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与尹师鲁第一书 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 与尹师鲁第一书 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21:06:46

文档简介

10. 与尹师鲁第一书 学案
步步莲花
在我的心目中,莲花更像是一扇窗口,这扇窗口,让我们的灵魂通向物质世界,也让物质世界通向我们。
人何以爱莲?佛何以爱莲?我想这都与莲花所昭示的意义有关。莲花就是莲花,她是灵性的。而莲子的苦涩,也似乎为这份灵性增加了一道诠释。在所有美好的事物背后,都有一颗苦涩的心在默默地期待着,盼望着。正因为这苦涩,甜蜜才有了可以着落的港湾,梦想才得以起航。“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看新荷,泛水学人愁,心常卷。”莲与人是多么的相通呀?
莲是一座桥,通向人,通向物,通向佛。对我们来说,莲可以意味着爱人,意味着美好。但是,当我们放眼更加辽阔的宇宙天地,你就会发觉,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哪一样又不是莲花?
在我的眼睛里,太阳是一朵莲花,月亮是一朵莲花,每颗星星,每盏明灯,每双眼睛,每个一闪而过的善意的念头,每句温暖的问候,每一丝些微的关怀都是一朵清新的、温馨的莲花。
纵使世界上所有的花朵都已经消逝,莲花不会。因为,莲花的根在我们的血液深处。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赏读: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赏读: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3.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
 赏读: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4.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贞观政要》
 赏读:快乐不能到了极点,快乐到了极点就会变成悲哀;对欲望不能放纵,如果放纵欲望就会酿成灾难。
作者视窗
一代宗师——欧阳修
北宋诗文革新,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唐代古文运动以后的又一次文风改革,欧阳修就是这场革新运动的领袖。他主张文章要切合实用,反对空谈猎奇;文章应当反映现实生活,为政治服务。如《醉翁亭记》。他的诗也开创了北宋的诗风,特点是“以文为诗”,诗中抒发议论,很多诗反映了人民的痛苦,有现实意义,词风也清新。
写作背景
这是一封朋友之间的书信。写于宋仁宗景禧三年(1036)秋。这一年因上书论救革新派人士范仲淹,先被贬至郢州。其后欧阳修因《与高司谏书》获罪,被贬夷陵县。这封信是到夷陵县后写的。尹师鲁,就是尹洙(1001—1047),宋代散文家,字师鲁,洛阳人,一生怀才不遇,郁郁以终。传说欧阳修学习古文,曾受尹师鲁的影响,他也是欧阳修在政治上、文学上的挚友。
基础梳理
1.古今异义
(1)师鲁十二兄书记。
古义: 
今义: 
(2)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
古义: 
今义: 
(3)师鲁又云非忘亲。
古义: 
今义: 
(4)感激不避诛死。
古义: 
今义: 
答案 (1)古义:办理文书及缮写工作的人员。今义:党、团等各级组织中的主要负责人。(2)古义:书信。今义:书籍。(3)古义:古人认为,子女犯罪,令父母蒙羞,是对不起父母养育之恩,是不孝。今义:忘记亲人。(4)古义:感动发愤。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2.一词多义
(1)而
(2)以
(3)然
答案 (1)表转折 表顺承 表因果 表修饰 (2)顺手,连词 可以 把,介词 (3)然而 不过 是这样(对)
3.词类活用
(1)始谋陆赴夷陵: 
(2)非以为奇事而诧人: 
(3)史册所以书之者: 
答案 (1)名词作状语,从陆路。(2)使动用法,使……诧异。(3)名词作动词,写、记载。
4.文言句式
(1)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2)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 
(3)其心欢戚无异庸人: 
(4)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 
答案 (1)被动句。(2)状语后置句。(3)省略句。(4)被动句。
5.文白对照
文本助读
欧阳修的这封信是答复尹洙询问的,把言事得罪朝廷视为固然,不以迁谪之情萦怀。在贬所勤官慎职,不作穷愁的文字,更凸现了泰然的心境。全文行文朴实,如同叙家常一般,充满着温馨和理解,对于同遭贬谪的朋友而言,这便是最好的鼓励和支持了。
结构图示
与尹师鲁第一书
重点突破
一、整封书信有几答几疑?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提示 全信有三答三疑,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今而思之,自决不复疑也”;二疑欧阳修“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三疑欧阳修“非忘亲”——“此又非也”“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其核心内容在于解释自己并非“暗于朋友”,所作所为理智冷静,立场坚定,态度鲜明。
二、“师鲁欢戚不问可知,所渴欲问者,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莫苦相尤否?六郎旧疾平否?”中,作者为什么运用了这么多问句?“渴”字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提示 对朋友的关心之情溢于言表。由朋友本人问及家人、孩子,考虑多么周到,用心多么细致。一个“渴”字道出了作者极想知道朋友是否安好的心情。口语化的语言令人感到亲切、温暖。
三、欧阳修是怎样看待自己被贬的?从哪些地方看出?在这封信中,你读出了作者与尹师鲁之间怎样的感情?
