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与微之书 学案
人生如茶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的热闹后的落寞。
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那慵懒的阳光。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倒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好多感慨:茶要水沸以后冲泡才有浓香,人生也要历经磨炼后才能坦然。无论是谁,如果经不起世情冷暖,浮浮沉沉,怕是也品不到人生的浓香。你看那茶时,刚冲入水的时候,在水里来回翻滚,不就像初涉世事的我们吗?到处碰壁,遍体鳞伤。
如是,我爱喝茶。无茶的日子,真的觉得平淡、索然无味。
于我而言,最喜欢在一个寂寞的雨夜,泡一杯清茶,独坐在窗前,看落叶飘零,听雨敲窗棂,在氤氲的茶雾中,在淡淡的茶香中,品清清浅浅的苦涩,想浓浓淡淡的心事……
是夜,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亦如茶。
1.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
赏读:比喻清白正直之士,虽一时被诬陷,但历尽千辛万苦,其崇高品德终究会被人们认识的。现用以说明凡事经过艰苦努力,终能获得宝贵成果。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赏读:天(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
赏读: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们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这个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停止,这个历程不是很遥远吗?这几句话表现了对道德的自信和对人格理想的执著追求。
4.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赏读: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作者视窗
友谊深深深几许
在所有抒写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唐诗中,元稹和白居易的友情之作数量最多。品读这些凝结血泪深情的诗作,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宦海沉浮中世路凶险时友情的高贵和伟大、生命的坚强和圣洁。我们震惊于元稹和白居易之间那种超越生死、荣辱与共的友情,我们惊叹于元稹和白居易之间那份天各一方、灵犀相通的默契,是诗歌带我们走进了友谊的光辉殿堂,是人格为我们铸就了生命的华彩诗章。
公元815年,元稹降职为通州司马,白居易寄给元稹的诗是:“蒲池村里匆匆别,澧水桥边兀兀回。行到城门残酒醒,万重离恨一时来。”不数月,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闻听后,写道:“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深厚感情溢于言表。他俩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形成中国诗歌史上自然流畅的独特风格。白居易有诗写道:“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与君相遇知何时,两叶浮萍大海中。”
“千里神交,若合符契”“金石胶漆,未足为喻。”表达我们的思考和感动吧,为元稹,为白居易,也为我们自己。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天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等。
写作背景
元稹与白居易相识,是在贞元十九年,后成为挚友。元和十年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贬为江州司马。被贬的第二年写下著名的《琵琶行》,第三年,白居易在庐山新建草堂一所,落成后第二天,给好友元稹写下了这封信,叙述了他在九江的生活,抒发了离别思念之情。
基础梳理
1.一词多义
(1)置
(2)信
(3)得
(4)何
答案 (1)动词,安放,放置/动词,出现/动词,设置,建造,建立/动词,放弃,丢弃
(2)副词,随意/形容词,诚实/动词,信任/副词,确实,实在
(3)动词,收到,得到/能愿动词,能够,可以表条件允许/动词,应该,应当/名词,心得,收获/动词,实现,达到
(4)疑问代词,哪/疑问代词,什么/代词,与“如”连用,表示“怎么样”/副词,表示反问或感叹,怎么/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2.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信手把笔,随意乱书:
②名词作状语
条写如后云云:
(2)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作名词
此一泰也:
②形容词作动词
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
(3)动词作名词
量入俭用,亦可自给:
答案 (1)①写 ②分条地,逐条地 (2)①安适的事情
②爱好 (3)收入的东西
3.古今异义
(1)金銮殿后欲明天
古义:
今义:
(2)人生几何
古义:
今义:
(3)上报疾状,次叙病心
古义:
今义:
(4)方寸甚安
古义:
今义:
答案 (1)古义:天亮。今义:①今天的下一天;②不远的将来。(2)古义:若干,多少。今义:几何学。(3)古义:首先介绍。今义:指向上级汇报。(4)古义:指心绪,心态。今义:①一寸见方;②平方寸。
4.判断下列句式类型并翻译
(1)此一泰也。( )
译文:
(2)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
译文:
(3)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 )
译文:
(4)流水周于舍下。( )
译文:
(5)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
译文:
答案 (1)判断句 这是第一件安泰的事。 (2)定语后置句 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
(3)定语后置句 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 (4)状语后置句 流水在茅舍之下环绕。 (5)省略句 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面的水池中。
5.文白对照
文本助读
白居易这封信抒发了一种对朋友深切的关爱思念之情,此外流露出白居易不为贬逐而忧郁失落和文人乐山乐水的雅趣和闲适。
结构图示
与微之书表达思念之情
重点突破
一、本文哪个段落明显运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哪一段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提示 1.本文第一段属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表达别来三年想念的殷切。修辞手法有:反复和反问,渲染一种思念的感彩。
2.本文最后一段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如“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说明了作者虽然以一种平和淡然的心态面对人生,但仍然怀念天各一方的朋友,字里行间抱有深深的哀伤之情。用“哀鸣啾啾”、“晓灯”来抒发哀愁万重,思念绵绵的情感。
二、文中四次连呼“微之微之”,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 信的开篇接连用了两个“微之”,直呼其名,倾诉分别之日久,音断之日长,无法相见,长久以来的对朋友无法抑制的深切怀念,对人生短暂而思念深长的感喟,犹如汹涌的浪涛,滚滚而来,势不可遏。
接着,又反复呼告,“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可见其为友人的“天各一方”、“各欲白首”的椎心之痛,溢满纸上,郁愤满怀,不能自已。文中最后一段的开头也使用反复呼告的手法,连呼“微之微之”,直接倾诉,感情更加深挚浓烈,催人泪下。
三、文中列举的“三泰”内容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作者此时的心境的?
提示 作者写三件如意的事来宽慰朋友:一是家中人平安团聚,享受到天伦之乐,无须挂念;二是生活虽然简朴但可以自给,自己很知足,无须担忧;三是在风景佳丽之地建了草堂,可以有所寄托,足以令人快慰。平淡朴实的文笔透露出自己不是消沉厌世而是达观知足、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豁达胸襟。也是为对方着想,不愿意让朋友为自己的不幸遭遇难过担忧,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
四、“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赏析这首诗。
提示 作者最后以一首六言诗相赠作结,同时回应了元稹从远方带来的赠诗。诗的前四句作今昔对比,寄寓了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因为两年前,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暗杀了。白居易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因而触怒权贵,以“越职言事”被贬江州。从金銮殿到庐山庵,作者自然不平而鸣,愤懑不已。最后两句以“笼鸟槛猿”喻作者自己和元稹都不得自由(当时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坎坷之命运相同,但他们只要一息尚存,相见相亲的愿望就一日不止。“人间相见是何年”,以反诘语气,表达出诗人对挚友元稹的强烈思念之情。
技法赏析
一、倾诉衷肠,感情真挚。
信一开始就说不见面已经三年,断绝书信往来二年,具体明白地说明发信人对收信人的重视;收信人在发信人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表示生命有限,友情无价,岁月流逝,年近半百,不知道天南地北、人各一方的境况何时才能了结?发信人和收信人政见相同,诗风一致,订交以来,友谊深挚。如今却南北异处,人各一方,相思而不得相见,这难道不是中唐官场倾轧、宦海沉浮所引起的结果吗?作者的满腹怨恨,只能表现为呼天抢地的呼喊:“天实为之,谓之奈何!”反映出诗人不平而又无奈的心情。同时,作者处处从收信人一方着想落笔,说微之在病重时尚不忘记给他写信,且嫌信不能尽意,又以“数帙文章,请以代书”,深得作者之心。所写值得宽慰之事,实际上全是为了宽慰对方。如果说“形骸且健”是真心话,那么“方寸甚安”却是违心话,目的是为了安慰正在病中且同样贬谪的微之,算得是一番苦心,一片真诚了。信中所述同族老少相共饥饱寒暖,九江鱼肥酒香,但这哪里可与京都荣华繁景相提并论?只有徜徉山水,筑堂庐山,才真正是白居易到江州后最值得宽慰舒心的事。山水之乐,庐山之美,自不待言;更使白居易流连忘返,“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寄情山水之间,忘却官场污浊,“不唯忘归,可以终老”,这才是大实话。是白居易贬官江州,唯一值得自傲的地方,是上天赐给白居易的福分,足以给受信人元稹带来精神上的安慰。
