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预习衔接】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统编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预习衔接】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统编版(2019)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1 15:3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4 蚌埠期末)“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项重要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跟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相比最大不同是(  )
A.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再现或重建
B.扬国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与交流
C.是相关的互利共赢“利益共同体”
D.套用西方的海洋观,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2.(2024 南通模拟)1949年12月30日,印度表示承认新中国,中印双方随即展开建交谈判。谈判中,中方希望印度就国民党集团在印机构及其财产、国民党集团在联合国有关机构的代表资格等问题澄清立场,印度做出了令中方满意的答复。1950年4月1日,双方宣布建交。这主要体现了(  )
A.一边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2024春 广州期末)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胡技流入大唐,注入百戏。百戏的曲乐热闹明快,加之新颖的弹奏器乐,国内出现对胡风潮流的追求,呈现出“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的景象。上述现象反映了唐代(  )
A.民族文化的交融 B.审美标准的趋同
C.戏曲艺术的成熟 D.女性地位的提高
4.(2024春 清远期末)秦灭楚的战争中,秦军出动兵力达60万,每天士卒口粮就多达66667石,以车载25石计,每天需要2667辆运车转送。这主要反映出(  )
A.当时战争就地取材
B.秦国的交通运输条件优越
C.秦军作战迅速高效
D.秦国得到其他诸侯国支持
5.(2024 濮阳模拟)1950年,我国贸易部决定中朝、中缅等边缘区居民可在一定限制内同邻国开展农副产品小额贸易,无须经贸易机关许可。1952年,边境小额贸易的进出口总值达428.1万元人民币。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B.力图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
C.坚持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外交政策发生战略性调整
6.(2024春 临武县校级期中)以色列从2008年12月27日开始对加沙地区哈马斯发动代号为“铸铅行动”的军事打击,历时23天,给许多无辜平民造成了巨大伤亡。联合国随即下令成立调查组,其调查的国际法依据是(  )
A.《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B.《战争与和平法》
C.《非战公约》 D.《万国公法》
7.(2024春 滨海新区期末)如表信息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唐朝时期官员统计表(部分)
姓名 出身 官职
契苾何力 铁勒部族可汗 镇军大将军
高仙芝 高句丽人 河西节度使
李光弼 契丹人 太尉兼侍中
元稹 鲜卑人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彦 大食人 翰林学士
A.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B.民族政策呈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C.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初步显现
D.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
8.(2024春 朝阳区期末)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开拓和巩固。以下史实能够支撑这一结论的有(  )
①统一台湾设府管辖
②设奴儿干都司
③新疆地区正式建省
④派遣驻藏大臣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9.(2024 张掖开学)新中国某一外交方略的确立,缘于汲取近代中国革命斗争的深刻教训,顺应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本质要求。其亮点凸显在“三新”:确立建交新基础;平等友善对待新中国;恪守彼此尊重领土完整即主权独立之原则。这一外交方略(  )
A.使新中国外交空间得到了全方位拓展
B.推动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出现
C.体现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10.(2024春 鹿邑县期末)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到了宋代,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乾嘉盛世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由此可见(  )
A.统治者的好恶决定了学术思想的地位
B.儒家思想僵化严重阻碍社会进步发展
C.儒家思想经历由经世转向避世的转变
D.时代的发展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更替
11.(2024 兴化市模拟)哈萨克斯坦是中国的重要邻国。自2013年以来,中哈两国成功实施了几十个重要合作项目,惠及了两国人民。截至2022年底,中哈货物贸易总额达311.7亿美元,同比增长23.6%。中哈两国铁路货运量达2300万吨,创历史新高。由此可见,中哈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直接促进了(  )
A.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政治互信
B.“真实亲诚”的有效构建
C.中国与拉美地区的共同发展
D.“一带一路”的落地实施
12.(2024 遵义三模)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各具风格。南朝作品体现的文学性较强,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北朝作品体现的纪实性较强,如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衡之的《洛阳伽蓝记》。这(  )
A.促进了南北朝民族交流融合
B.体现了文明发展的延续性
C.有利于隋唐多元文化的发展
D.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
13.(2024春 江宁区期末)“飞天”是佛教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飞天多为男性,且都是上半身赤裸,双手合十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北魏后期,飞天开始向女性化发展,五官均匀,身上的飘带数量多达四五条,营造出飞动升空的视觉效果。这表明(  )
A.时代变迁影响壁画艺术风格
B.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
C.外来文化决定飞天风格变化
D.北魏儒学受到巨大的冲击
14.(2024 甘肃模拟)明万历三年,俺答汗与三娘子所筑“大青城”(今呼和浩特)被万历皇帝赐名改为“归化城”,意为“归顺朝廷,接受教化”;清朝初期,位于晋蒙边界的重要关隘“杀胡口”被康熙皇帝赐名改为“杀虎口”。两处地名变更反映出(  )
A.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
