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寄欧阳舍人书 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寄欧阳舍人书 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7 07:39:54

文档简介

12. 寄欧阳舍人书 学案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
卧看千山急雨来。
【内容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
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1.字音辨识
撰(zhuàn)  衋然(xì) 追睎(xī) 滞拙(zhì zhuō)
屯蹶(zhūn jué) 魁闳(kuí hónɡ)
2.通假举要
(1)则必铭而见之(同“现”,显现,表彰)
(2)至于通材达识(同“才”)
(3)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同“蓄”,积蓄,富于)
3.一词多义
(1)书
(2)恶
(3)一
(4)乎
(5)之
(6)犹
(7)虽
(8)故
(9)所以
4.词类活用
(1)则必铭而见之(名词用作动词,写铭文)
(2)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名词用作动词,写文章)
(3)则不受而铭之(为动用法,为……写铭)
(4)而先生显之(使动用法,使……显耀,表彰)
(5)孰不欲宠荣其父祖(使动用法,使……获得荣耀)
(6)敢不承教而加详焉(形容词用作动词,考订)
5.古今异义
(1)则勇于自立
古义:建立功业。
今义:不依赖别人。
(2)苟托之非人
古义:不合适的人。
今义:不属于人应有的。
(3)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
古义:到。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4)于众人则能辨焉
古义:一般的人。
今义:指很多的人。
(5)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古义:两个词,“以”为“用来”,“为”指“写作”。
今义:指认为。
(6)而世之学者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6.文言句式
(1)则与铭乎何有(宾语前置句)
译文:还有什么可以写在碑铭上呢?
(2)其将安近(宾语前置句)
译文:难道还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吗?
(3)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宾语前置句)
译文:撰写碑铭的人既然不能拒绝他不给(他)写。
(4)嘉言善状,皆见于篇(状语后置句)
译文:美言善行的人,都能在碑铭中见到。
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曾巩十分仰慕欧阳修的道德文章,曾把他与唐代的韩愈相提并论,曾巩从二十岁起就与欧阳修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宋仁宗庆历四年(1046)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作一篇墓碑铭。庆历六年,欧阳修写好《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曾巩即写此信致谢,这封信作于庆历七年,当时作者29岁。

1.本文没有直接写对欧阳修的感谢,而是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围绕墓志铭的功用和写作展开论述。对此,我们应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从第二句起,没有就如何“感与惭并”下笔,而是就墓志铭的文体功用展开论述,指出碑铭虽以存美为主,所述亦应真实,只有这样,才能像史传一样劝善惩恶。然后,作者对撰写墓志铭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撰写墓志铭要做到态度公正,叙事合于实际;二是撰写墓志铭要慎重选择作者,须以“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而为之。
后者强调作者的人选问题,而前者则是对欧阳修有关论述的补充和发挥。碑志和吏传有相通之处,好的碑志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但千百年来,在一些作者手中,碑志成了一种应酬文字,有的甚至颠倒是非,美化恶人,牟取重金。欧阳修写铭志力求不虚美,不溢恶,这与作者提倡“公与是”的写作态度和他对“立言者”徇私溢作“不实”之铭的批评是一致的。由此可见欧阳修的文学观点对曾巩的影响之深。总之,全文不是浅直地申说谢意,而是借讨论墓志铭写作的得失,辗转表示得到欧阳修所撰写的铭文是幸运的。
