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寄欧阳舍人书 课件+学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寄欧阳舍人书 课件+学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7 07:38:44

文档简介

12. 寄欧阳舍人书 学案
想 念
常常会无端地想念一些人。
想起一些人时,总感觉自己的生命是切成一段段的,每一段都和一些人联在一起。没有这些人,生命似乎就苍白贫乏,没有着落。但也不单是朋友,一些不是朋友而不得不与他们发生联系的人,甚至一些憎恨的人,也常常要想起他们,所以,生命便可以分解成这样:一些被你所爱的人分去了;一些被你恨的人分去了;一些被你无所谓爱或恨的人分去了。你的生命被这三种人分解去了。你在漫长的岁月里想念他们,因此你觉得自己的生命实在而丰足。
幽幽的想念不为人知,带着往昔的感彩,或爱或恨或浓或淡或长或短。当你想念着一个人时,便觉得在极深极深的心底,有一些莫名的颤动,若隐若现,欲升还沉,你想紧紧地抓住他们,但他们稍纵即逝。
当你想念滑过你生命的那些人时,所有的爱憎都蒙上一层淡淡的晕光。透过晕光,你再看他们,爱和憎都化做一种体验生命的深广的欣慰了。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赏读: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诗句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
2.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程颢
 赏读: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赏读: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南宋·郑思肖》
 赏读: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如菊情怀。
作者视窗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
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如《寄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纡徐委备,近似欧阳修文。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都于记叙中纵谈古今。曾巩亦能诗,今存诗400余首,以七绝成就较高。
写作背景
庆历四年,曾巩致书欧阳修,请他为祖父曾致尧作神道碑。庆历六年,欧阳修写好《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曾巩即写此信致谢。这封信作于庆历七年,作者29岁。
基础梳理
1.通假字
(1)则必铭而见之(____同____,________)
(2)至于通材达识(____同____,________)
(3)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____通____,________)
答案 (1)“见” “现” 显现,表彰
(2)“材” “才” 才学,才能
(3)“畜” “蓄” 积蓄,富于
2.一词多义
(1)一
(2)进
(3)见
(4)观
(5)与
(6)其
(7)固
答案 (1)动词,是一样/形容词,一心/名词,一篇文章/动词,统一
(2)动词,进言/动词,提携/动词,出仕,晋升/动词,超过
(3)动词,同“现”,显现,表彰/动词,表被动/动词,看见/名词,见解,见识
(4)动词,了解,考察/动词,观察/动词,观赏/名词,景观,景象/动词,阅读
(5)连词,和/介词,跟,同/动词,给予,授予/介词,替、为
(6)代词,我的/副词,难道/第三人称代词,他/远指代词,那个/副词,大概/副词,应当,一定
(7)副词,本来,原来/动词,巩固,使……坚固/形容词,顽固,固执/名词,坚固的地势/形容词,坚固/副词,固然
3.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________
②则不受而铭之________
(2)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作名词
a.盖史之于善恶________
b.此数美者________
②形容词作动词
敢不承教而加详焉________
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a.而先生显之________
b.孰不欲宠荣其父祖________
(3)数词作形容词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________
答案 (1)①写文章 ②写铭文 (2)①a.善恶的事情 b.美德 ②详细考证 ③a.使……显耀、表彰 b.使……获得荣耀 (3)相同、一样
4.古今异义
(1)于众人则能辨焉
古义: 
今义: 
(2)而世之学者
古义: 
今义: 
(3)则勇于自立
古义: 
今义: 
(4)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
古义: 
今义: 
答案 古义:(1)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2)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3)古义:建立功业。今义:不依赖别人。(4)古义:以及。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也表示另提一事。
5.判断下列句式类型并翻译
(1)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
译文: 
(2)夫铭志之著于世。(    )
译文: 
(3)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
译文: 
(4)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    )
译文: 
(5)而善人喜于见传。(    )
译文: 
(6)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
译文: 
答案 (1)判断句 这大概是它和史书不同的原因吧。
(2)状语后置句 碑铭之所以在世上有显著地位。
(3)宾语前置句 不是近于史书,难道还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吗?
