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与尹师鲁第一书 教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10. 与尹师鲁第一书 教案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21:0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与尹师鲁第一书
教案
[学习目标导航]
学习提示
1、知识目标:掌握“书”“过”“步”“矫”“因”“以”等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文中描绘自然景色的语句。
2、能力目标:学习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本文“文中有画”的特点。
3、情感目标:领会文中作者对友人的那种深厚感情。
学习本课除对字词掌握以外,要拿出相当精力揣摩语言及其写景的方法,争取仿写一段文字,但要注意动静结合这一特点。
[背景知识互动]
一、写作背景这篇散文是王维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裴秀才迪,即裴迪,他是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诗人之一,早年曾与王维隐居终南山,互相唱和。后王维得辋川别墅,裴迪成为座上常客,“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 王维传》)。宾主咏辋川二十景,各成绝句二十首,这就是著名的《辋川集》。秀才,随及唐初的取士科目名,后用对文人学士的敬称。二、作家作品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721)进士,因通音律授大乐丞。后被张九龄擢为右拾遗。安史之乱前,官至给事中。安史之乱中被俘,被迫做伪官。乱平,降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王维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名作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山居秋暝》、《青溪》、《辋川集》20首、《过香积寺》等。王维的诗和散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历代传诵不衰。
解题这是一封约友人同游的短信,描绘了王维晚年所居“辋川别业”周围的山水景物,实写了冬日的清丽,拟写了春天的明媚,语言质朴、简约,文笔淡雅,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识记要点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精通书画音乐,曾为大乐丞、右拾遗,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以写山水田园诗著称,苏东坡曾说:“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也很有特色。
[教材优化全析]
一、内容详解

腊月
下,
景 气 和 畅, 故 山 
殊可
过。 腊月:
农历十将近腊月的下旬,景色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 二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举行“腊祭”,所以称十二月为腊月。景气:景色,气候。故山:旧居的山,指王维的“辋川别业”所在地的蓝田山。殊:很。过:过访,游览。足下方温
 经,
猥不敢相烦,

便
往山中,

感配寺,与山


讫您正在温习经书,我不敢打扰,于是就前往山中,在感配寺休息,和山里的僧人吃过而
去。
足下:对朋友的敬称(多用于书信)。方:正在。猥:鄙贱,自谦之辞。饭就离开了。
相:指代性副词,可译为“您”。烦:打扰。辄:于是,就。憩:休息。讫:完。去:离开。
 北 涉 玄   灞, 清  月 映  郭。 夜  登  华子冈, 往北走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清澈的月光映照在城墙。晚上我登上了华子冈,(俯  辋水     沦涟,与月      上下  。 涉:渡过。玄:黑色。指瞰)辋川,河水泛着波纹,和月亮一起在水中上下波动。 水深绿而发黑。郭: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华子冈: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一处  寒 山      远胜景。辋水:即辋川,在蓝田南。沦涟:水面的波纹。  山中有了寒意,(看)远   火,  明 灭 林外。深  
巷寒犬,   吠声如豹。   村墟 夜处的灯火,在树林外忽明忽暗。深暗的街巷里有狗在叫,声音像豹子一样。村子里晚   舂,      复与 疏   钟相间。 寒山:山到夜间,给人以寒冷的上用杵臼捣谷(的声音)又和稀疏的佛寺钟声交错。感觉,所以称寒山。寒犬:指狗的叫声凶恶,让人胆战心寒,这里主要指其叫声响亮,不一定让人心寒。


村墟:村庄。舂(chōng):用杵臼捣谷。间(jàin):夹杂,交错。
这个时候

坐,
僮仆
静默,
多思
曩昔
(我)独自坐着,僮仆已经入睡,(便)可以多想一些(我们)过去的事情,(我们)携


诗,


径,


流也。 静默:这里是拉着手一起创作诗篇,走在那狭长的小路上,来到那清澈的河水边。
指已入睡。曩:从前。步:这里是动词,走。仄径:狭窄的小路。临:来到。流:水流,河水。
当待春
中,草木蔓
发,

