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教学设计 (7)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教学设计 (7)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06 21:4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和教训
⑵积贫局面改善的表现
⑶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
⑷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⒉过程与方法
⑴提供、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材料的能力
⑵通过事先已设计好的导学案,形成小组讨论,再借用投影机等教学手段来突破本课重点
⑶运用历史比较法,理解王安石变法的成就之处
⑷运用逐步问题探究法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⒊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让学生懂得改革是充满阻力的、过程是艰难的,但要有鉴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完成
2学情分析
本校地处农村,学生基础极为薄弱.他们对教师已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对自己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材料的能力都存在疑问.通过导学案的设计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增强其自信心之外,还可以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所以在教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问题式的情景设置(导学案中已体现)、设疑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等教学法,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收获。
3重点难点
⒈重点: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改善的作用与成效以及相关的局限性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⒉难点:
王安石变法的最终命运与其历史地位之间的全面认识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 课前渲染,导入新课
播放王安石的《梅花》“剪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中国封建社会惟一不愿让人抬、不坐轿的宰相,拒奢华、拒纳妾的宰相,也是惟一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一个应该大写的儒者”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渲染气氛,激发兴趣,尽快进入正课。
此诗作于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期间,以此为界,王安石诗风大变,由于当时党争日烈、诗祸频仍,诗人普遍将豪放外发之气,内敛为含蓄深沉之致。这首诗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品格,写它的沁人心脾的“暗香”。这里写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职,十分孤独。但他仍倔强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诗正是以动人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这种思想品格和一如既往、九死未悔的深情。
活动2【讲授】二 王安石其人
学生可以自学完成“拗相公”这一目录,建立学生对王安石相对良好的第一印象。
设计思路:用郭沫若的评价与学生初步建立起的良好形象产生冲突,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悲剧?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事。
教师过渡:郭沫若为什么说王安石是个悲剧式的人物?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变法的相关情况,希望对你理解这个问题有所帮助。
活动3【讲授】三 王安石其时、其事
王安石(1021—1086)生活在北宋中期,此时的北宋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危机重重。主要表现在经济之危、军事之危和人才之危。
设计思路:
1.依据导学案布置小组活动,分组讨论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要求知道危机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利用投影机的功能展示学生的这一模块的导学案,同时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最后让学生发言归纳知识点。(时间上可能比较紧,小组的活动可以事先在上一节课完成,以便缩短时间,大概10-15分钟).学生发言后,教师结合【合作探究】中的“1、阅读材料:材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
(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来检测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进一步分析“想一想:由王安石变法得背景分析变法的目有哪些?”—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教师展示多媒体(同学边发言边展示)
(1)“导学案(二)阅读教材,提炼关键词,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设计思路:因导学案中已有对“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和内容及作用”进行相应的材料设计,所以在多媒体中就不用展示相关材料.
例如:导学案中的【合作探究】1.
(2)、材料二、三说明王安石在理财和军事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2.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6分)
【巩固练习】1.(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
2.(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 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分)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完成.而教师可以针对知识点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同时,在师生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一场改革运动或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在教师分析与引导的前提下,让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影响
1、先从具体措施分析(从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的措施分析)”以便学生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再次巩固.
3.角色体验(展示多媒体):假如你们或是当时的大官僚、或是豪强富商、或是军队中的官兵、或是中下层读书人,或是农民,对于王安石变法你们会有什么样的感想?(为下面评价埋下了好的伏笔)
教师过渡:王安石变法的这些措施可谓是十分有针对性,那么他的改革到底有没有实现他的既定目标“富国强兵”呢?他的变法结果如何?
活动4【活动】四.王安石其功过
教师展示多媒体中有关王安石失败的几张漫画,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其失败的原因:
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⒉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执行不当,引起民间不满;⒊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4.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5.
变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从而根据所学到的知识,来引导学生进行这次变法的评价,完成导学案中的“2、从宏观上给予说明:积极影响,…历史局限性:…”并得出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