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2024级第一学年末教学质量测试语 文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6页。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阅读(70分)
( 一 ) 阅 读 I (本题共5个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切学术著作都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就是知识,包括材料、考据等:软件就 是智慧,包括观念、看法等。一般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代著作的硬件往往会超越前代, 如果要获取硬件的学问,当以后代著作为主。然而在软件方面,后代未必能超过前代,如果 后代的学术智慧没有超过前代,那么前代的著作就能永葆生命的光辉。
本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居质量在改善,结构材料在更新,这是社会进步的潮流。 在这个潮流中,建筑完全可以摒弃传统。然而,自20世纪以来,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 建筑 “ 复古”的潮流愈演愈烈。大学设置专门的必修课程,科研院所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都把 古建筑的地位提到很高的程度。20世纪30年代,少数具有近代科学精神的中国学者开始研 究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便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而他所著的《中国建筑史》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本书约16万字,基本厘清了从上古直到近代中国建筑的脉络。从硬件上说,本书关于 建筑史的知识容量巨大。但更有价值的是它的软件,主要体现在这本书阐述了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建筑。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建筑 很多学者提出“古为今用”这一观点,但真正的症结是用什么 和怎样用。然而近几十年来,人们一提到这一内容,大抵言不及义,最终还不如上世纪的梁 思成说得透彻。
首先,梁思成把“古建筑”表述成历史的界标,这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创造。他在书中 写道:“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形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 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历史有阶段,时代有特征,能够形象地表现出各个历史时期特征的,在地面上只有建筑。 这些建筑物既是工程技术,又是造型艺术,更是物化了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本书的体例是以王朝为经线,以类型、实物、细部
纬线,其用意就在于指明,何朝何代的建筑标志为何物,有何特征,显示出了何种技术和艺 术以及具有何种社会意义,这就是“古为今用”。
其次,梁思成又把古建筑的价值归结为“地方色彩”。不同地域的古建筑因自然环境、 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因素而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征,形成了五彩斑期的“色彩”。对这些 古建筑进行总结,就如梁思成所说,是为了“将来复兴建筑的创作”。他反复中明,“艺术 创作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他认为,当代建筑在技术立面“需采用西洋方 法”、但在处理的方法上必有“地方色彩”,两者结合.才能复兴中国建筑。于是,我们从 书中可以看到对“中国建筑之特征”的精辟论述,对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品和各种式样、布局 的详细分析,这又是“古为今用”。
本书的上述两个观点把“古为今用”的主要方面清晰地指了出来,近一个世纪的实践证 明,这两个观点还没有被新的理论取代。
(摘编自王世仁《历史界标和地方色彩- 评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
材料二:
《中国建筑史》全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言,首先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 宏观概括,并以简省的笔墨介绍了《营造法式》与清代工部的《工程做法则例》。第二章至 第八章分述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建筑活动之大略、实物遗存和各代特征。在70年代以 前,它直是世界上知识量最大的有关中国建筑史的著作。
