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中考物理题分类汇编---凸透镜成像实验
1、(2025吉林)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实验前,需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至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某次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___________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_____就是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工作的。
(3)若想模拟近视眼成像情况,可以更换焦距更___________的凸透镜进行实验。
2、(2025山东)雨过初晴,小丽发现透过附在叶片上的水珠,能看到正立放大的“叶片脉络”;而透过在叶片上的水珠能看到远处倒立缩小的“花朵”。针对这一现象,她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与物距的关系。
(1)小丽将F形光源(如图甲)、凸透镜和带有刻度光屏按图乙所示安装在水平光具座上,接下来她应将三者的中心调整到______。
(2)调整好后,小丽多次改变物距和光屏的位置进行实验,收集的数据和观察的现象如表1所示。小丽分析归纳后,得到初步结论:随着物距不断减小,物体所成实像逐渐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且像都是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表1
序号 物高h/cm 物距x/cm 像高h/cm 像的正倒 像的虚实
- 4.0 30.0 2.0 倒立 实像
26.0 2.5 倒立 实像
3 4.0 23.0 3.0 倒立 实像
4 15.0 8.0 倒立 实像
5 13.0 13.5 倒立 实像
6 7.0 找不到像
(3)实验过程中,小丽发现在光屏上始终没有观察到正立放大的像。回想透过水珠观察叶脉的情景,她采用下图______的方式可以观察到正立放大的“F”。
(4)组间交流时,小丽发现小红的实验记录(如表2所示)中有与物体等大的像,而自己却没有观察到这一现象。为了尽快在自己实验中找到等大的像,她应调整物距在______cm和______cm之间反复多次实验。
表2
序号 物高/cm 物距…… 像高/cm 像的正面 像的虚实
1 4.0 25.0 10 倒立 实像
2 18.0 1.3 倒立 实像
3 15.0 2.0 倒立 实像
4 10.0 4.0 倒立 实像
5 8.0 6.5 倒立 实像
6 4.0 找不到像
(5)小丽进一步对比后发现,凸透镜成像特点不只与物距有关。她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______。咨询老师后得知,两小组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不同。小丽认为,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和焦距均有关系。结合实验数据和老师给的焦距数值,她总结出凸透镜或像规律。
3、 (2025山西)如图为小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凸透镜的焦距为。
(1)实验时,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位于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始终成在___________;
(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___________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_____(举出一例即可)就是利用这一规律来成像的;
(3)只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__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4、 (2025云南)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中,点燃蜡烛,调整光屏、凸透镜和烛焰的高度,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目的是使烛焰的像呈现在______;
(2)移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至图中位置,此时光屏上呈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像未画出),这个像是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将蜡烛向左移至某一位置,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要使像变清晰,光屏应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5、(2025四川自贡)小华利用实验室的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时,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甲,光屏上恰好得到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3)把蜡烛移至30cm刻度线处,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可以得到清晰的倒立的______(选填“缩小”“放大”或“不变”)的实像;
(4)图乙为某次实验时火焰上的A点发出的一束光,请通过作图标出A点的像;______
(5)实验中,小华将自己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后,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由此可判断小华佩戴的是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6.(2025四川凉山) 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来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同学们用平行光作为光源,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凸透镜焦距为______cm(要求估读);
(2)实验前,应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在______;
(3)在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可以呈现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4)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从图乙所示位置向右移到30cm刻度线处,把光屏向______移动,才可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5)在图乙所示情景下,在凸透镜左边适当位置放置一个透镜镜片后,须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再次出现倒立清晰的实像,则该镜片可用来矫正______(选填“近”或“远”)视眼。