提示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欧阳修对待被贬的态度:
①认为“得罪虽死,不为忘亲”;②对史书记载义士事迹的看法,“警后世愚懦者,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③虽被贬,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④告诫朋友“慎勿作戚戚之文”。⑤“自言益慎职,无饮酒。”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从作者对挚友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藉之中,不难看出其中充满了浓郁的人间真情。
四、这是欧阳修被贬到夷陵县之后写给挚友尹师鲁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作者是怎样逐层表露自己心情的?
提示 信的开始,写相送失约的原因,写没有见面的遗憾。第二段写没能给友人写信的原因,还有对尹洙及其家人的关切之问。第三段写自己行程平安的愉快心情。第四段主要回答尹师鲁的疑问。以此表明心志。在第五段表明自己既不屑做“戚戚怨嗟”之人,也不愿做“傲逸狂醉”之人。无论是什么内容,作者都从容道来,文字没有一点悲怨之情。对此次被贬,作者没有抱怨,可见他对贬官一事不忧不惧,淡定从容,处之泰然。
技法赏析
1.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
一是表现为对贬官的态度。作者在信中对尹师鲁袒露了自己对被贬官一事的态度,他认为“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而好友说的“非忘亲”也是不了解他的内心,他的内心是“得罪虽死,不为忘亲”,虽被贬官,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且告诫他的志同道合者不要仿效那些“被贬者”,“傲逸狂醉,自言我为大不为小”,他自己已严格要求自己,“至今不曾饮酒”,抱着既不悲观也不放纵自己的态度,不要像“前世有名人”那样,“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他勉励朋友“慎勿作戚戚之文”,要振作精神,“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文中的这一系列表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气概,凝成一股气韵萦绕于字里行间,这正是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所致。
二是表现为对友情的珍重。作者于信的开头几段详尽地叙述了自己关切、思念师鲁的心情,他对未能如约相送而遗憾;行程中没有寄信之处不能与师鲁通信而牵挂;本人到荆南后又急于打听师鲁任所郢州的情况;他迫不及待地要“问候”师鲁,打听对方“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莫苦相尤否?六郎旧疾平否?”这些看似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却表现了作者对挚友的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藉,细腻、亲切,充满了人情味。
2.笔调平易自然,亲切委婉。
此文中不见欧阳修一贯的豪壮磅礴的气势,不见了大开大合的曲折,而代之以反复亲切的慰藉、叮咛,细腻入微的表白、鼓励。作者在文中共用了12个“也”字,使行文非常自然、平易,语气格外舒缓从容,拉家常,叙衷肠,直抒胸臆,委婉动听。作者的措辞也非常注意亲切平易,选用了不少日常生活用词,如白头奴、家兄、家人、老母、米、面、鱼、梨、栗、桔柚、大笋、灶间老婢等,这些词语浅白、通俗,可想见作者在写此信时其神态是多么的松弛、自然。另外,作者多用松弛自由的散句,便于明白流畅地表情达意,也增添了行文的平易自然。
写作迁移
角度 直抒胸臆
题目:运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写一段对家人或友人的文字,约100字。
示例 偶 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迹。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5分)
A.见绐(dài)  惶迫(huānɡ)  愚懦(rú)
B.怪骇(hài) 诛死(zhū) 怨嗟(jié )
C.欢戚(qì) 砧斧(zhān) 鼎镬(huò)
D.枕藉(jiè) 襄州(xiānɡ) 咽喉(yān)
答案 D
解析 A项“惶”读“huánɡ”,“懦”读“nuò”。B项“嗟”读“jiē”。C项“戚”读“qī”,“砧”读“zhēn”。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约使人如河上    如:如果
B.便遣白头奴出 遣:派遣
C.及得师鲁手简 简:信
D.怪不如约 怪:责怪
答案 A
解析 如:到。
3.下列对“见”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5分)
①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 ②见其二子焉 ③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⑤未得与项羽相见 ⑥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⑦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越 ⑨吾未见其明也 ⑩图穷而匕首见
A.①④/⑤⑩/②③⑧/⑥⑦/⑨
B.①④/⑤/②⑩/③⑧/⑥⑨/⑦
