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暑假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一、积累运用(21分)
1. 默写古诗文。(共10分。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
⑴求之不得, 。(诗经·《关雎》)
⑵大道之行也, 。选贤与能, 。(礼记·《大道之行也》)
⑶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⑷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⑸古人常用不同的写作手法表情达意。柳宗元描写小石潭“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凄清幽冷环境,激起他“ , ”的感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李白在《送友人》中用动静结合手法描写送别的环境,“ , ”两句一静一动,相映成趣,既描绘了明亮清丽的环境,也暗示了离别的情景;韩愈《马说》中的“ ?
!”运用设问手法,表达了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深切慨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7分)
澄海的土地,高耸yì lì的莲花山如刚毅果敢的男子,蜿蜒流淌的韩江江水似妩媚多情的女子,山水相融,灵动无限。就是这样一座被誉为“中国玩具礼品之都”的小城,yùn yù了情感丰富,性格勇毅的澄海人。他们血脉里的勇毅来自哪里?既来自地域文化的 ,又来自革命精神的浇灌。北陇村的“兰畹书屋”,后沟村的“丽泽斋”,龟山脚下“龟山渡”等“红色基地”“红色通道”,它们见证着澄海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见证着革命时代的fēng yún biàn huàn。在波澜壮阔的红色画卷中,澄海曾出现像许包野、杜国庠、余锡渠等革命前辈具有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这种勇毅,澄海一代又一代人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敢为人先,拼搏进取,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 ,奔赴幸福未来。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
⑴ yì lì( ) ⑵ yùn yù( ) ⑶ fēng yún biàn huàn( )
3.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眺望 熏染 终南捷径 B. 眺望 熏陶 阳关大道
C. 仰望 熏染 阳关大道 D. 仰望 熏陶 终南捷径
4. 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澄海曾涌现出像许包野、杜国庠、余锡渠等革命前辈具有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
B. 澄海曾呈现出具有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像许包野、杜国庠、余锡渠等革命前辈。
C. 澄海曾涌现出像许包野、杜国庠、余锡渠等具有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精神的革命前辈。
D. 澄海曾呈现出像许包野、杜国庠、余锡渠等具有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的革命前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4分)
学校八年级开展“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5.【任务一】某生态园是本地区研学基地,生态园以“和美”为名,下列对其命名寓意理解正确的二项是(2分)
A.象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展现生态之美,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
B.体现园林建筑风格的“和式”美学。
C.代表园区主打产品为“和美”蔬菜品牌。
D.通过农耕体验、亲子互动等活动传递快乐与温情,呼应“和乐”的教育愿景。
6.【任务二】活动中,有人质疑班级人际关系用“以和为贵”的相处原则,可能会掩盖矛盾、阻碍问题解决,对此你并不赞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做出客观回答(80字以内)。(2分)
