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1.(2024 丹凤县校级月考)人民网《秦统一2234年祭》一文提出:“秦始皇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羁绊,创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国家制度。”下列不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
A.“坏先王之制,废‘王’号,称‘皇帝’”
B.废旧时世官世职制,任命三公九卿处理中央政务
C.严格嫡庶权益分配,“封建亲戚,以为屏藩”
D.重视政治体制建设,推广郡县式管理模式
2.(2024 天津模拟)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3.(2024 红塔区校级期末)秦王朝建立之初,丞相李斯指出,博士淳于越以古非今,以私学非议政府决策,不利于君尊臣卑的现实政治秩序,于是采取了“焚书坑儒”。这种粗暴的文化政策标志着(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开始
B.兼收并蓄,泽被东西的开始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转型
D.与民休息,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开始
4.(2024 东河区校级期末)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组织,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这套机构的特点包括( )
①分工明确
②互相配合
③互相牵制
④皇权集中。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2024 张家口模拟)明泰昌元年,户科给事中郝土膏建议皇帝在日讲间隙与阁臣议政并票拟:“凡紧要章奏,望即于讲幄中发示辅臣裁酌面奏,如是则启沃(启发、开导)、票拟合并为一,而左右近习亦无由伺间窃太阿之柄矣。”这一建议的实施( )
A.杜绝了内廷官员的擅权
B.有利于提升明代阁臣的权力
C.确保了皇帝能亲理朝政
D.实现了中枢权力的有效制衡
6.(2024 小店区校级开学)云梦睡虎地秦简律法《为吏之道》记载,为官要“审知民能,善度民力,劳以率之,正以矫之”。同时要求“严刚毋暴”,禁止“傲悍戮暴”。这说明秦朝( )
A.重视规范官员的政治行为
B.践行儒家民本观念
C.贯彻礼法并用的政治思想
D.保障了政务的廉洁
7.(2024春 凉山州期末)元代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1973年在我国西藏地区发现的一枚元代虎符圆牌,牌上文字的文意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如不钦奉虔敬,治罪。”由此可知,元代( )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统治边疆效力深远
C.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D.治藏制度有所成型
8.(2024春 南宁期末)秦族作为西周王朝分封到泾、渭上游的商代遗民,通过不断吸收或分化西戎(西北地区以犬为图腾的非华夏部落)的族群势力,很快成为渭河上游的管理主体。秦族的发展反映了( )
A.商周王朝都重视西戎管理
B.西周时期君主的权力是相对的
C.分封制管理优于内外服制
D.族群交融推动西北边地的治理
9.(2024 仁寿县期末)并海道是秦汉时期与东部海岸线大致平行的重要陆路交通线,沟通了南北18个郡国、十多个港口,并与其他东西向道路相连。沿线人口约占全国的20%,铁官和盐官数量占全国30%以上。并海道的形成和发展( )
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东移
B.得益于盐铁官营的实施
C.促进了国家一体化进程
D.保证了东部海疆的安宁
10.(2024 张掖开学)唐开元十一年(723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尚书省仍具有“天下政本”的地位。但是,从高宗、武后时期开始的六部体制独立化和使职化趋势却日益加强。这一发展趋势表明当时( )
A.君主专制统治得到了强化
B.封建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C.宰辅机构丧失中枢决策权
D.三省分权制衡逐渐完善
11.(2024春 蒙城县期末)《左传》载:“昔周公、大公股肱(指腿和胳膊,意辅弼)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这一记载说明在分封制的初期,周王( )
A.属于拥有绝对权力的天下共主
B.与封邦之间是盟友关系
C.通过血缘分封确保了持久和平
D.与诸侯是个人之间关系
12.(2024 郴州模拟)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之为社会大变革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 )
A.铁犁牛耕的使用 B.百家争鸣的出现
C.分封制的瓦解 D.各国变法图强
13.(2024 丹江口市校级开学)商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远近之别,祭祀用品也有简单与隆重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人的祭祀。这说明商代( )
A.男性与女性均成为受祭对象
B.形成了宗法等级制和贵族分封制
C.是传统文化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
D.注重借助人伦秩序维护专制王权
14.(2024 冀州区校级模拟)《礼记》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所谓“小康”之世的基本特点主要有“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这表明“小康”之世( )
A.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礼乐制度
B.禅让观念还没有完全消除
