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2024 环翠区三模)据统计,民国初年有312个政治性党派,具有健全或具体政纲者不过35个,其中涉及“振兴实业”与“普及教育”内容的各有10多个。由此可知当时( )
A.民主政治制度臻于完善
B.实业与教育思想深入民心
C.多数党派缺乏政治倾向
D.社会各界投身于政治运动
2.(2024 益阳期末)1933年瑞金苏维埃中央政府大力倡办合作社,年底各种合作社发展到二千四百多个。同年,人民委员会提出扫除文盲的口号,并决定制订国民教育计划,陆续创办了苏维埃大学等二十多种高中级学校。上述措施的推行( )
A.旨在推动城市的武装斗争
B.有利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C.遏制了“左”倾思想的蔓延
D.改变了根据地的社会结构和性质
3.(2024春 朝阳区期末)1929年12月,古田会议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定了______性质、宗旨和任务,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_____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根据相关知识判断,文中“_____”应填写( )
A.国民革命军 B.工农红军
C.八路军 D.人民解放军
4.(2024 秦安县校级期末)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动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 )
A.新政协的召开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将“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5.(2024 石家庄期末)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实施,这是我国历史上首部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的资产阶级革命成果: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奠定了新中国依宪治国的基础。这体现了中国( )
A.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B.社会主义法律的丰富
C.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 D.民主法制精神的发展
6.(2024 清远期末)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重要思想。该紧急会议召开于( )
A.古田 B.汉口 C.遵义 D.瓦窑堡
7.(2024 鼓楼区校级月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首要任务是( )
A.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C.制定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D.分析国内国际的矛盾变化
8.(2024 红山区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旗帜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决定五星红旗作为国旗的会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9.(2024 大通县期末)习近平主席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的大会上说“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这一讲话体现了我国政府始终坚持( )
A.工农民主专政 B.人民当家作主
C.人民直接选举 D.人民权力至上
10.(2024 额尔古纳市校级月考)1911年12月29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在南京召开。与会人员中有来自全国17个省的代表,根据选举规则,每个省份只有1张选票,一共17张选票。最终,孙中山获得16票。这说明( )
A.结束封建专制统治是大势所趋
B.民国政府借鉴西方文官制度
C.各界期盼民主共和能尽快实现
D.孙中山具有较高的政治声望
11.(2024春 邯郸期末)1949年11月,农工党在北京召开第五次全国干部会议。会议通过的《宣言》称,“要团结全党同志,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实行自我改造”,会议还作出“停止吸收党员、发展组织,继续切实进行全国党务的整理,严格执行党的政治教育的纪律”的决定。这( )
A.旨在构建全国统一的意识形态
B.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有助于实现群众参政议政的愿望
D.顺应了构建新型政党制度的要求
12.(2024 山东学业考试)“红船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与该精神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中共一大 C.南昌起义 D.渡江战役
13.(2024 桂林二模)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创办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其主要任务为“组织苏区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积极参加苏维埃政权”,“尽量揭破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军阀及一切反动政治派别进攻革命欺骗工农的阴谋”等。这表明《红色中华》的创办( )
A.致力于扩大革命的群众基础
B.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
C.扭转了国共对峙的不利局面
D.创新了民主革命的宣传方式
14.(2024 益阳期末)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公营企业中,组织工人开展劳动竞赛,比数量、比质量、比成本,并对先进个人授予“劳模”称号,劳动光荣的观念逐渐树立起来。这一举措有利于( )
A.打破敌人的武装围剿 B.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C.扭转长征的被动局面 D.联合各阶级共同抗日
15.(2024 济南模拟)“听八一、南昌天半,一片枪声惊广宇”,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是( )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C.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D.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16.(2024 达州期末)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令他处在了与莫斯科和中共政治局‘对立’的地位:然而他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毛泽东采取的“非正统做法”是指( )
A.分析阐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B.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C.反对城市罢工、怠工的斗争方法
D.领导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大屠杀
17.(2024 沙坪坝区校级月考)1935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中央银行重庆分行,9月宣布四川省内一切交易均以中央本钞为本位,停止“地钞”(四川各地军阀自行印发的钞票)使用,准以“地钞”10元换中央本钞8元,市面流通之银元以1元兑换中央本钞1元,如拒绝使用中央本钞以扰乱金融治罪。国民政府这一举措( )
A.有助于建设稳固的抗战后方
B.是对民族资本发展的重大打击
C.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和欢迎
D.导致法币的贬值通货膨胀严重
18.(2024 和平区校级期末)南京临时政府废除清朝监察制度,份照西方以参议院行使弹劾权,监督各级官吏。袁世凯则抛弃议会监察制度,改为仿行封建社会监察机构的组织形式,建立类似都察院的平政院和肃政厅。袁世凯倒台后,议会监察制度恢复,然而形同虚设。这说明( )
A.监察制度保证民主实施
B.议会监察制更具优越性
C.封建残余阻碍政治变革
D.近代官制改革的曲折性
19.(2024 福州期末)以南昌起义为题材的相关影视剧持续火热,如《八月一日》《建军大业》《子夜枪声》《八一风暴》等。这主要是由于,南昌起义( )
A.实现中国革命重心的转移
B.揭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