二、诗文相间,语言高雅。
作者高洁的志趣和真挚的感情,必须通过流丽而高雅的语言来表达。白居易在记述自己的思念之情和乖舛的命运时,感叹“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天实为之,谓之奈何”。前两句语出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后两句出自《诗经·邶风·北门》:“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但不露一丝“引用”的痕迹。把名句典故,化为作者的真情流露。所以,你即使不指出这些句子的出处来源,也同样不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曹操诗是汉魏乐府中的上乘之作,《诗经》被称为周代乐府,白居易如此纯熟地运用《诗经》、乐府名句而不见斧凿之痕,真可谓是诗骚高手了。他也就无怪乎会成为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了。
而描述庐山草堂几句,如“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诸句,则显然受到屈原《九歌·湘君》的影响,与“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之句何其相似乃尔。至于文中穿插诗歌,诗文相间,不但增添了书信的抒彩,更是白居易(发信人)和元稹(收信人)诗人本色的自然流露。
写作迁移
角度 借景抒情
题目:请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段文字,抒发某种感情,200字左右。
示例 秋 雨
灰蒙蒙的天空,飘洒着细柔柔的雨,叩醒了九月季节里那一株寒意,于是寒蝉不再哭泣;尤加利、木麻黄皆缀上了晶莹的雨珠,祭悼它的衰老。
秋,踩满径的落叶而来,也带来蒙蒙雨。
绿茵褪色,夏日的玫瑰凋残,满径落叶,不安地在秋风中徜徉,大自然的回响,奏起一支支秋的悲歌。
残荷在灰蒙蒙的苍穹下,聆听雨的心语。秋风吹皱一池秋水,一股寒意袭卷心头。秋风秋雨,是一支冷清清的旋律,是一支变了调的夏之歌。
让细雨飘在脸上,我走向海的怀抱。
雨中的海,蒙蒙的一片,似缀满晨雾般地令人感到朦胧。汹涌的波涛,雪白的浪花,以及在雨中急于找栖息之所的野鸽,为我眸子平添一抹淡淡的秋愁。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牵挛(luán) 幢幢(zhuànɡ) 啾啾(qiū) 数帙(zhì)
B.记载(zǎi) 憧(chōnɡ)憬 恻(cè)隐 殚(dān)记
C.瞥(piě)见 佚(yì)事 危惙(chuò) 湓(pén)江
D.形骸(hé) 提挈(qiè) 金銮(luán) 元稹(zhěn)
答案 B
解析 A项“幢”读“chuánɡ”,“啾”读“jiū”。C项“瞥”读“piē”。D项“骸”读“hái”。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离阔如此 离阔:阔别
B.牵挛乖隔 牵挛:牵制,拘牵
C.终论平生交分 交分:分别
D.危惙之际 危惙:病危
答案 C
解析 交分:交情。
3.下列称谓中,是敬辞的一项是( )(5分)
A.又见家兄言 B.安道与予在楚州
C.不见足下已三年矣 D.仆初到浔阳时
答案 C
解析 A是谦称,B、D指自己,可译为“我”。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20分)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乃至蛇虺蚊蚋,虽有,甚稀。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5分)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因”,连词。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就”。A项“若”,①如同,像;②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B项“且”,①副词,相当于“暂且”;②副词,相当于“将”“将要”。D项“于”,①介词,表示处所,可译为“在”;②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白居易与元稹友情深厚,如胶似漆,却相距遥远,如处胡越。别久思切,所以悲叹人生苦短,未来不可预测,命运无力改变,深感凄楚无奈。
B.白居易叙写读到元稹病危时写给他的书信,吟诵元稹病中“闻君谪九江”时所写的诗作,这既表达了对元稹病况的担忧,又体现了二人是患难相扶的知己。
C.白居易倾吐了贬官后的三泰:亲人团聚,衣食自给,山水胜绝。将困窘生活诗意化,既表现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也表现了惟恐好友“忧望”的良苦用心。
D.白居易夜深不寐,赠诗元稹,以往昔之富贵反衬今日之沦落,以“笼鸟槛猿”喻自己和好友遭贬的困顿处境,表现出宦海浮沉、相见无期的失意抑郁之情。
答案 B
解析 B项“表达了对元稹病况的担忧”有误,应为“表达了对元稹信任和关怀自己的感激”。
6.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5分)
译文:
(2)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5分)
译文:
答案 (1)不久前还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
(2)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书信,一定更加担忧和盼望,现在特意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25分)
与于襄阳书①
韩 愈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往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之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耶?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来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②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选自《古文观止》)
注 ①于襄阳,名由页,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②请自隗始: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于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士之能垂休光 休:美好
B.未始不相须也 须:依赖
C.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 负:仗恃
D.未尝干之 干:从事
答案 D
解析 干:请求。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A项“焉”,①语气助词;②兼词,于此。B项“乃”,①副词,才;②副词,竟、反而。C项“之”,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这样。D项①代词,我的;②代词,自己。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作者在文中既表现了自己积极仕进的心情,又对达官贵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B.作者认为,读书人享有大名的原因,是有先通显而负天下众望的人做其引导者。
C.作者认为,是下位之人恃才傲物、上位之人不肯屈尊下顾导致二者不能“相须”。
D.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是人才,可是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那些一般的人。
答案 A
解析 A项表述错误,文章并无批评之意。
10.断句与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4分)
世 之 龌 龊 者 既 不 足 以 语 之 磊 落 奇 伟 之 人 又 不 能 听 焉 则 信 乎 命 之 穷 也 谨 献 旧 所 为 文 一 十 八 首 如 赐 览 观 亦 足 知 其 志 之 所 存 愈 恐 惧 再 拜。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
译文:
②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之于左右。
译文:
③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
译文:
答案 (1)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2)①没有人做他的引导者,即使有美好的德才也不会彰显。②但是没有听到哪个后进之士得到您的赏识。③现在我急需早晚买草料、买口粮、雇佣仆人、租赁房屋的资金。
11.从文章内容来看,韩愈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韩愈当时处于穷困之中,写本文请求提携引荐。
参考译文
七月三日,将仕郎、国子监四门博士韩愈,恭谨地上书给尚书阁下:
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显荣于当世的,无不有先通显而负天下重望的人做他们的引导者。读书人能够留下壮美的光辉,照耀着后世的,也无不有后通显而负天下重望的人做他们的继承者。没有人做他的引导者,即使有美好的德才也不会彰显;没有人做他的继承者,即使功业盛大也不会流传。这两种人未尝不互相依赖。不过这种情况要经过千百年才能够碰上一次啊!难道是在上位的人没有可以攀缘的,在下位的人没有值得推举的吗?为什么互相依赖这样密切,而互相遇会却这样少呢?它的原因在于在下位的人仗恃他的才能不肯讨好他上面的人,在上位的人仗恃他的权位不肯关心他下面的人,因此有才能的人往往处于忧伤的困顿之中,身居高位的人也没有发出显赫的光辉。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不对的。没有去请求他,不可以说上面没有提携后进的人;没有去物色他,不可以说下面没有值得推举的人。我叨念这些话好久了,没有敢把它讲给别人听。
我从旁听说阁下具有不平凡的才能,立身行事不同一般,道德方正而办事讲究实际,进退不跟着时俗转,文武人才都加以使用,难道不正是我所说的那种能引导后进的人吗!但是没有听到哪个后进之士得到您的赏识,受到您的重用,难道是物色人才而没有得到吗?或者是志向倾注在立功上,行事一心在报答君主上,虽然遇到可以推举的人却没有空闲以礼相待吗?为什么应该听到的举荐人才的消息而长久听不到呢?