C.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D.原始农耕经济影响力增强
15.(2024 涪城区校级模拟)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深受神宗皇帝信任,权倾朝野。张居正病逝后,皇帝先给予最高待遇葬礼,两年后却查抄其全部家产并流放其家属。皇帝对张居正的态度剧变表明( )
A.明代相权膨胀对皇权形成威胁
B.明代官僚体制存在制度性缺陷
C.君臣共治的统治理念开始瓦解
D.明代官员的监察体制日趋完备
16.(2024 越秀区校级模拟)许倬云在《大国霸业的兴衰》中指出,清朝是中国最专制的一个朝代,臣子不再是国家的公务员,而是皇帝的奴隶。以下设立的机构最能佐证作者说法的是( )
A.军机处 B.宣政院 C.理藩院 D.内阁
17.(2024春 铜山区期中)西周称“侯”者“必建蕃于王畿之外,而为王者有守土御乱之义,然后称侯”。春秋时期,地方封国在边境地区也设有候人、边候来典守封疆,但其所统辖的武装力量有限,其地位相较于以往有所弱化。这一变化表明( )
A.严格的等级差别 B.诸侯国君加强集权
C.列国的兼并扩张 D.国家边防的重要性
18.(2024 湖北一模)魏晋时期,州郡拥兵,刺史、郡守多带将军号。同时,以军将为都督,或都督一州、数州、一郡、数郡,而都督兼领州刺史、郡太守,既统军事,又理民政。这表明魏晋时期( )
A.职官设置双轨制 B.政权更迭频繁
C.地方政权军事化 D.中央集权加强
19.(2024 武强县校级期末)《春秋谷梁传》记载说,春秋战国时期,一年中农隙的时候有春菟、夏苗、秋弥、冬狩四次练兵习武。田猎时规定,禽兽跑出所设定的田猎范围之外,就不再追杀,这是取战争中不追杀奔跑的败军之义。射中的禽兽如果伤在面上、头上,就放掉不要,取“不杀投降之人”的意思;射中的禽兽太小,也放掉,取不虐幼小之义。以上材料主要反映该时期( )
A.崇尚战争的技艺和勇敢精神
B.严格遵循“仁”和“礼”的原则
C.贵族活动礼仪化色彩依然浓厚
D.军事演习已经有明确的规范
20.(2024春 福州期末)有学者认为,隋代三省共议国政,同为“佐定政令”的宰相机构;而到了唐代,随着尚书令的虚废和左右仆射加衔为相,仅掌管行政的尚书省不再具备宰相机构的资格,由此形成的并非“三省制”,而是宰相中书门下“二省制”的宰相体制。这一论述从侧面说明了唐代( )
A.君主权力出现下移 B.三省职权各有分工
C.中书门下执掌实权 D.决策效率有所降低
21.(2024 延边州期末)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而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这主要得益于元代( )
A.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
B.边疆管理和内地一体化趋势的发展
C.驿道上设置驿站和急递铺
D.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的有效管理
新课预习衔接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1.(2024 丹凤县校级月考)人民网《秦统一2234年祭》一文提出:“秦始皇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羁绊,创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国家制度。”下列不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
A.“坏先王之制,废‘王’号,称‘皇帝’”
B.废旧时世官世职制,任命三公九卿处理中央政务
C.严格嫡庶权益分配,“封建亲戚,以为屏藩”
D.重视政治体制建设,推广郡县式管理模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统一,要求学生结合秦朝的政治制度的内容特征来分析。
【解答】A.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行了皇帝制度。
B.废除世官世职制。实行军功爵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C.严格嫡庶关系应该是宗法制的特点,封建亲戚是分封制,这都是西周的制度。
D.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统一。
故选:C。
【点评】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皇帝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秦朝首都咸阳及其附近关中平原由内史直接管理。
三公九卿: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
法律:始皇采用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建议,以法治国,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是秦始皇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郡县: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皇室任免郡县的主要官吏,这些郡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确立
2.(2024 天津模拟)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切入,结合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进行思考。
【解答】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西周时期按血缘关系实行分封制度。秦灭六国后则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地方官员由中央统一任命,确立了官僚政治。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郡县制的特点,意义要掌握。