(4)宾语前置句 撰写碑铭的人既然不能拒绝不写。
(5)被动句式 而好人喜欢自己被传记表彰。
(6)固定句式 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
6.文白对照

























































文本助读
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祖父写墓志铭为切入点,论述了墓志铭的作用及后来流于不实的原因,指出作好墓志铭应具备的条件,赞扬了欧阳修为他祖父所作墓志铭的“公与是”,并对欧阳修的道德文章深表钦佩。
结构图示
重点突破
一、本文实为写给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但却用了相当的篇幅围绕墓志铭的功用和写作展开论述。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文章就墓志铭的文体功用展开论述,指出碑铭虽以存美为主,所述亦应真实,只有这样,才能像史传一样劝善惩恶。然后,作者对撰写墓志铭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撰写墓志铭要做到态度公正,叙事合于实际;二是撰写墓志铭要慎重选择作者,须俟“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而为之。强调的是写作者的人选问题,而欧阳修正是这样的人选。文章不是浅直地申说谢意,而是借讨论墓志铭写作的得失,辗转表示得到欧阳修所撰写铭文的幸运。
二、“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这句话说明撰写墓志铭能做到完全公正和正确的,必须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为后文赞扬欧阳修埋下伏笔。
三、“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连用五个反问句有何作用?最后一句“一”字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 退居的隐士希望名声流播于世,人们一心向善,长辈想教育好子孙,子孙想光宗耀祖,此处运用五个反问句组成排比,突出表现了曾巩对欧阳修的赞美尊敬之情。“一”字把上述种种美德全集中于欧阳修身上,令人顿生敬重之情。
四、文章是怎样将对欧阳修的赞誉与庆幸自己祖先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提示 本文一方面赞誉欧阳修,宣示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另一方面慨叹自家的荣幸,并推衍欧阳修的美德。“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即申说欧公对自己的教诲。“先祖父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即感谢欧阳修的铭文彰扬了其具有困顿身世的祖父。
技法赏析
起承转合,说理严谨。
写信缘起——议论志铭——传世志铭的关键——盛赞欧阳修——深谢欧阳修,本文内容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
曾巩借欧阳修为其祖父写铭文为切入点,阐述“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信中先比较铭文与史书的异同,指出人们写铭文的目的和铭文的警醒劝诫作用。那恶人为何也有铭文?近世出现这种不实之词的原因何在?接着作者指出“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这就给写铭文的人提出了要求。如做到公正与实事求是那就要“不惑不徇”。
什么样的人才能达到这一点呢?“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到这里曾巩才水到渠成地引出道德高尚、善作文章的人才符合撰写铭文的条件,这样铭文才能流传后世。但这样的人世间罕有,遇到很困难,由此引出欧阳修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者”。幸遇他为其祖父写公正、正确的铭文,还提拔、鼓励他,对此曾巩深表感恩、尊重之情。
结尾一段连用6个反问句,语气强烈地指出“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这样对欧阳修的感激、敬仰达到极致。曾巩层层说理,委婉含蓄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抒发情感,我们在写作中可借鉴这一特点。
写作迁移
角度 起承转合的结构
题目:运用起承转合的议论结构,写一篇简短议论文,展现层层说理的特点。字数500字以上。
  示例 近墨者黑
“近墨者黑”一语出自晋朝傅玄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它往往是与“近朱者赤”相对而言的。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一条生活经验,比喻接近好人能使一个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一个人变坏。(起)