7、(2025山东烟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______;
(2)图甲是小红所在小组实验时的情景,此时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由图可知物距为______cm(不要求估读)。请在图乙的方格纸中大致画出图甲中小红看到的像;______
(3)保持图甲中凸透镜位置不动,将光源移动到光具座10.0cm处,为了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保持图甲中凸透镜位置不动,将光源移动到光具座45.0cm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始终得不到像,原因是______,要想看到此时的像,观察的方法是______。
8、 (2025江西)用“水透镜”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
【证据】
(1)如图所示,用注射器向“水透镜”的薄膜中缓慢注水,使薄膜略微凸起;
(2)将“水透镜”置于图中光具座的___________(选填“A”“B”或“C”)滑块上,点燃蜡烛,调节“水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3)移动蜡烛,当物距为时,调节光屏的位置,直至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并记录像距;
(4)保持___________不变,继续向“水透镜”中注入适量的水,增加“水透镜”的凸起程度,调节光屏的位置,直至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并记录像距;
(5)把实验中收集的数据和观察的现象填入表二。
表二
序号 物距/cm “水透镜”的凸起程度 像距/cm
1 30.0 较小 17.4
2 30.0 较大 9.2
【解释】依据表二,在物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水透镜”的凸起程度,像距变___________,并且观察到成像变近。
【交流】
(6)本实验中用___________模拟眼睛的晶状体,用___________模拟眼睛的视网膜;
(7)经多次实验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近视眼观察远处的景物时,由于晶状体的凸起程度较___________,折光能力变强,远处景物成像会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____方,导致看不清楚;
(8)为了预防近视,我们应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9、 (2025安徽)小亮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记录见下表。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大小 正倒 虚实
16.0 放大 倒立 实像 26.6
18.0 放大 倒立 实像 22.3
20.0 等大 倒立 实像 20.0
22.0 缩小 倒立 实像 18.4
24.0 缩小 倒立 实像 17.2
(1)实验过程中,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移动蜡烛使物距,然后调节光屏的位置,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倒立的实像;
(2)该实验装置可以用来研究视力的矫正,凸透镜相当于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相当于视网膜。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移动光屏至其与凸透镜相距,然后移动蜡烛使物距,此时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的像。若要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的像,可以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一个焦距合适的________(选填“凹”或“凸”)透镜。
10、(2025·泸州)2025年6月6日是第30个全国“爱日”,图甲为眼睛的结构示意图,图乙为某科学兴趣小组自制的一个用来模拟眼睛变焦过程的装置,
(1)图甲中的视网膜相当于图乙中的 ,在图乙的光屏上已成蜡烛的清晰(像未画出),其情况是倒立、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实像。
(2)图乙中,把蜡烛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后(相当于看近处景物),光屏上的像变棋糊了,缓慢 (选填“注入”或“吸出”)适量水来改变水凸透镜厚度,像又变清晰了,当眼睛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睫状肌会过度疲劳失去弹性,导致看远处景物时无法将晶状体调到较 (选填“薄”或“厚”)状态,
(3)据此,请你为预防近视提一条科学合理的建议: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中考物理题分类汇编---凸透镜成像实验
1、(2025吉林)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实验前,需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至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某次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___________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_____就是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工作的。
(3)若想模拟近视眼成像情况,可以更换焦距更___________的凸透镜进行实验。
【答案】(1)同一高度
(2) ①. 缩小 ②. 照相机
(3)小
【解析】
【小问1详解】
实验时,为了使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央,应将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调节在同一高度,即将烛焰和光屏的中心调节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小问2详解】
[1][2]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利用这一原理可制成照相机。
【小问3详解】
近视眼是看远处物体时成像在视网膜之前,光屏相当于视网膜,为模拟近视眼,则应使像成在光屏前方,需要增强光的折射能力,所以需要更换焦距更小的凸透镜。
2、(2025山东)雨过初晴,小丽发现透过附在叶片上的水珠,能看到正立放大的“叶片脉络”;而透过在叶片上的水珠能看到远处倒立缩小的“花朵”。针对这一现象,她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与物距的关系。
(1)小丽将F形光源(如图甲)、凸透镜和带有刻度光屏按图乙所示安装在水平光具座上,接下来她应将三者的中心调整到______。