3.(2024 红塔区校级期末)秦王朝建立之初,丞相李斯指出,博士淳于越以古非今,以私学非议政府决策,不利于君尊臣卑的现实政治秩序,于是采取了“焚书坑儒”。这种粗暴的文化政策标志着(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开始
B.兼收并蓄,泽被东西的开始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转型
D.与民休息,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开始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侧重于考查是“焚书坑儒”。
【解答】“不利于君尊臣卑的现实政治秩序,于是采取了“焚书坑儒””这说明秦王朝实行的是严刑峻法,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家思想作为王朝的统治思想。
故选:C。
【点评】焚书坑儒﹣﹣焚书: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坑儒: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
4.(2024 东河区校级期末)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组织,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这套机构的特点包括( )
①分工明确
②互相配合
③互相牵制
④皇权集中。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和特点,要求学生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
【解答】①.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各级官员分工明确。
②.秦朝中央官制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也相互配合。
③.秦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职责明确,相互配合,但又相互牵制,使权力集中于皇上。
④.秦朝通过郡县制,使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国家权力最终集权于皇上。
故选:D。
【点评】秦朝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地方官制为郡县制。这套制度既加强了皇权,保障了君主专制,又有效地实行了对地方的统治。为后世所沿用。
5.(2024 张家口模拟)明泰昌元年,户科给事中郝土膏建议皇帝在日讲间隙与阁臣议政并票拟:“凡紧要章奏,望即于讲幄中发示辅臣裁酌面奏,如是则启沃(启发、开导)、票拟合并为一,而左右近习亦无由伺间窃太阿之柄矣。”这一建议的实施( )
A.杜绝了内廷官员的擅权
B.有利于提升明代阁臣的权力
C.确保了皇帝能亲理朝政
D.实现了中枢权力的有效制衡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户科给事中建议皇帝在日讲间隙与阁臣议政并票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君主权利不被宦官窃取,从而实现中枢权力的有效制衡,D项正确;
“杜绝了内廷官员的擅权”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这一建议的实施有利于保障皇权至上,并不是提升明代阁臣的权力,排除B项;
这一建议的实施实现了中枢权力的有效制衡,未体现皇帝亲理朝政,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024 小店区校级开学)云梦睡虎地秦简律法《为吏之道》记载,为官要“审知民能,善度民力,劳以率之,正以矫之”。同时要求“严刚毋暴”,禁止“傲悍戮暴”。这说明秦朝( )
A.重视规范官员的政治行为
B.践行儒家民本观念
C.贯彻礼法并用的政治思想
D.保障了政务的廉洁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秦朝时期的秦简中对官员的执政行为进行了约束和规范,这说明秦朝重视规范官员的政治行为,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对官员行为的规范,并不是在践行儒家的民本观念,也不能体现礼法并用,排除BC项;
规范官员的政治行为并不一定就能保障政务的廉洁,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2024春 凉山州期末)元代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1973年在我国西藏地区发现的一枚元代虎符圆牌,牌上文字的文意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如不钦奉虔敬,治罪。”由此可知,元代( )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统治边疆效力深远
C.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D.治藏制度有所成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统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据材料可知,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标志着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虎符圆牌是元代驿站通行证,在西藏地区发现的一枚元代虎符圆牌,表明西藏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这些说明元代治藏制度有所成型,D项正确;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排除A项;
材料未反映政策制度的效果和影响,排除B项;
设置宣政院、使用虎符圆牌与民族歧视政策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统治,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阅读史料、历史解释能力。
