写的衣饰之美而想到了《离骚》中对于衣饰之美的叙写,这自然应该是属于索绪尔所提出的联想轴的作用。第二层则是因《离骚》中所写的衣饰之美含有喻托之性质,于是遂推论到温词中所写的衣饰之美也有喻托之意,则又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叶嘉莹《词学新诠》)
材料二:
从运用符号学剖析温庭筠的词作,我们很能看出叶嘉莹将西方理论和方法有机运用于中国古典诗词分析的典型性。
叶嘉莹首先指出,词中第一句的“小山”按西方一般符号学的“符号具”与“符号义”之属于认知之系统的关系言,它应指现实中山水的“山”,但如从全词写闺情内容及上下词句叙写的呼应关系看,它又实在不能指现实中的山水之“山”;继而,叶嘉莹认为,要判断“山”所指向的认知意义,首先应该看到“山”的形象在唐五代词中所可能提供的信息,由此,她指出,词句中的“小山”可以包括三种含义:其一“山眉”,其二“山枕”,其三“山屏”,虽然有时感官印象所指向的多义在作品中可以并存,但在这里,叶嘉莹以为,唯有“山屏”之义才能适用原词。那么,温庭筠为何不直接用属于认知系统的“小屏”而要用属于感官系统的“小山”呢?叶嘉莹认为,原因在于,这种予人感官印象的符号,既可以经由解释而使之具有认知之意义,也可以仍以其物态给予读者感官的乐趣,这正是诗歌异于一般日常语言而其所传达的信息特别丰富之处,这本身也正体现了温庭筠词的特色——只写感官印象而不作认知说明,以致作品的意象及其所传达的信息虽特别丰富但却不易被人指认,多遭人讥评。
(摘编自徐志啸《用西方理论和方法解析中国古代诗词——叶嘉莹中西诗学研究之阐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符号学”被认为是研究世界上一切藉符号与信息交流而形成的所有文化活动的一门最基本的科学理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是这一理论的奠基者。
B.索绪尔认为符号是由符号具和符号义两个互相依附的层面而形成的。例如,当我们提到“树”时,“树”作为一个单独的语音或字形就是一种符号义。
C.对于一篇作品而言,我们可以在语序轴与联想轴中作出不同的解释,这两者可以相互影响,这种现象为一篇作品所传达的意义提供了开放性的基础。
D.叶嘉莹认为温庭筠用“小山”的原因在于这种予人感官印象的符号可以仍以其物态给予读者感官的乐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了解一个字的全面意义,不仅要注意它在语序轴中出现的与其他字或其他语汇之关系所构成的意义,也需注意到这个字在联想轴中所可能有关的一系列的语谱。
B.张惠言依据作为传达信息之符号在联想轴上所提供的信息将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一首中之“‘照花’四句”诠释有“《离骚》‘初服’之意”。
C.在符号学中,张惠言的诠释可分为由温词中所写衣饰之美而想到《离骚》中对衣饰之美的叙写,和因《离骚》所写衣饰之美含有喻托之性质,遂推论到温词中所写的衣饰之美也有喻托之意两层来说明。
D.在《离骚》中反复出现形容衣饰之美的叙写带有明显的托喻之意义,因为司马迁在其《史记·屈原列传》中特别提出了“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的说法。
3.下列选项不属于词的“衍义”的诠释的一项是( )
A.杜甫《登高》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句蕴含着人生迟暮,时光流逝之感。
B.陆游《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二句写出梅之孤傲,亦暗含芳华陨落的悲壮。
C.曹植《七哀诗》中“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二句吐露了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和怨恨。
