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寄欧阳舍人书 教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寄欧阳舍人书 教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7 07:4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寄欧阳舍人书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墓志铭这一种文体;积累文言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在结构布局上的处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曾巩对先祖的怀念追悼之情与对他人的感恩与尊重之心。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点。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在结构布局上的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自学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品千古名人逸事,感受师生情怀,寄真知于书海,读精美不朽文。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寄欧阳舍人书》。
【解题】
寄欧阳舍人书:寄给欧阳修的一封书信,舍人,官职名,因欧阳修任过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欧阳舍人。曾巩,欧阳修的弟子。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作者介绍】
见本册书P10注释 ① 和P49。
【写作背景介绍】(结合P45注释①)
既然此文是曾巩给自己的老师欧阳修写的一封书信,那么,他为何要给欧阳修写信呢?
曾巩十分仰慕欧阳修的道德文章,曾把他与唐代的韩愈相提并论,从二十岁起就与欧阳修建立了亲密的过从关系。宋仁宗庆历四年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作一篇墓碑铭。庆历六年,欧阳修写好《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曾巩即写此信致谢。作者写这封信时,29岁。
【墓志铭介绍】
我国古时候,人死了之后,为防备死者的墓穴遭遇变迁,后人不知为谁氏之墓,故书死者姓名、爵位及生平事迹刻于石上,平放于棺椁之前一起埋于圹穴之中,使日后发现者有所稽考。这种特殊形式的文体称之为墓志铭。 ????? 墓志铭包括志和铭两个部分。志文为传,多以散文形式记述死者生平。铭语似诗,主要是些对死者的颂扬和悼念之辞,通常是以四字一句的韵文组成,也有五言、七言不等。21教育网
【文言知识点】
1、? 通假字:则必铭而见之?:“见”通“现”。
至于通材达识:“材”通“才”。????? 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畜”通“蓄”。
2、 古今异义词: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自立,古义,建立功业。今义,凭自己,不依靠别人。 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至于,古义,以及。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也表示另提一事。 于众人则能辨焉: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伙,很多人。 而世之学者: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3、 词类活用: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文,名词作动词,写文章。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相同、一样。
先祖父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显,使动用法,使……显扬。 孰不欲宠荣其父祖:宠荣,使动用法,使……宠荣,荣耀。
4、 特殊句式:
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
【内容分析】
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自写了什么内容?各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第一段,起承部分。开头一句为“起”,交代了这封信写作的缘起与观诵墓碑铭
后的总感受。后面的文字为“承”,叙及撰写墓志铭的意义:义近于史。第二三段为“转”,
第二段,谈今铭“二弊”,首先是不实,其次是“传者盖少”(前面部分谈“古墓铭之美义”,第二段谈“今墓铭之恶弊”,因此与前文构成了转折)。第三段,强调立言者的素质是纠除今弊的根本条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最后两段为“合”,从立言者之论,归结至于欧阳修身上,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与文章开头呼应。
由此可见,本文结构十分谨严,内容环环相扣,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是曾巩文章的典范之作。
作业布置:预习《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