山可
望,
轻鲦   出  水,等到春天的时候,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可以观赏了,白鲦轻盈地游出水面,白鸥矫翼,  
 露 湿

皋,麦陇

雊。  斯之 不远,   白鸥展翅(飞翔),露水湿润着青草地,麦田里野鸡晨鸣,这种景色不远了,(那时)  倘能 从我 游 乎? 当待:等到。蔓发:蔓延生长。望:这里指观赏。轻鲦(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tiáo):白鲦,一种身体修长,游动轻捷的小鱼,故名“轻”。矫翼:张开翅膀。矫,举起。青皋:长有青草的水边高地。皋,水边高地。麦陇:麦田里。朝雊(gòu):早晨野鸡的叫声。雊,野鸡叫的声音。斯:指春天的景色。倘:倘或,表示商量 非 子  天机清妙者, 岂 能
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的语气。从:跟从。  不是您这样性情高远的人,怎么能够用这种闲事来邀请呢。然


有深趣矣!无
忽。 因驮黄蘖 人 往,        

一只是这里面有妙趣啊,怎能忽视。借驮黄檗的人前往之便(带这封信),就不一一详
。山中人王维白。
天机:天性,性情。清妙:指超尘拔俗,与众不同。不急之述了。山中人王维书。
务:闲事,这里指游山玩水。是中:这里,指游山玩水之中。无忽:不要忽略,不要轻视。因:凭借。黄檗(bò):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和茎内皮可入药。茎内皮为黄色,也可作染料。不一:古人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不一一详述之意。山中人:王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故自称。
结构网络第1段,告诉朋友,“山殊可过”。先点明自己游“故山”,即蓝田山的时间和环境:虽在腊月但又是一个温和舒畅的日子。接着点明:这山值得游览。遗憾的是你“方温经”,我“不敢相烦”,便自己“往山中”。我们从中感觉出,作者无挚友相伴终是一种遗憾。“故山殊可过”,为下文写景张本。第2段,写冬景。作者游山,是冬天一个有着皎洁月光的晚上。写到了深青色的灞水和清澈的月光。后面写景都是在这“清澈的月光”的映照下所呈现的景。你看:辋水泛起涟漪,与水中的月影或上或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在林外忽明忽暗;这时深巷中传来像豹子声的响亮的狗叫;村子里又传来了舂米声,又似与稀疏的钟声相应相和。这一段冬景的描写,有动有静,以动衬静,有声有色,把一个月下蓝田山写得清幽寂静、高旷淡远。最后一句不是写景,却是写感受:“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这是一个多么潇洒惬意的时刻!而如今朋友未到,这么好的美景也打了折扣。看来作者在赏美景的同时还未忘记朋友,表现他与裴迪间的温厚情谊。第3段,写春景。“当待”,即等到。这一词暗示了下面所写的景物不是实写,而是虚写,也叫拟写,就是凭想像而写。你看,等到了春天,那时的山景更可观赏,草木蔓延繁花似锦,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鸣唱。这里写到了草木,写到了游鱼,写到了白鸥,还写到了麦田和雉鸟。写草木、游鱼、白鸥、麦田都是视觉,写雉鸟却是写其听觉,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写草木、麦田是静景,写游鱼、白鸥却是动景,动静结合。接下来,作者有一问:“倘能从我游乎?”这和第1段“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第2段“多思曩昔”相照应,盛情邀请,共享同游之乐。
二、写作技巧 
语言的音韵美。
这篇散文可读性很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作者在运用语言上的特色,尤其是大量运用四字短语。从四字短语本身的组成来看,就带有很强烈的音韵色彩,汉语的抑扬顿挫在四字短语中表现的最明显。在本课的写冬景和春景的两段,几乎全用四字短句,
以极其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冬末春初美妙的自然景色。我们看:“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这几句写冬景的语句除一个五字句“夜登华子冈”,其他全是四字短语,读起来朗朗上口。
2、动静相间,充满诗情画意。这篇短文的景物描写很有特点。如第二段,作者将山水、月色、林火、村落、犬吠、钟鸣等景物融为一体,写出了冬日清幽寂静、高旷淡远的迷人景色,其中有静态描写,有动态刻画,动静相间,充满诗情画意。第三段,作者又将草木、游鱼、白鸥、麦田和雉鸟等景物融为一体,写出了春天的生意盎然,这里也有动景,也有静景,也是动静结合,仍然充满诗情画意。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篇散文也具有诗的韵律,画的美感。我们应体味作者称为“有深趣”的那种诗画意境。
技巧拾零如何品鉴和领悟散文的立意 (二)要注意考察以下三点,即:一要“高”,二要“深”,三要“新”。所谓“高”,主要是指作品立意的高远,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峰,俯瞰人生,给人以启迪和教益。所谓“深”,就是指作者对生活,对事物有透辟的了解,从中开掘出生活的底蕴,引申出深刻的认识。所谓“新”,是指立意要有新鲜感,而不能人云亦云。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写过一篇散文《秋声赋》,把秋天描写得肃杀可怕,凄凉阴沉。当代作家峻青则写了一篇《秋色赋》,反其意而用之,由赞扬秋天而转为赞颂社会主义时代,使文章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这一立意既深邃又高远,且不落窠臼,同时具有“深”和“新”的特点。
三、古汉语知识文言文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先看看下面的例句:(1)毋吾以也   (2)不吾知也仔细看一下,就不难发现这两个句子有共同特点,一般都有否定词,二是它们都有代词“吾”,且这个代词放在“以”“知”的前面,如用现代汉语表述可译为:(1)不要认为有我在这儿(就不敢说)。(2)没有人了解我呀!这类句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再看例子:(1)大王来何操?(2)沛公安在?这两个句子也有共同特点,都是疑问句,且都有疑问代词“何”“安”,且在“操”“在”的前面。用现代汉语可译为:(1)大王来时带了什么?(2)沛公在哪里?我们可总结为: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即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这是宾语前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3、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4、“之”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宋何罪之有?“有”为动词,作谓语,“何罪”作“有”的宾语,“之”为助词,不需要翻译,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呢?”
5、“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如:唯余马首是瞻。“瞻”是动词,作谓语,当作“看”讲,“余马首”则是“赡”的宾语,“是”为助词,放在宾语后面,使宾语提到动词之前,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这是古汉语中典型的“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可译为“只看我的马头(所向而行动)”。再如:现代汉语中的“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四、重点字词一词多义书
书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名词,书信)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名词,书籍)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动词,写作)