C.①④/⑤/②/⑩/③⑧/⑥⑦/⑨
D.①②/③/④⑥/⑤/⑦⑨/⑧/⑩
答案 C
解析 ①④看见;⑤会见;②推荐,介绍;⑩显露,出现;③⑧表被动;⑥⑦用在动词前,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⑨发现。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4~7题。(22分)
师鲁简中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非他,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今而思之,自决不复疑也。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当与高书时,盖已知其非君子,发于极愤而切责之,非以朋友待之也,其所为何足惊骇?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师鲁又云非忘亲,此又非也。得罪虽死,不为忘亲,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
五六十年来,天生此辈,沉默畏慎,布在世间,相师成风。忽见吾辈作此事,下至灶间老婢,亦相惊怪,交口议之。不知此事古人日日有也,但问所言当否而已。又有深相赏叹者,此亦是不惯见事人也。可嗟世人不见如往时事久矣!往时砧斧鼎镬,皆是烹斩人之物,然士有死不失义,则趋而就之,与几席枕藉之无异。有义君子在傍,见有就死,知其当然,亦不甚叹赏也。史册所以书之者,盖特欲警后世愚懦者,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幸今世用刑至仁慈,无此物,使有而一人就之,不知作何等怪骇也。然吾辈亦自当绝口不可及前事也。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此事不须言,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言,要知修处之如何,故略道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疑修有自疑之意者   意:意思
B.布在世间,相师成风 布:布置
C.则趋而就之 趋:去,赴
D.然吾辈亦自当绝口 绝:闭紧
答案 B
解析 布:遍布,到处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A项“而”,①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语,不译;②连词,表并列。B项“为”,①动词,作为;②判断词,是。C项“然”,都是转折连词,然而。D项,“之”,①代词,指高司谏;②代词,指被贬官这件事。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其所为何足惊骇
B.得罪虽死,不为忘亲
C.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
D.史册所以书之者
答案 A
解析 A项“惊骇”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B项“得罪”古义是“获罪”。今义是招人不快或怀恨;冒犯。C项“当然”古义是“理当如此”,今义是应当这样,表示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D项“所以”古义表原因,不表结果。今义是表示因果关系。
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3分)
译文: 
(2)然士有死不失义,则趋而就之,与几席枕藉之无异。(4分)
译文: 
(3)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3分)
译文: 
答案 (1)但是,你说我对朋友的为人不清楚,你的这种看法好像不了解我的心。
(2)但那些正直敢言的人宁可死也不牺牲道义,他们走向这些刑具就像去赴宴、睡觉那样从容。
(3)(我)住在清静偏僻的地方,每天注意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罢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23分)
与高司谏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予友尹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抑天子骤用不贤之人?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予再至京师      再:第二次
B.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决:断定
C.便毁其贤以为当黜 黜:贬黜
D.抑天子骤用不贤之人 骤:屡次
答案 D
解析 骤:仓促。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  ②卒之东郭墦间
B.①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 ②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C.①惧饥寒而顾利禄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D.①乃耳目之官 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代词,第二人称,你的。A项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动词,去、往。C项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D项乃,副词,表判断/代词,你的。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高司谏是“君子之贼”的一组是(  )(3分)