这本书的最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 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古代建 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与砖石结构相比,因其不易保存而留存甚少。所以要想了解 中国建筑数千年发展演变之轨迹,文献便成为必不可少的资料。但古来正史,记建筑典章制 度者多,具体而切实者少。两部古代建筑官书和诸多民间术书,又多专注干技术做法。所以,
文献虽浩如烟海,但总结建筑规律者却十分稀有。《中国建筑史》显示了梁先生在文献应用 上的深厚功力,凡所选用,皆属精当。建筑实物更是研究建筑史的首要资料,梁先生在书中 所述,绝大多数都是实地调查研究所得。
《中国建筑史》一书中对于中国建筑史一些更深层达的思考,至今读来仍不失其现实意 义。因此,这部著于1944年的《中国建筑史》仍处同类著作的前端,可以一版再版,常读 常新。例如关于建筑文化,梁先生就早有精辟论断,他说“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 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他还说“建筑体系之形成,不但有其物质技术上的原因,也有缘 于环境思想之趋向”。梁先生提醒说,要能够把建筑与产生它的文化土壤结合起来,方可对 中国建筑能有正确之观点。这些议论,对于至今仍把建筑仅视为一种物质产品,忽视其精神 文化价值这一现象,无疑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梁先生对建筑的艺术层面也给予了很高的重视,相较于其它艺术作品中蕴含的“诗情” 或“画意”,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筑意”。这提醒人们,建筑并不仅是砖瓦灰石无情无绪 的堆砌,同时也是一种艺术产品,其中自蕴有深意。时至今日,“建筑艺术”的概念已逐浙 植入人心,梁先生实有首倡之功。
中国建筑艺术尤重群体构图,这是营造情绪氛围的重要手段。梁先生比较中西建筑,敏 感地抓住了中国建筑这一重大艺术特征,认为“与欧洲建筑所予人印象,独立于空旷之周围 中者大异。中国建筑之完整印象,必须并与其院落观之”。
《中国建筑史》 一书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叙述比校荫略等。但很多课题,梁先生早已注 意到了、只是限于当时的条件,木能更多涉及。例如,渠先生对如颐和因、图明因每皇家园 林都作了一定阐述,但因资料不足,对于江南私家因林抱着宁缺毋滥的负责态度,只写了三 百来字。这里,就不能深求于前人了。
(摘编自萧默《重读梁思成先生<中国建筑史>感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建筑材料的更新和人们居住质量的不断提高, 这是梁里成等4亚雄研究中国建筑史学 的原因。
B. 梁思成并不排斥向西方学习,他在当时就已经认识到了西方在建筑技术等方面具有可取之处。
C. 中写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实物留存较少,因此对其演变轨迹的研究必须要重视对文献的利用。
D. 与欧洲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更如亚视群体构图,北京的四合院和江南园林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为了让读者了解《中国建筑史》 一书的大体内容,材料一和材料二均对本书中各个章节 内容进行了介绍。
B. 在设计建筑作品的时候,融入中国的地域特色,让建筑作品具有地方色彩,这将有利于 中国建筑的复兴。
C. 材料二将木结构建筑和砖石结构建筑进行比较,突出了木结构建筑虽不易保存,但更具 研究价值的特点。
D.因资料不足,《中国建筑史》对江南私家园林介绍简略,这说明其在“软件’.层面存在理 论不完善的问题。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研空、某一朝代建筑的特点时,并不是距离这一朝代对间越近的著作就越具有参考价传。
B. 古代文献中对建筑的记载侧重于建筑的典章制度或技术做法等内容,很少总结建筑规律
C. 在《中国建筑史》出版前,还没有其他专门对中国建筑史学进行系统而科学研究的著作。
D. 如果想领会建筑中的“建筑意”,还需要了解诗歌和绘画等艺术作品中意境营造的方式。
4. 车世仁为什么认为“把古建筑表述成历史的界标”充满智慧 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4分)
5.材料二体现了材料→第一段的相关观点。请结合材料,补全下列表格的内容。(6分)
材料一第一段相关观点 材料二内容体现
① 《中国建筑史》精选文献资料,书中有对古建筑 的实地调查考证;书中认为建筑与文化之间具有关系,提出“建筑意”这一概念。
如果要获取硬件的学问,当以后代著作为主。 ②
如果后代的学术智慧没有超过前代,那么前代的著作就能永葆生命的光辉。 ③
(二)阅读Ⅱ(本题共4个小题,16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6 — 9题。
次洛的可可西里(节选) 龙仁背
太阳快要落山了。荒野上的风看巷太阳就要收工回家;没人管它们了,慢慢变得张狂起来、次洛从车窗里看到大风在荒野上肆意地奔跑着一不断掀起一个个的旋风,原本就很布少 的枯草被风卷起来,澄天飞舞着。偶尔也有一股荐撞的风,忽然刮向大货车,让行进中的大货车依依抖动一下。次洛心里想,外面一实匪冷咆,如果这会儿阿爸在路口等他。 一定会被决坏了这样想着,次洛脸上出现了忧心忡忡的神色。①正在这时,他感觉到货车司机看了池一眼、他急忙调整脸上的表情,转过头来,冲货车司机笑了一下。
货车司机也朝着次洛露出他满嘴的牙齿,说道:“唱首歌吧!”