C.边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
D.政治智慧助推了民族交融
15.(2024春 宁波期末)史著《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写道:“天宝九年,粟特商人诺槃陀从撒马尔罕出发,翻越帕米尔山脉,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到达长安……(货物)被安置到西市的货仓中……(三千多家商铺)出售着各行各业的货物:金银器皿、姜、绸纱、螃蟹、鞍具、药材等,还有提供各色服务的商街:印刷、典当、保管、借贷、品茶与餐饮。诺槃陀觉得,没有什么是长安所没有的。”据此可说明当时(  )
A.丝绸之路重要性渐趋下降
B.人们使用纸币购买货物
C.长安坊市分区制度已瓦解
D.商业贸易领域有所扩展
16.(2024春 房山区期末)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外交和科技成就的是(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成功试爆了原子弹、氢弹
③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高速铁路里程跃居世界第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2024 芜湖模拟)东汉建武十九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九真蛮越后,“徙其渠帅三百余口于零陵(湖南)”。建武二十三年,平叛南郡蛮越后,政府“徙其种人七千余口置江夏界(湖北)中”。该举措(  )
A.刺激了社会变革 B.推动了民族融合
C.消除了地区差异 D.实现了国家统一
18.(2024 河西区期末)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了参会各国“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宗教的还是世俗的,都不应该受到侵犯。同时规定“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宗教……”。该和约(  )
①承认了主权国家间平等的原则
②否定了教会在国际事务中的权威
③强调了和平谈判方式解决争端
④申明了对违约者集体制裁的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2024 黑龙江模拟)1971年3月1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对于使用美国护照去中国旅游的一切限制;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在20年的禁止美中贸易的法令。这些政策变化表明美国(  )
A.积极传递与中国接近的信息
B.切实推进与中国的新型区域合作
C.彻底改变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D.落实《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立场
20.(2024 张掖模拟)1949年10月6日,王稼祥被任命为首任驻苏大使,也是新中国第一位驻外大使。12月16日,外交部正式组建完成,同时单独成立了苏联东欧司,负责处理与苏联东欧国家的事务。这体现出新中国(  )
A.外交方针日益成熟
B.注重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注重政党间的交往
D.国家建设的外部环境已明显改善
新课预习衔接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4 蚌埠期末)“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项重要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跟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相比最大不同是(  )
A.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再现或重建
B.扬国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与交流
C.是相关的互利共赢“利益共同体”
D.套用西方的海洋观,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这一知识点,“一带一路,最大不同”此为突破口,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解答】A项“再现“说法错误,故A错误。
B项中的“扬国威,世界各国“说法错误,故B错误。
“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故C正确。
D项中“套用西方的海洋观“说法错误,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分析的能力。一带一路规划:
1、“一带一路”的宗旨是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推动各国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系。
2、“一带一路”的一带走向一是由中国出发,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三是由中国到东南地、南亚、印度洋。一路走向是指海上丝绸之路,一是由中国沿海各港口经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而是从中国各沿海港口经南海到南太平洋。
3、“一带一路”规划不但给中国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的经济延伸,同时也带动了世界各国的经济繁荣,加强了世界各国的政治友谊与政治交流,为世界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世界文化交流创造出了一片蓝天白云。
2.(2024 南通模拟)1949年12月30日,印度表示承认新中国,中印双方随即展开建交谈判。谈判中,中方希望印度就国民党集团在印机构及其财产、国民党集团在联合国有关机构的代表资格等问题澄清立场,印度做出了令中方满意的答复。1950年4月1日,双方宣布建交。这主要体现了(  )
A.一边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依据材料“谈判中,中方希望印度就国民党集团在印机构及其财产、国民党集团在联合国有关机构的代表资格等问题澄清立场,印度做出了令中方满意的答复”等信息并结合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希望印度就国民党集团在印机构及其财产、国民党集团在联合国有关机构的代表资格等问题澄清立场,印度做出了令中方满意的答复,这是另起炉灶的体现,宣布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故C正确;
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苏联,故排除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排除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在此基础上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故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2024春 广州期末)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胡技流入大唐,注入百戏。百戏的曲乐热闹明快,加之新颖的弹奏器乐,国内出现对胡风潮流的追求,呈现出“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的景象。上述现象反映了唐代(  )
A.民族文化的交融 B.审美标准的趋同
C.戏曲艺术的成熟 D.女性地位的提高
【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据题干“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
材料强调对胡风潮流的追求,无法说明审美标准趋同,排除B项;
元代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排除C项;