2.作者为什么认为“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在这里强调了立言者的素质是纠除今弊的根本条件。首先,道德高尚的人不会接受恶人的请求而为他写铭文,道德高尚的人能够公正地和正确地评价他人,不会被恶人的一些假象所迷惑,评价他人能够做到公允而不徇私情。其次,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学修养高的人写出来的文章有文采,辞藻精美,能够流传于世,为后人所瞻仰。所以作者说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作者请求欧阳修为他的祖父写铭文,一方面作者是欧阳修的学生,但更重要的是作者极力推崇欧阳修的道德和文采,文中流露出作者对欧阳修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阅读课文第三、四、五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名侈于实     侈:奢侈
B.议之不徇 徇:顺从,曲从
C.其谁不有望于世 望:希望
D.所谕世族之次 次:排列
【解析】 侈:过分,超出。
【答案】 A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B项,于:表比较。A项,者:……的人/用在时间名词后表停顿;C项,其:反问语气/第一人称代词,自己;D项,焉:语气词/第三人称代词,他。
【答案】 B
名师讲坛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例:且焉置土石?(在哪里)(《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例: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哪里,怎么。
例: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第10题
3.下面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即申说欧公对自己的教诲。“先祖父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即感谢欧阳修的铭文彰扬了其具有困顿身世的祖父。
B.从立言者之论,归结至于欧阳修身上,盛誉欧阳修“畜道德而能文章”之贤,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与文章开头呼应。
C.文段论述了墓志铭的作用及后来流于不实的原因,指出作好墓志铭应具备的条件,赞扬了欧阳修为他祖父所作墓志铭的“公与是”,并对欧阳修的道德文章深表钦佩。
D.这篇文章虽然沿袭了一般感谢信的客套写法,但没有空泛的溢美之词。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来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解析】 “这篇文章虽然沿袭了一般感谢信的客套写法”错。没有一般感谢信的客套。
【答案】 D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
(2)就可以知道先生推恩一次赐我的神道碑铭,可以泽及祖孙三代,我的感激和报答之心,应该怎样回报呢?
起承转合
本文从写信缘起——议论志铭——传世志铭的关键——盛赞欧阳修——深谢欧阳修,结构上起承转合,内容上环环相扣,形成行云流水的艺术效果。
曾巩借欧阳修为其祖父写铭文为切入点,阐述“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信中先比较铭文与史书的异同,指出人们写铭文的目的和铭文的警醒劝诫作用。那恶人为何也有铭文?近世出现这种不实之词的原因何在?接着作者指出“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这就给写铭文的人提出了要求。如做到公正与实事求是那就要“不惑不徇”。
什么样的人才能达到这一点呢?“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这里曾巩才水到渠成地引出道德高尚、善作文章的人才符合撰写铭文的条件,这样铭文才能流传后世。但这样的人世间罕有,遇到很困难,由此引出欧阳修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者”。幸遇他为其祖父写公正、正确的铭文,还提拔、鼓励他,对此曾巩深表感恩、尊重之情。
结尾一段连用6个反问句,语气强烈地指出“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这样对欧阳修的感激、敬仰达到极致。曾巩层层说理,委婉含蓄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抒发情感。
定义:起承转合式结构,是写作当中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作用:合理地运用起承转合可以使文章行文严谨,事理清晰,文章上下一脉相承。同时有效地突出文章要表达的关键性情节,制造文章的曲折感,调动读者阅读兴趣。
