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课
以史为鉴、展望中日关系
——从《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谈起
【课标要求】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掌握日本的遣隋使和遣唐使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所做成的贡献;了解日本的大化改新、班田收授法、二官八省制度;知道日本学习中国先进文化的目的、主要内容,以及中华文化对日本历史的影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现实问题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为主,同时讲练结合、问题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学会比较相似历史事件,学会认知历史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拓展课,使学生认识改革创新的艰辛性、曲折性、进步性;增强对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前景的光明性的认识;充分认识中日友好关系的战略意义,引导学生理智爱国。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日本遣隋使和遣唐使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影响;分析善于向先进国家学习对于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如何正确对待当代中日关系。
2.难点:
如何理解日本民族不断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理念;如何正确对待当代中日关系;
【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
学生:是筷子!(但面露奇怪之色)
教师:这是咱们学校高二.(1)班孙浩哲同学送给我的礼物。他有幸成为“中国高中生访日团”一位团员,这是他从日本带回的。大家知道吗?中国人使用筷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这双筷子从生活的角度说明日本深受中华文明的熏陶。那么在孙浩哲的眼中,当代日本留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我们请孙浩哲同学给我们介绍介绍。
孙浩哲:真实的日本与我原来想象的日本有着很大的不同,整洁干净的城市、热情周到的接待、一丝不苟的做事态度、优良的公共道德和环保意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整个访问过程中,中日学生们谈起各种话题,包括历史和政治问题。我感到通过这种交流,让我了解到普通日本人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对中国的友好感情。我应该做一个中日友好的使者!
教师:好,谢谢孙浩哲同学!
多媒体展示:
(1)西安市85中学生访日照片;(帮助学生拉近与日本的距离,了解当代日本)
(2)日本的地图: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地理条件、民族心理。
提问:谁来说说日本的地理特征?
学生:日本是个岛国。
教师:对!日本的国土面积仅有37万多平方公里,不足中国的4%。由4个主岛和6800多个岛屿支撑起来的岛国,多山少平原、地域狭窄、资源贫乏。独特的地理特征决定了日本民族的性格:一方面极端的自尊排外,另一方面又特别崇拜强者,具有强烈地民族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攻击意识。
日本学者曾经说过:“中国是日本2600年文化的母亲”,为什么呢?(稍加停顿)
大家知道,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中华文明在帮助日本民族走出野蛮愚昧状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块来了解日本是如何不断向强者学习?
(多媒体打出:本节课题——以史为鉴,展望中日关系)
【教学过程】
展示:你知道中华文化圈吗?(边说明边展示)
教师:中国古代文明高度发达,并向周边邻国传播,形成以中国本土为中心,波及东亚的日本、朝鲜、东南亚乃至更远的范围,形成具有中华文化特征的区域性文化体系就叫中华文化圈。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
日本正好处于中华文明圈的边缘,毗邻先进中华文化,日本抱什么态度?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
视角一、探源中日交往、源远流长(20分钟)
展示:徐福东渡的传说
1.日本文明起源
关于日本文明起源,我们可以从徐福东渡传说了解一二。
学生:相传公元前210年,徐福奉秦始皇的旨意,率领“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携带“五谷子种”,择吉日乘船出海,去寻找三仙山上的长生不老药,始皇率文武百官为徐福送行。徐福却率船队东渡到日本定居。那么,徐福是否到了日本?这个已无从考证,有的学者认为,徐福确实到了日本;甚至有人提出,他到日本后建立了日本王朝,徐福就是神武天皇。
教师:这个传说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很早就向日本传播文明,促使日本由石器时代转向农耕时代,推动了日本文明的进步!