唐代女性地位的提高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4.(2024春 清远期末)秦灭楚的战争中,秦军出动兵力达60万,每天士卒口粮就多达66667石,以车载25石计,每天需要2667辆运车转送。这主要反映出(  )
A.当时战争就地取材
B.秦国的交通运输条件优越
C.秦军作战迅速高效
D.秦国得到其他诸侯国支持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统一,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大量的粮食需求需要有高效的运输手段来满足,而秦国发达的交通网络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给出粮食来源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
材料中只提供了秦军兵力数量,无法得出作战是否迅速高效的结论,排除C项;
材料中未提到其它诸侯国对秦国的支持,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统一,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5.(2024 濮阳模拟)1950年,我国贸易部决定中朝、中缅等边缘区居民可在一定限制内同邻国开展农副产品小额贸易,无须经贸易机关许可。1952年,边境小额贸易的进出口总值达428.1万元人民币。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B.力图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
C.坚持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外交政策发生战略性调整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外交,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材料可知,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贸易部决定中朝、中缅等边缘区居民可在一定限制内同邻国开展农副产品小额贸易,有利于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B项正确;
材料描述的是对外贸易,而非国民经济恢复,排除A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时间是1953年,排除C项;
外交政策发生战略性调整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外交,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2024春 临武县校级期中)以色列从2008年12月27日开始对加沙地区哈马斯发动代号为“铸铅行动”的军事打击,历时23天,给许多无辜平民造成了巨大伤亡。联合国随即下令成立调查组,其调查的国际法依据是(  )
A.《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B.《战争与和平法》
C.《非战公约》 D.《万国公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国际法,要求学生结合国际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由材料“无辜平民造成了巨大伤亡,以色列还在此次行动中轰炸了四所联合国在加沙的学校”,可见以色列是以战争行为处理国际争端。《非战公约》是第一个正式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工具的普遍性国际公约,C正确;
ABD均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国际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2024春 滨海新区期末)如表信息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唐朝时期官员统计表(部分)
姓名 出身 官职
契苾何力 铁勒部族可汗 镇军大将军
高仙芝 高句丽人 河西节度使
李光弼 契丹人 太尉兼侍中
元稹 鲜卑人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彦 大食人 翰林学士
A.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B.民族政策呈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C.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初步显现
D.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通过材料“唐朝时期官员统计表”可知,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在唐政府中担任重要的文武官员,可见唐朝统治政策具有包容与开放的特点,D项正确;
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是在元明清时期,排除A项;
因俗而治的特点在本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材料与外重内轻的局面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2024春 朝阳区期末)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开拓和巩固。以下史实能够支撑这一结论的有(  )
①统一台湾设府管辖
②设奴儿干都司
③新疆地区正式建省
④派遣驻藏大臣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府管辖,雍正年间,派遣驻藏大臣管辖西藏,①④正确,B项正确;
明朝设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地区,1885年,新疆地区正式建省,属于晚清,②③错误,排除A、C、D三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2024 张掖开学)新中国某一外交方略的确立,缘于汲取近代中国革命斗争的深刻教训,顺应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本质要求。其亮点凸显在“三新”:确立建交新基础;平等友善对待新中国;恪守彼此尊重领土完整即主权独立之原则。这一外交方略(  )
A.使新中国外交空间得到了全方位拓展
B.推动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出现
C.体现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A.全方位外交意味着与世界各国广泛交往,而题干更侧重于建交的原则和立场,故A项错误;
B.题干主要讨论的是新中国的外交方略,而非直接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此外,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亚非拉国家已获得独立,故B项错误;
C.据本题材料可知,题干中强调的“平等友善对待新中国”以及“恪守彼此尊重领土完整即主权独立之原则”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高度契合,同时,新中国成立后,确实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
D.题干中明确提到的“顺应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本质要求”实际上暗示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一定影响,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2024春 鹿邑县期末)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到了宋代,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乾嘉盛世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由此可见(  )
A.统治者的好恶决定了学术思想的地位
B.儒家思想僵化严重阻碍社会进步发展