我虽然不是人才,可是自己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一般人。阁下可能是寻找人才却没有得到吧?古人有句话:“(招揽人才)请从我郭隗开始。”现在我急需早晚买草料、买口粮、雇佣仆人、租赁房屋的资金,这些只不过花上您一天享受的费用就足够了。如果您说“我的志向倾注在立功上,行事一心在报答君主上,虽然遇上可推举的人,却没有空闲以礼相待”,那就不是我韩愈所敢于知道的。世上狭隘而无远见的人,既然不值得把情况告诉他,磊落而卓越伟大的人,又不肯听我的倾诉,那我就只好相信自己命运困顿了。我恭谨地呈上过去写的十八篇文章,如果承蒙您给看一下,也足够了解我的志向所在。韩愈惶恐地拜两次呈上。
课件29张PPT。第三单元哲思品悟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生如茶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的热闹后的落寞。
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那慵懒的阳光。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倒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好多感慨:茶要水沸以后冲泡才有浓香,人生也要历经磨炼后才能坦然。无论是谁,如果经不起世情冷暖,浮浮沉沉,怕是也品不到人生的浓香。你看那茶时,刚冲入水的时候,在水里来回翻滚,不就像初涉世事的我们吗?到处碰壁,遍体鳞伤。 如是,我爱喝茶。无茶的日子,真的觉得平淡、索然无味。
于我而言,最喜欢在一个寂寞的雨夜,泡一杯清茶,独坐在窗前,看落叶飘零,听雨敲窗棂,在氤氲的茶雾中,在淡淡的茶香中,品清清浅浅的苦涩,想浓浓淡淡的心事……
是夜,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亦如茶。佳句咀华1.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
赏读:比喻清白正直之士,虽一时被诬陷,但历尽千辛万苦,其崇高品德终究会被人们认识的。现用以说明凡事经过艰苦努力,终能获得宝贵成果。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赏读:天(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
赏读: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们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这个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停止,这个历程不是很遥远吗?这几句话表现了对道德的自信和对人格理想的执著追求。
4.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赏读: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作者视窗
友谊深深深几许
在所有抒写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唐诗中,元稹和白居易的友情之作数量最多。品读这些凝结血泪深情的诗作,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宦海沉浮中世路凶险时友情的高贵和伟大、生命的坚强和圣洁。我们震惊于元稹和白居易之间那种超越生死、荣辱与共的友情,我们惊叹于元稹和白居易之间那份天各一方、灵犀相通的默契,是诗歌带我们走进了友谊的光辉殿堂,是人格为我们铸就了生命的华彩诗章。 公元815年,元稹降职为通州司马,白居易寄给元稹的诗是:“蒲池村里匆匆别,澧水桥边兀兀回。行到城门残酒醒,万重离恨一时来。”不数月,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闻听后,写道:“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深厚感情溢于言表。他俩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形成中国诗歌史上自然流畅的独特风格。白居易有诗写道:“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与君相遇知何时,两叶浮萍大海中。”
“千里神交,若合符契”“金石胶漆,未足为喻。”表达我们的思考和感动吧,为元稹,为白居易,也为我们自己。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
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
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