8.(2024春 南宁期末)秦族作为西周王朝分封到泾、渭上游的商代遗民,通过不断吸收或分化西戎(西北地区以犬为图腾的非华夏部落)的族群势力,很快成为渭河上游的管理主体。秦族的发展反映了( )
A.商周王朝都重视西戎管理
B.西周时期君主的权力是相对的
C.分封制管理优于内外服制
D.族群交融推动西北边地的治理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秦族是“商代遗民”,被分封到西北地区后“不断吸收或分化西戎的族群势力……成为渭河上游的管理主体”,这体现了早期族群间的交融推动了西北边地治理的发展,D项正确;
材料只涉及西周时期中央政府对于西北的管理,排除A项;
材料不涉及周王权力的问题,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和内外服制度比较,不能得出分封制管理优于内外服制的结论,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2024 仁寿县期末)并海道是秦汉时期与东部海岸线大致平行的重要陆路交通线,沟通了南北18个郡国、十多个港口,并与其他东西向道路相连。沿线人口约占全国的20%,铁官和盐官数量占全国30%以上。并海道的形成和发展( )
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东移
B.得益于盐铁官营的实施
C.促进了国家一体化进程
D.保证了东部海疆的安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的交通与国家统一,要求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并海道贯通南北,沟通了沿线众多郡国和港口,并与其他东西向道路相连,覆盖全国20%的人口和30%以上的铁官和盐官数量,这有利于联系沿线各地的经济文化,促进了国家一体化进程,C项正确;
并海道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国家一体化进程,材料未体现经济重心的东移,排除A项;
盐铁官营的实施有利于强化国家的经济职能,与并海道的形成和发展无关,排除B项;
“保证了东部海疆的安宁”说法绝对,夸大了并海道的作用,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的交通与国家统一,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2024 张掖开学)唐开元十一年(723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尚书省仍具有“天下政本”的地位。但是,从高宗、武后时期开始的六部体制独立化和使职化趋势却日益加强。这一发展趋势表明当时( )
A.君主专制统治得到了强化
B.封建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C.宰辅机构丧失中枢决策权
D.三省分权制衡逐渐完善
【分析】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据本题材料可知,从高宗、武后时期开始的六部体制独立化和使职化趋势日益加强,使得权力更加分散,而权力的分散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尚书省地位仍在但六部体制变化,反映出君主对权力的调整和掌控,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A项正确;
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机构体制的变化,不能直接得出封建政府行政效率提高的结论,排除B项;
宰辅机构在不同时期权力有所变化,但不能说完全丧失中枢决策权,排除C项;
材料中重点体现的是六部体制的变化以及对君主专制的影响,并非强调三省分权制衡的完善,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024春 蒙城县期末)《左传》载:“昔周公、大公股肱(指腿和胳膊,意辅弼)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这一记载说明在分封制的初期,周王( )
A.属于拥有绝对权力的天下共主
B.与封邦之间是盟友关系
C.通过血缘分封确保了持久和平
D.与诸侯是个人之间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据本题材料“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日: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可知,周王与部分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为友好的盟友关系,B项正确;
据材料“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可知,周王与诸侯是盟友关系,而不是拥有绝对权力的天下共主,排除A项;
周王与部分诸侯王为结盟关系,“持久和平”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
周王与诸侯是一种政治同盟关系不是个人关系,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024 郴州模拟)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之为社会大变革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 )
A.铁犁牛耕的使用 B.百家争鸣的出现
C.分封制的瓦解 D.各国变法图强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需要结合春秋战国时代的特征来解答。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和使用,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提高,生产力获得发展,引发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巨大变革,A项正确;
“百家争鸣的出现”有助于推动社会转型,但并非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
