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D 2.A 3.C 4.
①突出了条件的重要性。第二段使用该句式,强调了文艺要想“发挥最大正能量”,就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以人民为中心;第四段使用该句式,强调了文艺要想“发展繁荣”“充满活力”,就必须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
②增强了逻辑性。通过构建文艺创作与人民之间的清晰关系,加强了论证的严密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5.
①创作主体方面,通过“技术赋能”,创作主体呈现出全民化特点。
②主题构建方面,直击当下社会的热点、痛点与焦点,简洁而极具冲击力。
③文本生成方面,直面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聚焦他们的生活日常、喜怒哀乐。
④价值导向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丰富符合新时代人民大众欣赏口味的审美话语。
6.D 7.A 8.(1)人物身份对比:周瑜是带兵征战的高级将领;“我”是过着平凡生活的村妇。不同的身份,决定了看待战争与英雄的不同立场。(2)人物所处时代对比:周瑜是三国时代的英雄,“我”实际上是梦中化身农妇的现代人。不同时代的对比,便于读者以平常心态、现代意识,更加清醒客观地理解历史和英雄。(3)人物对英雄(或战争)理解的对比:周瑜认为英雄的价值存在于战争中,“我”认为真正的英雄不披铠甲。这种对比揭示了珍爱和平的主题。 9.(1)环境描写体现诗意美:故事始终有月光笼罩,艾香萦绕;人物出场时的环境开阔、宁静、素雅;“我”喜欢的声音里呈现出的温馨、祥和。(2)人物形象体现诗意美:“我”是砍芦苇喂猪奶孩子的村妇,却对英雄有自己深刻的看法,能让战争的参与者放下武器,人物内外对比体现诗意美;周瑜开始时身穿铠甲,后来穿白粗布的长袍,人物先后对比体现诗意美。(3)情节设置体现诗意美:整个故事都发生在梦境之中,现实人物和历史人物相遇,穿越时空进行交流。(4)主题体现诗意美:小说通过“我”对于战争和英雄的理解,表达对和平的期待,对平凡、朴素、美好的世俗生活的喜欢和向往。(5)语言体现诗意美:小说用语简洁、凝练、隽永,善用短句,使用多种修辞,“艾草”和“鼓角声”两个意象具有深远的象征意味。
10.CEH 11.C 12.C 13.(1)只要选择平时所说的简明扼要、容易做到的方法,日夜修炼,不做别的事情。
(2)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14.①为因贬谪而有闲暇闭门静修而庆幸。②虽然经济拮据,但依然胸无挂碍。③寄情山水,迅速融入当地生活。
参考译文:
苏轼启:五月底,我弟弟来到这里,(从他手中) 得到你写给我的信,(你) 慰问的情谊十分深厚。近来天气进入初寒季节,你生活得怎么样?
又承蒙你告诉我,你中间有段时间病得不轻,暂且使人高兴的是你又恢复了健康。我们这些人渐渐衰老了,不能够再像年轻时那样对待自己的身子。应当赶快采用道书写的、方士说的办法,加强养身方面的修炼。我被贬住在这里没有事做,稍微了解一点养生术。现已借到本州天庆观三间道堂,冬至后就住到里面去,过四十九天才会出来。假如不是被贬官、遭到放逐,我怎么能有这样的机会锻炼呢 太虚 (你) 将来一旦受到官务的束缚,想求得四十九天的空闲,又哪里能再次得到呢?应该趁现在有空闲去做,只要选择平时所说的简明扼要、容易做到的方法,日夜修炼,不做别的事情。只要满了这期限,养身的根基就建立了。从此以后,纵然再出来处理人世间的事务,事情办完了,心情又会回到原来的娴静状态,(修炼身性的事)自然不会废止。
(你) 寄给我看的诗文,都十分高超,美妙到极点,娓娓道来而有一种逼人的力量。太虚你免不了要去求取官位俸禄,将要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去追求,但参加科举考试不一定能实现愿望。我私下替你考虑,应该多写书,像你给我看的论兵和论盗贼等几篇文章就很好,就像这样写它几十篇,那就是见识高超又切于实用的,但不必涉及当今的时政。只是你转过来写这类文章的时候,也不能停止参加科举考试的准备工作。
刚到黄州,薪俸已经断绝,人口却没有减少,我心里对这件事十分担忧。只好尽量节俭,每天费用不准超过一百五十钱。每月初一,就取出四千五百钱,把它分成三十份,挂在屋梁上,每天天一亮就用画叉挑取一份,然后把叉子藏起来,未用完的钱仍然用另外的大竹筒装好贮存起来,用来招待客人。估计袋中的钱还可用一年多,到时候再另想办法,水到渠成,不用预先考虑,这样一来,我心中记挂的事就一件也没有了。
我住处的对岸武昌,山水美妙到了极点。有位老家在蜀地的王生住在城里,我过江后常常因为风涛阻隔,不能马上回家,王生能为我杀鸡煮饭,甚至几天他都不厌烦。又有一位潘生,在樊口开有酒店,可以划船直接到他店旁,虽是乡村酿的酒,自是味醇汁酽。岐亭监酒胡定之,随行带有万卷书,喜欢借给人看。黄州官署的一些官员,家家都会做吃的东西,很喜欢举行宴会。你看这些情况,我的生活难道不是已经过得去了吗!你打开信纸读到这里,我想象得出你一定笑得须髯都会抖动起来。
年底天气十分寒冷,希望你千万自己多加保重。夜里酒喝得多了点,字写得不像样子,不要怪罪, 不要怪罪!不一一说了,苏轼再拜。
15.B 16.①意境宏阔:翱翔的鹰隼掠岸而去,大鱼从水中腾跃而出,从天空到水面,写景宏阔壮丽。②用词精炼:“掠”“凌”凸显了俊鹘飞行之快,大鱼腾跃之高,展现动态美。③寓意深远:俊鹘横飞,大鱼腾跃,借物抒怀,寄托了诗人的壮志与情怀。
17. 如弃草芥 用之如泥沙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 老病有孤舟 着我扁舟一叶
18.(1)语句②修改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至今已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
(2)语句⑥修改为:“以此维持诗句的工整对仗”/“以维持诗句的工整对仗”/“维持诗句的工整对仗” 19.C 20.B 21.左图示例:寓意:连年有余/年年有余。
解释:①图画由莲和鱼构成;②“莲”和“连”/“年”谐音,“鱼”和“余”谐音,合在一起即“连年有余”/“年年有余”。
右图示例:寓意:喜上眉梢。
解释:①图画由喜鹊和梅花构成;②“梅”和“眉”谐音,喜鹊登上梅花枝头,即“喜上眉梢”。
22.示例:①什么是谐音双关?②历史上谐音双关常用于哪些语境?③现在谐音双关常用于什么场合?④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什么?/使用谐音双关要避免出现哪些问题?