写法指点: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发思考,或引起注意,开头变化多端,但要以自然引出主旨为佳。承接或正承或反承,以顺畅为妙;承后的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迂回曲折,曲折有致,由深入理,才是上品;合即结尾,或揭示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发遐想,以有力取胜。

请以“审视当今的文化生活”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运用“起承转合”的写法。(4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性灵之光埋藏于人性深处,我们将守护着它,让它永远灿烂,永远光明。(起)
曾几何时,柴可夫斯基、贝多芬,响彻历史长河的名字将《天鹅湖》、《命运交响曲》带入我们的生命,那高雅的古典音乐旋律时如清凉的溪涧之风带着维也纳的气息拂面而来,时如炎炎的火山燃起生命的热情和愿望。(承)
时至今日,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当古典音乐的优雅俨然成为不登大雅之堂,当名曲在青少年心中已和商品、市场紧紧联系,当如莺啼燕语般的旋律已然成为广告的附庸而被商业化的时候,我仿佛看见那性灵之光毫无保护地被雨打风吹,风雨飘摇。
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的风靡说明了什么?它们何以吸引青少年读者而让《红楼梦》、《聊斋志异》静坐墙角?浅薄易懂也许是法宝之一,主人公冲动鲁莽似乎更攻下青少年的软肋,但是一时的欢愉并不能解精神之饿,只能助长对俗文化之瘾。眼见虚度时间阅读的浑浊之浪浩然袭来,青少年本身抵御之力又弱,不难想见其巨大的危害。(转)
人类历经艰险,趟过历史长河,创造了不计其数的灿烂文化,亦在希冀性灵之光在大地上坚定地照亮,照亮我们自己,照亮整个未来。天边,我已看到那性灵之光的乍现……(合)
  































 

















道德文章传天下
曾巩在《寄欧阳舍人书》中写道:“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这句话是说只有道德高尚并且善于写文章的人才配为他人写墓志铭。纵观古今中外多数文学家,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就是因为他们及他们的作品体现了让世人铭记的高风亮节,秉公直书。
【应用角度】 “做人与作文”、“德才兼备”、“厚德载物”等。
莫言:我辈缺少鲁迅那点骨气
2013年4月2日,第二届中澳文学论坛在京举行。两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和莫言均围绕“诺贝尔文学奖及其意义”发表了主题演讲并接受了现场读者的提问。
在交谈中,莫言以一贯幽默的风格开场,并以鲁迅拒绝诺奖提名的事儿自嘲,“这几乎就是一条抽打当代中国作家的鞭子。我辈确实缺少鲁迅那点骨气,就说有人被提了名,不严词拒绝,甚至心中暗喜。名利之念,确实也应该抽,但把鲁迅等人捧为神明,不把中国当代作家当人看,似乎也稍显过分。无论怎么说,最近三十多年来,中国作家还是在努力创造,创造的成果也是丰硕的。而这些创造的原动力,也不是诺贝尔文学奖。”
虽是莫言的自嘲,但我们亦可从中窥见鲁迅的精神。他的特立独行,他的批判精神,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媒评文摘】 1.鲁迅虽然曾经是体制的一部分,但他的人格是独立的,他的精神是完整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
——《中国日报》
2.鲁迅一生的显著特点就是特立独行,不粘锅,不去参与任何组织和党派,是个典型的独立知识分子。自由写作,自由思想,代表了那个年代可贵的思想自由精神。鲁迅一生中含金量最高的部分,是深刻批判了传统文化。
——中国青年在线
墓志铭
不期而遇,这是个故事。
谨此怀念过去,那些在天堂里微笑的回忆。
我忽然发现,身边所有的人都在前进,唯独剩下了自己,在漫无目的地彳亍。仿佛只身一人在街道中央无助地哭泣,而身旁的人行色匆匆。他们的影子在阳光下串连起来,横纵交错。我的哭声并打扰不了他们的世界,仅仅像一只被丢弃了的宠物,等待死亡。
后来发现,死亡并不意味着重生。于是便惊慌失措地清醒过来,疯狂地寻找逝去的年华。那么多个日子过去了,我苦思冥想着,自己究竟丢掉了些什么,我的青春,我的朝气还是我的年华。落落说过:年华是封无效信,我将信将疑,因为我想,拾起过去的无知,证明自己不是个弱者,而是个在风雨中顽强生长的人。
可是,我会哭泣。
在许多个莫名的时刻,涌出连自己都意外的委屈,然后放肆地哭泣。离开家好久了,开始的好奇也渐渐消散。不请自来的孤独寂寞开始蛮横地填充我的世界。常常静静地一个人坐在床边发呆,回想着父母亲温暖的唠叨,和满是狼藉的屋子,发现他们原来是那样美好。可以在任何时刻,包容我这个不乖的孩子,将我揽入怀中,把所有的甜蜜注入心底。当初想逃离他们到远方去,做我最爱的自己,最后却发现,最想念的人是他们。于是,泪水开始涨潮。
并且,我也会生气。
忍耐了许多的气愤在一瞬间爆发,常常吓得身边的人不知所措。他们指着我喊到不像话,然后愤然离开。剩我一个人在空荡的房间反省,这样做好吗?结果通常是一个人懊悔的不得了,幻想当初若能忍耐一秒钟,事情就不会发生。可是,离开的人却永远疏远了,无论如何也退回不到最初的亲密无间。我清楚,这是自己亲手铸起的隔阂,坚固地不可摧毁。
任性的孩子,会无端哭泣,会恣意泄愤。怎么还能够在风雨中成长呢!