货车司机的这句话说得有点突如其来,次洛愣怔了一下,还没想好应该怎么回答,货车 司机便清了一下嗓子,唱 起来:
今日同饮庆功酒壮志味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渤热 写春秋,哈哈哈哈哈哈
次洛好奇地看着他的嘴不断张开又不断闭合。最后他哈哈大笑的样子让次洛感到新奇又 疑惑。
“怎么样 ”师傅唱完了,意犹未尽地吧唧着嘴巴,他问次洛。
“你笑什么呢 ”次洛看着货车司机,满脸笑意地问他。
师傅似乎没听见次洛的话,他继而说:“我再给你唱一个你熟悉的。”说着,便猛地按了几下喇叭,清清嗓子,又唱了起来:哦,我看见一座座山, 一座座山川, 一座座山川相连,呀啦嗦,那就是青藏高原。
师傅唱完了,侧脸看了一眼次洛,说:“这个熟悉吧. ”
“熟悉……”次洛说着,鼓起掌来。他虽然一路上受着忽冷忽热的折磨,肚子也已经饿 扁了,但大货车司机的情绪还是感染了他。
“谢谢!谢谢我亲爱的观众朋友!”货车司机说着,按了一下喇叭,喇叭声长长的,穿 透了呼啸的大风。
伴随着喇叭声,货车司机接着说,“今天真痛快!”货车司机说着,又哼唱起了刚刚唱 过的一首歌。
“你唱得真好听。”次洛由衷地说。
“谢谢你,我会继续努力的!”货车司机用电视里歌手谢幕的语气说着,又问次洛,“你 知道我今天为啥要拉你吗 ”货车司机侧头看看次洛,又急忙盯住前方的路。
“不知道!”
“我每天开车出来,到了荒野上,就开始唱歌。大声地唱,可惜没有人听。”师傅说, “今天我见你在路边拦车,心里就想,终于有个人听我唱歌了!真痛快!”
太阳偏西,整个天空昏暗下来。渐渐到来的黑夜.点点吞噬着荒野,让广袤无边的荒野 一点点地变得逼窄起来。②货车司机打开了车灯,车灯照亮了前方的路,荒野也就变得只剩 下前方的路了。 不知道货车司机唱了多少首歌,每次唱的时候,他都给自己报幕,称自己是 “歌手大货车司机”。次洛一直静静地听着,不说一句话,司机唱完了,他就给他鼓掌。
货本司机唱了一路的歌。开始的时筷,他每唱光一前歌,次络祝给他能掌,到了后来, 次洛就不开理他了,他也似乎把次济忠了,校连不断地唱着歌。
在大货本间机的歌声卫,汽车进入了可可西里腹地。次洛乔着窗外荒芜的风景,旭起了 扎门西老师。有一次,扎门四北师讲到了可可西里,当他提到“可可西卫”这四个字时,双 眼卫闪烁着熠熠的光芒。③他说,可可西卫是世界自然遗产,是野生动物的乐四,见我们的 骄傲!说到这卫,扎门西老师的目光扫过所有同学,忽然脱仲在了次洛的脸上。次洛以为老 师要向他提问,躲开老师眼睛,低下了头。但老师并没有提问,却说:“次洛同学的家就住 在可可西卫!”随着老师的话,同学们都传向次洛,次洛的头就更加抬不起来了。
“可可西卫是什么样子呢 如采简单点儿说,就是在两座绵延不断的大山之间有一片广 袤的荒野,很大很大,在荒野的中间,还有一座山,就叫可可西里山。这片荒野被叫作可可 西里,也是因为有了这座山。
“这里的海拔很高,几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会下雪,下了雪,这里的山顶上就终年积 雪,甚至还形成了巨大的冰川。这些雪和冰川,在太阳的炙烤下,慢慢、慢慢地融化,就形 成了数不清的网状溪流,它们流淌着, 一点点聚集在一起,又形成了许多许多的湖泊。
“可可西里太高了,也太冷了,所以这里很少有人来,这反而给动物们提供了安然生活 的空间,所以,那些大型哺乳动物,比如藏羚羊啊,野牦牛啊,藏野驴啊,枕把这里当成了 自己的家 …… ”
在上学之前,次洛并不知道他的家乡这么厉害,更不知道他家所在的地方已经到了可可 西里腹地。自从听了扎门西老师讲了可可西里,每次提到家乡,次洛就觉得很荣耀。
次洛就这样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正在唱歌的大货车司机忽然停了下来,他侧脸看 看次洛,对次洛说:“喂,小孩儿,你在听我唱歌吗 ”
此刻的次洛显得神情有些恍惚,听到货车司机问话,急忙从回忆里抽身出来,强打起精 神:“听着呢, 一直听着呢!”次洛说着,又鼓起了掌。
天已经完全照了,夜幕笼罩着可可西里,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卷起荒原上的沙尘。
“要不,你也唱一首 ”货车司机忽然说。
“我唱得不好听!”
“那不要紧,来一首吧!”说着,货车司机又大声说道:“④各位观众,下面有请来自 可可西里的小歌手……嗯,对,你 叫什么名字来着 ”
“我叫次洛。”
“对不起!”货车司机说着,又提高声音,“下面有请来自可可西里的小歌手次洛为大 家唱一首歌,大家欢迎!”说着,使劲按了几下喇叭。