(2)调整好后,小丽多次改变物距和光屏的位置进行实验,收集的数据和观察的现象如表1所示。小丽分析归纳后,得到初步结论:随着物距不断减小,物体所成实像逐渐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且像都是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表1
序号 物高h/cm 物距x/cm 像高h/cm 像的正倒 像的虚实
- 4.0 30.0 2.0 倒立 实像
26.0 2.5 倒立 实像
3 4.0 23.0 3.0 倒立 实像
4 15.0 8.0 倒立 实像
5 13.0 13.5 倒立 实像
6 7.0 找不到像
(3)实验过程中,小丽发现在光屏上始终没有观察到正立放大的像。回想透过水珠观察叶脉的情景,她采用下图______的方式可以观察到正立放大的“F”。
(4)组间交流时,小丽发现小红的实验记录(如表2所示)中有与物体等大的像,而自己却没有观察到这一现象。为了尽快在自己实验中找到等大的像,她应调整物距在______cm和______cm之间反复多次实验。
表2
序号 物高/cm 物距…… 像高/cm 像的正面 像的虚实
1 4.0 25.0 10 倒立 实像
2 18.0 1.3 倒立 实像
3 15.0 2.0 倒立 实像
4 10.0 4.0 倒立 实像
5 8.0 6.5 倒立 实像
6 4.0 找不到像
(5)小丽进一步对比后发现,凸透镜成像特点不只与物距有关。她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______。咨询老师后得知,两小组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不同。小丽认为,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和焦距均有关系。结合实验数据和老师给的焦距数值,她总结出凸透镜或像规律。
【答案】(1)同一高度
(2) ①. 变大 ②. 倒立
(3)丁 (4) ①. 15.0 ②. 23.0
(5)见解析
【解析】
【小问1详解】
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F形光源、凸透镜和带有刻度的光屏安装在水平光具座上,将三者的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
【小问2详解】
[1][2]由表中数据可知,物体成实像时,随着物距不断减小,物体所成实像逐渐变大,且所成的像始终是倒立的。
【小问3详解】
由题意知,透过附在叶片上的水珠,能看到正立放大的“叶片脉络”,此时的物距小于凸透镜的焦距,因此应观察物距小于像距时的成像情况,此时像与物同侧,所以应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观察,故丁符合题意。
【小问4详解】
[1][2]由小丽的实验数据可知,当物距为15.0cm时,像高为8.0cm,当物距为23.0cm时,像高为3.0cm,因此与物体等高的像4.0cm应当是物距在15.0cm~23.0cm,所以小丽应调整物距在15.0cm和23.0cm之间反复多次实验。
【小问5详解】
由两组实验数据可知,物高均为4.0cm,当物距均为15.0cm时,小丽组实验时的像高为8.0cm,而小红组实验时的像高为2.0cm,由此可知凸透镜成像特点不只与物距有关,还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3、 (2025山西)如图为小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凸透镜的焦距为。
(1)实验时,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位于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始终成在___________;
(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___________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_____(举出一例即可)就是利用这一规律来成像的;
(3)只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__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答案】(1)光屏中央
(2) ①. 缩小 ②. 照相机
(3)靠近
【解析】
【小问1详解】
实验中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使蜡烛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小问2详解】
[1][2]由图可知,物距为50.0cm-20.0cm=30.0cm
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了这条规律制成的。
【小问3详解】
凸透镜成实像,物远像近像变小,将蜡烛远离凸透镜,物距增大,像距减小,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4、 (2025云南)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中,点燃蜡烛,调整光屏、凸透镜和烛焰的高度,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目的是使烛焰的像呈现在______;
(2)移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至图中位置,此时光屏上呈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像未画出),这个像是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将蜡烛向左移至某一位置,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要使像变清晰,光屏应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答案】(1) ①. 同一高度 ②. 光屏中央
(2) ①. 放大 ②. 左
【解析】
【小问1详解】
[1][2]实验中,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整光屏、凸透镜和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
【小问2详解】
[1]由图可知,物距小于像距,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
[2]凸透镜成实像,物远像近像变大,将蜡烛向左移至某一位置,物距增大,像距减小,要使像变清晰,光屏应向左移动。
5、(2025四川自贡)小华利用实验室的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时,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甲,光屏上恰好得到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3)把蜡烛移至30cm刻度线处,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可以得到清晰的倒立的______(选填“缩小”“放大”或“不变”)的实像;
(4)图乙为某次实验时火焰上的A点发出的一束光,请通过作图标出A点的像;______
(5)实验中,小华将自己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后,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由此可判断小华佩戴的是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答案】 ①. 15.0 ②. 放大 ③. ④. 近视