所有的事实都证明自己只是个脾气坏坏的小孩。起初是不满足,大声喊叫着我要长大,人群之中我要最最的独特,后来,却默默地承认了。小孩就是小孩,做个快乐的好孩子。
学会微笑。
对身边的伙伴保持微笑,做好每一位朋友的聆听者,微笑地听他们讲述,微笑着给他信心。有一个朋友被伤了心,她哽咽地问我哪里才有快乐。我微笑着对她说不哭不哭,自己却不知不觉地红了眼睛。直到从闪亮的泪珠里反射出她的微笑。才开始释负。她告诉我,你变了,不再是那个常常哭泣的丫头。我有些受宠若惊,不安中发现,眼泪真的已经转身了。
学会调节。
长大了的天空是丰富多彩的。也间或会掠过些阴霾,而此刻的我,不会焦急地询问怎么办,怎么办。而是站在空旷的原野上放歌,歌声中为自己鼓励加油。生活中屡屡失败,我尝试着抬头去面对,争取每一次与挫折交锋的机遇,收藏好每一份战后的经验。
心理健康的孩子,开始有些摸不着头脑。我真得长大了吗?为什么身边的所有人都称赞自己开始成熟。但这一次我不再武断,因为我明白了,在生命与生活面前谁都是个孩子。
长者说的对,世间万物都是有规矩可循的。倔强的孩子,请不要再一意孤行。笑开始的一页,别让泪写完结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我,一个虔诚的小孩,抱着逝去的年华,努力遥想未来。
故事结束,我收起伞,珍藏住往昔的回忆,在清明节的黄昏,迈入下一个新生。
【精要赏析】 这是一篇对自己的过去所写的墓志铭,在文中写了自己任性地对待自己的父母、朋友,写了由此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情绪,表达了对过去自己行为的悔恨。同时,作者还给出了疗救的药方,即“学会微笑”“学会调节”。本文情感真挚,在淡淡的忧伤里有着对未来的热切的希冀;语言优美细腻,用文字把抽象的情感描摹得具体可感。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者得致其严      严:严肃
B.至于通材达识 材:同“才”
C.务勒铭以夸后世 勒:勒令
D.潜遁幽抑之士 遁:逃跑
【解析】 A项,“严”是“尊敬”之意;C项,“勒”是“刻”的意思;D项,“遁”是“隐居,遁世”之意。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B.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
C.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
D.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解析】 A项,副词,于是。B项,古义,泛指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C项,古义,常常,指事情发生的频率;今义,指事情的发生具有规律性。D项,古义,两次;今义,动作再次发生。
【答案】 A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生者得致其严
B.则人情之所不得
C.六王毕,四海一
D.孰不欲宠荣其父祖
【解析】 A项,严:形容词作动词,尊敬;C项,数词作动词,统一;D项,宠荣:使动用法,使……宠荣。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而善人喜于见传
B.惧后世之不知
C.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D.则人情之所不得
【解析】 A项,是被动句;B项,是“不知后世”;C项,是“近安”;D项,是“不得人情”。
【答案】 A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蒙赐书      蒙:敬词,承蒙
B.先大父墓碑铭 先大父:名词,去世的父亲
C.则以愧而惧 愧:形容词,惭愧
D.警劝之道 道:名词,作用
【解析】 先大父:死去的祖父。
【答案】 B
6.下列各句中的“致”字与“生者得致其严”中的“致”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C.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解析】 A项,表“达到”;B项,表“致使”;D项,表“达到”;C项,表“表达,传达”。
【答案】 C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B项,他们的;我。A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因为;D项,等到。
【答案】 B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所以即使是恶人,都力求刻石立铭,来向后世夸耀。
