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与尹师鲁第一书 学案
【画面描述】 图画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画的是四只小狗从画面的右边鱼贯而出,走在最前面的一只眼睛上还架着一部望远镜,它们前面的不远处有一敞开口的地窖;下半部分画的是前三只小狗掉入地窖的脚印和走在最后的戴着墨镜、手拄拐杖的盲小狗和它绕过地窖的脚印。
【寓意点评】 只有脚踏实地,才有可能向自己的目标靠近。
1.字音辨识
见绐(dài) 君贶(kuànɡ) 茶荈(chuǎn)
砧斧(zhēn) 鼎镬(huò) 俟(sì)
2.一词多义
(1)书
(2)师
(3)见
(4)绝
(5)道
(6)虽
(7)当
(8)非
(9)使
(10)如
(11)以
3.词类活用
(1)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名词作动词,西去)
(2)始谋陆赴夷陵(名词作状语,从陆路)
(3)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诧)
(4)日知进道而已(名词作状语,天天)
(5)益慎职,无饮酒(名词用作动词,做好本职工作)
(6)往往有亲旧留连(形容词作名词,亲戚和老朋友)
(7)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形容词作名词,忠直的声誉)
(8)自言我为大不为小(形容词作名词,大事、小事)
(9)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形容词作动词,不了解,不清楚)
4.古今异义
(1)师鲁十二兄书记
古义:指办理文书及缮写工作的人员。
今义:指党、团等各级组织中的主要负责人。
(2)不比催师鲁人长者有礼
古义:指有德行的人。
今义:年长的人。
(3)往往①有亲旧留连②
①古义:处处。
今义: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②古义:难分难舍,挽留。
今义: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4)史册所以书之者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示结果。
(5)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
古义:是两个词,然,这样;而,连词。
今义:表转折。
(6)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
古义:感动发愤。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5.文言句式
(1)此亦是不惯见事人也(判断句)
译文:这其实是他们见识的事和人不多。
(2)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
译文:因此,(我)没有在京城给你留下书信。
(3)疑修有自疑之意者(宾语前置句)
译文:担心我有些怀疑自己的行为。
(4)其心欢戚无异庸人(状语后置句)
译文:他们内心的喜乐哀伤竟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5)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定语后置句)
译文:有不少对我获罪感到意外,并加以安慰的人。
(6)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被动句)
译文:我才知道是那个仆人懒得前去送行,我被他欺骗了。
(7)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省略句)
译文:使(他们)知道这些事应该承担而不能逃避。
宋仁宗景祐三年,范仲淹直言政事,贬饶州。余靖、尹洙上书反对,也被贬逐。欧阳修在余靖家听到司谏高若讷讥讽范仲淹的话,义愤填膺,致书高若讷。高若讷将此信上奏朝廷,朝廷贬欧阳修为夷陵令。蔡襄于是作《四贤一不肖诗》,传诵一时。四贤,指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一不肖,指高若讷。欧阳修的这封信是答复尹洙询问的,把言事得罪朝廷视为固然,不以谪迁之情萦怀。在贬所勤官慎职,不作穷愁的文字,更凸现了泰然的心境。
1.信中欧阳修明确表明了自己抵达贬所后的打算的句子是哪句?找出并加以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这一句。“日知进道”,旨在进一步提高思想修养,准备迎接更大的政治风浪。此言向老朋友表明了自己坚守正道,始终不渝的心迹。
2.欧阳修在信中主要是解答尹师鲁的疑问,表明自己的心境,为什么一开始却用大段文字叙家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欧阳修结识尹师鲁后受其影响较深。尹洙比欧阳修大六岁,为文风格沉峭挺拔,处事正直,这一点既影响了欧阳修,也为其赏识,二人可谓志同道合的朋友。尹洙被贬,欧阳修未能前去送行;欧阳修被贬夷陵后又因台吏逼迫甚急,未能留下书信;在路上泛大江凡五千里,又“无附书处”,自然已经对尹洙万分挂念。及到任所,得知二人相距仅两天的路程,“喜得作书以奉问”,当然要畅述别情,迫切地追问分手后情形,问友人安否,道自己情形,以让对方放心。大段的叙家常更显二人真挚友情,也为后文剖白心机,推心置腹作好感情铺垫。
3.找出第七段中运用反衬手法的内容,并简要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反衬手法
思想感情
(1)以古人(尤其是韩愈)反衬自己不作戚戚之文
表露不以谪迁为意的情怀
(2)以近世傲逸狂醉反衬自己慎职勤官
决心在贬所勤官慎职
