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暑假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暑假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0 11:2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暑假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一、积累运用(21分)
1. 默写古诗文。(共10分,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
(1)佁然不动,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2)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蒹葭》)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李白《送友人》)
(4)《桃花源记》中的“ , ”,我们可欣赏桃花林绚丽的景色。(陶渊明《桃花源记》)
(5)《卖炭翁》中,描绘卖炭老人矛盾心理的句子: , 。
(白居易《卖炭翁》)
(6)中国古诗最能寄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① , ”,
孟浩然心怀希冀,借鱼来婉转含蓄地表露从政的心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告诉我们:“② , ”,面对别离,要相信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小题。(7分)
翻开八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阅读为我们推开一扇窗,吸引我们探寻 的世界。在黄土高原上,我们感受了一场不容束缚、不容jī bàn的让人 的安塞腰鼓;在自然奥秘中,我们感受了花香鸟语令人心旷神怡,潺潺溪流让人忘却烦恼,cǎo zhǎng yīng fēi令人精神焕发的大自然景象;在散文游记中,我们还目睹了黄河壶口瀑布的一川大水,一路奔波与 chí chěng,形成一个个漩涡时的磅礴景象……阅读这些经典篇章,能让我们 他们的人生智慧,获得美的滋养。直到今日,经典诗文虽然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而且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
(1)jī bàn( ) (2)cǎo zhǎng yīng fēi( ) (3)chí chěng( )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斑驳 目瞪口呆 体会 B.斑斓 叹为观止 体悟
C.斑驳 叹为观止 体会 D.斑斓 目瞪口呆 体悟
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经典诗文虽然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但是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B. 经典诗文虽然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而且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C. 经典诗文不仅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而且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D. 经典诗文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而且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小题。(4分)
中国是一片诗歌的沃土。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名家璀璨,佳作如云,在中华文明的版图上绽放出永恒的光芒。为此,你所在学校开展了以“品经典诗词,传千古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为了吸引更多的同学参加活动,请你为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符合主题且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活动现场,首先由第一小组同学配乐朗诵了《关雎》,接着由第二小组同学表演课本剧《木兰诗》。请你给这两个节目之间写一段串词。要求:衔接自然,富有感染力。(2分)
二、阅读(4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小题。(18分)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有删减)
【乙】
姑苏太湖中有岛,名曰西洞庭。山深林密,有隐者居之。其人蓬发跣足,衣短褐,耕于山前。田数亩,种粟及蔬,自食其力。旁有石屋以石为墙覆以茅仅容卧榻。晨起观云,暮听松涛,间或捕鱼于湖,持酒独酌,怡然自得。
或问曰:“子居此何乐?” 答曰:“吾厌尘俗之嚣,爱山水之静。春赏百花,夏纳凉露,秋拾红叶,冬观初雪,四时之景,皆为吾伴。” 邑人奇之,欲与之交,辄谢曰:“吾野人之性,不惯逢迎,愿自守其拙。” 终岁不入城市,人莫知其名姓。
(选自张岱《石隐记》有删减)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便舍船 / 太丘舍去
B.具答之 / 各具情态
C.其人蓬发跣足 / 食不饱,力不足
D.男女衣着 / 衣短褐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邑人奇之,欲与之交。
9.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旁 有 石 屋 以 石 为 墙 覆 以 茅 仅 容 卧 榻
《大道之行也》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均描绘了和谐图景,二者体现的社会理想性质有何根本不同?(4分)
11.两文的主人公都选择了远离尘世的生活,你如何看待这种 “隐逸”的人生态度?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小题。(10分)
微塑料
【材料一】
①在2018年欧洲消化医学会肠胃病学学术会议上,奥地利科学家报告,在人类的粪便样品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引发了人们新的担忧。
