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导入新课我国古时候,人死了之后,为防备死者的墓穴遭遇变迁,后人不知为谁氏之墓,故书死者姓名、爵位及生平事迹刻于石上,平放于棺椁之前一起埋于圹穴之中,使日后发现者有所稽考。这种特殊形式的文体称之为墓志铭。???????墓志铭包括志和铭两个部分。志文为传,多以散文形式记述死者生平。铭语似诗,主要是些对死者的颂扬和悼念之辞,通常是以四字一句的韵文组成,也有五言、七言不等。寄欧阳舍人书曾巩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2.理解本文写作思路,认识人生观、价值观。??
3.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题目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的题目,说明是写给的信,信题多为:???
“报??书”《报任安书》(司马迁)???
“答??书”?《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与??书”?《与朱元思书》(吴均)???
“上??书”?《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寄??书”《寄欧阳舍人书》(曾巩)等等。 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生于仕宦之家。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授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不久,入京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初(1068年),任《英宗实录》检讨官,后出为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历任齐州(今山东济南市)、襄州(今湖北襄樊市)、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知州,皆有善政 作者简介曾巩十分仰慕欧阳修的道德文章,
曾把他与唐代的韩愈相提并论,
从二十岁起就与欧阳修建立了亲
密的过从关系。宋仁宗庆历六年
(1046)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
已故的祖父作一篇墓碑铭。秋,曾
巩收到了欧阳修的回信。次年,为
了向欧阳修致谢曾写了此文。写作背景介绍熙宁十年(1077年)八月,以度支员外郎直龙图阁,出任福州知州兼福建路兵马钤辖。时南剑州(今南平市)将乐县巨盗廖恩初降,余党逃匿山林,骚扰人民。曾巩极力招抚,自新者甚众。曾巩奏请在沿海要隘增设巡检,以资防卫。福州佛寺多,田产富足,僧人相争为住持,曾巩在福州整顿佛寺,革除官府指派住持制度,让僧众自相推举,禁止官吏向僧人勒索。在福州任职仅一年零一个月,所作诗文50余篇,其中《道山亭记》一文,尤为世人所传诵。后历任明州(今宁波)、亳州(今安徽亳县)、沧州知州;又入京任史馆修撰,升中书舍人,知制诰。后卒于江宁(今南京市),追谥“文定”。著有《南丰类稿》传世,名列唐宋八大家。基本解读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
有平常的客套,也没有空泛的溢美之
辞。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
的分析。来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
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了对道
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文章结构
谨严,起承转合非常自然。译文去年秋天派去向您请求写碑志的人回来了,
承蒙您赐我的信和您所撰写的先祖父的神
道碑铭,反复拜读,感激和惭愧之情一起
涌上心头。碑铭所以在世上有显著地位,
因为它的作用与史书相近,但也有与史书
不同的地方。大概史书对于一个人的善恶
无所不写,而碑铭大概是古人中那些有功
有德,有才有行,有志有义的美德的人,
惧怕后代人不知道,便一定要写一篇碑铭
来显扬。第一段有的把它放在家庙,有的保存在
墓中,它的作用是一样的。假使那人行为丑恶,还有什么可以写在碑铭上呢?这是它所以和史书不同的地方。碑铭的写作,能使死者没有什么遗憾,活着的人得以表达他对死者的尊敬。好人喜欢自已被得到表彰,就勇于自立;坏人没有什么可以记载的,就羞愧而且恐惧。 译文第一段至于那些具有广博的才能,通达
的识见,义烈忠节,美言善行的
人,都能在碑铭中见到,足以成
为后人效仿的榜样。警戒劝勉意
义,不是近于史书,难道还会同
别的什么相近呢? 译文第一段第二段的译文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作为人的子孙,一
味地想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根据事
理。所以即使是行为丑恶的人,都务求刻石立铭,用来向后人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
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就人情上
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不真实了。
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的人,常常会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 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
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
行于世,传之后代。所以千百年来,
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
都有碑铭,但流传于世的很少。这里
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
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
故。 第二段的译文第三段的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谁是撰写碑铭而
能尽到公正和正确的合适人选呢?