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
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天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
作有《琵琶行》、《长恨歌》等。写作背景
元稹与白居易相识,是在贞元十九年,后成为挚友。元和十年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贬为江州司马。被贬的第二年写下著名的《琵琶行》,第三年,白居易在庐山新建草堂一所,落成后第二天,给好友元稹写下了这封信,叙述了他在九江的生活,抒发了离别思念之情。基础梳理
1.一词多义动词,安放,放置动词,出现动词,设置,建造,建立动词,放弃,丢弃副词,随意形容词,诚实动词,信任副词,确实,实在动词,收到,得到能愿动词,能够,可以表条件允许动词,应该,应当名词,心得,收获动词,实现,达到疑问代词,哪疑问代词,什么代词,与“如”连用,表示“怎么样”副词,表示反问或感叹,怎么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2.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信手把笔,随意乱书:
②名词作状语
条写如后云云:
(2)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作名词
此一泰也: 写分条地,逐条地安适的事情②形容词作动词
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
(3)动词作名词
量入俭用,亦可自给: 爱好收入的东西3.古今异义
(1)金銮殿后欲明天
古义:
今义:
(2)人生几何
古义:
今义: 天亮。①今天的下一天;②不远的将来。若干,多少。几何学。(3)上报疾状,次叙病心
古义:
今义:
(4)方寸甚安
古义:
今义: 首先介绍。指向上级汇报。指心绪,心态。①一寸见方;②平方寸。4.判断下列句式类型并翻译
(1)此一泰也。( )
译文:
(2)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
译文:
(3)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 )
译文:
(4)流水周于舍下。( )
译文:
(5)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
译文: 判断句这是第一件安泰的事。定语后置句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定语后置句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状语后置句流水在茅舍之下环绕。省略句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面的水池中。文本助读 白居易这封信抒发了一种对朋友深切的关爱思念之情,此外流露出白居易不为贬逐而忧郁失落和文人乐山乐水的雅趣和闲适。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结构图示一、本文哪个段落明显运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哪一段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提示 1.本文第一段属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表达别来三年想念的殷切。修辞手法有:反复和反问,渲染一种思念的感彩。
2.本文最后一段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如“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说明了作者虽然以一种平和淡然的心态面对人生,但仍然怀念天各一方的朋友,字里行间抱有深深的哀伤之情。用“哀鸣啾啾”、“晓灯”来抒发哀愁万重,思念绵绵的情感。重点突破二、文中四次连呼“微之微之”,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 信的开篇接连用了两个“微之”,直呼其名,倾诉分别之日久,音断之日长,无法相见,长久以来的对朋友无法抑制的深切怀念,对人生短暂而思念深长的感喟,犹如汹涌的浪涛,滚滚而来,势不可遏。
接着,又反复呼告,“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可见其为友人的“天各一方”、“各欲白首”的椎心之痛,溢满纸上,郁愤满怀,不能自已。文中最后一段的开头也使用反复呼告的手法,连呼“微之微之”,直接倾诉,感情更加深挚浓烈,催人泪下。三、文中列举的“三泰”内容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作者此时的心境的?