二、阅读(4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8分)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
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信州李员外虞,尝与秀才杨棱游华山,穷搜岩谷。时李公未仕,二者俱有栖遁①之志,每遇幽赏,即吟咏移时。俄至一小洞,巉②高数尺,不三四步,甚高,路极平易。二人欲穷其迹约行四五里拟回又不可且相勉而进。更二三里,稍明。少顷至洞口,川岩草树,不似人间,亦有耕者。更二里余,有佛堂,数人方饮茶次。李公等因往求宿。内一人曰:“须报洞主。”逡巡③见有紫衣,乘小马,从者四五,呵路④而至,拜起甚雅,曰:“得到此何也?”一人备述。曰:“此处偏陋,请至某居处。”遂同步而往,到一府署,多竹堂,屋坐甚洁,人吏数十。留连累日,各遗银器数事⑤,遣使者导之而返。后杨君复往寻其洞穴,不可见矣。
(节选自《太平广记·逸史》,有改动)
【注】①栖遁:隐居。②巉:山势高耸的样子。③逡(qūn)巡:不一会儿。④呵路:呵斥着让路人让路。⑤事:量词。件,样。
7.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才通人/才美不外见 B.此中人语云/如有所语
C.尝与秀才杨棱游华山/尝贻余核舟一 D.屋坐甚洁/坐观垂钓者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⑵每遇幽赏,即吟咏移时。
9.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二人欲穷其迹约行四五里拟回又不可且相勉而进
10.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此中有真意”一句,除表达诗人在自然与宁静中领悟到的“真意”外,还包含着对“人性本真”(人性本真是指人的天性、原始状态,即人在未受外界影响时的自然状态)的思考。请结合【甲】文节选内容简要分析“桃花源人”人性本真的体现。(4分)
11.同学们读完【甲】【乙】两文后,就其中的相似之处展开讨论。下面是其中一条讨论结果,请你结合两文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方面,再补充两条讨论结果。(4分)
讨论结果一:两文都讲述了故事中的人物偶然进入一个与外界隔绝、宛如仙境之地的故事。
讨论结果二:
讨论结果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0分)
材料一
①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粒与颗粒之间压得很紧,甚至可以有分子间的引力。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②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③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因为水面是平的,如果湖底也是水平的,那么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沉淀物就也是水平地分布着的。
④当然,如果海洋或湖泊的底是倾斜的,那么沉淀物堆积的面也就随着倾斜。在湖边、海边形成的岩石就常常是这样的。
⑤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⑥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⑦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做“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⑧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⑨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节选自陶世龙《时间的脚印》)
材料二
化石不仅能够记录灭绝生物的存在,还能帮助我们了解沧海桑田这样的海陆变迁历史,甚至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大陆漂移的历史。在小时间尺度上,人类可以通过气温变化和大气湿度变化,感受到地球环境的变化,像沙漠的形成和冰原的消失;在大时间尺度上,地球的变化远远超出了我们人类的直接感知,这就需要化石的帮助。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内陆地区的贝壳化石,显现了海岸线内迁了千里之远。喜马拉雅鱼龙化石的发现更是凸显了这种海陆变迁的极端性:曾经的海洋现在居然成了世界屋脊。
