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2重点难点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导课:重新温习一首北魏民歌《敕勒歌》,共同感受草原文明带给我们的震撼。诗歌中的北魏是我国古代鲜卑族建立的政权。 鲜卑的本义是“野猪”, 在鲜卑人的观念中,他们的头人都是野猪的化身。在自然界哺乳动物中, 猪图腾崇拜,像草原狼图腾一样。野猪一样的人,勇夫也,猛士也。生性勇猛。 拓跋氏是鲜卑族的一支,生活在大兴安岭北段东麓,1980年中国考古学家在大兴安岭(鲜卑山)深处发现了嘎仙洞,阿尔泰语系的分支满洲女直语“嘎哈”,为野猪的读音,是为猪仙洞。拓跋先民祭祖的石窟,前中后三室,2000平方米,数千人容纳。内壁上有北魏皇帝祭祖的之文,即祝文。反应了鲜卑人的崖居生活习俗。鲜卑族自大兴安岭中走来,在一路追梦中原的途中,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石窟文化,就是我们今天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如果你仔细端详石窟佛像,你会发现云冈石窟佛像是粗犷的、威严的、雄健的,龙门石窟佛像是活泼的、清秀的、温和的。那么就是为什么同出鲜卑人之手,两者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选修1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认识鲜卑拓跋部的生命转折点。
活动2【讲授】解读课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 是创建新制度;中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少数民族汉化,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本课的民族融合发生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年东汉灭亡——589隋统一全国),即承上(东汉末年国家分裂、民族融合的大时代) 启下(隋的统一和唐代的繁荣)的过渡衔接 。
活动3【讲授】一、背景
一、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基础
2.民族融合趋势的出现
3.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
以上为改革的可能性。分析必要性。
活动4【活动】分析史料
分析史料:
材料一: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材料二: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请回答: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北魏怎样的社会状况?
活动5【讲授】总结背景
4、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①吏治混乱、民族歧视、鲜 卑贵族的巧取豪夺导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②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导致了中央政权与地方宗主的矛盾。5、改革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改革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的,其根本目的是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活动6【活动】二、内容
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阅读教材,小组合作探究,整理知识内容
活动7【活动】三、重点分析:迁都洛阳的原因和目的和影响
分析史料:“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此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孝文帝1、迁都方法: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
2、迁都原因、目的、影响:
分析史料:
材料一:“孝文迁洛,不止慕古人居中土,盖欲身在近地,经营江左耳,……。”
——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四
材料二:(490年)王畿(京师平城)之内,颇为少雨,关外诸方,禾稼仍茂。"
材料三:“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迁都原因、目的、影响?
活动8【讲授】四、改革的影响
经 济: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农耕经济;
文化风俗: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活动9【活动】课堂探究
【探究设计】
高考题目: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要求:史论结合,100字成文 )
活动10【讲授】课堂小结
历史感悟:黄雪寅在《追梦中原——从嘎仙洞到龙门石窟的鲜卑人》中写道:鲜卑族自大兴安岭中走来,最终融合于中华民族之中。就保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鲜卑族消亡了,但他们像落叶一样分解了自己,归为泥土,化为养分,融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