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写景的诗情画意特征。
2、鉴赏文中语言淡雅优美,有情韵的特点.。
3、指导学生背诵与理解文中的情意.。
教学重点:
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了解王维;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我们接触过其许多山水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山居秋暝》《过香积寺》《鸟鸣涧》《鹿柴》,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写出了诗人追求人生宁静,闲适的境界。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否也有同样的人生境界?
二、解题:
【山中】点明地点。
【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
【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书】点明了体裁。
三、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瘖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
王维其他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
四、写作背景:
王维于天宝三载(744)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每到休假之时,他便来到那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时朝政由奸相李林甫把持,有才能和敢于直言谏诤的人,纷纷受到压制、打击。在这种情况下,王维早年经国济民的心志开始冷淡下来,他要在山水之间寻求宁静、安逸的生活环境,以洁身自好,躲避政治风险。
王维的辋川别业地处陕西蓝田南八里的峣山之口,辋谷水出峣山口北流入灞水。辋川别业傍山临水,风景非常优美。裴迪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他们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这一年的腊月末,裴迪在自己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这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
五、课文赏读:
常见的古人书信,往往谈学论道,一本正经,虽然也可见出写信心人的抱负脾性,但读起来还是不免令人皱眉。裴迪是王维的好友,没有必要给他写信也刻意经营,从文章语气、结构看,王维此信该是随意挥洒,自然成趣的。不过作者毕竟是田园诗坛的妙手,一举手一投足都非同凡庸。寒山月夜的清景,非亲身体验决难想见,非诗家笔墨也决难描绘。山的轮廓,水的波影,灯火的渺远明灭,以及犬声、夜舂声、疏钟声,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面,真不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外有音。写信的目的无非是要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顺便激发一下他的游兴。“当待春中”一段悬想美景,历历如见,寥寥数笔便涂抹出山野农田里的一片春意,纵不言请,读者也已心动欲往。
山水田园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里的一片辽阔领域,魏晋以来,代有佳作,但其格调意义并不雷同。一代有一代情趣,一代见一代精神。盛唐人笔下的山水田园,有一种人间味十足的轩敞、明亮,既不同于晋人的清癯辽阔,也不同于柳宗元的幽僻荒凉,这自是他们物质、精神生活的丰富自足所致。王维的山水田园既非避难所,又非疗伤地,这里是他真正的家,是他生时依恋,死后魂归的地方。
总结、扩展:内容上的扩展,课外可复习、阅读王维的其他作品,如《鸟鸣涧》、《鹿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山居秋暝》等。
六、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讨论:
⑴根据段意,完成下面的填空题,概括各段的内容:
第一段:故山殊可过,而今
。
第二段:故山冬夜
,静默独坐,多思
。
第三段:故山春景
,只想
。
提示:
第一段:故山殊可过,而今我独过。
第二段:故山冬夜,清丽淡远,宁静和谐,静默独坐,多思
与你同游,携手赋诗。
第三段:故山春景
斑斓夺目,生机勃勃
,只想
邀你同游
。
(2)文中有一个词浓缩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文眼”,请你找出这个词,并说说它包含了哪些内容?
提示:“深趣”是文眼。它包括王维笔下的终南美景,主要是冬夜清丽淡远、宁静和谐的氛围和春天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景象,还有朋友相邀的一片诚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分析文中的写景;品读课文,体会“深趣”,理解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回顾和复习,朗读全文。
二、重点分析
1、文中用哪些段落来写景?那第一段写了什么呢?