4.欧阳修是怎样看待自己被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得罪虽死,不为忘亲”,虽被贬,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告诫他的志同道合者不要仿效那些“被贬者”。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至今不曾饮酒”,抱着既不悲观也不放纵自己的态度,还勉励志同道合者“慎勿作戚戚之文”,要振作精神,要充满积极向上的气概。
阅读课文第五、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疑修有自疑之意者 意:意思
B.布在世间,相师成风 布:布置
C.则趋而就之 趋:去,赴
D.然吾辈亦自当绝口 绝:闭紧
【解析】 布:遍布,到处是。
【答案】 B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而”,①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语,不译;②连词,却。B项,“为”,①动词,作为;②判断词,是。C项,“然”,都为转折连词,然而。D项,“之”,①代词,指高司谏;②代词,指被贬官这件事。
【答案】 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所为何足惊骇
B.得罪虽死,不为忘亲
C.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
D.史册所以书之者
【解析】 A项,“惊骇”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B项,“得罪”古义是“获罪”,今义是“招人不快或怀恨;冒犯”。C项,“当然”古义是“理当如此”,今义是“应当这样,表示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D项,“所以”古义表原因,不表结果;今义是表示因果关系。
【答案】 A
4.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士有死不失义,则趋而就之,与几席枕藉之无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但是,你说我对朋友不了解,你的这种看法好像不了解我的心。
(2)但那些正直敢言的人宁可死也不牺牲道义,他们走向这些刑具就像去赴宴、睡觉那样从容。
(3)(我)住在清静偏僻的地方,每天注意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罢了。
名师讲坛
文言文翻译方法(二)
4.删(删除不译):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能也不必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发语词、感叹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作用的词、表提顿的词、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例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
例4: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姚鼐《登泰山记》)
5.调(调整语序):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习惯调整过来。
例5: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汝之不惠甚矣!)
例6:沛公安在?(宾语前置:沛公在安?)
例7: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
例8:赵氏求救于齐。(状语后置:赵氏于齐求救。)
6.对(对应翻译):把文言文里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合成词(多为双音节词)。
例9:古(古代)之(的)学(学习)者(的人)必(必定)有(拥有)师(老师)。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第12题第(2)小题
语言平易自然,亲切委婉
本文语言平易自然,亲切委婉,不见欧阳修一贯的豪壮磅礴的气势,不见大开大合的曲折,而代之以反复亲切的慰藉、叮咛,细腻入微的表白、鼓励。作者的措词也是亲切平易,选用不少日常生活用词,如白头奴、家兄、家人、老母、米、面、鱼、梨、栗、大笋、灶间老婢等,这些词语浅白、通俗,可以想象作者在写此信时其神态是那么的松弛、自然。另外,作者多用松弛自由的散句,便于明白流畅地表情达意,也增添了行文的平易自然。
孔子说:“辞,达而已矣。”韩非子也说:“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鲁迅提出:“有真意,去粉饰,小做作,勿卖弄。”高尔基主张:“愈朴素愈好。”朴素美与华丽美,好比清水的芙蓉和雍容华贵的牡丹,更多的人喜欢前者。王国维说:“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中学生作文的语言,也应崇尚平易自然,亲切委婉。
写法指点:要使作文形成平易自然,亲切委婉的语言,有下列途径:一是端正文风,树立“平易、亲切是最美”的观念;二是多读一些语言亲切的名家作品;三是深入生活,学习民间活生生的语言。
结合平易自然,亲切委婉的口语,写一段对家人或友人思念的文字。(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妹妹:千万要记住,书中的公式全都是由本公式变形的,所以你必须要记住,为物理这门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收拾书柜的时候,又看见这写满初中物理公式的作业本,三页老哥并没有送给我的“书信”,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还是会立马被触动,一股暖流在心中流淌。老哥,好久不见!