D.温庭筠《菩萨蛮》词的“懒起画蛾眉”中的“蛾眉”,喻托才人志士的品德之美。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请根据两则材料,试分析《赤壁赋》“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美人”的全面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刀神
那天村子里平静如水,结婚不到一个月的喜菊正在往石槽里放猪草,喜菊脸上有抑制不住的笑容,因为在县城里做厨师的新婚丈夫大根托人带了信,说今天就会回家来看喜菊。只听大门“吱”的一声响,喜菊以为是大根回来了,高兴地跑到院里来接,却看见闯进来的是两个端着三八大盖的鬼子,一高一矮,高的脸上有个疤,矮的嘴边有颗痣。她慌乱地扔掉箩筐就往屋里跑,正关堂屋门时,两个鬼子追了过来,一阵撕扯,喜菊一边呼喊一边拼命反抗,里屋的爷爷闻声赶了过来,顺手摸了把铁锹,骂了句畜生,就冲了上去,一铁锹拍在矮个鬼子的头上。高个鬼子抬枪扣动了扳机,爷爷胸口中弹,摇晃了一下倒在了血泊中。不屈的喜菊转身投了院子里的井,恼羞成怒的鬼子一把火烧了大根的家。
乐滋滋赶回来的大根见到的只是烧尽后的一片狼藉,他愣住了,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急忙冲进院子,四处寻找着喜菊和爷爷的身影,但除了被烧毁的残垣断壁和还在冒着烟的灰烬,什么也没看到。大根的眼眶湿润了,他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那个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如今却变成了一片废墟。他跪在地上,双手紧握着烧焦的木头,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愤怒和悲痛。
大根在废墟中呆坐了许久,直到夜幕降临,他才缓缓站起身来。从此,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没事的时候,他就不停地磨那把他随身带着的祖传的菜刀。这把菜刀,刀身狭长,刀刃锋利,经过岁月的洗礼,表面已经泛起了一层淡淡的光泽。刀柄由坚硬的木头制成,握在手中,既沉稳又舒适。每当夜深人静时,大根就会拿出这把菜刀,仔细地擦拭,仿佛在与一位老友诉说着心中的苦楚。那锋利的刀刃,仿佛是大根心中无尽的愤怒与悲痛,随时准备化作一股力量,去为家人复仇。
一个月后,大根腰别着祖传的菜刀,又到县城里干大厨了。
一天傍晚,县鬼子中队长田二久夫带着五六个鬼子,来大根当大厨的餐馆吃饭。
大根的手艺绝活是酸辣肚丝汤,在县城独一无二,鬼子慕名而来。
大根给他们做了酸辣肚丝汤。鬼子们喝得津津有味,田二久夫把大厨大根叫到近前,让大根去军营给他们做饭,这样他们就可以天天喝到酸辣肚丝汤了。
田二久夫还说:“给皇军做饭,薪水大大的,明天就去,明天我派人来接你。记住,不去,可是死了死了地。”
没想到大根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消息传回村里,村里的乡亲议论纷纷,都说大根是不是被鬼子吓破了胆,连给鬼子做饭这样的事都肯干。可大根像是没听到这些议论一样,依旧每天默默地磨着那把祖传的菜刀,眼神中闪烁着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光芒。
第二天,田二久夫果然派人来接大根。大根收拾好东西,跟着鬼子到了军营,大根开始为鬼子们做饭,他的手艺确实好,鬼子们吃得非常满意,田二久夫对大根也越发器重。
但是鬼子依然很狡猾,大根每次做饭,都有一名鬼子在旁边监督,生怕大根做啥手脚。大根尽心尽力,每顿饭都做得鬼子很满意。一连三个月后,鬼子渐渐不再处处提防着大根,大根轻松多了。
三个月后的一个下午,大雨伴着雷鸣,吼叫得没完没了。这天刚好是鬼子的一个节日,大根做了鬼子们最爱喝的酸辣肚丝汤,还破天荒地把祖传的几坛老酒也献给了鬼子,鬼子喝得高兴,还一个劲地夸大根是“良民”。
那夜的雨下了整整一个晚上,大根也在这个晚上消失了。
第二天,县城里传得沸沸扬扬,说田二久夫和军营的数百个鬼子,喝了酸辣肚丝汤后,肚子疼得哇哇叫,有一大半都疼得去见了阎王。
不过,也有两个是例外的,因为这两个鬼子被发现直挺挺地躺在院子里,脖子上有刀伤,看刀伤就明白:刀口锋利,手法娴熟,干净利落!
