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11 与微之书
白居易梦李白二首
杜甫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①。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②。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③。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④。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⑤。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⑥。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⑦。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⑧。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⑨。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⑩。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注释:①“死别”二句:是把“生离死别”这个成语分成两句写,二句各有侧重,实为一意。即指与李白的分离是生离死别的分离。杜甫不知李白放逐后生死如何,有时以为李白已死痛哭失声,有时又为生别离而忧伤悲戚。②瘴疠(zhànɡ lì)地:南方湿热蒸郁疾病流行的地方。逐客:被流放的人,指李白。③明:知道。长:常。此二句说李白到梦中相见,说明杜甫常想念他。④平生魂:生者的灵魂。怀疑李白已死,所以说不是生者的魂。⑤“魂来”二句:魂来经过江南一带青青枫林,魂去经过秦地的关塞,想像李白魂来魂去的情景。⑥“落月”二句:写梦醒时月光满屋,李白的容貌仿佛在月光下还隐约可见。⑦“水深”二句:江湖风波险恶,叮咛李白魂归要小心,不要被蛟龙攫取。蛟龙:喻恶人。⑧“浮云”二句:用《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意,意为李白遭迫害被放逐后久未相见。⑨告归:辞别。局促:时间匆促。⑩冠盖:指冠冕和车盖,这里指京城的达官贵人。斯人:指李白。?网:天理。恢恢:宽广。
赏析:这两首诗是杜甫在李白流放夜郎后因深切怀念而作。李杜友谊深厚,两人曾“醉眠秋共被,携手月同行”,因此,当杜甫得知李白不幸时,以梦的形式寄托追述了他对李白的同情、怀念,同时对李白的无辜受牵连发出无限的愤慨。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用法,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规律,准确翻译全文。
2.体会作者虽遭贬谪,但仍能保持快乐的生活和豁达的胸怀。
3.感受作者与元稹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基础梳理1.题目解说
微之,即元稹,唐代诗人。他不仅写诗歌,还写小说,骈、散文章也颇有名气。他与白居易、李绅、韩愈、刘禹锡、柳宗元、白行简、张籍、王建、李防等著名文学家都有交往。与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所作乐府诗不及白氏乐府之尖锐深刻与通俗流畅,但在当时颇有影响,世称“元白”。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人和代表作家之一,他写作新乐府诗早于白居易,其乐诗现存四卷,五十余首。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之后二年,他给同样被贬的友人元稹写了这封信,抒发了对挚友的关爱和思念之情。2.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涉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成绩卓著。宝历元年(825)改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和元稹友谊甚笃,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文学上,他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和中坚,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其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广泛尖锐地揭露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抨击了现实中的流弊,表现了爱憎分明的进步倾向。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独具特色,为千古绝唱。白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平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迹。其诗刻画人物形象鲜明,以情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3.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白居易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闲职)。而友人元稹也几乎同时被贬为通州司马。三年之后,白居易在庐山建造了一座草堂,营造了一个充满情调的小天地,过着寄情山水的生活。在草堂落成第二天,他给远在四川的元稹写了这封信,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4.基础字词
(1)字音识记
牵挛(luán) 提挈(qiè) 浔阳(Xún)
蛇虺(huǐ) 信札(zhá) 湓江(Pén)
危惙(chuò) 池砌(qì) 交分(fèn)
笼鸟槛猿(jiàn)
(2)古今异义
①形骸且健,方寸甚安(古义:心绪,心态;今义:方寸之地,短距离)
②人生几何(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4)词类活用
①地少瘴疠(形容词用作动词,少有)
②此一泰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安适的事)
③量入俭用(动词用作名词,收入)
④身衣口食(名词用作状语,身上穿的)
⑤流水周于舍下(名词用作动词,环绕)
⑥条写如后云云(名词用作状语,分条,逐条)
5.特殊句式
(1)流水周于舍下(状语后置)
(2)飞泉落于檐间(状语后置)2.主旨感悟
在给元镇的这封书信中,白居易抒发了对挚友深切的关爱和思念之情。同时通过对一些日常小事的描写,体现出作者那种留连山林的乐趣和闲适之情。3.句段剖析
(1)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剖析:用“人生几何?离阔如此”以抒发浮生苦短又无法时常相聚首的感慨,使思念之情递进一层。然后以“况”字作转折,“胶漆之心”对应“退不能相忘”,“胡越之身”对应“进不得相合”,情深与离苦相互纠结,则别久思切之情已转趋凄婉无奈之情境。两用“微之微之”及“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之呼告,实在是对未来之不可预测,命运之无力改变,会面之遥不可及,感觉诸多无奈,因而发出深沉的呐喊。短短数语,作多层转折,层层深入,至“谓之奈何”戛然而止,意境悠然摇曳,使人如闻其声,格外具有感染力。(2)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
剖析:写景幽心清,先叙建置草堂之动机——点出游赏时间、建堂地点、建堂原因。继而以自然景观描绘草堂之环境,既有视觉(乔松、修竹、红榴、白莲)、听觉(流水、飞泉)之美,复又静态(青萝为墙垣,白石为桥道)、动态(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之美,堪称“云水泉石,胜绝第一”。此一胜境明朗幽雅、生机无限,不惟忘归,尚可终老。自古迁客骚人,往往将抑郁寄托于山水之间,依赖山水抚平心中之块垒。4.写作特点
(1)选材琐而不碎。
白居易在给友人元稹的这封信中,抒发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之情。文中既追述往事,又描述近况,但从选择的事件材料来看,并没有什么大事。作者信手把笔,随意抒写,将一些日常的小事写得情趣盎然。虽然只是一些看似琐碎的小事,但更能显出与友人间真挚自然的感情。这样,作者虽然写了一些小事,但并没有给人以零碎多余之感,做到了琐而不碎。(2)强烈的抒彩。
白居易写给友人的这封书信,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抒彩。整篇文章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与友人的真挚感情,表达出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每段所写重点虽然不相同,但都能体现出与友人的友情。第一段,直接叙述离别之情,感情强烈。第二段,追述往事,所寄书信,赠答诗文体现出真挚的感情。第三段,叙述自己的近况,也是为了让朋友放心,不必挂念,体现出对友人的关心。第四段,抒情性又转强烈,直接抒发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而全文多处作者直呼友人“微之微之”,这种直接称呼加上叠词重复,尤能体现出内心强烈的思想感情,直接倾诉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之情。5.探究拓展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提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作文的情感是作文的灵魂和生命。一篇作文如果没有情感,就失去了它的吸引力,不仅不能打动人,反而会让人读来感觉枯燥。因此,“情之至文者,自然流为至文”。一、积累应用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乐天白( )
(2)欲二年( )
(3)离阔如此( )
(4)牵挛乖隔( )(1)道白,说。 (2)将要,快满。
(3)阔别。 (4)牵掣,拘牵。(5)危慑( )
(6)恻恻( )
(7)形骸( )(5)病危。
(6)伤心。(7)指身体。2.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 ②牵挛乖隔,各欲白首
③置于胡越之身 ④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祝您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