①俯仰默默,无异众人 ②畏有识者之责己 ③昂然自得,了无愧畏 ④毁其贤以为当黜 ⑤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 ⑥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答案 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表达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祐年间,范仲淹讥切时弊,被贬谪外地。高若讷身为司谏,却附声诋毁范仲淹。欧阳修激于义愤,撰文斥责高若讷见风使舵的卑劣行为。
B.本文开篇通过“三疑”,揭露高若讷口是心非,并断言其“非君子”,引出后面对他的正面驳斥,使全文首尾贯通,一气呵成。
C.作者列举范仲淹曾被器重的事实,运用类比论证,指出无论范仲淹贤与不贤,高若讷的“默默”都是失职,怒斥他是“君子之贼”。
D.文章语言犀利,气势逼人,言辞激愤,读来令人有痛快淋漓之感。充分显现了欧阳修嫉恶如仇、无私无畏、不避险恶、仗义执言的性情。
答案 C
解析 文中无“类比论证”。
12.断句和翻译。(11分)
(1)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3分)
予 始 闻 之 疑 是 戏 言 及 见 师 鲁 亦 说 足 下 深 非 希 文 所 为 其 疑 遂 决。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3分)
译文: 
②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2分)
译文: 
③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3分)
译文: 
答案 (1)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其疑遂决
(2)①我自从听说您的姓名直到与您认识,十四年中却有三次怀疑你的情况。
②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这种人是君子的敌人。
③您在谏官那个位置上却不说话,就应该离职,不要妨碍能胜任谏官之职的他人。
参考译文
欧阳修叩头再拜,禀告司谏足下:我十七岁的时候,家住随州,看到天圣二年进士及第的布告,您置身其中,单单没有突出的可以称道的地方,我因而怀疑您,不知您是怎样一个人。以后过了十一年,我第二次到京师,您已担任了御史里行。我的朋友尹师鲁说您“正直有学问,是一位君子”。我还有些怀疑。凭借着不可弯曲的气节,有能辨是非的明智,又担任谏官的职务,却随波逐流默默无言,与一般人没有任何区别,这果真是贤者吗!这不能不使我怀疑。自从您担任了谏官以后,我们才认识了。我自从听说您的姓名直到与您认识,十四年中却有三次怀疑你的情况。如今推究您的实际行为再来仔细分析,然后断定您不是个君子。
前几天范希文贬官以后,您极力诋毁讥笑希文的为人。我开头听到这些话,还怀疑您是讲着玩的。等到碰见师鲁,他也说您极力否定希文的所作所为,我就不再怀疑了。希文平生刚正、好学、博古通今,他立身朝廷始终如一,这是天下都知道的。如今因为正直敢言触怒宰相得了罪责。您既不能为他辨明无罪,又害怕有识之士会责备自己,于是就跟着别人来诋毁他,认为他应当受到贬斥,这真是太可怪了。您家中有老母,自身又爱惜官位,害怕忍饥受冻,顾念利益俸禄,因而不敢稍有违反宰相以致受刑遭祸,这也是平庸之辈的常情,只不过是做了一个不称职的谏官罢了。如今却不是这样,您反而昂然挺胸十分得意,没有一丝一毫的羞愧畏惧,随意诋毁希文的贤能,认为他应当遭受贬斥,希望以此掩盖自己不据理力争的过错。应该说,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罢了;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这种人是君子的敌人。
况且希文难道真的不贤吗?或者是天子仓促起用不贤之人吗?您身为司谏之官,是天子的耳目,当希文仓促间被起用之时,为什么不马上为天子辨明他的不贤,反而默默地不讲一句话;等到他自己失败了,然后跟着别人说他的不是。如果希文真是贤人,那么如今天子和宰相因为希文违背他们的心意而斥逐贤人,您就不得不出来讲话。如此说来,那么您认为希文贤,也不免遭受责备;认为希文不贤,也不免遭受责备,大概您的过错就在于默默无言罢了。
我恭敬地以为,当今皇帝即位以来,进用谏官,采纳意见,如曹修古、刘越虽然已经去世,还被人们称扬。如今希文与孔道辅都由于敢于进谏而被提拔任用。您幸运地生于此时,碰到如此能听取意见的圣主,尚且不敢说一句话,为什么呢?前几天又听说御史台在朝廷中贴出布告,告诫百官不可超越本职谈论政事,这样,能够提意见的只有谏官了。假如您又不说话,那么天下就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了。您在谏官那个位置上却不说话,就应该离职,不要妨碍能胜任谏官之职的他人。昨天安道遭到贬谪,师鲁也等候着罪责,您还能够有脸面去见士大夫们,出入朝廷号称谏官,那是您不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的事了。所可惜的是,圣朝有事情,谏官不说而让别人去说,这种事情记载在史书上,以后使朝廷蒙受到羞辱的,是您啊。
前几天您在安道家中,把我叫去议论希文的事情。当时有其他客人在,我不能畅所欲言。因此就写了区区此信,恭敬地希望您明察,不多言了。欧阳修再拜。
课件25张PPT。第三单元哲思品悟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步步莲花
在我的心目中,莲花更像是一扇窗口,这扇窗口,让我们的灵魂通向物质世界,也让物质世界通向我们。