……
数月后,江湖上扯起了一支队伍,领头的据说以前是一位厨师,爱使一口锋利的大刀,刀法好,而且腰间还总是别着一把锋利的菜刀,江湖送了他一个美名,叫作“刀神”。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通过描写喜菊新婚丈夫大根回家探亲的情节,为后续大根的复仇行动埋下了伏笔。
B.鬼子非常喜欢吃大根的酸辣肚丝汤,因此喊大根去军营做饭,大根马上答应了。
C.大根被鬼子威逼,被迫在鬼子的军营做了半年的厨师,每顿饭都做得让鬼子很满意。
D.大根在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之后,利用自己的“手艺”杀死了军营大半鬼子。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大根在失去亲人和家园之后变得沉默寡言、不停磨刀等行为,生动展现了他内心的愤怒与悲痛,以及复仇的决心。
B.小说中途写大根竟去当了鬼子的大厨,在情节上造成波折,既舒缓了故事的叙述节奏,又为后续的大仇得报蓄势铺垫。
C.故事的结局,大根靠“手艺”消灭了鬼子,报了血海深仇,“大雨伴着雷鸣”的环境描写突出了人物大仇得报的喜悦。
D.这篇小说语言平实,通过塑造大根这个形象,表现出那个时代中华儿女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反抗侵略的勇气与智慧。
8.请结合文本分析探究小说主人公大根的形象特点。
9.文章标题“刀神”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人多以乐毅不时拔莒、即墨为劣,是以叙而论之。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而多劣之,是使前贤失指于将来,不亦惜乎!观乐生遗燕惠王①书,其殆庶乎机、合乎道以终始者与。其喻昭王②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业于至公,而以天下为心者也。夫欲极道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必致其主于盛隆,合其趣于先王,苟君臣同符,斯大业定矣。”于斯时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岂其局迹当时,止于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不屑苟得,则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夫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围城而害不加于百姓,此仁心著于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全于天下矣。不幸之变,势所不图,败于垂成,时运固然。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顾城拔而业乖。岂不知不速之致变哉?顾业乖与变同。由是言之,乐生不屑二城,其亦未可量也。
(选自夏侯玄③《乐毅论》,有删改)
材料二: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④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者?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今以百万之师,攻两城之残寇,而数岁不决,师老于外,此必有乘其虚者矣。诸侯乘之于内,齐击之于外,当此时,虽太公、穰苴⑤不能无败。然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奈何以百万之师,相持而不决?此固所以使齐人得徐而为之谋也。
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选自苏轼《乐毅论》,有删改)
【注】①燕惠王:燕昭王之子,做太子时与乐毅有过节,即位后任用骑劫取代乐毅。②昭王:战国时燕国国君,重用乐毅,大破齐国。③夏侯玄:字泰初,三国时期曹魏大臣,思想家、文学家。④骑劫:燕国将领,代乐毅为将后,被齐将田单击败而阵亡。⑤穰苴:田穰苴,又称司马穰苴,春秋末期军事家。齐威王把他的思想整理成《司马穰苴兵法》,亦称《司马法》。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求古贤A之意B宜C以大者远者D先之E必迂回而难通F然后G已焉可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喻昭王曰”与《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中的“喻”意思相同。
B.所以,用来……,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相同。
C.亡,使动用法,使……灭亡,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中的“侣”用法不同。