【解析】
【详解】(2)[1]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甲,光屏上恰好得到清晰的像,物距和像距均为30.0cm,则有
解得该凸透镜的焦距
(3)[2]把蜡烛移至30cm刻度线处,则物距大于一倍焦距且小于二倍焦距,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可以得到清晰的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4)[3]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穿过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过A点作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与图中另一条光线的折射光线交于点即为A点的像,作图如下:
(5)[4]实验中,小华将自己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后,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说明眼镜片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所以是凹透镜,可矫正近视眼,由此可判断小华佩戴的是近视眼镜。
6.(2025四川凉山) 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来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同学们用平行光作为光源,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凸透镜焦距为______cm(要求估读);
(2)实验前,应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在______;
(3)在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可以呈现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4)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从图乙所示位置向右移到30cm刻度线处,把光屏向______移动,才可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5)在图乙所示情景下,在凸透镜左边适当位置放置一个透镜镜片后,须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再次出现倒立清晰的实像,则该镜片可用来矫正______(选填“近”或“远”)视眼。
【答案】(1)10.0
(2)同一高度 (3)缩小
(4)右 (5)远
【解析】
【小问1详解】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f=30.0cm-20.0cm=10.0cm
【小问2详解】
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小问3详解】
由图乙可知,物距为50.0cm-20.0cm=30.0cm
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小问4详解】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从图乙所示位置向右移到30cm刻度线处,物距减小,像距增大,需要把光屏向右移动,才可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小问5详解】
在凸透镜左边适当位置放置一个透镜镜片后,须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再次出现倒立清晰的实像,说明该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该透镜是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7、(2025山东烟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______;
(2)图甲是小红所在小组实验时的情景,此时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由图可知物距为______cm(不要求估读)。请在图乙的方格纸中大致画出图甲中小红看到的像;______
(3)保持图甲中凸透镜位置不动,将光源移动到光具座10.0cm处,为了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保持图甲中凸透镜位置不动,将光源移动到光具座45.0cm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始终得不到像,原因是______,要想看到此时的像,观察的方法是______。
【答案】(1)见解析 (2) ①. 30 ②. 见解析
(3) ①. 靠近 ②. 变小
(4) ①. 物距小于焦距 ②. 见解析
【解析】
【小问1详解】
实验中使物体的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心,调整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小问2详解】
[1][2]由图可知,物距为50cm-20cm=30cm
像距为65cm-50cm=15cm
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30cm>2f①
像距f<15cm<2f②
由①②得到7.5cm光屏上的像相对于光源“F”上下颠倒,如图所示:
【小问3详解】
[1][2]凸透镜成实像,物远像近像变小,将光源移动到光具座10.0cm处,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应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像变小。
【小问4详解】
[1][2]把光源移至光具座上45.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50.0cm-45.0cm=5.0cm
因为7.5cm所以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一侧,要在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进行观察。
8、 (2025江西)用“水透镜”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
【证据】
(1)如图所示,用注射器向“水透镜”的薄膜中缓慢注水,使薄膜略微凸起;
(2)将“水透镜”置于图中光具座的___________(选填“A”“B”或“C”)滑块上,点燃蜡烛,调节“水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3)移动蜡烛,当物距为时,调节光屏的位置,直至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并记录像距;
(4)保持___________不变,继续向“水透镜”中注入适量的水,增加“水透镜”的凸起程度,调节光屏的位置,直至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并记录像距;
(5)把实验中收集的数据和观察的现象填入表二。
表二