②国际上普遍将环境中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定义为微塑料。这种物质在自然界本来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人造的结果。自然界中的微塑料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原生来源,即塑料在制造出来时,就是体积很小的塑料微粒,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柔珠有助于增加液体密度、去除角质,同时也让产品变得新鲜好看。另外还有在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因泄露而进入环境的塑料微粒。另一种是次生来源,主要是塑料废弃物在进入海洋环境后,受到风浪和紫外线的影响和海洋生物的吞食,逐渐破碎而形成的微小颗粒。
③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误食。研究表明,小至浮游生物,大到鲸鱼,它们和塑料遭遇的结果往往是致命的。微塑料能进入动物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造成肠道甚至生殖系统的损害。
④那微塑料会危害人体健康吗? 有研究认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尽管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但仍会有少量的存留在体内,长期的蓄积,就可能造威危害。直径小于20微米的微塑料是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这些细小的颗粒如果进入血液,危害就难以预料。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微塑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它可以积聚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同时也可作为传播有毒或致病微生物的载体,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目前,每个成人每年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所摄取的微塑料颗粒可高达32000个。尽管微塑料对于人类的影响还没有定论,但潜在的危险是存在的。
⑤面对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全球范围的禁塑行动陆续展开。
⑥近段时间,英国呼吁在全球范围内禁止柔珠。柔珠很小,很难被过滤系统拦截,被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造成环境污染。在美国纽约,每年大约有19吨的柔珠被冲进下水道。最终,柔珠成为海洋垃圾,被海洋生物误食,存留在他们的体内。有研究证实,每盘牡蛎平均就有50颗柔珠。
⑦我国海南省宣布自2019年起分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行动。全面禁止在海南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加快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海南还将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示范基地,组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先进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形成岛内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生产能力,培育良好的产业和市场环境,保障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替代生产和禁塑工作的顺利实施。对于短期内无法替代的饮料瓶、洗发水瓶等一次性塑料标准包装物,海南省提出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采用国际普遍实施的押金回收制度,建设回收体系进行回收,提高责源化回收利用效率。这是国际最前沿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政策措施。
(《微塑料:“微“不足道却影响世界》有删改)
【材料二】
塑料都用到哪儿了
注:塑料包装中很多是不可回收的快递塑料包装、胶带。
【材料三】
关于海洋塑料的事实:每年,1300万吨塑料流入海洋;海洋垃圾中一次性塑料占50%;海洋塑料垃圾约占全球垃圾的60%至80%;受到塑料危害的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已达到817种。
(选自“新浪网”)
【材料四】
塑料袋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弃之不用”并不容易。与其等到不得不付出惨重代价,不如现在就采取有效措施,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将塑料“绳之以今”。具体而言:一要“堵”,从源头上遏制;二要“疏”,让各方共同参与。
(选自《人民日报》“民生·民声”专栏,有删改)
12. 下列是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微塑料是指环境中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这类物质在自然界中原本并不存在。
B. 柔珠有助于增加液体密度、去除角质,同时也让产品变得新鲜好看。它很难被过滤系统拦截,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后,造成环境污染。
C. 微塑料颗粒会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等方式侵入人体,并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D. 塑料包装是塑料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海洋垃圾的重要来源,其占比超过海洋塑料垃圾总量的50%。
材料一中的画线句 “目前,每个成人每年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所摄取的微塑料颗粒可高达 32000 个” 一句中,“高达” 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4.【材料四】说“与其等到不得不付出惨重代价,不如现在就采取有效措施,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将塑料‘绳之以令’……”,某大型超市,打算以实际行动支持这一提议,请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为这家超市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5分)
一个走运的人
秦文君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住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
“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
“女店主啊,你不知道?”
