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掌握并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认识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采用谈话法,材料、问题归纳法以及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并辅助多媒体教学,对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具体措施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商鞅变法及其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曲折性和改革家们的远见卓识、大无畏精神,从而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
(2)通过分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增强同学间的友谊,进一步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Ⅰ学过《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在必修Ⅱ学过《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在必修Ⅲ学过《百家争鸣》,在上一节课,即第3课学过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这些对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影响的学习将有一定的帮助。
3重点难点 分析和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
4教学过程
导入:秦在战国时期起初只是一个西部边陲荒蛮国家,然而,最终一统六国,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奇迹。而商鞅变法无疑是这个传奇式的国家崛起的关键。商鞅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变法为什么能促进秦国的强大?让我们透过尘封的岁月,走近商鞅……
一、变法的前夕
1、战国初期,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落后于六国。
秦国地处西陲,一向为诸侯各国所轻视,称之为“夷狄之邦”。秦穆公时,称霸西戎。步入了强国的行列。但是,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表现)
2.、秦孝公变法图强。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秦孝公受到很大刺激,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3、商鞅的变法准备:
他要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在当时只有一个渠道──把自己推荐给一个能够赏识自己、重用自己的国君。于是他跑到现在的陕西,投奔决心发愤图强的秦孝公。
第一次见孝公,他大讲“帝道”,即:黄帝、尧、舜等统治经验。孝公听了昏昏欲睡,事后很生气地斥责景监:你怎么介绍这样的混入?我怎么可能用这样的人呢!景监挨了训,责备商鞅。商鞅却说,我在试探他的想法呢,要求再次接见。5天后,第二次见孝公,商鞅大谈“王道”,就是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治国方略,秦孝公耐心听下来,但不以为然。事后又责备景监,景监又责备商鞅,商鞅说,我还没说到正题呢,请再安排接见。第三次商鞅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到战胜各国、富国强兵的话题。秦孝公对景监说,这个人行。我还要和他谈谈。商鞅就争霸之道、强国之路,再次与孝公交谈时,孝公越听越入迷,不知不觉地挪动双膝,凑近商鞅(那时还没有椅子。席地而跪坐)。两人一连谈了几天,孝公还不满足。(得到赏识,进行变法)
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但又怕舆论非议,于是让商鞅与守旧大臣们对话。大臣甘龙认为:“依照民俗而施政,不费力就会成功;沿袭成法治国,官吏习惯,百姓也平安。”商鞅说:“你这是凡夫俗子的言论。你这类官员可以当官守法,但是不能与你讨论变法问题。”大臣杜挚又提出:“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能更换旧器;效法古代不会有过失,遵循旧制不会出偏差。”商鞅回答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是商鞅留传后世的名言,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发展就不能拘泥于旧制度。
商汤和周武王因为不遵循旧制才成就大业,夏桀、商纣因为不改旧制而亡国。违反旧制不能否定,因循守旧不值得赞美。”辩论的结果更加坚定了秦孝公变法的决心,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通过与旧贵族展开论战,宣传了变法的必要性和意义,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
当变法的法令拟好了,商鞅是如何推行变法的呢?——南门徙木
二、主要措施与内容:
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理论;宗旨是富国强兵;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范围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各个方面。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斩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1、军事上
A、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以吏治国”是法家思想的核心。法令靠官吏贯彻,百姓靠官吏治理,官僚制度是“家天下”的保证。商周以来的官吏是世袭贵族,“世卿世禄制”就是贵族世世代代当官掌权,有封地享用。
一般百姓立有军功,也可受爵。军功爵共分二十级,根据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官位、田地等。军功爵制的推行,提高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加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也打击了旧贵族特权,培养了大批军功地主,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他们的怨恨。《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B、严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
C、严格户籍制度,实行什伍制度
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在籍男子皆为后备兵源,战时从征,平时耕种,全民皆兵,使兵源有了可靠保证。同时推行连坐制度,规定什伍互相监督,奖励告密。“不告者腰斩,告者与斩敌首同奖,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连坐法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 居民无论男女老少,都要登记,建立户籍,隐瞒户口,逃避赋税,严惩不贷。基层官吏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管理居民,按户按人口征收赋税。
意义: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通过户籍和连坐、告奸,农民被纳入政府紧密控制之下;户籍制度是赋役的征收依据;赋税是强兵的保证;赋税也是支付官吏薪俸的保证。发展生产所获得的财富就这样使秦国强大起来了。
2、经济上:
A、废井田,开阡陌——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由国家按土地亩数向土地的所有者征收土地税,从法律上确立起了土地私有制。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稳定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提高生产积极性
承认土地私有,那么生产积极性就能够提高;配之鼓励耕织的政策,产量就可以增加。因懒惰而贫穷,全家都要失去自由,这就逼着懒人干活。
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
1、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
2、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C、统一秦国度量衡——为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利于统一赋税和俸禄;利于消除割据势力;为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基础
3、政治上:
A、废分封,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全国划分为31个县,县令为一县之长,配副手县丞、县尉等,所有官吏均由国君直接任免,采取俸禄制,官吏按职位高低领取薪俸。俸禄,又叫薪俸、薪金、薪水,现在叫工资。当时薪俸主要是粮食。官吏的政绩突出还可以得到国君的额外赏赐。如此,秦国建立起以国君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B、推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
4、文化上:烧诗书,定秦律。——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
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
三、变法的结果及作用
推动秦国社会发展: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