保存在地球各大陆地层当中的化石一起形成了一部天然史书,记录了地球演化的历史。
(摘编自搜狐网《让化石告诉我们地球生命的前世今生》)
12.下列是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材料一指出,岩石层状结构最初多为水平分布,若岩层倾斜,是湖底或海底原本倾斜导致的。
B.材料二认为,在大时间尺度上,人类需要依赖化石才能感知地球环境的巨大变化。
C.两则材料均用到了举例子的方法,分别以“砾岩”和“沈括记录贝壳化石”为例说明观点。
D.两则材料均涉及说明“时间”对地质变化的影响,语言风格都是生动性与平实性相结合。
13.两则材料在说明顺序上有何共同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14.学校地理兴趣组——“地脉寻踪探险队”组织成员在某山区考察时,发现该地一层红色岩石中夹杂着海洋生物化石。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这一现象可能说明了什么?(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5分)
又见爆米花
陈新森
①乡下老家过年的美食,千滋百味。蒸馒头,打年糕,切米糖,卤凤爪……食材丰富多样,制作方法各异。一道道散发着田园气息和家乡味道的美食,充盈着过年的喜庆,慰藉着游子的乡愁。
②美食琳琅,独有一种是爆出来的美味,那便是爆米花。小时候,每到年关,村里总会出现一位爆米花师傅,衣着大多是青灰色。“爆米花啰,爆米花——”高亢绵长的吆喝声飘荡在村头巷尾,孩子们立即闪身探头,拉着母亲的衣角,欲言又止的样子,眼里满是渴望与期待。
③“晓得了,这就去爆!”母亲懂我们的心思,赶忙停下手上的活计,起身找来面盆,用青花大碗从陶缸里舀一碗玉米,上面放几块晒干的年糕片,然后领着我和弟弟妹妹向爆响传来的方向奔去。
④村庄晒场上,爆米花机仿佛一块磁铁,把村里的小孩都吸引过来了。随着一起来的,还有手里提着大米、糯米、玉米等食物的家长,场地周围密密麻麻站满了人。
⑤爆米花师傅神情悠然地坐在小板凳上,左手拉着木制风箱,右手慢悠悠旋转着机子。圆墩墩、黑黝黝状如橄榄的爆米花机,在红红的火苗上匀速地翻转。师傅不时察看机器上那个圆圆的压力表,心思跟着那红色指针在跳动。
⑥五六分钟后,看到压力表的指针越过指示线时,师傅站起身来,手握扳手,把锅口对准一个长长的大大的布袋。这时候,围观的人就知道要“放炮”了,不约而同地捂上耳朵,胆小的女孩子更是赶紧躲得远远的。
⑦“嘭”的一声爆响,一股白烟弥漫开来,米花诱人的香气倾泻而出,金灿灿的玉米粒转眼间变化成一朵朵美丽芬芳的小白花。师傅捏着大布袋的后角,把米花倒进面盆里。孩子们一哄而上,去抢散落在面盆周围的米花。他们把蓬蓬松松的米花放入嘴里,轻轻咬碎后,用舌尖摩挲,品咂其中的香甜,欢乐的笑声顿时在爆米花机旁响起。
⑧去年,举办的庆祝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我又看到久违三十多年的爆米花。我伸手抓了一把塞进嘴里,那一瞬间,童年的快乐在心底泛起。一看四周,那么多人和我一样,尽情嗅着空气中的米花香味儿,不停品尝着爆米花——那是在回味童年的乐趣,也是在享受丰收的喜悦。
⑨这位爆米花师傅名叫张加其,早年家里穷,从二十多岁开始,就走村串巷爆米花。过去走到哪里都有生意,逢年过节赚点加工费补贴家用,还算是不错的行当。现在呢,各种食品小吃林林总总,竞争太大,生意因此变得清淡。只有在结婚、乔迁等喜事发果子时,主人家才会爆上一些爆米花,混着糖果、花生分给宾朋乡邻。
⑩算起来,张师傅做爆米花也有四十多年了。虽说已在城里小区当了保安,但他一直未曾放弃老本行。如果空闲时接到加工业务,他就会去乡下或城里小区爆上几炉,小女儿给他当司机和助手。老行当在年轻一代手中薪火相传,多少让张师傅感到欣慰。
父女俩寻一开阔地,把爆米花机、火炉之类的家什卸下来、安顿好。过去的风箱已被鼓风机替代,能爆的材料也越来越多。一声爆响,像吹响了集结号,把人们迅即召到一起,缕缕清香中夹杂着美好的记忆,丝丝缭绕在人们心里。
“东入吴门十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排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明代诗人生动描述了爆米花时的场景。老风俗代代相传,至今依旧沿袭。只是时代在变,生活也在变,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到市场买米花、米糖,花式多,品类丰,很少自制了,农村爆米花的热闹场景已难得一见。但年轻一代对爆米花的钟情似乎未减,商场、影院、茶馆常有供应。
大年三十那天,我正准备贴春联,突然“嘭”的一声爆响传来,母亲惊喜地看向我:“爆米花的来了……”我探头一看,正是久违的爆米花摊。“多少年没听到这个声音了。”笑容在母亲脸上漾开,她孩子似的念叨:“这爆声一响,年味就浓啦!金豆开花,好年景啊!”