C.儒家思想经历由经世转向避世的转变
D.时代的发展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更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生可结合材料“统治者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统治者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体现的是唐朝时期受政府政策支持,儒家思想具有出世精神;材料“乾嘉盛世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体现的是清朝时期受专制政策的影响,儒家思想呈现避世的趋势。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儒家思想经历由经世转向避世的转变,C项正确;
A项错在夸大统治者个人的作用,排除;
材料与儒家思想阻碍社会发展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未变动,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1.(2024 兴化市模拟)哈萨克斯坦是中国的重要邻国。自2013年以来,中哈两国成功实施了几十个重要合作项目,惠及了两国人民。截至2022年底,中哈货物贸易总额达311.7亿美元,同比增长23.6%。中哈两国铁路货运量达2300万吨,创历史新高。由此可见,中哈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直接促进了(  )
A.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政治互信
B.“真实亲诚”的有效构建
C.中国与拉美地区的共同发展
D.“一带一路”的落地实施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时代中国成就,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中哈两国项目合作,促进了两国经济的增长,创造了历史新高,说明两国经济的深入发展有利于两国关系“真实亲诚”的有效构建,B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关系,排除A项;
材料涉及的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关系,排除C项;
是“一带一路”的落地实施促进了中哈两国的贸易往来,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时代中国成就,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2024 遵义三模)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各具风格。南朝作品体现的文学性较强,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北朝作品体现的纪实性较强,如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衡之的《洛阳伽蓝记》。这(  )
A.促进了南北朝民族交流融合
B.体现了文明发展的延续性
C.有利于隋唐多元文化的发展
D.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
【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据材料“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各具风格。南朝作品体现的文学性较强,北朝作品体现的纪实性较强”可知,南北朝文化的发展使中国古代文化更加丰富,有利于唐多元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
题目中主要讨论的是文学作品的风格,并未直接提及民族交流融合,排除A项;
材料中讨论的是南北朝两个不同地域的文学风格,而非同一文明或文化的延续,排除B项;
中华文化的开放性主要指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包容,题干中主要说的是南北朝自身文学作品的特点,与开放性关系不大,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024春 江宁区期末)“飞天”是佛教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飞天多为男性,且都是上半身赤裸,双手合十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北魏后期,飞天开始向女性化发展,五官均匀,身上的飘带数量多达四五条,营造出飞动升空的视觉效果。这表明(  )
A.时代变迁影响壁画艺术风格
B.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
C.外来文化决定飞天风格变化
D.北魏儒学受到巨大的冲击
【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北魏以前飞天多为男性,具有印度色彩,北魏以后向女性化发展,可知伴随时代发展飞天的形象不断发生变化,表明时代变迁影响艺术风格,A项正确;
飞天是外来文化,排除B项;
C项错在“决定”,排除C项;
材料没涉及儒学,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2024 甘肃模拟)明万历三年,俺答汗与三娘子所筑“大青城”(今呼和浩特)被万历皇帝赐名改为“归化城”,意为“归顺朝廷,接受教化”;清朝初期,位于晋蒙边界的重要关隘“杀胡口”被康熙皇帝赐名改为“杀虎口”。两处地名变更反映出(  )
A.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
C.边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
D.政治智慧助推了民族交融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确定,解题关键信息是“归化城”“归顺朝廷,接受教化”、“杀胡口”、“杀虎口”。
【解答】A.材料体现的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不涉及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
B.材料中的地名的更迭体现了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是仅从地名不能看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排除;
C.仅从地名的变更无法得出“边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排除;
D.根据“归化城”“归顺朝廷,接受教化”、“杀胡口”、“杀虎口”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地名的变化体现了统治者开明的民族观念和政治智慧,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确定,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5.(2024春 宁波期末)史著《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写道:“天宝九年,粟特商人诺槃陀从撒马尔罕出发,翻越帕米尔山脉,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到达长安……(货物)被安置到西市的货仓中……(三千多家商铺)出售着各行各业的货物:金银器皿、姜、绸纱、螃蟹、鞍具、药材等,还有提供各色服务的商街:印刷、典当、保管、借贷、品茶与餐饮。诺槃陀觉得,没有什么是长安所没有的。”据此可说明当时(  )
A.丝绸之路重要性渐趋下降
B.人们使用纸币购买货物
C.长安坊市分区制度已瓦解
D.商业贸易领域有所扩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丝绸之路,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天宝九年,粟特商人诺槃陀从撒马尔罕出发,翻越帕米尔山脉,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到达长安……(货物)被安置到西市的货仓中……(三千多家商铺)出售着各行各业的货物”及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亚地区的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各种商品带入了长安,丰富了当地的商品贸易市场,说明当时的商业贸易领域有所扩展,D项正确;