C.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D.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新课预习衔接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2024 环翠区三模)据统计,民国初年有312个政治性党派,具有健全或具体政纲者不过35个,其中涉及“振兴实业”与“普及教育”内容的各有10多个。由此可知当时( )
A.民主政治制度臻于完善
B.实业与教育思想深入民心
C.多数党派缺乏政治倾向
D.社会各界投身于政治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了民国初年政治情况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干“具有健全或具体政纲者不过35个,其中涉及“振兴实业”与“普及教育”内容的各有10多个”可知民国初年政党多数没有具体的政纲和统一的主张。
【解答】从题干可知,许多政党都没有明的纲领与目标内容,真正有自己的纲领追求的政党凤毛麟角,所以臻于完善说法错误,排除A;
从题干312个政治性党派中只有10多个政党涉及到振兴实业和普及教育,可知当时的实业与教育思想并没有那么深入,排除B;
从题干可知,只有很少一部分政党有自己的纲领,可见多数的政治性党派都缺乏了政治倾向,只是在党派中,但并没有提实质性的政治建设的观点,故C正确;
题干中只是体现了政治学党派的数量,但没有体现出社会各界这一点,我们不能从中得出党派中是否有社会各个阶级的参与,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难度较小,以民国初年的政党特点为背景切入,考查学生仔细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2024 益阳期末)1933年瑞金苏维埃中央政府大力倡办合作社,年底各种合作社发展到二千四百多个。同年,人民委员会提出扫除文盲的口号,并决定制订国民教育计划,陆续创办了苏维埃大学等二十多种高中级学校。上述措施的推行( )
A.旨在推动城市的武装斗争
B.有利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C.遏制了“左”倾思想的蔓延
D.改变了根据地的社会结构和性质
【分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大力倡办合作社”“扫除文盲”“创办了苏维埃大学等二十多种高中级学校”等。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大力倡办合作社”“扫除文盲”“创办了苏维埃大学等二十多种高中级学校”等信息可知,苏维埃政权的上述措施有利于根据地经济发展和根据地军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有利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故B项说法符合题意。
苏维埃政权的措施可能有利于城市的斗争,但这不是上述措施的目的,A项错误。
材料信息与左”倾思想无关,排除C项。
苏维埃政权创办的合作社会改变根据地的经济结构,而不是社会结构和性质,教育措施更没有这种作用,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根据地建设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2024春 朝阳区期末)1929年12月,古田会议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定了______性质、宗旨和任务,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_____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根据相关知识判断,文中“_____”应填写( )
A.国民革命军 B.工农红军
C.八路军 D.人民解放军
【分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结合古田会议的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1929年,正值工农武装割据时期,古田会议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定了工农红军性质、宗旨和任务,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工农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B项正确;
国民革命军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军队,排除A项;
八路军是抗战时期的军队,排除C项;
人民解放军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军队名称,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4.(2024 秦安县校级期末)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动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 )
A.新政协的召开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将“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意义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故B项正确;
新政协会议召开于194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与民主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2024 石家庄期末)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实施,这是我国历史上首部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的资产阶级革命成果: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奠定了新中国依宪治国的基础。这体现了中国( )
A.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B.社会主义法律的丰富
C.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 D.民主法制精神的发展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五四宪法,解题关键信息是“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奠定了新中国依宪治国的基础”。
【解答】A.材料不涉及人治内容,排除;
B.材料只涉及五四宪法,不能看出社会主义法律的丰富,排除;
C.材料只涉及两部部法律,不能看出法律体系完善,排除;
D.根据“这是我国历史上首部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的资产阶级革命成果”“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奠定了新中国依宪治国的基础”分析可知,从《临时约法》到五四宪法,民主法制精神得到了发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五四宪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6.(2024 清远期末)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重要思想。该紧急会议召开于( )
A.古田 B.汉口 C.遵义 D.瓦窑堡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国共十年对峙,解题关键信息是“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解答】根据“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会议室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B正确;
AC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国共十年对峙,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7.(2024 鼓楼区校级月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首要任务是( )
A.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C.制定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D.分析国内国际的矛盾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大和54宪法,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第一届人大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选项C正确;
第一届人大召开时,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制定,选项A、B排除;