提示 作者写三件如意的事来宽慰朋友:一是家中人平安团聚,享受到天伦之乐,无须挂念;二是生活虽然简朴但可以自给,自己很知足,无须担忧;三是在风景佳丽之地建了草堂,可以有所寄托,足以令人快慰。平淡朴实的文笔透露出自己不是消沉厌世而是达观知足、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豁达胸襟。也是为对方着想,不愿意让朋友为自己的不幸遭遇难过担忧,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四、“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赏析这首诗。
提示 作者最后以一首六言诗相赠作结,同时回应了元稹从远方带来的赠诗。诗的前四句作今昔对比,寄寓了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因为两年前,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暗杀了。白居易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因而触怒权贵,以“越职言事”被贬江州。从金銮殿到庐山庵,作者自然不平而鸣,愤懑不已。最后两句以“笼鸟槛猿”喻作者自己和元稹都不得自由(当时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坎坷之命运相同,但他们只要一息尚存,相见相亲的愿望就一日不止。“人间相见是何年”,以反诘语气,表达出诗人对挚友元稹的强烈思念之情。技法赏析
一、倾诉衷肠,感情真挚。
信一开始就说不见面已经三年,断绝书信往来二年,具体明白地说明发信人对收信人的重视;收信人在发信人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表示生命有限,友情无价,岁月流逝,年近半百,不知道天南地北、人各一方的境况何时才能了结?发信人和收信人政见相同,诗风一致,订交以来,友谊深挚。如今却南北异处,人各一方,相思而不得相见,这难道不是中唐官场倾轧、宦海沉浮所引起的结果吗?作者的满腹怨恨,只能表现为呼天抢地的呼喊:“天实为之,谓之奈何!”反映出诗人不平而又无奈的心情。同时,作者处处从收信人文本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一方着想落笔,说微之在病重时尚不忘记给他写信,且嫌信不能尽意,又以“数帙文章,请以代书”,深得作者之心。所写值得宽慰之事,实际上全是为了宽慰对方。如果说“形骸且健”是真心话,那么“方寸甚安”却是违心话,目的是为了安慰正在病中且同样贬谪的微之,算得是一番苦心,一片真诚了。信中所述同族老少相共饥饱寒暖,九江鱼肥酒香,但这哪里可与京都荣华繁景相提并论?只有徜徉山水,筑堂庐山,才真正是白居易到江州后最值得宽慰舒心的事。山水之乐,庐山之美,自不待言;更使白居易流连忘返,“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寄情山水之间,忘却官场污浊,“不唯忘归,可以终老”,这才是大实话。是白居易贬官江州,唯一值得自傲的地方,是上天赐给白居易的福分,足以给受信人元稹带来精神上的安慰。 二、诗文相间,语言高雅。
作者高洁的志趣和真挚的感情,必须通过流丽而高雅的语言来表达。白居易在记述自己的思念之情和乖舛的命运时,感叹“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天实为之,谓之奈何”。前两句语出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后两句出自《诗经·邶风·北门》:“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但不露一丝“引用”的痕迹。把名句典故,化为作者的真情流露。所以,你即使不指出这些句子的出处来源,也同样不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曹操诗是汉魏乐府中的上乘之作,《诗经》被称为周代乐府,白居易如此纯熟地运用《诗经》、乐府名句而不见斧凿之痕,真可谓是诗骚高手了。他也就无怪乎会成为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了。 而描述庐山草堂几句,如“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诸句,则显然受到屈原《九歌· 湘君》的影响,与“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之句何其相似乃尔。至于文中穿插诗歌,诗文相间,不但增添了书信的抒彩,更是白居易(发信人)和元稹(收信人)诗人本色的自然流露。写作迁移
角度 借景抒情
题目:请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段文字,抒发某种感情,200字左右。
示例 秋 雨
灰蒙蒙的天空,飘洒着细柔柔的雨,叩醒了九月季节里那一株寒意,于是寒蝉不再哭泣;尤加利、木麻黄皆缀上了晶莹的雨珠,祭悼它的衰老。
秋,踩满径的落叶而来,也带来蒙蒙雨。 绿茵褪色,夏日的玫瑰凋残,满径落叶,不安地在秋风中徜徉,大自然的回响,奏起一支支秋的悲歌。
残荷在灰蒙蒙的苍穹下,聆听雨的心语。秋风吹皱一池秋水,一股寒意袭卷心头。秋风秋雨,是一支冷清清的旋律,是一支变了调的夏之歌。
让细雨飘在脸上,我走向海的怀抱。
雨中的海,蒙蒙的一片,似缀满晨雾般地令人感到朦胧。汹涌的波涛,雪白的浪花,以及在雨中急于找栖息之所的野鸽,为我眸子平添一抹淡淡的秋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