老哥,你还记得吗?那回爸妈上街去了,我肚子饿,你去塘子里捉回几条四五两重的小鱼,去头去尾去肚子,放了差不多半斤油煮好,兄妹俩最后还傻里傻气合计将那些油让咱们家猪帮忙“毁尸灭迹”,结果差点没把老妈给气倒;那次为了摘我爱的刺泡,刺伤了手你吭都不吭一声;那回摔着头部,老哥你一直往我已经盛不下东西的碗里夹菜:“妹妹,还疼不?多吃点这个,头就不疼了哈。”还边小心翼翼地吹着我头上的那个包。这就是我那老哥,相当的调皮、桀骜!但是自小却什么都依着我,宠着我。
人生所贵在知己
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当时尹师鲁也被贬郢州,两位落难才子、至情好友在最灰暗的日子里互相慰藉,互相鼓励,读后令人感动不已。特别是作者在这封信里表现出的泰然心境、豁达心胸,无疑给同遭贬谪的朋友以心灵的安慰和最好的鼓励,也让我们欣赏到古人精神世界之美。
【应用角度】 “友情”、“豁达”、“面对坎坷”、“精神的力量”等。
《潜伏》逃犯演员称当年抢劫都是为了“义气”
在谍战剧《潜伏》中饰演“盛乡”的演员吉思光,近日被齐齐哈尔市警方发现是1998年结伙袭警抢枪的逃犯。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检察院以抢劫罪批准逮捕了犯罪嫌疑人吉思光。网友纷纷感叹吉思光的经历超越了编剧们的想象,称其为“真正的潜伏者”。
1998年,吉思光与几名朋友又想去饭店吃饭,然而,一段时间下来,几人却已收不抵支。其中一位朋友提出去抢劫,吉思光想都没想就同意了……自此,吉思光实施了多起抢劫。在审讯中,吉思光一直称他抢劫都是为了“义气”,朋友干的事自己“不好意思不干”,但并不能抵消他涉嫌多起抢劫的罪行。
【媒评文摘】 1.这种血气上涌、两肋插刀、置法律于不顾的“义气”,既无知,又可悲。这种错误的认识其实是完全可以不出现的。真正的义气是,朋友危难时助的一臂之力,困境时说的一句关切话语,情绪低落时给的鼓励鞭策、绝望无助时给以信心和勇气,走向错误时的善意批评……
——《龙口晚报》
2. 对于逃犯吉思光来讲,人生就是一场戏。戏和戏不一样,有假戏真戏。演好一个角色往往容易,而演好自己却很难。
——《人民网》
给孟幻同学的一封信
孟幻同学:
您好!原本不想给你回信,但考虑到你一定在热切地期盼着收到我的只言片语,也考虑到有必要和你沟通思想,统一认识,于是写了下面的文字。
你说在你看到我的一瞬,便被我的清纯征服了。你认为清纯是一种美。你说那是我转学刚来到高二(3)班的时候,老师领我走进教室,我穿着一件藕荷色的上衣,面带微笑,在同学们的注视下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这时的你好像是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清纯。以后的日子里,我说话的声调,我走路的姿态,我回答问题的方式,等等,你说都被你欣赏。你曾经想了好久,想和我交谈,但始终没有,因为你自卑。但你始终不愿意错过交我这个朋友,于是有了这封信。
我说,其实你对我不了解。正因为如此,远距离看我的你,才感觉我是你心中美的偶像。我粗心,我爱面子,我刚愎自用,我小肚鸡肠,我还有小女子共有的弱点——爱哭鼻子。我这么说,你可能会说我谦虚。不是的,你如果和我交往一段时间,就会因为这些弱点接受不了我,会说:
这人怎么会这样呢?我有好几个女朋友,都是因为我的这些缺点,由过去的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到现在的形如陌路。我一直在自省,努力改正这些弱点,可我不能够,也许需要时间吧!
