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农奴制的存在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新思潮的涌动、对外战争的失败。而这些正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法令主要内容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组织管理三方面。
2.能力目标:
分析农奴制的发展情况,探究农奴制对俄国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
用;结合背景探究改革的必然性;分析内容间的相互关系;对法令内容及其实施予以全面评价。
3.情感目标:
改革也是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认识政治改革对社会前进和历史发展的重大推动促进
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世界史知识的了解还是比较浅薄,故而对这课背景做详细介绍是必要的。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俄国“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
【教学难点】
全面正确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4教学过程
展示三张图片,并分析指出:战争给俄国人带来的不都是荣耀,也曾带来深刻的危机。并由此引发了俄国重大的社会变革。克里米亚战争就是其中之一。
(一)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认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2、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永远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如果逃亡,领主有权无限期追捕……他们十分贫困,住房狭小,常常只有一间同牲口挤在一起的小屋……农奴主为谋取暴利,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农奴制发达使投入工业的资金不足……19世纪30年代,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1858年,仅莫斯科一省就有蒸汽机158架。但由于这种种原因,俄国资本主义难以发展,导致俄国大大落后于西欧各国。
3、
年代
农民起义
1801~1810年
83次
1811~1820年
124次
1821~1830年
156次
1831~1840年
143次
1841~1850年
351次
1850~1861年
591次
4、1825年五名十二月党人领袖被处死,沙俄当局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祈祷式,以示庆祝。赫尔岑后来写道:我参加了祷告式,我当时只有14岁,隐没在人丛中,就在那里,在那个被血淋淋的仪式玷污了的圣坛面前,我发誓要替那些被处死行的人报仇,要跟这个皇位、跟这个圣坛、跟这些大炮战斗到底。
引导学生归纳背景:
1、军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2、经济: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政治:
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
4思想: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方式和目的: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
方式:自上而下。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
目的:挽救统治危机,维护地主利益
(三)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及评价
1、“二一九法令”(
1861年3月3日)
(1)主要内容
①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②经济上: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
③组织上:为了管理农民还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组织——“村社”,设置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
(2)进步性和局限性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进步性:①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②促使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折点)
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农奴制的残余。
2、司法改革
颁布《司法章程》:同一原则;
评价:建立近代司法体系,法律意识增强。
3、地方自治
农村:自治局
城市:杜马
评价:促进俄国政治近代化,但未能触动沙皇专制,实权仍掌握在沙皇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