2、朗读课文,将文中描绘自然风光的两处文字找出来,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说说这两段文字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用准确的词语为这两幅图命名。
(学生体会,锻炼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师明确、板书)
明月
山的轮廓
水的波影
第二段:寒山月夜图: 灯火的明灭 寂静清幽
犬声
夜舂声
深趣 (白描) 疏钟声
草木
鲦鱼
第三段:山村春色图 白鸥 明丽欢快
露水
麦陇
朝雊
三、品读课文,体会“深趣”,理解创作风格。
1、赏析美景,理解“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
⑴学生朗读第二段,教师强调“玄”“曩昔”“步”等词语的意思。
⑵朗读课文第37页“资料信息”栏目中引用的喻良能的诗,要求学生学习那种以诗解文的读书方法,把第二段中描写冬夜景色的文字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引导学生进行比读,欣赏声色相宜、清丽淡远迷人夜色,同时解决第二段中的难句,顺带讲解以动称静写作的手法。
(“比涉玄灞……复与疏钟相间。”天上的明月,清光朗朗。月光下,轻风吹过,辋水柔波潋滟。远望,一抹远山的暗影,村河边点点渔火。寂静中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并疏疏落落的寺庙钟声,时断时续的舂米声,隐隐约约而又清晰可辨。
蓝田山的冬夜图,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意传神,基调寂静而清幽,是实景的真实描绘。)
⑶指名朗读第三段描绘春景的文字,要求学生找出最能体现春天生机的字眼。师生品析“蔓”“轻”“矫”等字的表达作用,体会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美妙春光。
(“当待春中……麦陇朝雊。”春天的蓝田山,风景绝佳。树木青青,芳草碧碧,游鱼嬉戏于清流,白鸥展翅与晴空。早晨,珠露圆润,
闪亮在草尖、麦苗上,清晨野鸡在麦地里鸣叫。
用欢快流畅之笔,写色彩明快之图画,把春日的蓝田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
(4)
比较两段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①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圩夜舂,夫与疏钟相间。
②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
明确:表现出作者静寂,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他在一种寻觅大自然宁静逸趣的状态下,沉醉于大自然富于生机而又不受干扰的境界中。
(5)王维工诗善画,苏轼曾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有人认为此文也饶有诗情画意,不妨说是“文中有诗,诗中有画”,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为什么?
提示:本文写景之语意境深远如诗,诗中所绘之景形象鲜明如画。
2、感受美情,理解整散结合的艺术效果。
⑴王维写作这封书信的目的是邀好友裴迪同游故山,找出文中表现王维不愿独享“终南美景”,热情邀请裴迪的句子,结合段意,说说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第一段写独游的索然无味,第二段回忆往昔携手赋诗,快乐同游,第三段热情邀请,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款款深情。
⑵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本文句式骈散结合。写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抒情议论,多用散句,信笔抒写,或直抒胸臆,或点明主旨,轻灵自由。全文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读来活泼明快,于清词俪句中现故山美景,于长短变化中表厚意深情。
(3)作为一封书信,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作者为何在这短短篇幅中,浓墨重彩地描写冬日景色,遥想描绘春天的美景,这与本文的写作意图有关,这封信既是用来叙述朋友情谊,同时也是与友人相约共赏,向友人发出邀请。作者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让美景真情与朋友分享,同时也暗含着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要注意的是,本文的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这种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写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琢磨的。
即:A、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
B、暗含对朋友的邀请。
C、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参考译文:
现在接近十二月末,峣(yáo)山的景物优美、气候宜人,很值得游赏。我知道你正在温习经书,(准备应试),不敢轻易打扰(你),就(独自)去山中(游玩),在感配寺休息,同山僧一起吃过斋饭后才离去。
(归途中)北行涉过灞水,(这时)清朗的月亮已经映照着城郭。夜间登上华子冈,只见辋水的波澜在月光照耀下起伏荡漾。还有远山上的树林间有火光忽明忽暗。还可以听到从深深的小巷里传出像豹子叫似的犬吠声。村中舂米的声音,与庙宇传来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此时)僮仆都已休息,只有我独自静坐,常常回忆起往日,同你在一起的日子,(我们)携手赋诗,在小径间漫步,在清流旁伫立。
待到来年春季,草转青,树萌芽,可以看到山色一片新绿,小鱼浮出水面,白鸥展翅飞翔,水露润湿了河岸,麦田里野鸡鸣叫,这美丽的景色不久就会有了,你能不能与我一起来游赏呢?如不是你这样天性敏慧、情趣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相邀呢。然而,这中间可是有着浓厚的情趣啊!千万不可疏忽错过。托运送黄檗的人顺便带信给你,不能一一尽言。山中人王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