“近墨者黑”形象地说明了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对青少年影响更大、更深刻。因此,人们历来重视对所处环境的选择,主张“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承)
大家熟悉的“孟母择邻”的故事,就是一例。孟母为了给孟轲选择一个适于成长的居住环境,竟三次搬家,由“近墓”之所迁至“市旁”,又继而迁到“学宫之旁”,可见她是多么重视环境的选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环境的好坏,对人的影响很大。也正由于这样,有许多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也都受到一定环境的熏陶。
人们不仅注意选择环境,更注意选择同一定环境中的人交往。《水闻记》记载着宋朝张奎母的事迹。儿子多次请朋友到家做客,她都在窗外悄悄听着。朋友和儿子谈论学问,她就设宴招待;若是嘻嘻哈哈,不谈正事,就不管饭吃。这说明她重视儿子结交的人。
古人结交朋友还重视“结交胜己者”,就是结交才德超过自己的人,以便在交往中受到好的影响,取长补短。(正转)
但是也有人并不重视交朋友的问题,结果往往近“墨”变“黑”。这方面的事例也是屡见不鲜的。前不久,太原市有张氏兄妹4人均被法律部门判刑,这是什么原因呢?大的结交上了坏人,不但影响了自己,也影响了自己的弟妹,以致一同走上犯罪的道路。交友不慎,危害之大,不可不察。(反转)
花朵在土壤肥沃、空气清新的环境中,才能开得更美丽。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让我们一同来创造一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良好环境吧!(合)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追睎(xī) 有所憾(ɡǎn) 嘉言(jiā)
B.褒扬(bāo) 铭而见之(jiàn) 议之不询(xùn)
C.衋然(xì) 滞绌(zhuō) 屯蹶否塞(jué)
D.魁闳(hónɡ) 宠幸(chǒnɡ) 潜遁幽抑(dùn)
答案 D
解析 A项“憾”读“hàn”。B项“见”读“xiàn”;“询”应为“徇”。C项“绌”应为“拙”。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生者得致其严    严:严肃
B.至于通材达识 材:同“才”
C.务勒铭以夸后世 勒:勒令
D.潜遁幽抑之士 遁:逃跑
答案 B
解析 A项“严”是“尊敬”之意。C项“勒”是“刻”的意思。D项“遁”是“隐居,遁世”之意。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5分)
A.生者得致其严 B.则人情之所不得
C.六王毕,四海一 D.孰不欲宠荣其父祖
答案 B
解析 A项严:形容词作动词,尊敬。C项数词作动词,统一。D项宠荣:使动用法,使……宠荣。
4.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5分)
A.而善人喜子见传 B.惧后世之不知
C.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D.则人情之所不得
答案 A
解析 A项是被动句。B项是“不知后世”。C项是“近安”。D项是“不得人情”。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有名侈于实     侈:奢侈
B.议之不徇 徇:顺从,曲从
C.其谁不有望于世 望:希望
D.所谕世族之次 次:排列
答案 A
解析 侈:大。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于:表比较。A项者:……的人/用在时间名词后表提顿。C项其:反问语气/第一人称代词,自己。D项焉:语气词/第三人称代词,它指这篇文章。
7.下面各项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即申说欧公对自己的教诲。“先祖父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即感谢欧阳修的铭文彰扬了其具有困顿身世的祖父。
B.从立言者之论,归结至于欧阳修身上,盛誉欧阳修“畜道德而能文章”之贤,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与文章开头呼应。
C.文段论述了墓志铭的作用及后来流于不实的原因,指出作好墓志铭应具备的条件,赞扬了欧阳修为他祖父所作墓志铭的“公与是”,并对欧阳修的道德文章深表钦佩。
D.这篇文章虽然沿袭了一般感谢信的客套写法,但没有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来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答案 D
解析 “这篇文章虽然沿袭了一般感谢信的客套写法”错。没有一般感谢信的客套。
8.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1)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译文: 
(2)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译文: 
答案 (1)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
(2)就可以知道先生推恩赐给我一篇神道碑铭,可以泽及我的三代。我感激和报答之心,应该怎样回报呢?