次洛一下想起了他的阿爸经常唱的一首歌,便说:“那好吧,我唱。”说着,便唱了起 来:我的家乡啊,家马和野马一起奔跑,藏羊和羚羊一起觅食哦,我的家乡啊 …
次洛唱完了,货车司机立刻按了几下喇叭,接着高声喊道:“再来一首要环要 ”
“要!”喊完了,他侧脸看了一眼次洛,扬了扬下巴,示意次洛再唱一首。次洛急忙摆手,又指了指前方的路:“我要下车啦!”
次洛刚说完,货车司机便踩着刹车,减慢速度,把车停了下来。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①处画线句中次洛“急忙调整脸上的表情”,表明他既不想让司机知道自己内心的 担忧,也不愿意传递负面情绪给他。
B.第②处画线句写“车灯照亮了前方的路”,荒野的黑暗和车灯的光亮形成视览冲突,象征身处困境的次洛对光明追寻。
C.第③处画线句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可可西里在生态保护中的地位,旨在引发读者 对可可西里生态保护等问题的思
D. 第④处画线句写货车司机忘记了次洛的名字,从中可看出货车司机一直沉浸在“歌手” 的世界中,忽祝了身边次洛的存在。
7. 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货车司机清嗓子、使劲地按喇叭、模仿电视里歌手谢幕的语气说话,这些描写使货车 司机的形象更鲜明。
B.次洛从上课时“躲开老师眼睛”到现在主动唱歌,这一转变说明他在司机的感染下, 敢于主动表现自己。
C. 文章插叙了扎门西老师对可可西里的介绍,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为后文次洛唱 家乡的歌做了铺垫。
D. 本文主要通过货车司机和次洛的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从他们的对话中也可以看出二 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8. 文中多次出现时荒野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4分)
9.本文以“歌声”贯穿全文,但在货车司机和次洛的心中,“歌声”有着不同的意义,请结 合文本,简要分析二者的不同. (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个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4题。
学士李绛论事毕,上①曰:“近日闻谏官事颇有不实,须远贬三两人,甚者以励其余。”
绛因对曰:“虽至圣贤,不免有过,所贵能改,不至顺非②。若无谏诤,何以知过 故 《书》云:‘从谏如流。’昔太宗以圣武削平天下,奄宅③万国,而惧臣下不谏,诱之使言。李大亮、孙伏伽之属,皆以上疏谏事,并蒙褒奖。魏征、王圭,事大小皆献直言,谏诤切直, 用裨圣德。故太宗派英声于万古。”
“唯失道之君,恶闻己过。夏桀、殷纣、周当、秦皇以拒谏饰非,反道败德,忘臣结舌, 端士养迹,故不知己过,遂至亡国。向使四君招谏使言,闻过辄改,则当宗社永固。且今补 闲、拾遗,天后④所置,使在左右,司察得失。昔施之于女主,今黜之于圣时,国史之中,何以示后 微臣窃为陛下惜之。”
“至尊如天,臣卑如地,加以日月之照,雷霆之威,小臣昼度夜思,将有上谏。本欲陈 谏十事,至时已除五六,逮于缄封上进,又削其半,其得上达者,十无二三。何哉 启忤意之言干不测之祸顾身无利相时避祸者也。臣下上谏如是之难也。所以明主须宥其过,恂恂纳 谏。切言者,赏之使必进;极谏者,褒之使必行。然后圣德光明,大化宣畅。今黜责谏臣, 使直士杜口,非社稷之利,朝廷之福也。”
上曰:“非卿之言,我安知谏诤之益也!”
(选自《李国相论事集》,有删节)
【注】①上:指唐宪宗;②顺非:沿袭错误;③奄宅:统治;④天后:指武则天。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3分)
启忤意之A言B干不测之C祸D顾身E无利F相时G避祸者也。
11.下列对村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 毕、完结,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 )中的“毕”意思相同。
B. 唯,只有,与“唯君图之”(《烛之武迟秦师》)中的“唯”意思不同。