 故山殊可过(动词,过访,游览  )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错,这里活用为动词,犯错)  
孔子过泰山侧(动词,经过)  
还,不过三十日(动词,超过)
步 步仄径,临清流也(动词,走过)  
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名词,脚步)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名词,举足两次为一步)
矫 白鸥矫翼,露湿青皋(动词,举起)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动词,假传(命令)>  
矫枉过正(动词,把弯曲的东西弄直,这里引申为纠正。)
因 因驮黄檗人往(介词,凭借)  
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副词,于是,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介词,通过,经由)  
不如因善遇之(介词,趁机)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介词,因为,由于)
以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介词,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由于)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动词,以为,认为)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介词,凭,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语气助词,表时间)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相当于“而”)
字词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山殊可过。 过:越过
B.足下方温经。
方:正在
C.村墟夜舂,复与疏相间。间:疏远
D.轻鲦出水,白鸥矫翼。矫:矫健
解析:A“过”,过访,游览;C“间”,夹杂,交错;D“矫”,举起。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1)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2)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B.(1)当待春中,草木蔓发
(2)是故草木之发,如蒸气
C.(1)步仄径,临清流也
(2)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1)因驮黄檗人往
(2)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解析:A两个“相”均为偏指一方的指代性副词,可译为“你”。B两个“发”均为“生长”义。C第一个“临”,走到;第二个“临”,面对。D两个“因”均为介词,凭借。答案:C
[教材实例解析]
思路点拨
1.写景状物最忌单调平板,故作者常以“动”、“静”对比笔法,使文字更具情致,下列句子哪个属于这种类型
()