D.“非其智力不足”与《六国论》“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中的“智力”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上很多人认为乐毅不及时攻克莒、即墨两城是他的短处,夏侯玄则看法不同。
B.夏侯玄认为,兼并别国,并不是乐毅所看重的,他心中有着更远大的目标。
C.苏轼认为乐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出于不幸,而不是他用兵的过错。
D.在苏轼看来,就算燕昭王还在世,反间计不能得逞,乐毅最终也必定会失败。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业于至公,而以天下为心者也。
(2)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
14.在对乐毅没有迅速攻克两城一事的评价上,夏侯玄与苏轼有什么不同?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酬韦深道①见寄诗
周紫芝
盖世功名岂不佳,韦郎心事本烟霞。
秋风自老千章木,春雨谁分一部蛙。
夜鹤政愁云出岫,鲈鱼会遣客思家。
从君细意论幽恨,准拟②应须到落花。
【注】①韦深道:韦许,字深道,终身不事科举,与周紫芝交情深厚,二人常有诗作往来。②准拟:希望,打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提出反问,暗含对盖世功名的思考,接着指出韦深道本来就向往山林自然。
B.颔联描写秋风吹老千株树木,又在春雨中听取到一片蛙声,诗歌意境由萧瑟转向清新。
C.颈联“云出岫”化用“云无心以出岫”,“云”字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意,具有情感暗示性。
D.尾联写诗人理解韦深道不能实现志向的幽恨,这既是对韦深道的回应,又照应了标题。
16.诗人在“韦郎心事”中寄托了自己对自然和人生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始皇通过派蒙恬北筑长城、击退匈奴的举措,在国外起到了“ , ”的震慑作用。
(2)马可·波罗曾赞叹临安(今杭州)为“世界上最华贵的天城”。柳永《望海潮》中“ ”写出了街巷河桥的美丽,“ ”写出了临安楼阁的雅致。
(3)小刚在翻阅《唐诗精华》时发现“天涯”意象频频出现,它具有独特的象征性和艺术性,例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丹江口水库奔涌而来的清流跨越1400公里,抵达北京。十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仅向北京就累计调水上百亿立方米。抚今追昔,饮水思源,兄弟省份的深情厚谊、超级工程的高瞻远瞩,历经时间沉淀而 A 。
发展是硬道理,而水则是硬约束。自古以来,①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丰南缺。②北京所在的黄淮海流域水资源总量大约占全国的7.2%左右,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国民生产总值却均占全国的1/3以上。③水资源先天性“配置”失衡,④已成为区域发展的关键掣肘。
早在1952年视察黄河时,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筹谋了半个多世纪后,⑤南水北调这个旨在破解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的超级工程终于落地。浩浩“南水”,奔流北上,极大缓解了沿线超过200多个县市区水资源紧缺形势,有力提升了我国北方供水安全保障水平。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复杂的水利工程之一。按照顶层设计,我们将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在中国版图上形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大战略,大腾挪,大发展,让人不禁感慨“茫茫九脉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
而翻开中国的发展日志,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超级工程,( 甲 ),反而是“基本操作”。“北粮南运”端稳“中国饭碗”,一列列满载着粮食的“钢铁巨龙”跨越万里山河,成为稳定市场供需、守护粮食安全的大动脉;“对口援疆”谱写“边塞新曲”,人财物力的巨大投入,让天山南北的人们住上安居房、走上柏油路、喝上自来水;“生态补偿”守护“山水长治”,“一江清水出新安”的浙皖实践,真正实现了青山有“价”绿水含“金”……赞叹之余,很多观察者也在思考:“天方夜谭”何以总能在中国化作现实?
