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1.(2024 大通县期末)商鞅认为:“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显然,在商鞅看来工商业的发展( )
A.与农耕生产相辅相成 B.有利于国富兵强
C.妨碍耕战政策的实施 D.易助长奢靡之风
2.(2024 揭西县期末)商鞅变法后,一个由奴隶转化来的农民,要想担任一定的官职、并拥有一部分耕地和奴隶,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 )
A.世袭 B.多生产粮食布帛
C.取得军功 D.经营工商
3.(2024 柯坪县校级期末)标志百日维新开始的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颁布“明定国是”
C.义和团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4.(2024 广安区校级期中)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弱肉强食 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D.适者生存
5.(2024 浉河区校级期末)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针对旧贵族,认为楚国的弊端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必须清除。商鞅在秦国变法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是为了( )
A.消灭旧贵族 B.废除分封制
C.实行以法治国 D.加强中央集权
6.(2024 太原月考)北魏统治前期,“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主政的冯太后认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由此可知,北魏推行三长制旨在( )
A.促进北魏社会转型 B.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C.保证国家赋役征派 D.加强地方基层治理
7.(2024 船山区校级期中)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 )
①新兴地主阶级
②自耕农阶级
③奴隶主阶级
④商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8.(2024 金台区期中)忽必烈改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是( )
A.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B.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C.重视发展农业
D.实行兵民分治
9.(2024 天山区校级期中)造成北宋出现积贫积弱局面的根源是( )
A.北宋官场充斥贪官冗员
B.辽和西夏的军事威胁
C.地主官僚大肆兼并土地
D.北宋实行的行政制度
10.(2024 凉州区期末)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加强北宋政权的军事力量
B.改革科举制度,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C.削弱北宋地方割据势力的实力
D.解决北宋政权的财政困难
11.(2024 周至县校级期中)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12.(2024 张掖期末)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这里的社会转型主要是指( )
A.从原始社会转为奴隶社会
B.从贵族社会转为民主社会
C.从奴隶社会转为封建社会
D.从民主社会转为专制社会
13.(2024 吉水县校级一模)《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说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宗法关系的疏远
14.(2024 内蒙古模拟)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兴起,各诸侯国掀起了变法的热潮,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这一时期的变法主要适应了( )
A.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B.维护广大商人利益的需要
C.维护周武王统治的需要
D.维护奴隶阶级利益的需要
15.(2024 毕节市三模)西周时期,世官制盛行,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军功制和养士制渐成社会主流。这一变化( )
A.与诸侯战争的频繁关联较大
B.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发展
C.说明选贤任能获各阶层认可
D.促进了士族阶层的崛起
16.(2024 岳阳期末)了解历史事件,需要掌握历史事件的各个要素。如图是某一历史事件的几个要素,据此可知,该事件是( )
时间:1898 年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影响: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百日维新 D.洋务运动
17.(2024 蓝田县期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
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18.(2024 柯坪县校级期末)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A.俄国农奴制改革,彻底了废除封建制度
B.王安石变法,核心内容是选拔人才和改革官制
C.日本明治维新,大力发展私人企业,初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D.戊戌变法,是从学习西方技术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尝试
19.(2024 宁乡市期末)毛泽东说: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其措施对我国政治影响深远的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推行县制 D.奖励耕织
20.(2024 沈阳期末)公元5世纪后期,通过一系列汉化的措施推动北方民族交融、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的是( )
A.商鞅变法 B.王莽改制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21.(2024 泗水县期中)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基于这一认识,孝文帝( )
A.迁都洛阳 B.推行汉制 C.重文轻武 D.发展农耕
新课预习衔接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1.(2024 大通县期末)商鞅认为:“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显然,在商鞅看来工商业的发展( )
A.与农耕生产相辅相成 B.有利于国富兵强
C.妨碍耕战政策的实施 D.易助长奢靡之风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重农抑商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思分析即可。
【解答】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商鞅认为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耕战政策的实施,故C项正确。
商鞅变法主张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
BD两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2.(2024 揭西县期末)商鞅变法后,一个由奴隶转化来的农民,要想担任一定的官职、并拥有一部分耕地和奴隶,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 )
A.世袭 B.多生产粮食布帛
C.取得军功 D.经营工商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解题的关键是“一个由奴隶转化来的农民,要想担任一定的官职、并拥有一部分耕地和奴隶”。
【解答】奖励军功,根据军功的大小来授予不同级别的官职,所以他最合法的途径取得军功,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3.(2024 柯坪县校级期末)标志百日维新开始的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颁布“明定国是”
C.义和团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要求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使当时在京城应试的各省士子群情激奋,在康有为、梁启超的组织下向光绪帝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史称公车上书,A项正确;
颁布“命定国是”是在维新变法开始以后,排除B项;
义和团运动是在维新变法失败以后,排除C项;
太平天国运动是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与维新变法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2024 广安区校级期中)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弱肉强食 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D.适者生存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根据题干“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进行分析。