1956年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外的矛盾变化,排除选项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大和54宪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8.(2024 红山区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旗帜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决定五星红旗作为国旗的会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届政协会议,考生需要熟知党与国家的重大会议。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将五星红旗定为国旗,故A正确;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没有讨论国旗问题,故排除B;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没有讨论国旗问题,故排除C;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没有讨论国旗问题,故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第一届政协会议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的能力。
9.(2024 大通县期末)习近平主席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的大会上说“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这一讲话体现了我国政府始终坚持( )
A.工农民主专政 B.人民当家作主
C.人民直接选举 D.人民权力至上
【分析】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的主旨,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即人民当家作主,故B项正确;
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不是工农民主专政,故A项错误;
我国推行的是间接民主,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人民权力至上,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2024 额尔古纳市校级月考)1911年12月29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在南京召开。与会人员中有来自全国17个省的代表,根据选举规则,每个省份只有1张选票,一共17张选票。最终,孙中山获得16票。这说明( )
A.结束封建专制统治是大势所趋
B.民国政府借鉴西方文官制度
C.各界期盼民主共和能尽快实现
D.孙中山具有较高的政治声望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解题关键信息是“1911年12月29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在南京召开。与会人员中有来自全国17个省的代表,根据选举规则,每个省份只有1张选票,一共17张选票。最终,孙中山获得16票”。
【解答】A.仅从选票的状况,无法得出结束封建专制统治是大势所趋,排除;
B.文官制度是有关文官的考试、录用、考核、任用、奖惩、培训、工资、福利和退休等方面的各项管理制度的总称,仅从选票的状况,无法体现借鉴西方的文官制度,排除;
C.仅从选票的状况,并不能突出“各界”的期盼信息,排除;
D.据材料“与会人员中有来自全国17个省的代表,根据选举规则,每个省份只有1张选票,一共17张选票。最终,孙中山获得16票”,可知全国总共有17张选票,孙中山获得了16张选票,说明其有较高的政治声望,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1.(2024春 邯郸期末)1949年11月,农工党在北京召开第五次全国干部会议。会议通过的《宣言》称,“要团结全党同志,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实行自我改造”,会议还作出“停止吸收党员、发展组织,继续切实进行全国党务的整理,严格执行党的政治教育的纪律”的决定。这( )
A.旨在构建全国统一的意识形态
B.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有助于实现群众参政议政的愿望
D.顺应了构建新型政党制度的要求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依据材料“要团结全党同志,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实行自我改造”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中农工党会议要求团结全党同志,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据所学可知,1949年伴随着北平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我国确立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D项正确;
A项说法不符史实,材料中农工党会议并非是为了构建全国统一的意识形态,而是为了顺应了构建新型政党制度的要求,排除A项;
材料信息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相关,据材料无法得出农工党会议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排除B项;
材料仅涉及农工党会议,涉及制度是政治协商制度,材料信息有助于实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愿望,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政治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2.(2024 山东学业考试)“红船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与该精神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中共一大 C.南昌起义 D.渡江战役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解题关键信息是“红船精神”。
【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红船”指的是嘉兴南湖的游船,是中共党一大召开的地点,因此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中共一大,B正确;
AC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13.(2024 桂林二模)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创办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其主要任务为“组织苏区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积极参加苏维埃政权”,“尽量揭破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军阀及一切反动政治派别进攻革命欺骗工农的阴谋”等。这表明《红色中华》的创办( )
A.致力于扩大革命的群众基础
B.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
C.扭转了国共对峙的不利局面
D.创新了民主革命的宣传方式
【分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根据材料“组织苏区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积极参加苏维埃政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组织苏区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积极参加苏维埃政权”“尽量揭破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军阀及一切反动政治派别进攻革命欺骗工农的阴谋”和所学可知,国共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走群众路线,揭露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阴谋,主要是为了扩大革命的群众基础,A项正确;
“左倾”错误指的是不顾国情,照搬他国经验,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
报刊的创办并未扭转国共对峙的不利局面,排除C项;
报刊的创办并非是民主革命宣传方式的创新,在此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4.(2024 益阳期末)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公营企业中,组织工人开展劳动竞赛,比数量、比质量、比成本,并对先进个人授予“劳模”称号,劳动光荣的观念逐渐树立起来。这一举措有利于( )