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
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大
概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他对于恶
人,就不会接受为他写碑铭的请求
,对于一般的普通人,他就能分辨
清楚。 而人们的行为品德,有的人心地善良,而
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那么好;有的人内心
奸邪,而外面表现得很善良;有的人善恶
相差悬殊,而不容易如实地指出来;有的
人实际表现要大于他的名声;有的人的名
声要大于他的实际表现。如同用一个人,
不是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怎么能够辩别
他而不受迷惑,评议他而不徇私情? 第三段的译文第三段的译文能够不迷惑不徇私情,就达到公正
而且正确了。倘若所写的人文辞不
擅长,那么,在人世间还不能流传
开来,于是又在于他的文章能加倍
胜人了。所以说:不是有很高的道
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
担负这一工作。难道不是这样吗? 第四段译文:然而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
的人,虽然有时在当代并存,也许几十
年或一二百年才能出现。这种人传世是
这样的困难,碰到他又是这样的困难。
像先生的道德文章,本来就是所谓几百
年才能出现的。先祖父的言行卓然出众
,幸而遇到先生,得以写出公正和正确
的神道碑铭,这碑铭能流行于当代并流
传到后代是毫无疑问的了 。而世上的读书人,每每看到传记中所记
古人的事迹,到了他可以感人的地方,
就往往极为伤心,在不知不觉中流下了
眼泪,何况读的人是他的子孙呢?更何
况是我曾巩呢?我追慕仰望先祖父的德
行,而考虑用什么办法使他的事迹流传
,就可以知道先生推恩一次赐我的神道
碑铭,可以泽及我的三代,我感激和报
答之心,应该怎样回报呢? 第四段译文:可是我又想到,像我这样的浅薄迟钝,而
先生加以奖励提携;先祖父的艰难颠沛,
境遇不好,一直到死,而先生加以表彰显
扬。这就使世上魁伟杰出的罕见人士,有
谁不愿进拜于先生的门下呢?那些隐世之
士,有谁不希望世道的转变呢?善行,
有谁不愿意去做?干坏事,有谁不羞愧而
畏惧呢? 第五段译文第五段译文作为人的父亲,祖父的,有谁不想教导
他的子孙呢?作为人的子孙的,有谁不
想让自己?父亲,祖父得到尊宠荣耀?这
几种美行,全都归功于先生。既拜受承
蒙赏给神道碑铭,且冒昧进言说了要请
你撰写的原因。来信中告谕我家世族不
确切之处,我怎敢不领受教诲而加以
详细考证呢。承蒙作铭,甚感羞愧,不再赘言了。曾巩再拜。第一段的重点字词有:1、则必铭而见之 同“现”,显现,表彰。2、或纳于庙,或存于墓。有的,不定指示代词3、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
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建功立业 记载 同“才”2、生者得致其严 尊敬重点句式:
1、夫铭志之著于世 2、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3、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 ?翻译重点句子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警戒劝勉意义,不是近于史书,
难道还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呢? 状语后置句判断句反问句基本解读第一段:(起承部分)
第一段,首先交待写这封信的缘起与观诵墓碑后的总的感受。接着叙及撰写暮志铭的意义。先提出论点“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然后比较铭、史之异同。先言其异,次言其同。本段借助铭、史对比展开文章,深刻地阐述了铭志的警世作用。
第二段 重点字词的解释1、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2、故虽恶人,皆务勒铭 3、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 4、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 1、根据、2、刻、3不能、写、
4、公正与正确翻译重点句子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 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者,
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 这一段谈今铭”二弊“,首先是不实,
其次是”传者盖少”。第三段的重点字词1、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2、有意奸而外淑 3、有名侈于实 4、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通“蓄”积蓄,富于
写文章(名作动)善良过分,超出加倍第三段强调立言者的素质是纠除
今弊的根本条件。作者提出:“立
言者”必须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作者在本段总的提出这个论点,然
后再分说,“畜道德”和“能文章”。最后总说: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
为也,岂非然哉! 二三段为“转”第四段重点字词解释1、虽或并世而有2、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3、先祖之言行卓卓zhuó4、而世之学者5、其追睎(xì)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1、有时 2、本来 3、卓越
4、求学的人 5、追慕、仰慕其 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 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 其三世;其感与报,宜 若何而图之? 我 追慕先祖父的德行,而考虑用什么
办法使他的事迹流传,就可以知道先生
推恩一次赐给我碑铭,可以泽及 我的
三代,我感激和报答之心,应该 怎样
回报呢? 第五段重点字词的解释1、而先生进之。
2、先祖之屯(zhūn)蹶否塞以死
3、则世之魁闳(hóng)豪杰不世之士。
4、且敢进具其所以然。1、提携 2、否、不幸 3、魁伟宏大
4、说出、……的原因基本解读最后两段为“合”,从立言者之论,归结至于
欧阳修身上,盛誉欧阳修“畜道德而能
文章”之贤,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与
文章开头呼应。在唐宋八大家当中,曾
巩是最重视章法的,在以上所述中,我们可
以看到曾巩文章的这一特点,结构十分谨
严,内容环环相扣,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
此文可称得上曾巩文章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写作特色在唐宋八大家中,曾巩是最重视作文章法的,他的文章结构严谨,自成一家。本文从写信缘起——议论志铭——传世志铭的关键——盛赞欧阳——深谢欧阳,内容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
“纡徐”和“简奥”是曾文的两大风格:
纡徐:作为感谢信,开头并不言谢,而是迂回曲折,慢慢道来,由古及今,从虚到实,最后才道出赞美和深谢之意。
“简奥”:言简而意深,语言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文言知识点】?1、??通假字:?则必铭而见之?:“见”通“现”。?至于通材达识:“材”通“才”。??????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畜”通“蓄”。??【文言知识点】2、?古今异义词:?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自立,古义,建立功业。今义,凭自己,不依靠别人。?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至于,古义,以及。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也表示另提一事。?于众人则能辨焉: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伙,很多人。?而世之学者: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文言知识点】3、?词类活用:?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文,名词作动词,写文章。?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相同、一样。??先祖父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显,使动用法,使??显扬。?孰不欲宠荣其父祖:宠荣,使动用法,使??宠荣,荣耀。?【文言知识点】?4、?特殊句式:?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判断句,“也”表判断。?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当堂练习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 B.至于通材达识 C.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D.则人情之所不得 A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曾巩就碑文撰写提出了看法:一是撰写碑文
要态度公正,叙事合于实际;二是撰写碑文要慎选作者。 B.曾巩写信感谢欧阳修替自己的先祖父撰写碑文
,但又不拘泥于致射,巧妙地借碑文欲传后世就要
托之得人来称颂欧阳修的道德文章。 C.碑文本属一人一家之事,曾巩却做出与世道
人心有关的文章,可见他对欧阳修的感激并非
全出于一己之私。 D.本文历来被誉为书简范文,尤以思路缜密,
情意真切见长。它的主要用意是赞美欧阳修擅
长撰写碑铭的才华。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