【解答】从题干中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减少的原因是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强国每吞并一个弱小的国家,它的疆域就会扩大。国家就慢慢走上了统一的道路,说明了历史发展的统一的趋势,故C项正确。
ABD项是对题干现象的概括,不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本题掌握春秋战国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解答。
5.(2024 浉河区校级期末)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针对旧贵族,认为楚国的弊端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必须清除。商鞅在秦国变法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是为了( )
A.消灭旧贵族 B.废除分封制
C.实行以法治国 D.加强中央集权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主要考查战国时期改革的根本目的。
【解答】必须清楚“大臣太重,封君太众”的情况,即强调了加强王权和中央集权的重要性;“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强调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其目的也在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综上可知,D项符合题意,正确;
题干中的做法是削弱旧贵族的权力,不是消灭旧贵族,排除A;
B项明显不是题干所示系列改革的根本目的,排除B;
C项与题干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6.(2024 太原月考)北魏统治前期,“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主政的冯太后认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由此可知,北魏推行三长制旨在( )
A.促进北魏社会转型 B.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C.保证国家赋役征派 D.加强地方基层治理
【分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结合题干“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及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可知,三长制的设立在于防止隐藏逃税之人,减少民户藏匿,保证赋税征派,故C项正确;
材料未反映三长制推动社会转型的作用,排除A项;
三长制并未减轻农民经济负担,排除B项;
材料未强调基层管理作用,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7.(2024 船山区校级期中)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 )
①新兴地主阶级
②自耕农阶级
③奴隶主阶级
④商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废井田,开阡陌”的含义,结合该措施的影响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废井田,开阡陌”是指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这就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级的要求,故①②正确;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废除井田制损害了奴隶主阶级,故③错误;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故④错误,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2024 金台区期中)忽必烈改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是( )
A.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B.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C.重视发展农业
D.实行兵民分治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需要掌握元朝行省制度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对后世影响最大”,结合元朝行省制度的意义解答即可。
【解答】注意题干信息“对后世影响最大”,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奠定了后来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对后世影响巨大,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对后世影响最大”,应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元朝行省制度的意义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9.(2024 天山区校级期中)造成北宋出现积贫积弱局面的根源是( )
A.北宋官场充斥贪官冗员
B.辽和西夏的军事威胁
C.地主官僚大肆兼并土地
D.北宋实行的行政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造成北宋出现积贫积弱局面的根源是“北宋实行的行政制度”。北宋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兼并严重,地主隐瞒土地少交税,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北宋重文轻武,通过科举考试,启用大批文官,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官僚开支与日俱增,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北宋统治者‘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军事原则和政策,使得军队数量大增增但战斗力下降。为此北宋逐渐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局面,最终造成北宋出现积贫积弱局面,故D项正确;
“北宋官场充斥贪官冗员”、“辽和西夏的军事威胁”及“地主官僚大肆兼并土地”,都只是其中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故AB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0.(2024 凉州区期末)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加强北宋政权的军事力量
B.改革科举制度,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C.削弱北宋地方割据势力的实力
D.解决北宋政权的财政困难
【分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和背景。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困境,在这一情况下,王安石进行变法,目的在于富国强兵,由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北宋政权的财政困难,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是王安石变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目的,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1.(2024 周至县校级期中)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作用,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目的是富国强兵,客观上破除了奴隶制度及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从本质上说这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
【解答】变法能否成功取决于改革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故A正确;
BCD三项都不全面或是不准确,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商鞅变法的作用,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实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12.(2024 张掖期末)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这里的社会转型主要是指( )
A.从原始社会转为奴隶社会
B.从贵族社会转为民主社会
C.从奴隶社会转为封建社会