是啊,爆米花,爆出多少诱人甜美的故事,爆出多少暖意融融的向往。
(选自《人民日报文艺》2024.03.20)
15.文章开头写乡下老家过年的各种美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16.根据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⑴请赏析第②段中“孩子们立即闪身探头,拉着母亲的衣角,欲言又止的样子,眼里满是渴望与期待”的动作描写。
⑵请赏析第⑤段中“师傅神情悠然地坐在小板凳上,左手拉着木制风箱,右手慢悠悠旋转着机子”中加点词“悠然”、“慢悠悠”的表达效果。
17.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18.在现代社会,许多像爆米花制作这样的传统手艺面临传承困境。请结合文本与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让传统手艺 “活” 下去,并举出两种具体可行的传承方式。(5分)
(四)按要求完成19-20题。(6分)
19.下图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五章插图,画面中有一个少年正在跟一个士兵抢夺枪支,旁边还有一个高大的男子挥起拳头。请用一句话(不超过10字)概括该故事情节。(2分)
故事情节: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0.朱自清在《经典常谈·诸子第十》中介绍诸子百家时,提到他们的思想有一个共同目标。这个目标是什么?请结合书中内容,以“儒家”和“墨家”的具体主张为例简要说明。(4分)
三、作文(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同学们,成长路上总有些时刻你渴望证明自己,决定不再退缩——“嘿,这次看我的”!或许是一次主动担当的挑战,或许是突破自我的勇气……
请以“嘿,这次看我的”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展现你的成长与担当。
要求:⑴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情感真挚;⑵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⑶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部分的材料。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说明:1.主观题答案只要意思相同或相近即可酌情给分;如果考生的答案与参考答案不一致,但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也应该判为正确。
2.主观题答案语言表述不准确的酌情扣分。
3.除有特别说明的题目外,答案中出现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复不计),但扣分不得超过该小题的分值。
一、积累运用(21分)
1.(10分。每句1分,满分不超过10分。错、漏、多1字扣0.5分,扣完该句得分为止。)
⑴寤寐思服 ⑵天下为公 讲信修睦 ⑶零落成泥碾作尘 ⑷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⑸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2.(3分)⑴屹立 ⑵孕育 ⑶风云变幻
3.(2分)B(熏染通常指受到某种不良或消极的影响,贬义词;终南捷径,泛指获取名利或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4.(2分)C(2处修改,一是把“出现”换成“涌现出”,二是把“具有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掉“的”并调至“革命前辈”前面)
5.(2分)A D
6.(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示例1:“以和为贵”不等于回避,而是通过理性对话寻找问题解决方案,减少人际对抗压力,(1分)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升同学们心理健康水平。(1分)
示例2:“以和为贵”并非无原则妥协,而是提倡在尊重差异中凝聚共识,(1分)孔子所言“和而不同”正说明良性互动才能让班级既有凝聚力又不失活力。(1分)
二、阅读(49分)
(一)(18分)
7.(3分)C(A.仅/才能;B.告诉/说话;C.曾经;D.坐席,坐具/坐下)
8.(4分,“要”“幽赏”“即”“移时”翻译错误各扣0.5分)
⑴(村人)于是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做客),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⑵每当遇到清幽美景,(他们)马上就会吟诗作赋一会儿。
9.(3分,每处1分。划线超过3处不给分)
二人欲穷其迹/约行四五里/拟回又不可/且相勉而进
10.(4分,引用课文内容分析,意近即可)
示例:《桃花源记》中的人们,保持着淳朴善良的本性。(1分)他们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1分)对待陌生人毫无保留地给予帮助和关怀。(1分)人们没有受到世俗功利的污染,保持着人性的自然与真实。(1分)
