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9张PPT。第13课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诗海探珠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
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
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
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
为君起松声。佳诗品韵清幽书香
【赏析】 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但诗人用了“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就把这些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思考】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课堂互动探究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第13课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基础自主学案基础自主学案迎接在高高的道路困厄,处境艰难看到细微的预兆第二次七、名句默写
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
________,彩彻区明。
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云销雨霁落霞与孤鹜齐飞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八、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王勃(649-675),唐代诗人,字____。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_________。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子安“初唐四杰”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2.资料链接
本文后来题作《滕王阁序》,关于其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作于王勃十四岁时,另一说认为作于二十七岁时。滕王阁,贞观年间唐高祖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因他后来封为滕王,故称为滕王阁。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洪州都督阎公重加整修,并在重阳节大宴宾客于其上,时王勃赴海南省亲,路经其地,参与宴会,即席写成这篇著名的骈文。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
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中“雾”“星”的妙处是什么?这段话的好处在哪里?【提示】 “雾”“星”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了,意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这里是介绍洪州的人物。“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个成语由此而来,“龙光”句与“星分”句遥相呼应,“徐孺”与起句“豫章故郡”遥遥相接;追溯汉代历史人物为下文的时人出场作好了铺垫。写时人又先写“雄州雾列”,以写地势与上一层含义相连,并将地势与人才形成交叉,有反复渲染之意;“俊采星驰”直写时人,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具体发挥。两组句子,极写洪州人物之盛。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句中有人认为是全文的警语,试加以赏析。【提示】 此句是全文中最富有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著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王勃在此化用东汉马援云“丈夫炎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坏,确实难能可贵。3.第一段作者是如何写洪洲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提示】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写名称的沿革,兼顾历史与现实,道出历史的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由天及地,写界域的广大,可见辖境的辽阔。“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具体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写出了地势之雄伟。4.第二段描写了滕王阁的宏伟构筑及周围美丽的秋景。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怀融合在一起的?【提示】 本部分作者带着读者趋名楼,登高阁,观览楼台的壮丽、山川的`旷远、市井的繁华、舟楫的众多,以渔歌、雁声点缀,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潦水尽而寒潭清”,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人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无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5.第三、四段的写作思路是如何安排的?作者的感情有何变化?【名师点拨】 本部分写由欢乐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遥襟甫畅……光照临川之笔”,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管弦之盛,歌声之美,人才之多。“四美具,二难并”之后于诗酒歌管之中,忽发深沉的感伤。“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句,表露出作者对人生短暂和功业未就的伤感以及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即以直抒的方式吐露内心深层的孤独感。“望长安于日下”至第三段结尾,联系个人身世,以直抒的方式吐露内心深层的孤独感。其中即包含其父被贬交趾之痛,又有个人宦途失意之悲。第四段,“嗟乎”发端,转为更强烈的抒情。“时运不齐”以下十句,引用四个典故,借以自慨时光易逝,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老当益壮”之后引典,全力抒写壮志决不因老迈困顿而稍有变易,透露出乐观向上的伟大情怀。6.本文骈俪句式有何特点?
【名师点拨】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当然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细剖·深析]
[楼主]
本篇课文是王勃的名作,在很多人都为其大声叫好的同时,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篇哗众取宠的骈体文而已,没有很深的内涵。你是怎样理解的呢?[沙发]
王勃一生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怨叹,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会到的却是作者渴望用世的抱负和自强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板凳]
细品此文,感觉确实有太多的。辞藻过于华丽,像即使是脍炙人口的“落霞”二句,也不过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而且文章内容除了铺陈的赞美就是低落的哀歌,其间有不服的斗志,但也是无奈的叹息。确实有哗众取宠之嫌。[三楼]
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段,精美严整,文笔瑰丽,手法多样,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这篇文章也可以看作是王勃短暂生命最后迸发的激情与热量。一个才气凌云、文章但成则天下震动的年轻人在自己命运的颓势下的思考。变换角度写景
远近错落之美。作者笔下,诸般景物纷至沓来,依次展现,既各尽其美,又有层次的远近变化。“鹤汀凫渚”四字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六字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泽的迂回,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天浩淼的远景。笔墨由近及远地铺展开去,把远近景物编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写作素材积累上下浑成之美。“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这四句由两组镜头剪辑而成:上有层台碧瓦穿刺云霄,下有飞架的阁道丹彩欲流,借视角的俯仰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突出了危楼高耸的壮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随堂练笔
请运用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选择一个环境,写一段文字,字数200字左右。1.课内素材开发
文章以滕王阁宴集为中心,第一段从宴集盛况落笔,领起全文。第二段以铺叙的笔法写景,先写秋日总体景象,继而在移步换形中写登阁、仰瞻、俯视、远眺、环顾所见之景象,把秋日映照下的滕王阁风光写得光彩夺目。第三段以下写兴尽悲来的感怀,用大量典故表现自己流落不偶的境遇,并寄希望于未来。通篇对仗整齐而笔势流动,声韵铿锵,气势宏壮,千百年来传诵不衰。[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热爱自然”“追求”“希望”“面对挫折”等相关话题和材料作文中。2.鲜活素材速递
被誉为“音乐界诺贝尔奖”的第九届古尔德国际音乐大奖于2011年的3月31日到4月1日举行。本届评委会主席、权威媒体人保罗·郝弗及音乐大奖组委会盛邀享有国际声誉的中国音乐家、著名音乐人朱哲琴跨界担任首席评委。朱哲琴在国际音乐界,以“东方天籁”的声音和纯粹的音乐态度而著称。在多次国际性演出和国际大奖中,被世界所认知和认可。她是第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发行中文唱片(《阿姐鼓》)的中国歌手。[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爱拼才会赢”“努力的方向”“坚持”“认真和收获”“荣誉的背后”等相关话题作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