C、所以,用来,与“所以遣将守关者”(《鸿门宴》)中的“所以”意思不同。
D. 安,怎么,与“安见方六七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安”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皇帝因认为读官奏事内容有失实之处,于是准备处罚一些使官这是李绛进读的原因
B 谏官侍奉在磨主左右,考察朝政得失是(他们的职责随意地贬谪谏官对国家社稷不利
C. 李绛认为,臣于警怕君王不采纳自己的意见所以在进速时总会反复斟酌上谏的内容
D. 皇帝非常认同李绛所陈述的观点,认为他的这番话恤明了臣子进谏、君主纳速的好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李大亮、孙伏伽之属,皆以上疏谏事,并蒙衰奖。(4分)
(2)向使四君招谏使言,闻过辄改,则当宗社永固。(4分)
14.李绛在进谏时,为什么会提到武则天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 四 ) 阅 读IV (本题共2个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山居夏日
李之仪
金锁笼窗日,黄缯蔽柳蝉。
恋莺忘日转,借榻就凉偏。
好作宿山计,难堪被俗牵。
归途迎晚照,豫促渡头船。
【注】缯:薄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诗描绘了诗人山居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他对山居生活的喜爱。
B. 黄莺留恋枝头不觉夕阳西下,诗人借此表达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C. 诗人将榻移到了凉快的地方,享受着山中夏日悠闲惬意的生活。
D. “归途”句可理解为诗人在归途中,看到霞光映照天空的景象。
16. “好作宿山计,难堪被俗牵” 一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回答。(6分)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个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阿房宫赋》中,作者用叠词描慕事物,如用“ ”描写车轮声越听越远,用 ”描写了钉头突出的样子。
(2 )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齐国最终在五国之后灭亡,是因为“ ”;而“ ”, 这才为燕国招致了祸患。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一个夹在几个大国中间的中等国家处 于“ , ”的境况,自己只需要治理三年,就可使百姓勇敢且行事合乎礼义。
二、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人在二十岁的时候,身高一般会停止增长,当到三十岁以后,人的身商就会渐渐“缩水” 一些人甚至会开始驼背。导致身高变矮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休内开始“缺钙”。二十岁 以前,人体处于钙的正平衡期,(甲),因此骨骼生长旺盛:二十岁到三十岁,处于钙的 平衡期,人体对钙的吸收和排泄处于“收支平衡”的状态;三十岁之后,( ) , 钙 的 吸 收开始少于排泄。而支撑人体上半身重量的脊椎体是由松质骨组成,随着人体对钙吸收的减 少,松质骨内所含的钙、磷等矿物质比重也会随之下降,骨质开始玻松,加之脊椎体的负重 又相当大,椎体因此更易被压缩而变形,于是身体开始缩短,人因此变矮,
人通常开始逐渐三十岁变矮,三十岁之后,每过十年,身高就会缩短约1厘米左右。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下降的速度也会加快。沿缓身高下降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丙), 很多食物的钙含量都很高,比如豆制品、乳制品、海产品、绿叶蔬菜和瘦肉等;二是坚持体 育锻练,适当的体育运动可减缓钙的流失,比如,坚持散步、慢跑或打太极拳等运动。在此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有效阻止身高变矮,不少商家存在虚假宣传行为, 人们需警惕,勿落入其陷井。