A.打破敌人的武装围剿 B.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C.扭转长征的被动局面 D.联合各阶级共同抗日
【分析】本题考查国共的十年对峙,结合题干“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公营企业中,组织工人开展劳动竞赛,比数量、比质量、比成本,并对先进个人授予‘劳模’称号”及土地革命的措施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公营企业中,组织工人开展劳动竞赛,比数量、比质量、比成本,并对先进个人授予‘劳模’称号”可知,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对根据地进行围剿,中共组织的劳动竞赛有助于调动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打破敌人的武装围剿,A项正确;
国民革命在1927年结束,排除B项;
中央苏区的劳动竞赛是在长征之前进行的,排除C项;
这一时期根据地主要面对的是国民党的围剿而非日军侵略,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国共的十年对峙,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15.(2024 济南模拟)“听八一、南昌天半,一片枪声惊广宇”,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是( )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C.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D.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分析】本题考查南昌起义,根据材料“听八一、南昌天半,一片枪声惊广宇”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听八一、南昌天半,一片枪声惊广宇”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当权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A项正确;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当权派的第一枪,并未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排除B项;
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和尝试是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
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南昌起义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6.(2024 达州期末)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令他处在了与莫斯科和中共政治局‘对立’的地位:然而他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毛泽东采取的“非正统做法”是指( )
A.分析阐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B.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C.反对城市罢工、怠工的斗争方法
D.领导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大屠杀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解题关键信息是“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令他处在了与莫斯科和中共政治局‘对立’的地位:然而他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
【解答】A.革命分为两步走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B.根据“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令他处在了与莫斯科和中共政治局‘对立’的地位:然而他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分析可知,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与材料相符合,正确;
C.材料强调的是工农武装割据,但是并不反对城市罢工、怠工的斗争方法,排除;
D.领导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只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一方面,D项表述不全面,包含在B项中,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7.(2024 沙坪坝区校级月考)1935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中央银行重庆分行,9月宣布四川省内一切交易均以中央本钞为本位,停止“地钞”(四川各地军阀自行印发的钞票)使用,准以“地钞”10元换中央本钞8元,市面流通之银元以1元兑换中央本钞1元,如拒绝使用中央本钞以扰乱金融治罪。国民政府这一举措( )
A.有助于建设稳固的抗战后方
B.是对民族资本发展的重大打击
C.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和欢迎
D.导致法币的贬值通货膨胀严重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解题关键信息是“1935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中央银行”等。
【解答】A.全面抗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所在地迁往重庆,这标志着以四川为主的西南大后方最终形成,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B.币制改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
C.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并未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表述有误,排除;
D.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国民政府在四川推行“中央钞”取代“地钞”,通过掌握货币发行权垄断金融;后来随着物价上涨,法币不断贬值,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8.(2024 和平区校级期末)南京临时政府废除清朝监察制度,份照西方以参议院行使弹劾权,监督各级官吏。袁世凯则抛弃议会监察制度,改为仿行封建社会监察机构的组织形式,建立类似都察院的平政院和肃政厅。袁世凯倒台后,议会监察制度恢复,然而形同虚设。这说明( )
A.监察制度保证民主实施
B.议会监察制更具优越性
C.封建残余阻碍政治变革
D.近代官制改革的曲折性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解题关键信息是“南京临时政府……仿照西方以参议院行使弹劾权,……袁世凯……仿行封建社会监察机构的组织形式,……袁世凯倒台后,议会监察制度恢复,然而形同虚设”。
【解答】A.根据材料“议会监察制度恢复,然而形同虚设”可知,监察制度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议会监察制的优越性,排除;
C.材料体现近代官制改革的曲折过程,并没有侧重说明封建残余的阻碍作用,排除;
D.根据材料“南京临时政府……仿照西方以参议院行使弹劾权,……袁世凯……仿行封建社会监察机构的组织形式,……袁世凯倒台后,议会监察制度恢复,然而形同虚设”可知,近代监察制度的确立非常艰难,说明近代官制改革的曲折性,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9.(2024 福州期末)以南昌起义为题材的相关影视剧持续火热,如《八月一日》《建军大业》《子夜枪声》《八一风暴》等。这主要是由于,南昌起义( )
A.实现中国革命重心的转移
B.揭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
C.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D.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南昌起义,重点掌握南昌起义的意义。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B项正确;
中国革命重心的转移是在秋收起义后,排除A项;
遵义会议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排除C项;
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昌起义,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