这就指向了我们的制度优势——这种制度优势从根本上维护了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避免了“轮流坐庄”导致的 B 、空头支票,也使得那些动辄跨度达几十年的超级工程能够“一棒接着一棒干”。超级工程施工体量大、牵涉地域广,严密的组织体系让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中央一旦做出决策就能层层传达、步步落实。“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乙 ),为超级工程的资源调配提供了保障。
超级工程,彰显着勉力敬事、拓路踏歌的奋进姿态,也凝聚起区域融合、人文交流的精神力量。天南海北携手攻坚的过程,就是情谊联结的过程。当汩汩“南水”滋润京华大地,京鄂缘分也因水走深,双方都在彼此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留下了浓重印记。
(选自崔文佳《天方夜谭?基本操作!》,有删改)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引号作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A.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B.浩浩“南水”,奔流北上,极大缓解了沿线超过200多个县市区水资源紧缺形势,有力提升了我国北方供水安全保障水平。
C.在中国版图上形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D.赞叹之余,很多观察者也在思考:“天方夜谭”何以总能在中国化作现实?
20.文中第二、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2.某少儿研学团队邀请你为小朋友们介绍“南水北调”,请根据以上材料撰写介绍词,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120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一次班级讨论会上,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幅画作,画面中,一座巍峨的山峰耸立于云雾之间,山峰的一侧被阳光照耀,显得明亮而壮丽,而另一侧则隐藏在阴影之中,显得神秘而幽深。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正如这座山峰一样,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都存在着光明与阴影两面。面对这些,我们应该学会正确对待事物的两面性,积极认识事物的正面性,并发挥自己的正能量。”
老师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所见所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D 3.C 4.①采用理论引入的方式,先介绍符号学理论,再用其分析张惠言与王国维说词;
②结合实例论证,以温庭筠《菩萨蛮》为例,具体阐释符号学中联想轴的作用;
③层次清晰,先讲符号学基本概念,再分析词的“衍义”诠释,逻辑严密。 5.①语序轴意义:“美人”指容貌美丽的人;
②联想轴意义:结合屈原作品中“美人”常喻君主或理想,此处“美人”可指作者心中的理想、抱负或思念的君主;
③文化背景影响:受中国古典文学中托喻传统影响,“美人”蕴含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及政治理想未实现的感慨。
6.C 7.C 8.
①厨艺高超,其酸辣肚丝汤独一无二,能让鬼子满意;
②隐忍坚毅,家破人亡后沉默磨刀,伺机复仇;
③智勇双全,假意顺从鬼子,最终利用厨艺和菜刀成功复仇;
④爱国正义,对侵略者充满仇恨,以实际行动反抗。 9.①指大根刀法娴熟高超,杀死鬼子干净利落;
②赞其用菜刀复仇的智慧与勇气,彰显反抗精神;
③象征普通民众在国仇家恨面前爆发的强大力量,蕴含对民族精神的赞美。
10.BDF 11.A 12.C 13.(1)伊尹流放太甲却没有疑虑,太甲被流放却没有怨恨,这是因为在最公正的立场上保存大业,并且以天下为根本啊。
(2)议论的人认为燕惠王不成材,采用反间计,用骑劫代替乐毅为将领,最终使乐毅逃走。 14.夏侯玄认为乐毅不速攻是为了不违背道义,成就大业,而非能力不足;苏轼认为乐毅不速攻是想以仁义服齐民,却因相持过久导致失败,是策略失误。
15.B 16.①对自然的热爱:诗中“烟霞”“夜鹤”等意象,体现对自然闲适生活的向往;②对功名的超脱:韦深道不慕“盖世功名”,暗含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③对隐逸的认同:借韦深道心事,表达对归隐生活的理解与向往,流露对现实的超脱。
17.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8.A.熠熠生辉 B.朝令夕改 19.A 20.②删去“大约”或“左右”; ④在“掣肘”后加“因素”; ⑤在“不均衡”后加“难题” 21.(甲)并非孤例;(乙)正是中国制度将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 22.小朋友们,南水北调工程很神奇哦!它让丹江口的清水跑了1400公里到北京,像一条巨龙滋润着大地,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国母亲关爱着每个孩子,也是因为我们的兄弟省份的深厚情谊。这是了不起的超级工程呢!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