18. 下列句中引号的用法,与其它三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人的身高就会渐渐“缩水”
B. 导致身高变矮的“罪魁祸首”
C. 其实就是体内开始“缺钙”
D. 人体对钙的吸收和排泄处于“收支平衡”的状态
19.上述材料是在健康访谈节目中,嘉宾分别回答采访者两个问题的内容,请根据材料,写出 采访者的两个问题。(4分)
2 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 文中最后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修改。(4分)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 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慢”其实也是一种速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绪或思考 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A(“这是梁思成等人重视研究中国建筑史学的原因”错)
2.B(A“均对本书中各个章节内容进行了介绍”错;C“但更具研究价值”错;D“这说明其在‘软件’层面存在理论不完善的问题”错。)
3.D(“还需要了解诗歌和绘画等艺术作品中意境营造的方式”错)
4. ①“历史的界标”形象地表明了中国古建筑能反映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
② 这一观点提出建筑不仅是工程技术,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体现;
③ 这一观点清晰地指出了古建筑“古为今用”的主要方面。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对两点得满分)
5. ①学术著作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②《中国建筑史》一书中文献资料选用精当,有实地调查研究,曾是世界上知识量最大的有关中国建筑史的著作。
③《中国建筑史》对于中国建筑史一些深层次的思考,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书仍处于同类著作的前端,可以一版再版,常读常新。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6.A(B“象征身处困境的次洛对光明的追寻”错;C“旨在引发读者对可可西里生态保护等问题的思考”错;D“忽视了次洛的存在”错。)
7.B(“主动唱歌”“能主动勇敢地表现自己”错)
8.
①渲染氛围,开篇“风肆意奔跑”“枯草漫天飞舞”等描写,渲染了荒野恶劣与孤寂的环境;
②烘托人物,用荒野的广袤、荒凉,烘托次洛对家乡复杂情感,也反衬出货车司机热情、乐观的性格;
③推动情节,荒野的偏远与恶劣,让次洛担忧阿爸、需搭车回家、与司机相遇等情节,合理推进;
④体现主题,展现可可西里的独特环境,为“次洛的可可西里”这一主题背景做铺垫,凸显家乡的特殊。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对两点得满分,共4分)
9.
货车司机的“歌声”是自我表达与情感释放的载体:排解孤独感,寻求“被倾听”的满足感;
次洛的“歌声”是连接家乡情感的纽带:表达家乡的美好,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之情。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10. B D F(每处1分,断四处及以上得0分,共3分)
11.C(“所以明主须宥其过”中的“所以”是“因此”的意思)
12.C(归因错误)
13.
(1)李大亮、孙伏伽这些人,都因为向皇帝上疏进谏政事,一同受到(皇帝的)褒奖。
(画线处各1分,大意1分,共4分)
(2)如果这四位君主(当初)能接纳谏官,让他们进言,听到过错就立即改正,那么国家政权就会永远稳固。
(画线处各1分,大意1分,共4分)
14.