23.例文:
软弱只会堕落,向前即是方向
弹指之间,匆忙一生;鸿飞泥爪,空留余痕。软弱一时,只会坠入更低;一直向前,方能拨云见日,看见方向。故,以吾之见,软弱只会堕落,向前即是方向。
软弱只会堕落,迷醉了一时,便会坠入更低的地方。
司汤达曾言:“如果他是一棵软弱的芦草,就让他枯萎吧;如果他是一个勇敢的人,就让他自己打出一条路出来吧。”意识到自己软弱,还不去抗争,那么就只能听凭堕落而无法自拔;迷醉于软弱,就只会坠入更低的地方,重新站起来就需要耗费更大的心力。所以,当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唯有抗争才是出路。正如“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希望“冲出重围”的施一公,“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的俞敏洪……他们都选择直面自身的软弱,锻炼自身,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去超越曾经的自己。所以,软弱只会堕落,唯有战胜自身软弱,方能践行自我。
向前即是方向,迷茫了一阵,便会走向光明的路途。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言:“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不管向哪走,都是向前走,而只要向前走,就能在迷茫中走出方向。且慨,患有渐冻症的蔡磊发起“春蕾计划”,捐助一千万支持研究并捐赠自己的遗体与脏器样本,为后人照亮前行的路;且叹,导演郭帆,北漂几年,遭遇投资方撤资,但仍不肯放弃,终拍出属于中国的科幻大片。不管是蔡磊还是郭帆,他们都在向前的路上不停走,因为他们都相信只要向前走,就是希望。所以,向前即是方向,唯有向前走,才能向自己的梦想奋楫。
软弱只会堕落,向前即是方向。吾辈青年应向前走,不停地向前走,才能助力国家繁荣富强。
躺平了一时,失去的不止是向前的动力,更是向前的能力。直面自身的软弱,才能正视自身的不足。江河眷顾有楫者,奋斗永是少年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你看,革命志士方志敏,为国铸盾的钱三强,大学生村官杨宁……奋斗的目标是如此笃定,前进的步伐是如此坚定。在时代道路上,吾辈青年应直面自身软弱,心怀壮志,笃定奋斗目标,不断向前走,才能为伟大复兴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的时代已然来临,未来仍需我们亲自写就。身为中国之青年,必挑起民族国家复兴之担,以向前之姿,勇往直前,携祖国一齐在发展之路奔腾。保密★启用前
太湖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
语 文
(2025 年 6 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共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 (本小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小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
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
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
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
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
无魂的躯壳。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
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
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
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
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
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鲁
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 Q、孔
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
(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新大众文艺是通过全媒体渠道普遍流行的新文艺形态,它影响广泛,不断流变。其最显
著的特征是,它打破了传统文艺创作的专业壁垒,使创作主体从精英群体转向全民参与,创造
出一大批能够让接受者普遍共情的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主体的全民化,让新大众文艺的主题表
达从作者端转移到受众端,这让其能够在内容层面直面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
新大众文艺主动拥抱新媒介和新技术,在创作过程中积极践行“技术赋能”。借助短视频
平台、文学网站以及最新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工具和媒介载体,人民大众均可参与不同文
艺类型的创作实践,实现审美表达的自由。因此,新大众文艺的交互性特征使创作者与受众界
高一语文试题 第 1页 共 8页
限消弭,形成“创作即参与”的新型关系。这种新型的关系,改变了传统大众文艺由专业人员创
作、普通大众接受的“单一”局面,呈现出各阶层人群共同创作、传播与欣赏的状况。依托跨媒
介互动和数字化手段,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者不仅能够即时实现身份转换,也可以在数字界面完
成生产与消费的互动。
新大众文艺在推动文艺创作职业界限消融的过程中,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文化主体话语
权的再分配。它更新了人们关于文艺经典化的认知,网络文学、微短剧等新大众文艺形态开始
