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寄欧阳舍人书 课件 (2)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寄欧阳舍人书 课件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7 07:4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作者曾巩简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南宋朱熹“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刘大槐、姚鼐和钱鲁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 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如《寄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纡徐委备,近似欧阳修文。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都于记叙中纵谈古今。曾巩亦能诗,今存诗400余首,以七绝成就较高,但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视。 写作背景:
庆历四年,曾巩致书欧阳修,请他为祖父曾致尧作神道碑。庆历六年,欧阳修写好《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曾巩即写此信致谢。这封信作于庆历七年,作者29岁。第一段(1):(原文)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覆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着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译文)巩叩头拜上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派去向您请求写碑志的人回来了,承蒙您赐我的信和您所撰写的先祖父的神道碑铭,反复拜读,感激和惭愧之情一起涌上心头。碑铭所以在世上有显著地位,因为它的作用与史书相近,但也有与史书不同的地方。大概史书对于一个人的善恶无所不写,而碑铭大概是古人中那些有功有德,有才有行,有志有义的美德的人,惧怕后代人不知道,便一定要写一篇碑铭来显扬。(原文)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译文)有的把它放在家庙,有的保存在墓中,它的作用是一样的。假使那人行为丑恶,还有什么可以写在碑铭上呢?这是它所以和史书不同的地方。碑铭的写作,能使死者没有什么遗憾,活着的人得以表达他对死者的尊敬。好人喜欢自已被得到表彰,就勇于自立;坏人没有什么可以记载的,就羞愧而且恐惧。至于那些具有广博的才能,通达的识见,义烈忠节,美言善行的人,都能在碑铭中见到,足以成为后人效仿的榜样。警戒劝勉意义,不是近于史书,难道还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呢? 第一段(2):(原文)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译文)到了世道衰败,作为人的子孙,都一心想褒美称扬他故去的亲人,而不再根据事理。所以即使是行为丑恶的人,都力求刻石立铭,用来向后代夸耀。撰写碑铭的人既然不能拒绝而不写,又因为他的子孙所请托的,倘若写上墓主丑恶的东西,就是不合人情,于是碑铭开始不真实了。第二段(1):第二段(2):(原文)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茍讬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讬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译文)后代要写碑铭的人,应当要观察所撰写的对象。倘若所托非人,就会记载得不公正和不正确,所写的碑铭也就不足以流地于当代并流传到后代。所以千百年来,朝迁的公卿大夫直到乡里的人士,无不撰有碑铭,但能够流传下来的大概很少。它的原因不在别的,就是所托非人,记载得不公正和不正确的缘故。 (原文)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谁是撰写碑铭而能尽到公正和正确的合适人选呢?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大概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他对于恶人,就不会接受为他写碑铭的请求,对于一般的普通人,他就能分辨清楚。而人们的行为品德,有的人心地善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那么好;有的人内心奸邪,而外面表现得很善良;有的人善恶相差悬殊,而不容易如实地指出来;有的人实际表现要大于他的名声;有的人的名声要大于他的实际表现。第三段(1):第三段(2):(原文)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译文)如同用一个人,不是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怎么能够辩别他而不受迷惑,评议他而不徇私情?能够不迷惑不徇私情,就达到公正而且正确了。倘若所写的人文辞不擅长,那么,在人世间还不能流传开来,于是又在于他的文章能加倍胜人了。所以说: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难道不是这样吗? 第四段(1):(原文)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译文)然而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虽然有时在当代并存,也许几十年或一二而年才能出现。这种人传世是这样的困难,碰到他又是这样的困难。像先生的道德文章,本来就是所谓几百年才能出现的。先祖父的言行卓然出众,幸而遇到先生,得以写出公正和正确的神道碑铭,这碑铭能流行于当代并流传到后代是毫无疑问的了。第四段(2):(原文)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齂然不之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译文)而世上的读书人,每每看到传记中所记古人的事迹,到了他可以感人的地方,就往往极为伤心,在不知不觉中流步了眼泪,何况读的人是他的子孙呢?更何况是我曾巩呢?我追慕仰望先祖父的德行,而考虑用什么办法使他的事迹流传,就可以知道先生推恩一次赐我的神道碑铭,可以泽及我的三代,我感激和报答之心,应该怎样回报呢?第五段(1):(原文)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父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于进于门?潜道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