说真的,收到你的信,青春年少的我也好一阵激动。竟有欣赏我的人啊!我不禁有些飘飘然了。于是,我开始关注你,关注你的穿着、你的言行,甚至你瞬间的表情,感觉你符合帅哥的标准。但我在自省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这同样是我远距离看你的结果,自己不能因为这远距离观看产生的美,在错误的季节犯一次幼稚的错误。
实际上,作为少男少女的我们,之所以很容易相互爱慕,除了生理发育方面的原因外,与我们的认识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实在不能把距离产生的美当作事物的本质。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也就会冷静了许多,客观了许多,也就会少盲动从事,从而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使自己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你说呢?相信你收到我的信后,也会作一反思,同意我的观点。最后,送你一首小诗共勉。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这首诗的题目是《星星》,作者是我们所熟悉的写《小草在歌唱》的当代著名诗人雷抒雁。
李玫
2012年3月7日
【精要赏析】 男同学给自己爱慕的女同学写了一封信,这封信该叫情书吧。作为一个有自知之明的女同学,回了这封信。这封信该怎么写呢?这该是我们所关心的。于是,便想着读下去,一探究竟。文章有了可读性,也就为赢得读者的好评打好了基础。
文章娓娓而谈,谈的是距离产生的美,并不是事物的本质。结合自身剖析来谈,并由此推己及人,处处扣题。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结尾处引了雷抒雁的诗来点题,由于引得不动声色,引得自然,我们读到时不禁要拍案叫绝。作者还善于用人名来扣题,孟幻,梦幻也;李玫,距离产生美也。我们意识到这些,又怎么会不为作者的独运匠心发出会心的微笑呢?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见绐(dài) 惶迫(huānɡ) 愚懦(rú)
B.怪骇(hài) 诛死(zhū) 怨嗟(jié )
C.欢戚(qì) 砧斧(zhān) 鼎镬(huò)
D.枕藉(jiè) 襄州(xiānɡ) 咽喉(yān)
【解析】 A项,“惶”应读“huánɡ”,“懦”应读“nuò”;B项,“嗟”应读“jiē”;C项,“戚”应读“qī”,“砧”应读“zhēn”。
【答案】 D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约使人如河上 如:如果
B.便遣白头奴出城 遣:派遣
C.及得师鲁手简 简:信
D.怪不如约 怪:责怪
【解析】 如:到。
【答案】 A
3.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始谋陆赴夷陵,以大暑,又无马,乃作此行
以:表原因的介词,因,由于
B.方喜得作书以奉问
以:表目的连词,用来,来
C.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言
以:以为,认为
D.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
以:表目的的连词,用来,来
【解析】 “以”是表因果的连词,相当于“因为”。
【答案】 A
4.下列对“见”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 ②见其二子焉 ③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⑤未得与项羽相见 ⑥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⑦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越 ⑨吾未见其明也 ⑩图穷而匕首见
A.①④/⑤⑩/②③⑧/⑥⑦/⑨
B.①④/⑤/②⑩/③⑧/⑥⑨/⑦
C.①④/⑤/②/⑩/③⑧/⑥⑦/⑨
D.①②/③/④⑥/⑤/⑦⑨/⑧/⑩
【解析】 ①④看见;⑤会见;②推荐,介绍;⑩显露,出现;③⑧表被动;⑥⑦用在动词前,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⑨发现。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安道与予在楚州,谈祸福事甚详,安道亦以为然。俟到夷陵写去,然后得知修所以处之之心也。又常与安道言,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师鲁察修此语,则处之之心,又可知矣。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然或傲逸狂醉,自言我为大不为小。故师鲁相别,自言益慎职,无饮酒。此事修今亦遵此语。咽喉自出京愈矣,至今不曾饮酒。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
5.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俟到夷陵写去 俟:等待
B.感激不避诛死 感激:同现代汉语中的“感激”
C.则戚戚怨嗟 戚:悲戚
D.安道亦以为然 然:对
【解析】 感激:感动发愤。
【答案】 B
6.对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道与予在楚州 与:连词,“和”