进入主流文学史、艺术史:一些文艺短视频注重传统主旋律内容与新表达方式的融合,注重传
统艺术手法与新审美形式的融合。这些转变共同构成新大众文艺的人民性特征——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以此丰富符合新时代人民大众欣赏口味的审美话语。
从主题构建来看,新大众文艺倾向于提炼简洁且极具冲击力的审美主题,以此张扬和凸
显新时代人民的新生活、新风尚和新思考。与传统文艺作品经常追求思想主旨的恢宏磅礴、立
体多元和蕴藉深厚有所不同,新大众文艺更侧重于直击当下社会的热点、痛点与焦点,而这些
恰恰都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所要面对的生存现实。
从文本生产的角度来看,全民参与创作让新大众文艺为不同文化水平、情感诉求和消费
品位的受众提供了怡情暖心的“精神食粮”。在网络综艺、诗词大会、达人秀、互动社区等新
文艺生产空间中,那些来自民间的才艺展示、自创说唱歌曲、脱口秀表演等新文艺现象虽然与
文艺经典相比还存在差距,但它们十分接地气且富有生活情调,其根底蕴含着质朴无华、实事
求是的品质。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内在需求,彰
显了文艺创作的新风尚。例如,近年来,《我在北京送快递》《我的母亲做保洁》《我在上海开
出租》《在菜场,在人间》等“素人写作”的非虚构作品热度不断攀升,它们与传统现实主义
文艺遥相呼应,聚焦普通人生活日常、喜怒哀乐,展现新时代平凡个体的奋斗与坚守,已然成
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代表。
(摘编自鲍远福《新大众文艺:构建人民文艺新范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性,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鉴赏和评判作为
作品检验标准。
B. 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源泉,文艺创作者一旦脱离了人民,其作品就会失去
活力,丧失灵魂。
C. 新大众文艺通过全媒体渠道传播,借助技术工具和媒介载体,为人民大众参与文艺创
作实践提供了可能。
D. 传统文艺创作追求宏大深刻,而新大众文艺仅关注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现实,
忽略艺术深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人民既创造历史,也见证历史,可见,文艺创作应以人民为表现主体展现时代风貌。
B. 文艺的一切创新或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人民,所以在校读书者无法获得文艺灵感。
C. 新大众文艺消融文艺创作职业界限,融合传统与创新,以实现文化主体话语权再分配。
D. 一部文艺作品越是坚持质朴真实的创作原则,其作品就越能接地气且富有生活情调。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材料二中画线句论据的一项是(3分)
A. 网文写手通过“本章说”与读者沟通小说角色、情节与创作思路。
B. 短视频主播通过“弹幕”界面与观众实时互动,相互成就情绪价值。
C. 小说阅读者通过“手写批注”方式在书页空白处记录心得供交流参考。
D. B站 UP主通过“互动视频”功能让观众投票决定剧情分支发展。
高一语文试题 第 2页 共 8页
4. 材料一多处使用了“只有……才能……”的句式,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 新大众文艺的“新范式”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小题。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
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
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
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
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
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
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
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
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
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
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
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绣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
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拦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
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
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
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
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坐。
我们相对着。
高一语文试题 第 3页 共 8页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
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
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