(2)写碑铭的人,既不能拒绝他不给(他)写,又因为是碑铭主人的子孙的请托的,(如果)写上他们的恶行,那就不合人情,于是碑铭就开始不真实了。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①”。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焉,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②,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③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
足下前章要仆文章古书,极不忘,候得数十篇乃并往耳。吴二十一武陵来,言足下为《醉赋》及《对问》,大善,可寄一本。仆近亦好作文,与在京城时颇异。思与足下辈言之,桎梏甚固,未可得也。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不悉。宗元白。
【注】 ①倚伏:出自《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为祸是福依托之所,福又是祸隐藏之所,祸福可以互相转化。②小学:旧时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③祝融、回禄:都是传说中的火神名。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群小之愠      愠:怨恨
B.举为灰埃 举:全部
C.宥而彰之 彰:明显
D.又何阙焉 阙:欠缺
【解析】 应该是“赞扬”。从短语结构可知“彰”是动词。而“明显”是形容词。
【答案】 C
★10.(对应本课“局部探究”第2题)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①介词,趁着;②介词,通过,经由。B项,都是句末语气词,译为“啊”、“呢”均可。C项,①介词,凭借。②连词,因为。D项,①介词,于、比;②助词,无义。
【答案】 B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名为书信,实际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借王参元失火之事,反映了“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这一发人深省的现象。
B.在这封书信中,柳宗元借祝贺王参元家失火,赞扬了王参元的人品才能,抨击了小人当道、积毁销骨、社会积弊丛生的现实,揭示了制度扼杀人才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
C.柳宗元祝贺的其实并不是王参元家失火,而是祝贺王参元可以因失火而得以施展才华,他的“贺”就是“吊”,是对王参元的宽慰和祝福。
D.柳宗元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强调文章要有思想,为社会服务。他的《捕蛇者说》就是典型的例子。而《贺》文除此之外,还渗透了“祸福相倚”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解析】 “揭示了制度扼杀人才”属于无中生有。历史和时代的局限也使得作者还无法看到这一点,他将一切原因归于“小人”。
【答案】 B
12.(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乃 今 幸 为 天 火 之 所 涤 荡 凡 众 之 疑 虑 举 为 灰 埃 黔 其 庐 赭 其 垣 以 示 其 无 有 而 足 下 之 才 能 乃 可 显 白 而 不 污。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
(2)①您一向小心地奉养双亲,早早晚晚过着愉快的生活,只希望全家平安无事。
②您的真相显露了。这是火神菩萨保佑您啊!
【参考译文】
得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遭遇火灾,家里没有一点积蓄了。我开始听到时感到很吃惊,接着感到怀疑,最后才非常高兴,本来我准备慰问您,现在却改变了,要向您道喜。由于相隔很远,信里的话又很简单,我不能彻底了解您家的情形。如果真是像大水冲过一样,干干净净的,完全没有了,我就更要因此向您道喜。
您一向小心地奉养双亲,早早晚晚过着愉快的生活,只希望全家平安无事。现在却有一场大火灾吓坏了您,同时,调和饮食的工具,也许因此不能供应,我因此刚一听到这消息就大吃一惊。
一般人都说:“圆满和缺陷互为因果。”得和失不会一成不变,也许一个人将要大有作为,就开始受到种种防碍,种种惊吓,因此有水或火的灾害,有小人们的怨恨,心身受尽磨炼,不断发生变故,然后能够过上幸福的日子。古代的仁人志士都是这样。但是,这种理论非常抽象、奇怪,即使是最聪明的圣人也不能根据这种(理论来断定事实)一定会这样。所以,(我)接着就感到怀疑。