①提供历史依据:补阙、拾遗之职由武则天所设,以此说明谏官制度源自前朝,具有历史合理性;
②强化对比效果:武则天时重视谏官,如果现在若贬黜谏臣,恐被后世视为倒退,损害皇帝威望;
③维护劝谏制度:以武则天之举,劝谏皇帝延续谏官制度,避免因贬谪谏臣而导致“直士杜口”。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15.B(“黄莺留恋枝头不觉夕阳西下”错)
16.
①内容上:写诗人向往山居生活,却被世俗事务所牵制,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②结构上:承接前两联对美好景象的描写,引出后文匆忙返程、催促渡船的行为;
③情感上:直抒胸臆,表现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牵绊的厌倦,以及不得不归的无奈。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17. (1)辘辘远听 钉头磷磷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
(3)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每句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共6分)
18.C(ABD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强调)
19.①人的身高为什么会变矮? ② 我们应如何延缓身高下降的速度?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20.甲:人体对钙的吸收大于排泄;乙:开始进入钙的负平衡期;丙:一是食用富含钙的食物
(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21.①“沿缓”修改为“延缓” ②“锻练”修改为“锻炼” ③“陷井”修改为“陷阱”
(每找到1处得一分,修改正确得1分,共4分)
22. 参考示例:人通常在三十岁开始逐渐变矮,三十岁之后,每过十年,身高就会缩短1厘米左右。
(改对1处得1分,改对两处得3分,共3分)
参考译文:
学士李绛议论完事情后,唐宪宗说:“最近听说谏官所奏之事多有不实,需要将其中两三个人贬到远方,对情节严重的人加以惩处,来警示其余的人。”
李绛于是回应说:“即便是圣贤之人,也难免会有过错,可贵的是能够改正,不至于沿袭错误。如果没有谏官的直言规劝,怎么会知道自己的过错呢?所以《尚书》中说:‘听从劝谏要像流水一样顺畅。’从前唐太宗凭借圣明勇武平定天下,统治万国,却还担心臣子不进谏,诱导他们让他们直言。李大亮、孙伏伽这些人,都因为向皇帝上疏进谏政事,一同受到(皇帝的)褒奖。魏征、王圭,无论事情大小都献上直言,劝谏恳切直率,以此辅助圣上的德行。所以唐太宗能在万古之中树立起英明的声望。”
“只有失道的君主,才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夏桀、商纣、周幽王、秦始皇因为拒绝劝谏、掩饰过错,违背道义、败坏德行,使得忠臣不敢说话,正直的士人隐迹避世,所以不知道自己的过错,最终导致国家灭亡。如果这四位君主(当初)能接纳谏官,让他们进言,听到过错就立即改正,那么国家政权就会永远稳固。况且如今的补阙、拾遗这些官职,是武则天设置的,让他们在君主身边,负责监察政事的得失。从前在女主执政时能施行这一制度,如今在圣明的时代却要废除它,在国史之中,拿什么给后人做示范呢?微臣私下里为陛下感到惋惜。”
“君主尊贵如天,臣子卑微如地,再加上君主有日月般的光辉、雷霆般的威严,小臣们白天思考、夜晚谋划,将要进谏。本来想陈述十件劝谏的事,到了要上奏的时候已经删掉了五六件,等到封缄上奏时,又削减了一半,那些能上达到君主那里的,不过十分之二三。为什么呢?因为说出违背君主心意的话,会触犯难以预料的灾祸,考虑到对自身没有好处,便会观察时机躲避灾祸啊。臣子进谏是如此艰难。所以贤明的君主必须宽恕他们的过失,恭敬地接纳劝谏。对恳切进言的人,要奖赏他们使他们必定敢进言;对极力劝谏的人,要褒奖他们使他们必定敢行事。这样之后,圣上的德行才会光明,伟大的教化才能宣扬畅通。如今贬斥责罚谏官,让正直的人闭口不言,这不是国家的利益,也不是朝廷的福气啊。”
唐宪宗说:“如果不是你这番话,我怎么会知道谏诤的益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