人何以爱莲?佛何以爱莲?我想这都与莲花所昭示的意义有关。莲花就是莲花,她是灵性的。而莲子的苦涩,也似乎为这份灵性增加了一道诠释。在所有美好的事物背后,都有一颗苦涩的心在默默地期待着,盼望着。正因为这苦涩,甜蜜才有了可以着落的港湾,梦想才得以起航。“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看新荷,泛水学人愁,心常卷。”莲与人是多么的相通呀? 莲是一座桥,通向人,通向物,通向佛。对我们来说,莲可以意味着爱人,意味着美好。但是,当我们放眼更加辽阔的宇宙天地,你就会发觉,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哪一样又不是莲花?
在我的眼睛里,太阳是一朵莲花,月亮是一朵莲花,每颗星星,每盏明灯,每双眼睛,每个一闪而过的善意的念头,每句温暖的问候,每一丝些微的关怀都是一朵清新的、温馨的莲花。
纵使世界上所有的花朵都已经消逝,莲花不会。因为,莲花的根在我们的血液深处。佳句咀华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赏读: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赏读: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3.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
赏读: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4.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贞观政要》
赏读:快乐不能到了极点,快乐到了极点就会变成悲哀;对欲望不能放纵,如果放纵欲望就会酿成灾难。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作者视窗
一代宗师——欧阳修
北宋诗文革新,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唐代古文运动以后的又一次文风改革,欧阳修就是这场革新运动的领袖。他主张文章要切合实用,反对空谈猎奇;文章应当反映现实生活,为政治服务。如《醉翁亭记》。他的诗也开创了北宋的诗风,特点是“以文为诗”,诗中抒发议论,很多诗反映了人民的痛苦,有现实意义,词风也清新。写作背景
这是一封朋友之间的书信。写于宋仁宗景禧三年(1036)秋。这一年因上书论救革新派人士范仲淹,先被贬至郢州。其后欧阳修因《与高司谏书》获罪,被贬夷陵县。这封信是到夷陵县后写的。尹师鲁,就是尹洙(1001—1047),宋代散文家,字师鲁,洛阳人,一生怀才不遇,郁郁以终。传说欧阳修学习古文,曾受尹师鲁的影响,他也是欧阳修在政治上、文学上的挚友。基础梳理
1.古今异义
(1)师鲁十二兄书记。
古义:
今义:
(2)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
古义:
今义: 办理文书及缮写工作的人员。党、团等各级组织中的主要负责人。书信。书籍。(3)师鲁又云非忘亲。
古义:
今义:
(4)感激不避诛死。
古义:
今义: 古人认为,子女犯罪,令父母蒙羞,是对不起父母养育之恩,是不孝。忘记亲人。感动发愤。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2.一词多义表转折表顺承表因果表修饰顺手,连词可以把,介词然而不过是这样(对)3.词类活用
(1)始谋陆赴夷陵:
(2)非以为奇事而诧人:
(3)史册所以书之者: 名词作状语,从陆路。使动用法,使……诧异。名词作动词,写、记载。4.文言句式
(1)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2)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
(3)其心欢戚无异庸人:
(4)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 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文本助读 欧阳修的这封信是答复尹洙询问的,把言事得罪朝廷视为固然,不以迁谪之情萦怀。在贬所勤官慎职,不作穷愁的文字,更凸现了泰然的心境。全文行文朴实,如同叙家常一般,充满着温馨和理解,对于同遭贬谪的朋友而言,这便是最好的鼓励和支持了。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结构图示一、整封书信有几答几疑?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提示 全信有三答三疑,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今而思之,自决不复疑也”;二疑欧阳修“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三疑欧阳修“非忘亲”——“此又非也”“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其核心内容在于解释自己并非“暗于朋友”,所作所为理智冷静,立场坚定,态度鲜明。重点突破二、“师鲁欢戚不问可知,所渴欲问者,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莫苦相尤否?六郎旧疾平否?”中,作者为什么运用了这么多问句?“渴”字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提示 对朋友的关心之情溢于言表。由朋友本人问及家人、孩子,考虑多么周到,用心多么细致。一个“渴”字道出了作者极想知道朋友是否安好的心情。口语化的语言令人感到亲切、温暖。三、欧阳修是怎样看待自己被贬的?从哪些地方看出?在这封信中,你读出了作者与尹师鲁之间怎样的感情?