像您这样读了很多古人的书,能写文章,对文字学很有研究,您这样具备多种才能,可是不能超过一般读书人而取得高官厚禄,没有别的缘故,只因为京城的人大多数说您有很多钱,所以读书人中间那些爱惜自己清白名声的,都害怕和顾虑,不敢称赞您的优点,只是一个人自己知道。放在心里,长期含忍,不能把它说出口,加之公道不容易说清,世上的人很多是喜欢怀疑和妒忌的。一说出称赞您的话,那些(喜欢)嘲笑的人就认为得了您的厚礼。
我从贞元十五年看见您写的文章,放在心里有六七年,从来没说过。这是我只顾自己而对不起公道很久了,不只是对不起您呀!等到我做了御史尚书郎,自以为幸而做了皇上身边的臣子,能够尽量说话,想利用这个机会来疏通足下不能上达的情况。但是,我时常在同事面前称赞您时,还有回头去互相使眼色,偷偷笑的人。我实在恨自己的品德修养不能使人信任,平时的好名誉没有树立,竟被世人把这种猜疑加到我身上,我常常和孟几道谈这些事情,非常痛心。可现在幸好您(的家)被天火烧光了,所有人们的猜忌疑虑,完全变为灰尘。烧黑了您的屋宇,烧红了您的断垣残壁,从而表示您一无所有;而您的才能,才可以表白清楚,再不被谣言所污染。您的真相显露了,这是火神菩萨保佑您啊!这样看来,我和几道十年来对您的了解,还比不上这次火灾一个晚上给您造成的好名誉。(以后大家)都会原谅你,可以公开宣扬你的才能了,使得那些有话藏在心里的人,都能毫无顾忌地为您说话了;主持考试的,可以大胆录取您,不再怕被别人说闲话。现在,我就是想要像过去那样避免嫌疑,被人嘲笑,可能吗?从此,我对您寄予了很大希望,因此,最后我非常高兴。
在古代,哪一个诸侯国有灾祸,其他诸侯国都来慰问。(有一次)许国不慰问宋、卫、陈、郑的灾祸,君子都憎恶之。现在,我说明的事理是这样的,和古代的有不同,(那就是)本来准备慰问您,却变得要向您道喜。颜渊和曾参供养父母,使父母感到愉快的方面远远超过一般人,物质上的一点欠缺又有什么值得不满意的呢!
您先前要我的文章古书,我始终没有忘记,只是想等到有几十篇后再一起带给您而已。吴二十一从武陵来我这里,说您写有《醉赋》及《对问》,非常好,可要寄给我一本。我近来也喜欢写文章,与在京都时很不一样。想与您这样的人说说话,可受到很严的限制,无法实现。趁着有人南来,给您一封信,打探一下您的生活情况(死生,偏义复词,只指“生”),(信)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宗元向您问好。
四、语言表达
13.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假如你去曾巩纪念馆游览,请你写一段游览后的感想。
南丰县曾巩纪念馆整个景区绿树葱郁、曲径通幽,网媒记者纷纷感叹,这个清净宜人之地,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整个纪念馆依山而建,步入景区,目之所见的是“唐宋八大家”的雕塑,在旁边有一方形水池,相传为曾巩小时候读书清洗笔砚的地方,壁上还有南宋理学家朱熹所提“墨池”两字。沿碑文侧的石道独步而行便是曾巩小时候读书的地方——读书岩,读书岩内,只见一代才俊手抚书卷,气定神闲。岩亭四周雕有古代诗人赞誉读书岩的词句“半壁石岩千秋胜迹,八家遗墨万古留名,亭前树影江边月,岩下书声石上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走进曾巩纪念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古朴儒雅之风,在这个绿树葱郁,曲径通幽,清净宜人之地,真不愧为一代文豪求学养性之地。在愈加浮躁的现代社会,这不愧为一个“世外桃源”。
14.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成长”为话题,根据语境仿写两组适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例句相同。
例句:毛毛虫在艰难中挣扎,终于破茧成蝶,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成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河蚌在痛苦中磨砺,终于育出明珠,那是一段痛彻心扉的成长。
凤凰在烈火中燃烧,终于涅槃重生,那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成长。
课件72张PPT。12 寄欧阳舍人书到。 不合适的人。 建立功业。 泛指求学的人。 两个词,“以”为“用来”,“为”指“写作”。 一般的人。 美言善行的人,都能在碑铭中见到。 撰写碑铭的人既然不能拒绝他不给(他)写。 难道还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吗? 还有什么可以写在碑铭上呢? 课时作业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