B.又常与安道言 与:连词,“和”
C.然后得知修所以处之之心也 之:代词,这件事
D.然后得知修所以处之之心也 之:结构助词,“的”
【解析】 与:介词,“跟”、“同”。
【答案】 B
7.下面六句话编为四组,最能体现作者泰然心境的一组是( )
①感激不避诛死
②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
③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
④自言我为大不为小
⑤此事修今亦遵此语。咽喉自出京愈矣,至今不曾饮酒
⑥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
A.①③⑥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解析】 ①②写“前世有名人”的表现,作者对他们的看法是“无异庸人”;④写“近世人”被贬后的表现,作者也不赞成。③⑤⑥表现了作者在被贬后的心态,符合题意。
【答案】 C
8.对文段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唐代文学家韩愈对待贬谪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其心欢戚无异庸人”,心胸不够豁达。
B.在贬所勤官慎职,不做穷愁文字,凸显了作者面对贬谪的泰然心境。
C.范仲淹、高若讷、尹洙、欧阳修先后因直言政事被贬逐,当时有人作《四贤一不肖诗》传诵一时。四贤,指范仲淹、高若讷、尹洙、欧阳修;一不肖,指余靖(字安道)。
D.本文行文朴实,同叙家常一样,充满着温馨和理解,对于同遭贬谪的朋友而言,这是最好的鼓励和支持。
【解析】 A、B、D三项均可在文中找到根据。C项对背景的描述有误。余靖是“四贤”之一,而“一不肖”指高若讷。因此,“高若讷”均应改为“余靖”,“余靖”应改为“高若讷”。
【答案】 C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与高司谏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予友尹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平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抑天子骤用不贤之人?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再至京师 再:第二次
B.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决:断定
C.便毁其贤以为当黜 黜:贬黜
D.抑天子骤用不贤之人 骤:屡次
【解析】 骤:仓促。
【答案】 D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 ②卒之东郭墦间
B.①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 ②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C.①惧饥寒而顾利禄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D.①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 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析】 B项,均为代词,第二人称,你的。A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动词,去、往。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D项,副词,表判断/代词,你的。
【答案】 B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表达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祐年间,范仲淹讥切时弊,被贬谪外地。高若讷身为司谏,却附声诋毁范仲淹。欧阳修激于义愤,撰文斥责高若讷见风使舵的卑劣行为。
B.本文开篇通过“三疑”,揭露高若讷口是心非,并断言其“非君子”,引出后面对他的正面驳斥,使全文首尾贯通,一气呵成。
C.作者列举范仲淹曾被器重的事实,运用类比论证,指出无论范仲淹贤与不贤,高若讷的“默默”都是失职,怒斥他是“君子之贼”。
D.文章语言犀利,气势逼人,言辞激愤,读来令人有痛快淋漓之感。充分显现了欧阳修疾恶如仇、无私无畏、不避险恶、仗义执言的性情。
【解析】 文中无“类比论证”。
【答案】 C
12.断句和翻译。
(1)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
★(2)(对应本课“局部探究”第4题)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
(2)①我自从听说您的姓名直到与您认识,十四年中却有三次怀疑你的情况。
②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这种人是君子的敌人。
③您在谏官那个位置上却不说话,就应该离职,不要妨碍能胜任谏官之职的人。
【参考译文】