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
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
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
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
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
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
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6.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 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
倾心和不舍。
B. 当“我”说要回去“奶孩子”、“喂猪鸡”时,周瑜“动也不动地看着我”, 说明
我们的谈话没有触动他。
C. 文中划横线处有关周瑜“敲鼓”的描写,既照应了前面的鼓角声,又塑造了周瑜沉醉
于战争的形象。
D. 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者
更是大英雄。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 小说采用梦境方式,讲述了“我”穿越历史时空,与历史人物进行了倾心的交谈,表
达了珍爱和平这一主题。
B. 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这一细节,营造“我”和周瑜相见的氛围,推动故事的发展;
“艾”与“爱”谐音,象征友爱和睦。
C. 小说人物形象鲜明,作者除了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方式外,还借助典型化场
景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D. 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的氛
围,为周瑜出场做铺垫。
高一语文试题 第 4页 共 8页
8. “我”在这篇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 有媒体评价迟子建的短篇小说是在“努力营造”一种“诗意美学”,《与周瑜相遇》中哪
些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
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
之言,厚自养炼。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
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
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此后纵
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 自不能废矣。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
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
须及时事也。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
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
尽者以待宾客。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顾虑,以此胸中都无
一事。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
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岐亭
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宫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太虚视此数事,
吾事岂不既济矣乎!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轼再拜。
(选自苏轼《答秦太虚书》)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平旦用画叉 A 挑取 B 一块 C 即藏 D 去叉 E 仍以大竹筒别贮 F 用 G 不尽者 H 以待宾客。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见,用在动词前,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冀君实或见恕也”
“见”用法相同。
B. 根本,根基,本源,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固其根本”的“根本”意思不同。
C. 厌,同“餍”,满足,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的“厌”用法与意思相同。
D. 不宣,书不尽意,是古人书信中常用套话,与《与妻书》中“如晤”用法类似。
高一语文试题 第 5页 共 8页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是苏轼写给秦观的一封回信,记述了自己近期的生活情形与精神状态,写作时间当
与《赤壁赋》相近。
B. 苏轼自称要不是遭遇贬谪流放,就不会有闲暇时间来养炼身体,从中可以看出他面对
困境时的处事态度。
C. 苏轼赞赏秦观的才华,但同时又提醒他不一定必须参加科举考试,希望他多写言而有
物的文章以待时机。
D. 在这封言辞恳切的回信中,苏轼对秦观的关心多于自身感慨的抒发,由此我们可以看
到苏轼的高尚人格。
13.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不治他事。