材料反映出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渐趋增强,排除A项;
北宋时期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排除B项;
唐代长城城的坊市分区制度并未瓦解,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丝绸之路,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2024春 房山区期末)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外交和科技成就的是(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成功试爆了原子弹、氢弹
③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高速铁路里程跃居世界第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外交和科技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4年中国提出的,属于这一时期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①正确;
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是在1964年试爆成功的,第一颗氢弹是在1967年试爆成功的,这也属于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②正确;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发生在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这是属于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③正确;
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是在21世纪初才开始的,高速铁路里程跃居世界第一也在21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④错误,综上可知,A正确,排除B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外交和科技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2024 芜湖模拟)东汉建武十九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九真蛮越后,“徙其渠帅三百余口于零陵(湖南)”。建武二十三年,平叛南郡蛮越后,政府“徙其种人七千余口置江夏界(湖北)中”。该举措(  )
A.刺激了社会变革 B.推动了民族融合
C.消除了地区差异 D.实现了国家统一
【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平叛南郡蛮越后,政府将当地居民迁徙到湖北,有利于推动民族融合,B项正确;
材料举措推动了民族融合,不能起到刺激社会变革的作用,排除A项;
“消除了地区差异”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材料举措推动了民族融合,东汉本就是统一国家,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2024 河西区期末)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了参会各国“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宗教的还是世俗的,都不应该受到侵犯。同时规定“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宗教……”。该和约(  )
①承认了主权国家间平等的原则
②否定了教会在国际事务中的权威
③强调了和平谈判方式解决争端
④申明了对违约者集体制裁的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国际法的发展,需要结合国际法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解答】根据材料“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可知承认了主权国家间平等的原则,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①正确;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新教各派内部达成了和解,在新教与天主教之间则划清了界限。按照当时新教与天主教的实际控制范围而划定的分界线,基本上确定了欧洲大陆的宗教格局,而不是否定了教会在国际事务中的权威,②错误;
根据材料“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宗教……”得出强调了和平谈判方式解决争端,③正确;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申明了对违约者集体制裁的原则,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时期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④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国际法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2024 黑龙江模拟)1971年3月1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对于使用美国护照去中国旅游的一切限制;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在20年的禁止美中贸易的法令。这些政策变化表明美国(  )
A.积极传递与中国接近的信息
B.切实推进与中国的新型区域合作
C.彻底改变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D.落实《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立场
【分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在20年的禁止美中贸易的法令”。
【解答】材料取消“限制和禁令”,体现美国对中国有和好的可能,这为之后尼克松访问中国做了铺垫,故A正确。
切实推进与中国的新型区域合作出现在改革开放后,故排除B。
C表述错误,故排除。
D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签订的。故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的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可以排除法解决问题。
20.(2024 张掖模拟)1949年10月6日,王稼祥被任命为首任驻苏大使,也是新中国第一位驻外大使。12月16日,外交部正式组建完成,同时单独成立了苏联东欧司,负责处理与苏联东欧国家的事务。这体现出新中国(  )
A.外交方针日益成熟
B.注重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注重政党间的交往
D.国家建设的外部环境已明显改善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对外交往上注重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友好关系,B项正确;
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选项中“日益成熟”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政党交往,无法得出“注重政党间的交往”的结论,排除C项;
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坚持对华采取敌对政策,国家建设的外部环境并未发生明显的改善,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