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23期,有改动)
15. 小说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四件事。请概括第一和第三件事。(2分)
① →②吃糯米团→③ →④送照片
16. 你觉得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17. 文章结尾写道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这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18. 有人认为题目 “一个走运的人” 好,也有人认为换成 “香樟树下”好,你认为哪个更好?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5分)
(四)按要求完成19~20题(6分)
19. 下列关于《经典常读》的阅读方法,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小宁所在的学习小组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他们可以去读读《<说文解字>第一》。
B. 读《经典常谈》,不能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书籍卷数之类,而要把它当作一只船,去接触古书。
C. 阅读《经典常谈》,要提倡古人“尊古” “崇古” 的旧习,精读整本书,从而达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
D. 小波对古代的“说客”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可以去读读对这个群体有着详细介绍的《战国策第八》。
20. 在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作品时,有同学认为其主题可以归纳为“困境与突围”。请你结合保尔的成长经历,对“困境与突围”这一主题进行诠释。(4分)
三、作文(5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数字,是生活的密码,藏着无数故事。试卷上的红笔印记,日历上的褪色标注,倒计时牌上跳动的期待…… 当指尖抚过这些数字,你是否感受到它们背后的温度?那些被数字串联起的瞬间,或许藏着泪水与欢笑,亦或是成长的勋章。
请以“这不只是个数字”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②不少于500字;
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参考答案
选择题
题号 3 4 7 12 19
答案 B D A D C
分值 2 2 3 3 2
选择题解析
(2分)B
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第一空: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或各种颜色杂在一起。斑斓:颜色灿烂丰富。此处形容世界的丰富多彩,应选用“斑斓”。
第二空:目瞪口呆: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此处形容观看安塞腰鼓的感受,应选用“叹为观止”。
第三空:体悟:体会,领悟。体会:从自己的感觉中领会,理解。“阅读这些经典文章”不仅让人体会到而且领悟到“人生智慧”,此处选“体悟”。故选B。
4.(2分)D
本题考查语病辨识与修改。
由题干可知,“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和“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是由浅入深的递进关系,应将两句互换位置,且选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但”“而且”;故选D。
7.(3分)A
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
A.均为:丢下,舍弃;B.详细/具有,具备;C.脚/足够,充足;D.衣服/穿;故选A。
12.(3分)D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偷换概念与数据混淆的干扰项。
材料二图表显示塑料包装在塑料应用总量中占40%。材料三指出一次性塑料在海洋垃圾中占50%。
D项将“塑料包装”(应用领域概念)偷换为“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概念)的来源之一,并将“一次性塑料”在“海洋垃圾”中的占比(50%)错误嫁接到“塑料包装”占“海洋塑料垃圾总量”的占比上。原文并未提供塑料包装占海洋塑料垃圾的具体比例。
19.(2分)C
C.有误,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辞赋、诗、文等十三篇,每篇读一种或一类经典,可以根据兴趣或目的加以选择,并非“精读整本书”。
故答案为:C
非选择题
1.(10分)( 每句 1 分,每错、漏、多 1 字扣 0.5 分,扣完该空分数为止。总分不超过 10 分)
(1)俶尔远逝
(2)白露未晞
(3)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4)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5)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6)①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②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2.(3分)(1)羁绊 (2)草长莺飞 (3)驰骋(每空 1 分)
5.(2分)
示例一:词韵流转,古今共鸣(对偶)
示例二:品味诗词风华,传承古韵文化(对偶)
(2分)
示例:
“在悠扬的古韵中,第一小组的同学引领我们穿越千年,配乐朗诵《关雎》,声声入耳,情真意切,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先秦诗歌的质朴与浪漫。这份温柔还未散去,第二小组的同学便以一出精彩的课本剧《木兰诗》接力登场,巾帼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即将跃然台上,让我们一起感受这家国大义。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串词。串词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使两个节目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对于从《关雎》到《木兰诗》的串词,要先回顾、总结节目《关雎》其特点,再通过一个巧妙的过渡,引出节目《木兰诗》,引发观众对下一个节目的期待。
8.(4分)
(1)(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 同乡的人认为他很奇特,想和他交往,
9.(3分)旁有石屋/以石为墙/覆以茅/仅容卧榻。
10.(4分)
①《大道之行也》强调主动推己及人的博爱精神(1分),主张打破血缘界限,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1分);
②《桃花源记》呈现的是封闭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和睦(1分),本质为避乱而生的"小国寡民"式乌托邦(1分)。
11.(4分)
示例:“隐逸”态度有可取之处。两文主人公厌弃尘俗喧嚣,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内心宁静的生活。在现实中,快节奏与高压力常让人疲惫,隐逸般的生活能让人放慢脚步,感受自然、沉淀自我。但完全隐逸不现实,社会需要发展,个人也需承担责任。我们可汲取其精神,适时从忙碌中抽离,以平和心态面对生活。
参考译文:【乙】
苏州的太湖中有一座岛屿,名叫西洞庭。岛上山势幽深、树林茂密,有隐居的人居住在那里。这个人头发蓬乱,赤着脚,穿着粗布短衣,在山前耕种。他有数亩田地,种植谷子和蔬菜,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旁边有一座石屋,用石头做墙,上面覆盖着茅草,只能容下一张床。早上起来观赏云朵,傍晚聆听松涛声,偶尔在湖中捕鱼,拿着酒独自饮酒,自得其乐。
有人问他:“你居住在这里有什么乐趣?”他回答说:“我厌恶尘世的喧嚣,喜爱山水的宁静。春天欣赏百花,夏天感受凉露,秋天捡拾红叶,冬天观赏初雪,四季的景色,都是我的伴侣。”同乡的人认为他很奇特,想和他交往,他总是推辞说:“我生性像乡下人一样,不习惯迎合别人,愿意保持自己的质朴。”一整年都不进入城市,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
13.(3分)
不能删去(1 分)。“高达” 表示数量超出一般预期,强调了成人每年摄取微塑料颗粒数量之多(1 分),若删去则无法突出这一数据的触目惊心和潜在危害的严重性,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1 分)。
14.(4分)
①建议超市用可降解塑料袋;②为限塑做宣传(宣传塑料的危害),引导消费者自觉少用塑料袋;③鼓励进超市的消费者自带购物袋,并循环使用环保袋,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依据材料中海南省相关做法回答。答1点得2分,答2点得3分,答3点得4分)
15.(2分)
① 买笔袋
③ 买发卡
16.(4分)
①乐观积极:尽管下肢瘫痪,却总是含笑着招呼客人,常说 “真走运啊”,对生活充满感恩;②心灵手巧:能编织出各种精巧的小饰物,如笔袋、发卡等;③热爱生活:终日坐着看店,却每天穿着得体,头发梳得漂漂亮亮;④重情重义:珍视与老顾客的情谊,感激老顾客送的糯米团 。(答1点得2分,答2点得3分,答3点得4分)
17.(4分)
①结尾再次描写香樟树,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②借香樟树的历经沧桑却依然挺拔、清香,象征女店主虽遭遇不幸但坚强乐观的品质。③以景结情,表达了 “我” 对女店主的怀念与赞美之情,余味悠长(答出1点得2分,2点得4分)
(5分)
示例一:我认为 “一个走运的人” 更好。①从内容上,女店主虽下肢瘫痪,却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总说 “真走运啊”,以此为题突出人物乐观积极的形象;②从情感上,暗含 “我” 对女店主的敬佩与怀念之情;③ 从主题上,点明文章对女店主这种面对困境仍热爱生活、感恩生活态度的赞美,揭示文章主旨。(明确观点1分,内容、情感各1分,主题2分)
示例二:我认为 “香樟树下” 更好。①从结构上,“香樟树下” 是故事发生的地点,贯穿全文,
使文章结构清晰;②从内容上,香樟树清幽的形象,为故事增添了温馨美好的氛围,烘托女店主的美好形象;③从象征意义上,香樟树历经沧桑却依旧挺拔,象征女店主坚强乐观的品质。(明确观点1分,结构、内容各1分,象征手法2分)
20.(4分)
示例一:保尔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陷入了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绝境。他无法像过去一样投身革命战斗,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曾一度产生自杀念头,这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困境(2 分)。但他凭借钢铁般的意志,以口述的方式进行文学创作,在亲友的帮助下完成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他用笔作为新的武器,重新找到了生命价值,从绝望的深渊中成功突围,实现了精神的重生(2 分)。
示例二:修筑铁路时,保尔面临恶劣环境,寒冬雨雪交加,缺吃少穿,住所简陋;物资匮乏,工具简陋且有匪徒威胁;还感染伤寒,身体虚弱(2分)。但他凭借顽强意志,坚守岗位带头苦干,完成任务实现自我突破,诠释 “困境与突围”(2 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