(二)(2014·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20分)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行且求中以益己        益:充实
B.吾子无以韩责我 责:指责
C.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 攻:加固
D.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爱:吝啬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项“益”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充实。B项“以韩责我”中的“韩”指韩愈,只能翻译成“用韩愈来要求我”,不能译为“用韩愈来指责我”。C项“攻其车”中的“攻”,根据上下文,不能翻译成“进攻、攻打”;联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句,再结合下文可以理解为“加工、加固”。D项可以联想到《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意思为“吝啬”。
10.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4分)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其”的用法。A、C、D三项中的“其”都是代词。B项中的“其”是副词,表期望语气。可联系《伶官传序》中的“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来理解。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3分)
译文: 
(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3分)
译文: 
答案 (1)至于老师的名称,正为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2)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若”,至于;“薄世”,浮薄的世人;“当”,承担。(2)“谋于知道者”,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要调整语序,其中的“知道”是古今异义词,精通学问之道;“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12.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文章共三个段落。第一段主要分析了两个方面的原因:外来的笑骂不能够承受,内在的实际不足以为师。实际上表达了自己不愿承担老师之名的意思。第二段以孔子、马融、郑玄和韩愈为例,表现了自己的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的意思。最后一段主要表达了可以相互学习的意思。
参考译文
尊敬的严秀才:我收到了你的来信,阐述为师的主张,还批评我写的《师友箴》和《答韦中立书》两篇文章,想改变我不为人师的心志,准备委屈自己做我的弟子。凡我所写的那两篇文章,那最终主旨没有不同。我避开的是老师的名头,担忧的是老师内在的实际,老师内在的实际一天也不能忘记。我聊且作歌来规劝自己,做事遵循自己的内心来充实自己,小心翼翼地不敢闲散,还不敢自以为有可以在他人面前为师的资质。至于老师的名称,正为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内在的实际不足以为师,外来的笑骂不能够承受,众人即使真诚地逼迫我为师,我能对你怎么样呢?说内在实际的重要性,我的两篇文章中都是,希望你详细地阅读它们,我的认识和看法都在其中。
你所说的仲尼的说法,难道容易吗?仲尼是可以学习,但是不能跟着做的。为学到了极高的境界,这是仲尼;没有到达极高的境界,却要像仲尼那样去为师,就如同宋襄公酷爱称霸而使得国家败亡,最终中箭死去。仲尼哪里是那么容易说的呢?马融、郑玄,这两个人仅仅是辨析章句的老师。当今世间本有不少这样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你想成为那样的人,那就高兴地寄希望于你了。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来做老师的话,本来就是我们所做的事。我的才能与胆量比不上韩退之,所以不愿意为人师。人的认识是有相同与不同之别的,你不要用韩愈来要求我。如果说我拒绝了千百个人,实际上又不是这样的。我所拒绝的是老师弟子的名头,不敢接受那师生的礼仪。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有人来请教我,我难道曾经怒目闭口过吗?