D.从民主社会转为专制社会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结合各国的改革作用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即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时代背景和作用,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3.(2024 吉水县校级一模)《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说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宗法关系的疏远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要求学生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来分析。
【解答】A.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材料可以看出,分封制宗法制都遭到了破坏,王室衰微是其重要的政治因素,但不是根源。
B.礼乐制度崩溃是材料现象的表现,不是原因。
C.材料中出现的现象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表现,这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具体就是铁犁牛耕的出现。
D.中法关系的疏远,是宗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不是原因。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其次,要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4.(2024 内蒙古模拟)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兴起,各诸侯国掀起了变法的热潮,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这一时期的变法主要适应了( )
A.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B.维护广大商人利益的需要
C.维护周武王统治的需要
D.维护奴隶阶级利益的需要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确立时期,当时各国的变化主要是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A项正确;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正在进行社会转型时期,不可能维护商人利益,商人在战国时期受到一定打压,排除B项;
周武王是西周时期,题干是东周时期,排除C项;
题干是维护地主阶级,不是维护奴隶阶级利益,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2024 毕节市三模)西周时期,世官制盛行,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军功制和养士制渐成社会主流。这一变化( )
A.与诸侯战争的频繁关联较大
B.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发展
C.说明选贤任能获各阶层认可
D.促进了士族阶层的崛起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解答】根据材料,西周时期的世官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军功制和养士制变化,有利于打破贵族对官职的垄断,推动官僚政治的发展,B项正确;
选官制度和战争关系不大,排除A项;
“各阶层”过于绝对,排除C项;
材料和士阶层崛起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6.(2024 岳阳期末)了解历史事件,需要掌握历史事件的各个要素。如图是某一历史事件的几个要素,据此可知,该事件是( )
时间:1898 年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影响: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百日维新 D.洋务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戊戌变法的时间、内容、领导人物以及意义。
【解答】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百日维新的时间是1898年,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百日维新主张进行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这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故C项正确;
A项发生在1911年,涉及的人物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B项发生在1919年,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D项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领导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以及曾国藩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7.(2024 蓝田县期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
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解答】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都城在平城,该地地处偏僻,使北魏政权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迁都洛阳就解决了这一问题,故A正确;
BCD三项与直接控制黄河无关,排除。
故选:A。
【点评】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是鲜卑族最终汇入我国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
18.(2024 柯坪县校级期末)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A.俄国农奴制改革,彻底了废除封建制度
B.王安石变法,核心内容是选拔人才和改革官制
C.日本明治维新,大力发展私人企业,初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D.戊戌变法,是从学习西方技术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尝试
【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
【解答】A错在“彻底”,排除;
王安石变法,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故B错误;
C错在“初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是从学习西方技术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尝试,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为基础题,考查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9.(2024 宁乡市期末)毛泽东说: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其措施对我国政治影响深远的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推行县制 D.奖励耕织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需要结合商鞅变法的特征来解答。
【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其措施对我国政治影响深远的是推行县制,C项正确;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私田,是适应当时的社会形势的经济措施,没有对我国政治影响深远,排除A项;
奖励军功是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没有对我国政治影响深远,排除B项;
奖励耕织为经济措施,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24 沈阳期末)公元5世纪后期,通过一系列汉化的措施推动北方民族交融、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的是( )
A.商鞅变法 B.王莽改制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解答】“公元5世纪后期,通过一系列汉化的措施推动北方民族交融”是指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1.(2024 泗水县期中)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基于这一认识,孝文帝( )
A.迁都洛阳 B.推行汉制 C.重文轻武 D.发展农耕
【分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的主旨,结合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分析。
【解答】从材料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认为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结合所学可知,494年,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故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推行汉制”,故B项错误;
材料与“重文轻武”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发展农耕”,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