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掌握并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认识其特点;认识并深入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及其历史局限性,从而更为客观的评价商鞅变法及商鞅本人。
过程与方法:采用谈话法,材料问题归纳法以及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具体措施、影响等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及其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曲折性和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大无畏精神,从而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
2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在必修一学习过《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在必修二学习过《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在必修三学习过《百家争鸣》,所以对学习本课内容有一定帮助。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和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
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进一步认识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从而认识改革的曲折性。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必修回顾】
1、关于必修一:
西周时期主要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关于必修二:
商周时期主要的土地制度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关于必修三:
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指?其影响如何?请列举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导入新课】 问: P20《秦灭六国形势图》,指出:战国后期,秦国横扫六个诸侯国,显示了秦国强大实力,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是什么为其强大打下了坚实基础呢? 打出材料节选《谏逐客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从这段材料中能找出答案吗?
学生回答后,打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强大,那么商鞅为什么在秦国变法,他是怎么变法的,变法的结果如何呢?下面让我来一起学习第4课,共同去寻找答案”。
一、变法的背景 【备课思路】:本部分以教材有关商鞅的事迹为依托,主要采用谈话法、归纳法,通过设计问题等形式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商鞅变法时秦国的具体的历史背景。 问:战国初期秦国的社会情况如何? 问:秦孝公为什么要下达《求贤令》? 问:商鞅为什么要逃往秦国? 问:商鞅准备进行变法前,阻力主要来自哪些阶层? 问:假如你是当时的商鞅,为扫除这些阻力,你会怎么做呢? 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同归纳商鞅变法时秦国具体的历史背景,打出幻灯片:
1、战国初期,秦国落后于其他六国;(必然性)
2、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
3、商鞅入秦,排除变法阻力;
4、变法宣传,取信于民。
二、变法的主要内容 【备课思路】:本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课前让学生分组进行预习。讲课时主要采用设问的方式,首先由学生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分析各项措施的历史作用,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1)军事 废除世卿世禄制,
增强士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 奖励军功,严肃军纪 打击贵族特权,确立地主阶级政治、经济优势
(2)经济
(3)政治
(4)思想文化
重点讲授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及各项措施的历史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对以下重点问题进行探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 探究一 :P22这是《战国策-韩策一》中记载的当时的人对秦国军队的评论,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主要是因为秦国商鞅变法中明确规定奖励军功,按军功授官爵,这样增强士兵作战的勇气,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探究二:你认为商鞅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 重农抑商 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业为本,以工商业为末。最早产生于战国时代。商鞅在变法中第一次明确提出。 探究三: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1、农业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与土地上 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探究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 材料:李贽在《史纲纪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提示:符合大一统的历史潮流,但手段太极端。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远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 探究五:综上所述,排斥儒家是更好地执行变法的唯一选择,但是排斥的办法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假如你是商鞅变法时期的一位贤士,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探究六:分析出这次变法的指导思想、目的、性质及特点。 指导思想——法家理论 目的——富国强兵 性质——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特点——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巩固练习
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恨。”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
2、商鞅变法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建立县制
3、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
A、B、以法治国C、富国强兵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学法指导】:制表图示的学习方法 秦国商鞅的两次变法(前356年和前350年) 领域主要内容作用或特点 军事 经济 政治 法律 思想 文化
探究七:如何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材料:
1、秦孝公时,曾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兴”、“恃德者昌”等治国基本要领,是注定不会有好下场的,“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2、西汉时,著名思想家贾谊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有些人认为,秦朝二世而亡的根子或许早在商鞅变法时就已经种下了。 这几段材料是从哪一角度来认识商鞅变法的?
三、评价商鞅变法
材料一: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以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儹差王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 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 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 ——苏轼《东坡志林-论商鞅》
材料四: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网民“草根学者”的转贴
⑴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评价商鞅的视角。这一视角会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带来什么局限性?
⑵据材料二,指出班固评价商鞅变法的视角。史学界认为,班固的史学评价观较为落后。请依据材料二说明理由。
⑶材料三中,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偏差?
⑷材料四作者肯定商鞅变法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所废除的“旧的政治、经济制度”。 分析:对商鞅变法的综合评价能力。 第⑴问从“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可知从个人品行角度评价。 第⑵问从“倾邻国以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儹差王度”可判断从后果(效果)角度评价,班固认为的“王制”实质上指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奴隶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第⑶问根据材料概括。 第⑷问根据“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旧的政治、经济制度”考查基础知识。
(一)历史作用 积极作用: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军事力量 ③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消极影响:①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家中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商君虽死,秦法未亡 由于就贵族的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车裂。但新法没有废除。 探究八:商鞅之死是否意味着变法的失败? 一场变法的成功与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探究九:商鞅虽死,但变法却获得成功,原因有哪些?P25自我测评第2题 ①顺应了历史潮流: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 ②商鞅的正确决策,推行新法的坚强决心。商鞅同守旧派贵族的论战,扫除了变法的思想障碍,取信于民。 ③秦孝公有变法图强的决心,支持商鞅 ④变法的内容已经深入人心。即便商鞅遇害,“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⑤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
【各抒己见】 通过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认识或者是感想呢?
1、适时改革,不可因循守旧。 2、敢于创新,不畏艰险。 3、顺应历史潮流。 4、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