你的文章非常流畅旷远,那气势有如开了一条大道将要快马加鞭。加固车子,喂肥骏马,加长鞭子,协调好六根缰绳,顺着中正之道前行,直通大都,除了这些,哪里还要拜师呢?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希望你常来,我可以整天与你谈说,不敢疲倦,不敢吝啬,不敢放肆。假如去除师生的名头,保全师生的实际,用有余的交换不足的,也可以交换着做对方的老师了。这样的话,没有世俗的师生之累,又对自己有益处,从古到今没有喜好道理却回避这个的。柳宗元回复。
课件29张PPT。第三单元哲思品悟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想 念
常常会无端地想念一些人。
想起一些人时,总感觉自己的生命是切成一段段的,每一段都和一些人联在一起。没有这些人,生命似乎就苍白贫乏,没有着落。但也不单是朋友,一些不是朋友而不得不与他们发生联系的人,甚至一些憎恨的人,也常常要想起他们,所以,生命便可以分解成这样:一些被你所爱的人分去了;一些被你恨的人分去了;一些被你无所谓爱或恨的人分去了。你的生命被这三种人分解去了。你在漫长的岁月里想念他们,因此你觉得自己的生命实在而丰足。 幽幽的想念不为人知,带着往昔的感彩,或爱或恨或浓或淡或长或短。当你想念着一个人时,便觉得在极深极深的心底,有一些莫名的颤动,若隐若现,欲升还沉,你想紧紧地抓住他们,但他们稍纵即逝。
当你想念滑过你生命的那些人时,所有的爱憎都蒙上一层淡淡的晕光。透过晕光,你再看他们,爱和憎都化做一种体验生命的深广的欣慰了。佳句咀华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赏读: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诗句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
2.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程颢
赏读: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赏读: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南宋·郑思肖》
赏读: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如菊情怀。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作者视窗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
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如《寄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纡徐委备,近似欧阳修文。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都于记叙中纵谈古今。曾巩亦能诗,今存诗400余首,以七绝成就较高。写作背景
庆历四年,曾巩致书欧阳修,请他为祖父曾致尧作神道碑。庆历六年,欧阳修写好《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曾巩即写此信致谢。这封信作于庆历七年,作者29岁。基础梳理
1.通假字
(1)则必铭而见之( 同 , )
(2)至于通材达识( 同 , )
(3)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通 , )“见”“现”显现,表彰“材”“才”才学,才能“畜”“蓄”积蓄,富于2.一词多义动词,是一样形容词,一心名词,一篇文章动词,统一动词,进言动词,提携动词,出仕,晋升动词,超过动词,同“现”,显现,表彰动词,表被动动词,看见名词,见解,见识动词,了解,考察动词,观察动词,观赏名词,景观,景象动词,阅读连词,和 介词,跟,同动词,给予,授予 介词,替、为代词,我的副词,难道 第三人称代词,他远指代词,那个副词,大概 副词,应当,一定 副词,本来,原来 动词,巩固,使……坚固 形容词,顽固,固执 名词,坚固的地势 形容词,坚固副词,固然3.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________
②则不受而铭之________
(2)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作名词
a.盖史之于善恶
b.此数美者________写文章写铭文善恶的事情美德②形容词作动词
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a.而先生显之
b.孰不欲宠荣其父祖
(3)数词作形容词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详细考证使……显耀、表彰使……获得荣耀相同、一样4.古今异义
(1)于众人则能辨焉
古义:
今义:
(2)而世之学者
古义:
今义: 一般人。众多的人。求学的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3)则勇于自立
古义:
今义:
(4)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
古义:
今义: 建立功业。不依赖别人。以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也表示另提一事。5.判断下列句式类型并翻译
(1)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
译文:
(2)夫铭志之著于世。(     )
译文:
(3)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
译文: 判断句这大概是它和史书不同的原因吧。状语后置句碑铭之所以在世上有显著地位。宾语前置句不是近于史书,难道还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吗?(4)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     )
译文:
(5)而善人喜于见传。(     )
译文:
(6)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