2.顺应历史机遇——由蒙昧走向奴隶制国家
大汉帝国建立,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华文化圈开始涌动,中日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展示:
《汉书》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百余国,时岁来献。”
东汉光武帝刘秀时,九州倭奴国遣使朝贺,光武帝赐予“汉倭奴国王”金印。
这说明日本顺应中华文化圈涌动的机遇,从中国大量引入先进技术,例如青铜器、铜器、铁器等冶金技术;造纸术、水稻种植等生产技术;还有儒学、道教、佛教等文化宗教。在中华文明影响下,日本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逐步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
到了公元7世纪时,日本日本正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国家过渡时期,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主要表现在统治阶级内部:豪族与中央政权矛盾尖锐。皇室和贵族之间为了争夺劳动力和土地不断斗争,豪族势力日益强大,甚至威胁天皇权力。
而此时,隋朝统一中国。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在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基础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创立完善,促使国家体制完备、经济发达、文化昌盛,隋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3.抓住历史机遇——走向封建制国家
展示:遣隋使——大化改新——遣唐使图示(说明日本积极吸取隋唐文化)
日本政府四次向隋朝派出遣隋使,归国留学生形成改革派,并夺权政权。留学生从隋唐获得了各方面的新知识、新观念,他们认为必须改变由豪族们分别统治土地和人民的体制,仿效隋唐制度,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了改革即大化改新。
提问: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有哪些?这些内容与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什么关系?改革有什么影响?(学生自主学习)
(1)经济方面:
①推行公地公民制:废除豪族个人支配土地人民的体制,改为公地公民,土地收归国有。
②实行班田收授法:建立户籍和帐薄,国家每六年按人口把田地分配给农民,即6岁以上的男女均班发口分田(女子是男子的2/3),口分田可以终身耕种,但严禁买卖。班田收授法把农民置于国家的直接支配之下。
③实行租庸调制:实行统一的新税制。授田的农民要承担租、调、庸、杂徭、兵役等负担。国家掌握了农民就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
(2)政治方面:
①确立中央集权制:中央确立二官八省制:设立掌管国家祭祀的神袛官和掌管行政的太政官两大机构,太政官下设八省;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地方分国、郡、里,置国司、郡司、里长,把地方都置于中央控制之下。从而确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②制定律令:701年制定《大宝律令》;718年修改后称《养老律令》。用法律的形式将大化改新的成果确定下来。
③神化天皇:形成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意识,强调天皇统治的神圣性和律令国家的权威。
思考:为什么说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改革内容,我们看到大化改新是一次社会政治变革,促使日本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土地、人民收归国有,天皇成为最高的土地所有者;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是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关系,削弱旧贵族的势力,确立了以天皇为最高统治者的中央集权国家;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实现了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大化改新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展示: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几个方面。
探究:
材料一: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在日本文化史上称为“唐风时代”。日本文人以读唐诗做汉诗为荣,书法和绘画也多取法唐代。国学中讲授的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
材料二: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
材料三:日本在7-8世纪利用汉字创造了本国的字母假名。
讨论:文化落后的日本对吸收先进的中国文化抱什么态度和方法?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①大化改新在政治改革方面效法隋唐,同时在教育、文学、服饰、宗教、建筑等都受中国文化的影响;②日本对先进中国文化是有选择的汲取,同时还有创新,逐步形成本民族的独特文化。
教师概括:日本善于向先进国家学习,从历史上看,无条件地全面接受技术性文化与有选择性地接受思想制度性文化,就成为古代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显著特色。
展示:
“与20世纪前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相比,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或许是因为来自异邦的世界性宗教使中国同波斯以东的所有其他亚洲国家建立了联系,或许是因为当时很多士族豪门为胡人后裔,或许是因为中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镇守丝绸之路,保证了商旅畅通无阻……总之,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
——一位外国历史学家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可以看出强盛的唐朝以博大胸怀与各国交往,主张与邻国修德怀远,和睦相处。历史上,中日两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孜孜不倦,把中国文化输入日本,为中日友谊谱写了许多感人的篇章!