11.(4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示例1:两个文段句式整齐,均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世外之地”的环境。(2分)
示例2:两文都有主人公离开后难以再寻其地的情节,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2分)
示例3:两文都采用“发现——迷失”(或:“发现一辞别一再寻而不得”)的叙事模式。(2分)
示例4:两文都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
【参考译文】信州有一位名叫李虞的员外,他曾经与秀才杨棱一同游览华山,深入探寻岩石山谷。当时李虞还未入仕为官,两人都有隐居山林之志,每当遇到清幽美景,他们马上就会吟诗作赋一会儿。不久,他们来到一个小洞前,洞口陡峭高耸,有几尺高。走了不到三四步,洞就变得非常深邃,但道路却极其平坦好走。两人想要探索洞的尽头,于是走了大约四五里路,打算返回,但又觉得既然来了就应该继续前行,于是互相鼓励着继续深入。又走了二三里路,洞内渐渐变得明亮起来。不一会儿,他们就走到了洞口。只见这里的山川、岩石、草木,都与人间大不相同,甚至还有耕作的人。再往里走了二里多路,有一座佛堂,有几个人正在那里饮茶。李虞和杨棱于是上前请求住宿。其中一人说:“需要向洞主禀报。”不一会儿,只见一位穿着紫衣的人,骑着小马,身后跟着四五个随从,一路呵斥着让路人让路,来到他们面前。他行礼起身十分文雅,问道:“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其中一人详细叙述了他们的来历。紫衣人说:“这里地处偏远简陋,请你们到我的住处去吧。”于是他们便领着李虞和杨棱一同前往,来到一座府署前。这里有许多竹制的堂屋,房屋坐席都很洁净,有数十名人吏。他们在此流连多日之后,府署中的人分别赠送给他们几件银器,并派遣使者引导他们返回。后来,杨棱又去寻找那个洞穴,却再也找不到了。
(二)(10分)
12.(3分)A(选项A将“岩层倾斜”的原因单一归为“湖底或海底原本倾斜”,忽略了地壳运动这一关键因素,表述不完整)
13.(3分,答出“逻辑顺序”得1分。概括材料内容并指出其中逻辑,意近即可得2分)
示例:两则材料均采用逻辑顺序。(1分)材料一从岩石形成原理(重压、胶结)到地壳运动对岩石的影响,再到岩石记录的历史痕迹(颜色、化石等),层层递进;(1分)材料二从化石的功能(记录生物、海陆变迁)到具体例证(沈括案例、喜马拉雅鱼龙化石),最后总结化石对地球演化的记录作用,按 “总-分-总”逻辑展开。(1分)
14.(4分,结合材料分析,酌情给分)
示例:红色岩石说明当时气候炎热;(1分)海洋生物化石表明此处曾是海洋环境;(1分)如今在山区发现,说明地壳运动使海洋地层抬升为陆地。(1分)综上分析,该现象说明此处曾是炎热气候下的海洋,后因地壳抬升形成山区。(1分)
(三)(15分)
15.(2分)示例:文章开头写各种过年美食,引出本文叙述的主体——爆米花,(1分)营造出过年喜庆的氛围,奠定全文情感基调。(1分)。
16.(4分,各2分,意近酌情给分)
⑴示例:“闪身探头”“拉衣角”“欲言又止”等动作描写(1分),生动刻画了孩子们对爆米花的急切渴望和羞于直接开口的童真心理(1分)。
⑵“悠然”“慢悠悠” 刻画了爆米花师傅操作时的神态与动作,体现出师傅手艺娴熟,(1分)营造出一种闲适的氛围,也侧面反映出爆爆米花这一活动给人们带来的惬意。(1分)
(4分,意近酌情给分)
示例:爆米花不仅承载着作者童年与家人、伙伴相处的美好回忆,(1分)更代表着对年味、亲情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1分)同时,表达对传统美食和文化延续的欣慰与向往,深化了文章主题。(2分)。
18.(5分,意近酌情给分。有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示例:要让传统手艺 “活” 下去,需提升其社会关注度与商业价值,融入现代生活。(1分)传承方式如下:①开展体验活动:在学校、社区或文化场馆举办爆米花制作体验课,邀请手艺人现场教学,让人们亲身感受传统手艺的魅力。(2分)
②借助新媒体传播:拍摄爆米花制作的短视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利用网络的传播力,扩大传统手艺的影响力。(2分)
(6分)
19.(2分,没有写出“保尔”“朱赫来”名字各扣1分)
保尔勇救朱赫来
20.(4分,说出“目标”1分,结合两家学派主张进行说明各1.5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
示例:共同目标:解决春秋战国的社会动荡,提出治国安邦的方案。(或:他们都想收拾那动乱的局面,让它稳定下来)(1分)
儒家:孔子主张 “正名主义”,希望通过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正名定分,恢复社会秩序和封建阶级。孟子通过推行仁政来实现社会安定。(1.5分)
墨家:墨家反对侵略,提倡 “兼爱”“非攻”,还主张 “节用”“非乐”,认为凡与国家人民有利的事物才有价值,通过这些使人民富庶,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1.5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