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表现、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分析其失败原因,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概括、归纳等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2.整合课程教学资源、通过材料与历史视频和图片,营造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发表看法;通过由易而难的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通过分组讨论、体验表演等方式,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培养感受历史并能独立评判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学习王安石变法,理解和认识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学习改革勇于改革、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2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总体较高。而且经过三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并掌握一定的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和兴趣,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在本课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等自主性学习。尽管如此,如何在本课历史史料多、知识容量大、理性思维强的情况下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本课的三维目标,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重点难点
(一)重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
(二)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
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实质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板书)
王安石变法前夜——“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板书)
情景设置:
投影:北宋愁眉不展的君主(带旁白的自制漫画)
愁啊愁,
愁到白了头。
社会危机何时解,
让我再无心忧……
设问:北宋皇帝愁什么?
设计意图:情景设置以学生喜爱的漫画形式呈现,有利营造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同时也自然地引入‘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局面的教学。
投影:
投影:
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
项目
宋真宗景德年间
(1004—1007)
宋仁宗庆历年间
(1041—1044)
商税
450万贯
1975万贯
酒税
428万贯
1710万贯
盐税
355万贯
715万贯
总计
1233万贯
4400万贯
投影: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四川饥民王小波、李顺聚众起义。王小波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得到贫民的拥护,起义队伍很快壮大,增加至数万人。十二月,王小波身受重伤战死,义军由其妻弟李顺为头领继续斗争。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李顺又善于收用人才,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
投影: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
问题探究:从以上一组材料中,你感觉当时北宋的统治出现了哪些问题?
教师评价学生活动,总结归纳:
1.政治积弊:分化事权、一职多官、行政效率低、人浮于事——“冗官”(板书)
2.军事积弱:重文轻武、收回兵权、扩充军队、分割军权——“冗兵”、战斗力降低(板书)
3.经济积贫:冗官冗兵虚耗大量、战款岁币雪上加霜——“冗费”、财政危机(板书)
4.阶级矛盾尖锐(板书)
总结过渡:由此可见,“三冗”问题、国家积贫积弱使北宋统治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改革势在必行。
设计意图:以一组材料引出问题情境,一方面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王安石改革背景的理解,更能认识到当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解决之道——改弦更张、革新除弊(板书)
情景设置:鲁迅说的好:“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面对社会弊病,内忧外患,王朝危机,范仲淹站出来了,而后是王安石,这位政治强人为振兴大宋朝进行了一场改天换地的变法运动。
(一)、“拗相公”
设问:为什么世人称王安石“拗相公”?王安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一位学生简要勾勒描述王安石的性格特征。
点拨:引导学生从“倔强孤傲、坚定刚毅、不屈不挠、志存高远、重经世致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百姓疾苦和朝廷命运、倡导变法”这几个方面去回答,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一些
设计意图:以课本现有的材料为依托,让学生“说”王安石,使学生对王安石这个人物性格了然于心,把人物的个性与变法的推行紧密连在一起,更能体会到改革者的精神和力量,有利后面开展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总结过渡:革新除弊需要内心和精神强大的改革者,正因为王安石的才能与“另类”,才引起了新任皇帝宋神宗的注意,得到了他的赏识和重用。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任用王安石为宰相,主持推行新法。
(二)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板书)
活动探究:王安石是怎样推行新法的?采取了哪些措施?假如你们或是当时的大官僚、或是豪强富商、或是军队中的官兵、或是中下层读书人,或是农民,对于王安石变法你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请以王安石变法为背景,合理大胆想象,设计一幕能够反映上述问题的对话。
设计意图:王安变法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模拟情境,角色扮演除了可以激励学生发挥创造力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体验表演让学生感悟历史,面对与历史人物相同的问题与处境,学生需要先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思考可能出现的多样性结局。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的动机、影响。同时也有助认识变法的困难与阻力、变法的进步与缺陷。以达到巩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教师评价学生活动,表格归纳:
◆积贫局面的改变
富国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成效
局限
农田水利法
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了
方田均税法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青苗法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救济百姓,限制高利贷,抑制兼并,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强制农民借贷;地方官吏趁机勒索,农民负担加重
免役法或募役法
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
市易法和均输法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积弱局面的改善
强兵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成效
保甲法
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
对西夏战争的胜利,收回部分失地
保马法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将兵法
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精简军队
加强军队战斗力,节省了不少军费
◆人才选拔的改变
取士之法的措施
内容和成效
改革科举制
改革选官制
改革考试内容,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用人惟才,择优录取,克服恩荫
选拔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培养了改革的中坚力量。
改革发展教育
成绩优异者可直接任官
使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设计说明:王安石变法的各项措施及影响教材有详实的介绍,学生可自主学习完成,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赘述,只需突出变法的核心内容、核心措施即可。但条理比较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制作表格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过渡:作为大政治家,王安石不是进行单一的政治改革,而是对农业、商业、军事、赋税、教育的全面改革和整顿。以期改变社会积弊,改变国家积贫积弱,实现富国强兵。那么,他的“富国强兵梦”有没有实现呢?变法的最终结果如何呢?
变法的命运——无可奈何、前功尽弃(板书)
(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1085年“元祐更化”(板书)
播放动漫《198王安石变法》部分视频
互动探究:王安石变法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为什么没能成功?请同学们互相探讨一下,小组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一方面利用网络资源,生动搞笑的影音动漫形象可以减少学生听课疲劳,同时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小组比赛促进团队协作,调动他们积极思维,参与讨论。
(说明:此时教师要调控好课堂节奏和时间安排,在学生自主思考的提下及时点拨和总结,合理则及时赞赏,不妥则善加引导。板书学生讨论成果并引导学生上升到情感价值观的高度去体会改革的曲折性、艰巨性。)
(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板书)
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⒉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执行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⒊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4.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变法不可能成功
四、七嘴八舌评变法——精神永恒,传世千古(板书)
合作探究:王安变法失败了,时人抨击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其各项新法是聚敛之术,是苛政,最终导致北宋亡国。那么你们是怎么看待王安石变法的?
点拨:鼓励学生发表所感所想,言之成理即可;教师进行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的指导;从中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实质,提高学生看问题的深度,培养历洞察力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节课的高潮。引用前人的批判性评价,先抑后扬,起到抛砖引玉之功。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多视角进行评价,答案不求惟一。使他们在思考和争论中,在思想与思想碰撞中,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享受发现性学习的快乐。教师要关注他们的思考和争论,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新知,升华认识。
五、结束语
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地进行又黯然神伤地谢幕,其富国强兵的梦想终究没有实现。但王安石兼济天下的理想与抱负、不屈与坚韧的变革思想与精神,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后所有改革家的思想与精神都具有永恒性。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崛起才有了力量和希望,人类才有了摆脱野蛮与落后的可能和方向!
设计意图:“述往事,思来者”,历史教育不仅让人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眼界和胸襟的开阔,精神境界的提高,从前人往事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选择这样的结束语,引人深思,富有哲理,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探索创新。
六、课后延伸
★如果时光能倒流,对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请帮助王安石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写一篇关于王安石变法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