提示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欧阳修对待被贬的态度:
①认为“得罪虽死,不为忘亲”;②对史书记载义士事迹的看法,“警后世愚懦者,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③虽被贬,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④告诫朋友“慎勿作戚戚之文”。⑤“自言益慎职,无饮酒。”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从作者对挚友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藉之中,不难看出其中充满了浓郁的人间真情。四、这是欧阳修被贬到夷陵县之后写给挚友尹师鲁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作者是怎样逐层表露自己心情的?
提示 信的开始,写相送失约的原因,写没有见面的遗憾。第二段写没能给友人写信的原因,还有对尹洙及其家人的关切之问。第三段写自己行程平安的愉快心情。第四段主要回答尹师鲁的疑问。以此表明心志。在第五段表明自己既不屑做“戚戚怨嗟”之人,也不愿做“傲逸狂醉”之人。无论是什么内容,作者都从容道来,文字没有一点悲怨之情。对此次被贬,作者没有抱怨,可见他对贬官一事不忧不惧,淡定从容,处之泰然。技法赏析
1.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
一是表现为对贬官的态度。作者在信中对尹师鲁袒露了自己对被贬官一事的态度,他认为“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而好友说的“非忘亲”也是不了解他的内心,他的内心是“得罪虽死,不为忘亲”,虽被贬官,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且告诫他的志同道合者不要仿效那些“被贬者”,“傲逸狂醉,自言我为大不为小”,他自己已严格要求自己,“至今不曾饮酒”,抱着既不悲观也不放纵自己的态度,不要像“前世有名人”那样,“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文本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他勉励朋友“慎勿作戚戚之文”,要振作精神,“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文中的这一系列表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气概,凝成一股气韵萦绕于字里行间,这正是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所致。
二是表现为对友情的珍重。作者于信的开头几段详尽地叙述了自己关切、思念师鲁的心情,他对未能如约相送而遗憾;行程中没有寄信之处不能与师鲁通信而牵挂;本人到荆南后又急于打听师鲁任所郢州的情况;他迫不及待地要“问候”师鲁,打听对方“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莫苦相尤否?六郎旧疾平否?”这些看似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却表现了作者对挚友的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藉,细腻、亲切,充满了人情味。 2.笔调平易自然,亲切委婉。
此文中不见欧阳修一贯的豪壮磅礴的气势,不见了大开大合的曲折,而代之以反复亲切的慰藉、叮咛,细腻入微的表白、鼓励。作者在文中共用了12个“也”字,使行文非常自然、平易,语气格外舒缓从容,拉家常,叙衷肠,直抒胸臆,委婉动听。作者的措辞也非常注意亲切平易,选用了不少日常生活用词,如白头奴、家兄、家人、老母、米、面、鱼、梨、栗、桔柚、大笋、灶间老婢等,这些词语浅白、通俗,可想见作者在写此信时其神态是多么的松弛、自然。另外,作者多用松弛自由的散句,便于明白流畅地表情达意,也增添了行文的平易自然。写作迁移
角度  直抒胸臆
题目:运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写一段对家人或友人的文字,约100字。
示例   偶 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迹。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