(译文)可是我又想到,像我这样的浅薄迟钝,而先生加以奖励提携;先祖父的艰难颠沛,境遇不好,一直到死,而先生加以表彰显扬。这就使世上魁伟杰出的罕见人士,有谁不愿进拜于先生的门下呢?那些隐世之士,有谁不希望世道的转煤变呢?善行,有谁不愿意去做?干坏事,有谁不羞愧而畏惧呢?第五段(2):(原文)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
(译文)作为人的父亲,祖父的,有谁不想教导他的子孙呢?作为人的子孙的,有谁不想让自己 父亲,祖父得到尊宠荣耀?这几种美行,全都归功于先生。既拜受承蒙赏给神道碑铭,且冒昧进言说了要请你撰写的原因。来信中告谕先祖世系相传的世次问题,岂敢不领受教诲而加以详细考查。承蒙作铭,甚感羞愧,不再赘言了。曾巩再拜。 主题:
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祖父写墓志铭为切入点,论述了墓志铭的作用及后来流于不实的原因,指出作好墓志铭应具备的条件,赞扬了欧阳修为他祖父所作墓志铭的“公与是”,并对欧阳修的道德文章深表钦佩。 领悟重点:
1、本文实为写给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但却用了相当的篇幅围绕墓志铭的功用和写作展开论述。对此,我们应怎样理解?文章从第二句起,没有就如何“感与惭并”下笔,而是就墓志铭的文体功用展开论述,指出碑铭虽以存美为主,所述亦应真实,只有这样,才能像史传一样劝善惩恶。然后,作者对撰写墓志铭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撰写墓志铭要做到态度公正,叙事合于实际;二是撰写墓志铭要慎重选择作者,须俟“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而为之。后者强调写作者的人选问题,而前者则是对欧阳修有关论述的补充和发挥。碑志和史传有相通之处,好的碑志往往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但千百年来,在一些作者手中,碑志成了一种应酬文字,有的甚至颠倒是非,美化恶人,牟取重金。欧阳修写碑志力求不虚美,不溢恶,这与作者提倡“公与是”的写作态度和他对“立言者”徇私滥作“不实”之铭的批评是一致的。由此可见欧阳修的文学观点对曾巩影响之深。总之,全文不是浅直地申说谢意,而是借讨论墓志铭写作的得失,辗转表示得到欧阳修所撰写铭文的幸运。 2、文章是怎样将对欧阳修的赞誉与庆幸自己祖先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本文一方面赞誉欧阳修,宣示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另一方面慨叹自家的荣幸,并推衍欧阳修的美德。“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即申说欧公对自己的教诲。“先祖父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即感谢欧阳修的铭文彰扬了其具有困顿身世的祖父。3、如何理解作者关于墓志铭的产生和演变的分析? 作者关于墓志铭的产生和演变的分析,对我们认识这一重要文体颇有帮助。他认为要写出既公正又真实,能流传后世的墓志铭,必须富于道德修养,同时要“文章兼胜”,二者缺一不可。这实际上表明了曾巩的文学观点,也为下文对欧阳修的赞美张本。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则必铭而见之
至于通材达识
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见”通“现”)(“材”通“才”)(“畜”通“蓄”)2、古今异义: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
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
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世之学者(古义:建立功业。今义:凭自己,不依靠别人)(古义:以及。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也表示另提一事)(古义:一般人。今义:大伙,大家)(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3、一词多义: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一欲褒扬其亲
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
六王毕,四海一
且敢进其所以然
而先生进之
是进亦忧,退亦忧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相同,一样,形容词)(专一,一心一意,形容词)(一[篇文章],数词)(同意,动词)(进言,动词)(提携,推举,动词)(出仕,晋升,动词)(超过,超出,动词)则必铭而见之
而善人喜于见传
事不目见而耳闻
汝真女子之见
生者得致其严
则人情之所不得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往往有得(通“现”,动词)(被,动词)(看见,动词)(见解,见识,名词)(能够,动词)(符合,动词)(得意,动词)(心得,收获,名词)4、重点字词
夫铭志之着于世,义近于史
茍其人之恶
生者得致其严
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
有意奸而外淑
有名侈于实
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而先生显之(作用、意义)(如果、假如)(致,表达。严,尊敬)(效法)(作用、意义)(善良)(过分,超出)(美,好)(本来,固然)(表彰)5、词类活用
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生者得致其严
先祖父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
孰不欲宠荣其父祖(名词作动词,写文章)(数词作形容词,相同、一样)(形容词作动词,尊敬)(使动用法,使……显)(使动用法,使……宠荣) 6、文言句式
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
则人情之所不得
(判断句,“也”表判断)(判断句,“非”表判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安”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宾语前置,宾语“人情”借助“之”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