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 教学设计 (5)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 教学设计 (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06 22:1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这次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到它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2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2.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
教学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会学生全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图片辅助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俄国农奴制改革
当英、法、美三国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解放战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时候,俄国发生了哪些大事?这些大事对它的历史发展又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呢?我们今天的课题是:俄国农奴制改革。
活动2【导入】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牛车拉载的俄国
[教师引导]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也波及到遥远而落后的俄国,从而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804年,俄国有1200家手工工场,到50年代末发展到2800家。30年代末,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1858年,仅莫斯科一省就有蒸汽机158架。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人数也不断增加。在1861年改革前,共有工人86万名。同时,工业中自由雇佣劳动也逐渐超过农奴劳动。自由雇佣工人在全部工人中的比例,1804年为48%,1860年上升到87%。
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随着国力的加强,俄国对外扩张领土的野心也日益强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目的小字部分,了解克里米亚战争。
[学生看书]1853年,俄国为同英法争夺巴尔干半岛而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在长达三年的战争中,尽管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拥有本土作战的优势,最终却一败涂地,被迫退出一部分侵占的土地。全俄国都为这次惨败所震惊。他们发现,英法等西欧国家在经济、军事力量上已经远远领先于俄国。而俄国自身落后的原因就在于腐朽的农奴制度。
那么,农奴制怎样阻碍了它的发展呢?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农奴制的严重阻碍表现在:
一、是农奴没有自由,使资本主义工业缺乏大量自由劳动力;
二、是在沉重的封建剥削下,农奴无力购买工业品,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
[教师过渡]物极必反,广大农奴不堪忍受地主和封建国家日益沉重的剥削,时常发动起义。再加上军事上的失败(指克里米亚战争等),俄国面临严重危机,如果听之任之,后果不堪设想。怎么办?
[学生回答]变。[教师点评]不错。但有其他办法吗?[学生回答]战争。
[教师引导]这种办法统治阶级同意吗?[学生回答]不同意。
[教师引导]对。他们唯恐天下大乱。中国有句古话说的特别好:变则通,通则久。
[板书]二、农奴制的废除
[教师过渡]19世纪中期,俄国国内阶级矛盾激烈,废除农奴制势在必行。但对于废除的方式,存在着革命和改良的两种可能。为了阻止革命的发生,1861年2月19日(公历3月3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改革法令和关于废除农奴制度的特别宣言。
[教师提问]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解决农奴制问题?我们一起看投影!
[投影显示]
为了阻止革命的发生,1861年2月19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改革法令和关于废除农奴制度的特别宣言。
主要内容有:(1)宣布农奴有人身自由,包括有权离开土地,有权拥有财产,有权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立约等活动。地主不能买卖或交换农奴,不能禁止农奴结婚,也不能干涉农奴的家庭生活。但在农奴和地主订立赎地契约之前,农奴对地主还负有“临时义务”,还须继续受地主的奴役和支配。
(2)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农奴必须先付赎金的1/5~1/4,其余由政府从国库拨款付给地主,农奴在以后49年内,每年附加利息以“赎地费”的形式偿还国家。但授予农奴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奴只有“永久使用”权。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1861年改革实际上是一次对农奴的大掠夺。农奴在改革中分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五亿多卢布,这样,获得“解放”的农奴又在“工役制”或“对分制”的形式下,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这些剥削方式都是农奴制的残余。
[教师导学]同学们,看完后可以展开讨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二是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样解决了“农奴制”问题。
[教师提问]我们如何评价俄国废除农奴制?请继续讨论。
[教师点评]其历史意义分为两个方面:进步性和局限性。
[投影显示]1861年改革,是以沙皇为首的统治者为克服农奴制危机,巩固自己的统治,而被迫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第一,19世纪中期,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一定发展,但受到农奴制的严重阻碍;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工厂中缺乏必要的劳动力、国内缺乏广阔的市场。第二,残酷的封建剥削激起广大农奴的反抗,农奴暴动接连不断,动摇了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在这样的情况下,统治者意识到,废除农奴制势在必行,而且“这件事自上而下进行比自下而上要好得多”,于是被迫实行改革。第三,改革的主要内容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农奴获得“自由”,为工厂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农奴获得份地时支付的巨额赎金,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急需的资本。因此,1861年改革加快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步伐,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
[教师讲解]“进步性”我们通过前面学习已经有了充分认识。有关“局限性”的理解,可从改革的目的、改革的实施者,去探究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思考,可以了解到:(1)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统治;(2)改革是由代表贵族地主利益的沙皇实施的;(3)改革的前提是维护地主利益。这样,改革存在局限性就不难理解了。
[板书]三、“俄国革命的镜子”
[教师导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三目知识,说一说谁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学生回答]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
[教师引导]他有哪些代表作?
[学生回答]《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
[学生回答]《战争与和平》。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概括出《战争与和平》描述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中俄国家庭道德关系的描写,艺术地再现了俄国的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活动3【练习】俄国农奴制改革
关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有下列两种观点:
观点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观点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为巩固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封建的改革。
活动4【测试】俄国农奴制改革
(09广东文综)“根据上述新法令,农奴在适当的时候将获得自由村居民的一切权利。”“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
“使用份地的民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各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它附属地作为私产。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民。”
——节选自1861年“二一九法令”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上面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1分)结合你所学分析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4分)
(2)有人说:这一事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但它却使俄国无法全面进入近代社会状态。请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4分)
活动5【作业】俄国农奴制改革
书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