“分封制的瓦解”有助于推动社会转型,但并非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排除C项;
“各国变法图强”有助于推动社会转型,但并非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024 丹江口市校级开学)商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远近之别,祭祀用品也有简单与隆重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人的祭祀。这说明商代( )
A.男性与女性均成为受祭对象
B.形成了宗法等级制和贵族分封制
C.是传统文化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
D.注重借助人伦秩序维护专制王权
【分析】本题考查夏商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商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解答】A项,材料说明商人祭祀的对象广泛,但并未说明是“男性”还是“女性”,故A项错误。
B项,西周正式形成宗法等级制和贵族分封制,商代只是宗法制的萌芽,故B项错误。
C项,材料涉及的祭祀文化与其中的宗法意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故C项正确。
D项,商代并未建立“专制王权”,该说法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朝政治制度已经萌芽基本的宗法等级关系,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4.(2024 冀州区校级模拟)《礼记》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所谓“小康”之世的基本特点主要有“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这表明“小康”之世( )
A.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礼乐制度
B.禅让观念还没有完全消除
C.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D.原始农耕经济影响力增强
【分析】本题考查夏商的政治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礼记》的描述,“大人世及以为礼”意味着世袭制已经确立,这是国家基本特征之一;“城郭沟池以为固”指的是城市的建设以及防御设施,也是国家形成的一个标志,C项正确;
“小康”之世指的是新石器晚期的社会特征,在西周时期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礼乐制度,排除A项;
材料主旨为“新石器晚期的社会发展”,而“禅让观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原始农耕经济影响力”表现为原始农耕经济的范围与深度的发展,但是材料主要表述“小康”时期的社会特点,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2024 涪城区校级模拟)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深受神宗皇帝信任,权倾朝野。张居正病逝后,皇帝先给予最高待遇葬礼,两年后却查抄其全部家产并流放其家属。皇帝对张居正的态度剧变表明( )
A.明代相权膨胀对皇权形成威胁
B.明代官僚体制存在制度性缺陷
C.君臣共治的统治理念开始瓦解
D.明代官员的监察体制日趋完备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明朝内阁的职权和地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其职权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内阁有相之权而无相之名,其地位和职权为张居正专权创造了条件,也为其倒台埋下了伏笔,这说明明代官僚体制存在制度性缺陷,故B项正确;
明初就已经废除了丞相制度,故A项错误;
“君臣共治的统治理念”是宋代的治国理念,而且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监察体制,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内阁制度的局限性,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2024 越秀区校级模拟)许倬云在《大国霸业的兴衰》中指出,清朝是中国最专制的一个朝代,臣子不再是国家的公务员,而是皇帝的奴隶。以下设立的机构最能佐证作者说法的是( )
A.军机处 B.宣政院 C.理藩院 D.内阁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清朝是中国最专制的一个朝代,臣子不再是国家的公务员,而是皇帝的奴隶”,结合军机处的职权和影响解答。
【解答】依据材料“清朝是中国最专制的一个朝代,臣子不再是国家的公务员,而是皇帝的奴隶”可知,清朝的某一机构不是国家的公务员而是皇帝的奴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军机处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只是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使得皇权达到顶峰,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藏族事务的机构,故B项错误;
理藩院是清朝管理全国民族事务的机构,不是皇帝的奴隶,故C项错误;
内阁是处理一般国家事务的机构,不是皇帝的奴隶,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军机处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7.(2024春 铜山区期中)西周称“侯”者“必建蕃于王畿之外,而为王者有守土御乱之义,然后称侯”。春秋时期,地方封国在边境地区也设有候人、边候来典守封疆,但其所统辖的武装力量有限,其地位相较于以往有所弱化。这一变化表明( )