欧阳修叩头再拜,禀告司谏足下:我十七岁的时候,家住随州,看到天圣二年进士及第的布告,您置身其中,单单没有突出的可以称道的地方,我因而怀疑您,不知您是怎样一个人。以后过了十一年,我第二次到京师,您已担任了御史里行。我的朋友尹师鲁说您“正直有学问,是一位君子”。我还是有些怀疑。凭借着不可弯曲的气节,有能辨是非的明智,又担任谏官的职务,却随波逐流默默无言,与一般人没有任何区别,这果真是贤者吗!这不能不使我怀疑。 自从您担任了谏官以后,我们才认识了。我自从听说您的姓名直到与您认识,十四年中却有三次怀疑你的情况。如今推究您的实际行为再来仔细分析,然后断定您不是个君子。
前几天范希文贬官以后,您极力诋毁讥笑希文的为人。我开头听到这些话,还怀疑您是讲着玩的。等到碰见师鲁,他也说您极力否定希文的所作所为,我就不再怀疑了。希文平生刚正、好学、博古通今,他立身朝廷始终如一,这是天下都知道的。如今因为正直敢言触怒宰相得了罪责。您既不能为他辨明无罪,又害怕有识之士会责备自己,于是就跟着别人来诋毁他,认为他应当受到贬斥,这真是太奇怪了。您家中有老母,自身又爱惜官位,害怕忍饥受冻,顾念利益俸禄,因而不敢稍有违反宰相以致受刑遭祸,这也是平庸之辈的常情,只不过是做了一个不称职的谏官罢了。如今却不是这样,您反而昂然挺胸十分得意,没有一丝一毫的羞愧畏惧,随意诋毁希文的贤能,认为他应当遭受贬斥,希望以此掩盖自己不据理力争的过错。应该说,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罢了;而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这种人是君子的敌人。
况且希文难道真的不贤吗?或者是天子仓促起用不贤之人吗?您身为司谏之官,是天子的耳目,当希文仓促间被起用之时,为什么不马上为天子辨明他的不贤,反而默默地不讲一句话;等到他自己失败了,然后跟着别人说他的不是。如果希文真是贤人,那么如今天子和宰相因为希文违背他们的心意而斥逐贤人,您就不得不出来讲话。如此说来,那么您认为希文贤,也不免遭受责备;认为希文不贤,也不免遭受责备,大概您的过错就在于默默无言罢了。
我恭敬地以为,当今皇帝即位以来,进用谏官,采纳意见,如曹修古、刘越虽然已经去世,还被人们称扬。如今希文与孔道辅都由于敢于进谏而被提拔任用。您幸运地生于此时,碰到如此能听取意见的圣主,尚且不敢说一句话,为什么呢?前几天又听说御史台在朝廷中贴出布告,告诫百官不可超越本职谈论政事,这样,能够提意见的只有谏官了。假如您又不说话,那么天下就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了。您在谏官那个位置上却不说话,就应该离职,不要妨碍能胜任谏官之职的人。昨天安道遭到贬谪,师鲁也等候着罪责,您还能够有脸面去见士大夫们,出入朝廷号称谏官,那是您不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的事了。所可惜的是,圣朝有事情,谏官不说而让别人去说,这种事情记载在史书上,以后使朝廷蒙受到羞辱的,是您啊!
前几天您在安道家中,把我叫去议论希文的事情。当时有其他客人在,我不能畅所欲言。因此就写了区区此信,恭敬地希望您明察,不多言了。欧阳修再拜。
四、语言表达
13.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另写一个句子。
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关注时政,常常表现出深深的忧患意识。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议论体现了对国家时局的殷殷忧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所引名句必须体现忧患意识,名句后要有主人公思想的分析。
【答案】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表述透露出对社会人生的深刻关注。
14.(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水是植物主要的组成成分,植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有的甚至可达90%以上。__①__,土壤中的矿物质、氧、二氧化碳等都必须先溶于水后,__②__。水还能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以利于各种代谢的正常进行。水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料,它还作为反应物参与植物体内很多生物化学过程。因此,__③__。
【解析】 本题考查文段的扩展语句和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首先要准确把握本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水在植物中的作用。其次就是分清层次。到第一个句号总说植物的含水量,为第一层。到第四个句号是分说,为第二层。分说第一层是说水的溶剂作用,先说水的特性,再举例引入正题,最后落脚到植物上来。最后一句又是总说,强调水对于植物的重要性。
【答案】 水是很多物质的溶剂 才能被植物吸收 没有水就没有植物的生命
课件75张PPT。10 与尹师鲁第一书处处。 指有德行的人。 指办理文书及缮写工作的人员。 是两个词,然,这样;而,连词。 ……的原因。 难分难舍,挽留。 担心我有些怀疑自己的行为。 因此,(我)没有在京城给你留下书信。 这其实是他们见识的事和人不多。 感动发愤。 使(他们)知道这些事应该承担而不能逃避。 我才知道是那个仆人懒得前去送行,我被
他欺骗了。 有不少对我获罪感到意外,并加以安慰的人。 他们内心的喜乐哀伤竟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课时作业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