译文: 宾语前置句撰写碑铭的人既然不能拒绝不写。被动句式而好人喜欢自己被传记表彰。固定句式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文本助读 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祖父写墓志铭为切入点,论述了墓志铭的作用及后来流于不实的原因,指出作好墓志铭应具备的条件,赞扬了欧阳修为他祖父所作墓志铭的“公与是”,并对欧阳修的道德文章深表钦佩。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结构图示一、本文实为写给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但却用了相当的篇幅围绕墓志铭的功用和写作展开论述。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文章就墓志铭的文体功用展开论述,指出碑铭虽以存美为主,所述亦应真实,只有这样,才能像史传一样劝善惩恶。然后,作者对撰写墓志铭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撰写墓志铭要做到态度公正,叙事合于实际;二是撰写墓志铭要慎重选择作者,须俟“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而为之。强调的是写作者的人选问题,而欧阳修正是这样的人选。文章不是浅直地申说谢意,而是借讨论墓志铭写作的得失,辗转表示得到欧阳修所撰写铭文的幸运。重点突破二、“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这句话说明撰写墓志铭能做到完全公正和正确的,必须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为后文赞扬欧阳修埋下伏笔。三、“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连用五个反问句有何作用?最后一句“一”字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 退居的隐士希望名声流播于世,人们一心向善,长辈想教育好子孙,子孙想光宗耀祖,此处运用五个反问句组成排比,突出表现了曾巩对欧阳修的赞美尊敬之情。“一”字把上述种种美德全集中于欧阳修身上,令人顿生敬重之情。四、文章是怎样将对欧阳修的赞誉与庆幸自己祖先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提示 本文一方面赞誉欧阳修,宣示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另一方面慨叹自家的荣幸,并推衍欧阳修的美德。“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即申说欧公对自己的教诲。“先祖父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即感谢欧阳修的铭文彰扬了其具有困顿身世的祖父。技法赏析
起承转合,说理严谨。
写信缘起——议论志铭——传世志铭的关键——盛赞欧阳修——深谢欧阳修,本文内容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
曾巩借欧阳修为其祖父写铭文为切入点,阐述“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信中先比较铭文与史书的异同,指出人们写铭文的目的和铭文的警醒劝诫作用。那恶人为何也有铭文?近世出现这种不实之词的原因何在?接着作者指出“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这就给写铭文的人提出了要求。如做到公正与实事求是那就要“不惑不徇”。文本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什么样的人才能达到这一点呢?“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到这里曾巩才水到渠成地引出道德高尚、善作文章的人才符合撰写铭文的条件,这样铭文才能流传后世。但这样的人世间罕有,遇到很困难,由此引出欧阳修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者”。幸遇他为其祖父写公正、正确的铭文,还提拔、鼓励他,对此曾巩深表感恩、尊重之情。
结尾一段连用6个反问句,语气强烈地指出“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这样对欧阳修的感激、敬仰达到极致。曾巩层层说理,委婉含蓄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抒发情感,我们在写作中可借鉴这一特点。写作迁移
角度  起承转合的结构
题目:运用起承转合的议论结构,写一篇简短议论文,展现层层说理的特点。字数500字以上。
示例   近墨者黑
“近墨者黑”一语出自晋朝傅玄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它往往是与“近朱者赤”相对而言的。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一条生活经验,比喻接近好人能使一个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一个人变坏。(起)
“近墨者黑”形象地说明了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对青少年影响更大、更深刻。因此,人们历来重视对所处环境的选择,主张“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承) 大家熟悉的“孟母择邻”的故事,就是一例。孟母为了给孟轲选择一个适于成长的居住环境,竟三次搬家,由“近墓”之所迁至“市旁”,又继而迁到“学宫之旁”,可见她是多么重视环境的选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环境的好坏,对人的影响很大。也正由于这样,有许多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也都受到一定环境的熏陶。
人们不仅注意选择环境,更注意选择同一定环境中的人交往。《水闻记》记载着宋朝张奎母的事迹。儿子多次请朋友到家做客,她都在窗外悄悄听着。朋友和儿子谈论学问,她就设宴招待;若是嘻嘻哈哈,不谈正事,就不管饭吃。这说明她重视儿子结交的人。 古人结交朋友还重视“结交胜己者”,就是结交才德超过自己的人,以便在交往中受到好的影响,取长补短。(正转)
但是也有人并不重视交朋友的问题,结果往往近“墨”变“黑”。这方面的事例也是屡见不鲜的。前不久,太原市有张氏兄妹4人均被法律部门判刑,这是什么原因呢?大的结交上了坏人,不但影响了自己,也影响了自己的弟妹,以致一同走上犯罪的道路。交友不慎,危害之大,不可不察。(反转)
花朵在土壤肥沃、空气清新的环境中,才能开得更美丽。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让我们一同来创造一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良好环境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