A.严格的等级差别 B.诸侯国君加强集权
C.列国的兼并扩张 D.国家边防的重要性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在边境地区设立的侯的权力和地位明显比西周时期侯的地位权力弱化,这主要是由于诸侯争霸加强集权的需要,B项正确;
春秋时期,等级秩序松动,排除A项;
春秋时期主要是争霸为主,战国时期兼并扩张较多,排除C项;
国家边防的确重要,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2024 湖北一模)魏晋时期,州郡拥兵,刺史、郡守多带将军号。同时,以军将为都督,或都督一州、数州、一郡、数郡,而都督兼领州刺史、郡太守,既统军事,又理民政。这表明魏晋时期( )
A.职官设置双轨制 B.政权更迭频繁
C.地方政权军事化 D.中央集权加强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A.材料提及州郡长官职权较重,并未提及“双轨制”,故A项错误;
B.材料未涉及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的内容,故B项错误;
C.根据“以军将为都督,或都督一州、数州、一郡、数郡”可知,魏晋时期的州郡具有地方军区性质;根据“都督兼领州刺史、郡太守,既统军事,又理民政”可知,州郡地方政权军事化特点突出,州郡长官职权较重。魏晋地方行政制度的这些特点是魏晋时期中央集权削弱的反映,故C项正确;
D.,魏晋时期,地方门阀世家大族权力不断增强,中央政府权力弱化,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2024 武强县校级期末)《春秋谷梁传》记载说,春秋战国时期,一年中农隙的时候有春菟、夏苗、秋弥、冬狩四次练兵习武。田猎时规定,禽兽跑出所设定的田猎范围之外,就不再追杀,这是取战争中不追杀奔跑的败军之义。射中的禽兽如果伤在面上、头上,就放掉不要,取“不杀投降之人”的意思;射中的禽兽太小,也放掉,取不虐幼小之义。以上材料主要反映该时期( )
A.崇尚战争的技艺和勇敢精神
B.严格遵循“仁”和“礼”的原则
C.贵族活动礼仪化色彩依然浓厚
D.军事演习已经有明确的规范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春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其中渗透儒家讲究仁义礼仪的思想。田猎是周代贵族的活动,田猎时不超出范围追杀、不猎杀伤者和幼小的规定,反映了仁义观念和礼仪制度的影响。可见材料反映了当时贵族活动礼仪化色彩依然浓厚,C项正确;
材料强调田猎活动中体现仁义和礼仪,而非突出田猎活动体现尚武风气,排除A项;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礼崩乐坏,所以不可能严格遵循“仁”和“礼”的原则,排除B项;
材料突出仁义和礼仪,而非强调田猎活动的军事意义,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0.(2024春 福州期末)有学者认为,隋代三省共议国政,同为“佐定政令”的宰相机构;而到了唐代,随着尚书令的虚废和左右仆射加衔为相,仅掌管行政的尚书省不再具备宰相机构的资格,由此形成的并非“三省制”,而是宰相中书门下“二省制”的宰相体制。这一论述从侧面说明了唐代( )
A.君主权力出现下移 B.三省职权各有分工
C.中书门下执掌实权 D.决策效率有所降低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要求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回答。
【解答】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隋代三省同为宰相机构,而唐代尚书省不再是宰相机构,只是一个执行机构,由此形成的并非“三省制”,这从侧面说明唐代的三省各有分工的状况,B项正确;
三省制度下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使得君主将实权掌握于自己手中,排除A、C两项;
尚书省不参与决策,实际上减少了决策者之间的拉扯,有利于决策效率提升,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要求具备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
21.(2024 延边州期末)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而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这主要得益于元代( )
A.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
B.边疆管理和内地一体化趋势的发展
C.驿道上设置驿站和急递铺
D.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的有效管理
【分析】本题考查了元朝行省制度,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A.元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展迅猛,但同时也存在民族矛盾尖锐的问题,元朝的边疆稳定主要得益于行之有效的地方管理制度,而非民族交融,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而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统一的行省制度,行省官员由中央委派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征纳赋役,边疆管理和内地趋向一体化,故B项正确;
C.驿道上设置驿站和急递铺的主要作用是传递政令和信息,这并非元朝加强地方控制的最重要制度和方式,故C项错误;
D.宣政院主要管理西藏地方事务,不能解释元朝对西藏以外边疆地区实施稳定控制的原因,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元朝行省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