序号 物距/cm “水透镜”的凸起程度 像距/cm
1 30.0 较小 17.4
2 30.0 较大 9.2
【解释】依据表二,在物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水透镜”的凸起程度,像距变___________,并且观察到成像变近。
【交流】
(6)本实验中用___________模拟眼睛的晶状体,用___________模拟眼睛的视网膜;
(7)经多次实验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近视眼观察远处的景物时,由于晶状体的凸起程度较___________,折光能力变强,远处景物成像会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____方,导致看不清楚;
(8)为了预防近视,我们应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答案】 ①. B ②. 物距 ③. 小 ④. “水透镜” ⑤. 光屏 ⑥. 大 ⑦. 前
【解析】
【详解】(2)[1]按照器材时,凸透镜在中间,两侧分别是蜡烛和光屏,所以将“水透镜”置于图中光具座的B滑块上。
(3)[2]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其它不变,改变凸透镜的凸起程度,所以保持物距不变,向“水透镜”中注入适量的水,增加“水透镜”的凸起程度,调节光屏的位置,直至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并记录像距。
(5)[3]由表中数据可知,物距都是30.0cm,物距不变,“水透镜”的凸起程度较大,像距较小,所以在物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水透镜”的凸起程度,像距变小,成像变近。
(6)[4][5]模拟近视眼的原理,将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眼睛观察的物体。
(7)[6][7]当近视眼观察远处的景物时,近视眼的晶状体较厚,凸起程度较大,折光能力变强,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9、 (2025安徽)小亮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记录见下表。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大小 正倒 虚实
16.0 放大 倒立 实像 26.6
18.0 放大 倒立 实像 22.3
20.0 等大 倒立 实像 20.0
22.0 缩小 倒立 实像 18.4
24.0 缩小 倒立 实像 17.2
(1)实验过程中,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移动蜡烛使物距,然后调节光屏的位置,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倒立的实像;
(2)该实验装置可以用来研究视力的矫正,凸透镜相当于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相当于视网膜。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移动光屏至其与凸透镜相距,然后移动蜡烛使物距,此时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的像。若要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的像,可以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一个焦距合适的________(选填“凹”或“凸”)透镜。
【答案】(1)缩小 (2)凹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成倒立、等大实像时,物距与像距都等于,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
则凸透镜焦距为,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移动蜡烛使物距,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小问2详解】
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移动光屏至其与凸透镜相距,即像距为;然后移动蜡烛使物距,由表格数据可知此时像距应为,说明此时像靠近凸透镜,要使像成在光屏上,则应让像远离凸透镜,故可以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一个焦距合适的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使凸透镜成的像变远,从而呈现在光屏上。
10、(2025·泸州)2025年6月6日是第30个全国“爱日”,图甲为眼睛的结构示意图,图乙为某科学兴趣小组自制的一个用来模拟眼睛变焦过程的装置,
(1)图甲中的视网膜相当于图乙中的 ,在图乙的光屏上已成蜡烛的清晰(像未画出),其情况是倒立、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实像。
(2)图乙中,把蜡烛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后(相当于看近处景物),光屏上的像变棋糊了,缓慢 (选填“注入”或“吸出”)适量水来改变水凸透镜厚度,像又变清晰了,当眼睛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睫状肌会过度疲劳失去弹性,导致看远处景物时无法将晶状体调到较 (选填“薄”或“厚”)状态,
(3)据此,请你为预防近视提一条科学合理的建议: 。
【答案】(1)光屏;缩小
(2)注入;薄
(3)每用眼一段时间后要休息一下,向远处眺望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眼睛及其视物原理
【解析】【解答】 (1)根据眼睛的结构,图甲中的视网膜相当于图乙中的光屏。在图乙中,因物距大于像距,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图乙中,把蜡烛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后(相当于看近处景物),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要使像变清晰,因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对光的折射能力越强)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要缓慢注入适量水来改变水凸透镜厚度。当眼睛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睫状肌会过度疲劳失去弹性,导致看远处景物时无法将晶状体调到较薄状态,即形成近视眼。
(3)据此,我为预防近视提一条科学合理的建议:每用眼一段时间后要休息一下,向远处眺望。
【分析】 (1)根据眼睛的结构分析;物距大于像距,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下,物距变小,像距变大,要使像变清晰,结合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对光的折射能力越强)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分析。
(3)根据对预防近视的方法的认识解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