(2)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14. 苏轼被贬黄州后心胸依然十分豁达,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具体表现。(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①
初发夷陵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②舞便风。
【注】①孝宗淳熙五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陕生活后奉诏出蜀东归,往临安廷对。此
诗作于船出三峡到达夷陵(今湖北宜昌)后再出发时。②黄旗:古代军中用旗,此处借指船上
的旗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起笔以一“雄”字描绘出船行三峡时,舟人击鼓而行、鼓声响彻两岸的雄壮气势。
B. 第二句写诗人经过漫长的旅程,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之后,终于到达了路途的终点。
C. 第四句写仿佛一指手一回头天地就被开辟了出来,流露出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惊叹之情。
D. 尾联以问答的形式抒发内心的喜悦,既增强了感染力,又蕴含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16. 简要赏析颈联的妙处。(6分)
高一语文试题 第 6页 共 8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作文课上,老师举例说明在议论时使用比喻可使表达更形象生动。如:苏洵《六国论》
中,六国的后人将先人筚路蓝缕获得的国土割让给秦国时“ ”;杜牧在
《阿房宫赋》中质问,秦国费尽心思搜刮的钱财为何却“ ”。
(2) 学习《论语·述而》中“君子坦荡荡”一句时,小刚联想到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以“ , ”两句既写出他与司马光私交甚笃,又直陈分歧所在。
(3) 有人说,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是栖于“舟”上的。杜甫《登岳阳楼》中“ ”一
句借舟抒情,舟中装载的是他沉甸甸的人生;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 ”
一句中的孤舟则是诗人人格的写照。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谐音双关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即有意使用语音相同、相近而语义不同的词构成双重
语义,表面上是一个意思,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丝”与“思”谐音,
形成一个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出了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①谐音双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②至今已有超过两千多年的历史。③汉魏至唐宋诗
歌中有大量谐音双关的例子,④尤其是格律诗,⑤常利用谐音双关形成借对,⑥因此维持诗句
的工整对仗。如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音同“羊”,
借以与“鸡”对仗。此外,谐音双关在谜语、歇后语中也不乏用例。
在当代社会,谐音双关也很常见。民俗节庆文化中,常用到表示具体形象的谐音字,如
兔年的年画“大展宏‘兔’(图)”;电视广告里,则有“默默无‘蚊’(闻)的奉献”(蚊香广告)等有
趣的说法; 。
不过,有些谐音双关违反公序良俗,背弃道德法则,要杜绝使用,如给餐厅取名“饭醉团
伙”。有些谐音双关表意不明,易对公众产生误导,如某地商圈大屏幕上的活动宣传语为“共享
新夜态”,“夜态”的意思不明确,使人( )。所以,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语言格调高雅和信
息传递有效,避免出现上述问题。
18.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
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谐音双关在网络空间更是普遍,有些“谐音梗”还成为大众流行语
B.谐音双关在网络空间更是普遍,有些大众流行语就是从网络“谐音梗”来的
C.网络空间的谐音双关更是普遍,有些“谐音梗”还成为大众流行语
D.网络空间的谐音双关更是普遍,有些大众流行语就是从网络“谐音梗”来的
20. 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莫名其妙 B.无所适从 C.大惑不解 D.一头雾水
高一语文试题 第 7页 共 8页
21. 剪纸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常用具体的形象表达纳福迎祥的寓意。请从下面剪纸画中任选
一幅,说明其寓意,并从图画构成和谐音两方面进行简单解释。(4分)
22. 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四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
纲。(4分)
四、写作(共 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不去抗争,反而自暴自弃。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直
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那咱们往哪走啊?”
“往前走。”
“哪是前啊?”
“我给您透露一个大秘密,这是人类最古老的玩笑。往哪走,都是往前走。”
以上两则材料分别出自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雅克和他的主人》,
富含人生哲理。请据此写一篇体现你感悟与思考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高一语文试题 第 8页 共 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