二、视角二——感受善邻怀远、大国风范(7分钟)
1.交流不息、文明远扬(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历史片段):
日本的遣隋使、遣唐使不畏艰辛,不顾个人安危,往来于惊涛骇浪之中,努力学习和传播中国先进文化。
(1)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中国名字晁衡)
《衔命将还国作》阿倍仲麻吕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绯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百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哭晁卿衡》李白
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2)藤原贞敏、良岑长松
他俩都是日本琴筝高手,他们入唐后,不惜重金拜唐朝琵琶名家刘二郎为师,经过三个多月的勤学苦练,便能“曲尽其妙”,刘二郎非常赞赏异国弟子,还将爱女许配给藤原贞敏为妻。
(3)鉴真
奈良,1000多年前的日本古都,见证了中日两国人民1000多年的交流往来。更让日本人记住了一个名字、一个传奇——鉴真!中日交流史上,有很多中国人去日本传播先进文化,鉴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唐朝高僧鉴真受日本的邀请,6次东渡,虽双目失明,矢志不渝,坚忍不拔。鉴真居留日本10年,不仅传播了佛法,而且对日本建筑、医学、艺术等发展有突出贡献,被日本人誉为“医术之祖”,“传灯大师”。他在奈良设计创建的仿唐寺院——唐招提寺,被日本人民看作艺术明珠,谱写出中日友好辉煌一页。
2008年5月1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日时,到奈良参观了唐招提寺,并向日方赠送鉴真塑像。
2.求善文化、大国风范
思考:我们中国文化是以儒家和道家为主体结构的文化体系,不崇尚武力,主张“协和万邦、亲仁善邻”。你能举一些事例证明吗?
同学:2000多年前,张骞开凿的丝绸之路是为了中西交往,从此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走向世界;500多年前的郑和下西洋更是为了与友邦结好,带去了精美的手工业品和先进的技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主张国与国应“持和平主义”。
教师:从以上同学们的发言看,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求善文化”,追求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和谐。表现在对待周边国家态度上,就是用“文化”使人信服,用“政治”让人臣服。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始终秉持“和为贵”的对外交往思想,同世界各国友好相处。
展示: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资本主义现代国
日本是近代亚洲最早进入现代化的国家,它给亚洲国家带来过很多启示。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日本为了实现现代化,统治者得出一个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给亚洲邻国带来了深重的战争灾难!
三、视角三——回味中日友好、展望未来(10分钟)
1.正视历史,勇于担当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中日双方的努力,终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展示:中日关系冷暖历程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29日,中日两国政府发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
1978年8月12日,两国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日,双方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
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宣言》,宣布两国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2008年5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开始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10年后再次访日。双方发表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思考:在近40年中日邦交历程,中日关系的发展中有哪些不和谐的音符?
学生:例如日本右翼分子的战争观、历史教科书问题、日本政府政要参拜靖国神社问题、还有最近钓鱼岛问题等。
教师:大家说的非常对!近40年来,中日友好交流是中日关系的主流。中日关系中存在不和谐问题,有待双方通过对话协商共同解决。
2.以史为鉴,展望未来
①一衣带水——冤家?朋友?
进入21世纪后,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中日关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有战略性和全球性意义。中日要不断增进相互信赖,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相互支持对方的和平发展。双方共同努力开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全面发展的新局面!所以朋友胜过冤家!
②经济互补——两败?双赢?
中日都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又互为最重要经贸伙伴,在许多领域双方经济互补。未来,中日双方在金融、信息、贸易、投资、知识产权保护、节能技术、环保、循环型城市建设等方面合作,推进两国企业深层次合作。经济互补是巩固中日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双赢胜过两败!
③亚太大国——对立?和谐?
日本目前仍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今年8月市场分析师预测称,2010年中国有望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亚太大国,亚洲振兴离不开中日两国的合作。双方应以亚洲为重点,加强战略协调,携手推动建立东北亚和平机制和亚洲区域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推动和谐世界建设。所以和谐胜过对立!
【课堂活动】(3分钟)
同学们,在最后,老师想请你们用一段话来描述你对中日关系发展的感受。
(请同学们将感受写在导学稿上;学生们互相交流卡片,选出佳作;学生代表诵读佳作,老师即兴点评)
学生1:中日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肩负着重大责任。走和平、友好、合作之路,发展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既是中日两国发展的客观需要,也顺应了亚洲乃至世界进步的历史潮流。
学生2:改革是富国强国之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精髓,善于吸收和消化他国的科技成果,才能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繁荣,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要双方放眼长远,坚持和平共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就会春暖常在。
【课堂总结】
同学们都对今天的学习主题做出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最后我们看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日时,在早稻田大学演讲时指出:“历史是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各国人民永享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