A.此时独坐,僮仆静默
 
B.轻鲦出水,白鸥矫翼

C.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D.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解析:AC均写的是静景,B写的是动景,D既有静景(深巷)又有动景(狗吠),动静结合。 
答案:D
2.熟读了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一文,哪一选项化用了本文中的语句?
A.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
B.将至三界址,江色狎人,渔火村灯,与白月相上下,沙明山净,犬吠声如豹。(王思任《剡溪》)
C.众山束水,如不欲去,山容殊闲雅,无刻露态。  (袁宏道《游桃源记》)

D.天无一点云,星斗张明,错落水中,如珠走镜,不可收拾。(王质《游东林山水记》) 
解析:B化用“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水远火,明灭村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答案:B
[知识应用自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第1至4题。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水远火,明灭村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山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1.“故山殊可过”中“过”义与下列哪项相同?()

A.颜回有不贰过之德

B.过故人庄

C.农夫、渔夫过而陋之

D.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近腊月下,景气和畅
B.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C.此时独坐,僮仆静默
D.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3、下列哪句的季节与本文所写的季节相同()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C.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D.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4.对本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借短信描绘了自己晚年所居“辋川别业”周围的山水景物,实写了冬日的清丽和春天的明媚,语言质朴,文笔淡雅,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B 第一段“故山殊可过”句埋下一个伏线,暗暗点出自己隐居的山村实在值得一游。
C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以下六句,作者运用诗的语言,采用动静互为烘托的艺术技巧,描摹出一幅山村春色图,可谓是文中有画。
D 第三段中,作者显示了他写信的意图,他与裴迪之间的深厚情谊是以“真趣”为基础的。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汲黯字长儒,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急,复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故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净,择臣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憨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己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人失火,屋比延烧
比:紧挨着
B、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振:通“赈”,救济
C、黯耻为令,病归故里
病:生病
D、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
内:朝廷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庄见惮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①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
②荆柯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淤期
C、①列于九卿
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D、①公卿借为黯惧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7、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使黯往视之
称代前文的“东越相攻
B、上贤而释之
称代“汲黯”
C、择臣史而任之
称代“择臣史”
D、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
称代“田蚡”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汲黯处理问题灵活机动的一组是(
)
①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
②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③治官理民,好清净,择臣史而任之
④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⑤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⑥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⑥
9、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汲黯为人正直敢言,“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尽管出任地方官,也仍然上书直陈皇帝的过错,招致皇上的大怒,“变色而罢朝”。
B、就是要求他们匡正数过,尽管自己官职低微,并非公卿,但也不应因爱身而使朝廷受辱。
C、汲黯为谒者,经常代表皇帝出巡各地所到之处,都极力维护皇帝的尊严,宣示皇上的恩德,因而即使“矫制”,皇上也并不怪罪。
D、汲黯为地方官,遵奉黄老之说,崇尚无为而治,自己从不理事,事无大小,一切凭借手下人处理。由于方法得当,“岁余,东海大治”。
10、将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自测解析
1、B(A犯错,B造访,C经过,D错。)
2、B(A“景气” 古:景色,气候;今:指生产增长、失业减少、信用活跃等经济繁荣现象,泛指兴旺。B“足下” 古今意义相同,均是对别人的敬称,现不常用。C“静默” 古:指入睡;今:指不作声。D“天机” 古:天性;今:一般指重要而不可泄露的秘密。) 
3、A<A冬季(柳宗元《江雪》),B秋季(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C春季(范仲淹《醉翁亭记》)D冬季(欧阳修《醉翁亭记》)>
4、A(写春景是虚写)
5、【答案】C【解析】病:托病
6、【答案】D【解析】①介词“替”;②连词“被”
7、【答案】D【解析】称代“汲黯”
8、【答案】B
9、【答案】C【解析】A项“尽管出任地方官”不对,位在九卿之列;B项“尽管自己官职低微”错,“公卿”官职不低微;D项“自己从不理事”错,改为“亲自处理”
10、【答案】⑴河内郡有一万多户穷人家遭受水、旱灾,穷得父母把孩子杀了吃。
⑵您内心欲念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能效法到尧舜的伟大治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