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学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13.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学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7 07:5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学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语文学习重在诵读。诵读不仅可以把握内容,还可以充分体味语言的美感,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了解骈文的特点。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骈文既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当然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研学目标】
1、了解王勃的生平与作品,理解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失意和不平及不甘沉沦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观。(难点)
2、理解和积累掌握“故、尽、即、胜、幸、且、”等多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背诵第二段。(重点)
3、了解骈文的特点,初步感受骈体文的文采和音韵之美。
【自主研学案】
一、十八岁,是花开的季节,是成年的宣言。十八岁,有多少美妙的情感值得抒发,有多少美好的往事值得回味,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王勃十八岁的世界——唐代诗人王勃

礼(来源:2012年10月30日
《羊城晚报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
唐代诗人王勃出身名门望族,家庭条件十分优越。不过,他并不像其他纨绔子弟那样,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王勃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六岁即能吟诗作文。
十四岁那年,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经南昌,正好碰到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宴请宾客。席间,阎伯屿假意请大家为这次盛会作序。但大家都清楚,阎伯屿主要是为了炫耀其女婿的才华,早就准备好了一篇序,于是,纷纷推辞,皆言不敢。而王勃初来乍到,不明就里,当纸笔递到他手上时,他毫不犹豫答应下来。对此,阎伯屿很不高兴,立刻转入帐后,心想一个毛头小子,真不知道天高地厚,看他能做出什么样的文章来!不一会儿,有下人来报,王勃的首句为:“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伯屿听后,不屑地说:“老生常谈,毫无新意。”接着,下人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伯屿听后沉默不语。最后,当阎伯屿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再也坐不住了,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好句!好句!此人真乃奇才也。”当王勃做完全文,满座哗然,目瞪口呆,所有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若非亲眼所见,没人敢相信后来成为传世之作的《滕王阁序》竟出自一个十四岁的少年之手。
到十八岁时,王勃俨然已是文化界的明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其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关于“序”。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关于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唐与“古文”相对称为“骈文”。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亦称“四六文”。
特点:①讲求对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②平仄相对,音律和谐。③多用典故,讲究藻饰。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但运用得当,内容丰富,也能增强文章艺术性。
3、关于典故。典故指典制和掌故,一般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三、通读全文,给下列生僻字注音:
翼yì轸zhěn 襟jīn 瓯ōu  隍huáng 
棨qí戟jǐ
 
懿yì
襜chàn
潦lǎo
俨yán

cān
 騑fēi 鹤汀tīng
凫fú渚zh
川泽纡yū
闼tà
甍méng
舸gě
 
舳zhú
孤鹜wù
  
蠡lǐ
 遄chuán
 
睢suí
睇dì

miǎn  
阍hūn
 舛chuǎn
赊shē
 
悫què
 
簪zàn
笏hù
 
叨tāo
樽zūn
迥ji ng
胜筵yán
南溟míng
四、根据课文注释或译文,写出本课出现的21个成语的意思。
1.【物华天宝】华:精华。宝:宝贝。原指万物的光华,天上的宝气。形容各种珍贵的物品。
2.【人杰地灵】人杰:杰出的人。灵:特别好。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人而著名。即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便成为名胜之地,或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3.【胜友如云】胜:指才智出众。才智出众的朋友们云集一处。
4.【高朋满座】高:高贵,高尚。座:座位。满座尽是高贵的宾朋。
5.【腾蛟起凤】腾:腾越。起:起舞。象蛟龙腾越,凤凰起舞。比喻文辞奇巧优美,才华横溢。
6.【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具。鼎食:吃饭时,排列好几个鼎盛食物。吃饭时,奏乐列鼎。形容贵族和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最早见于《史记》。
7.【云销雨霁】云消雨散。指满天的云雨顿时消散,形容已经逝去的一切都不会再回来了。
8.【响遏行云】遏:阻止。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9.【天高地迥】迥:遥远。形容天地之间广阔无边。
10.【兴尽悲来】高兴的劲儿过去了,使人悲苦的事又来了。
11.【萍水相逢】萍:在水面上浮生的一种蕨类植物,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浮萍在水里偶然相遇。比喻从来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12.【冯唐易老】比喻仕宦不得志。出处是《史记·冯唐列传》。
13.【老当益壮】当:应当。益:更加。原指年纪老而志气应当更壮。出处是《后汉书·马援传》。
14.【穷且益坚】也作“穷当益坚”。穷:不得志。益:更加。处境困难而意志应当更加坚定。
15.【涸辙之鲋】涸:水干,枯竭。辙:车辙。鲋:鲫鱼。干枯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援的人。出处是《庄子·外物》。
1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上。桑榆:西方;日落时,余光落在桑树和榆树之间;指晚上。早上有所失,晚上则有所得。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出处是《后汉书·冯异传》。
17.【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自称。或对一般读书人的雅称。
18.【投笔从戎】投:扔掉,放弃。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从戎:参军。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出处是《后汉书·班超传》。
19.【高山流水】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形容乐曲的高雅精妙。出处是《列子·汤问》。
20.【盛筵难再】盛:盛大。筵:筵席。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
21.【陆海潘江】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五、朗读指导:
四字句读法: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读法
: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回
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声断/衡阳之浦
七字句读法:襟三江/而带五湖
潦水尽/而寒潭清
龙光/射牛斗之墟
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

【合作探究案】
学习第一段:
一、根据第一段的译文,通读第一段,了解第一段的大意。
汉代的豫章旧郡,现在称洪都府,它处在翼、轸二星的区域,地形上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这里)物有光华,天有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之间。人有英杰,地有灵秀,徐孺子在太守陈蕃家下榻。雄伟的洪州城象雾一样涌起,俊美的人才,象繁星一样的飞驰。城池座落在荆楚和华夏交接的地方,(宴会上)客人和主人都是东南一带的俊杰。声望崇高的都督阎公,打着仪仗远道而来;德行美好的宇文新州刺史,驾着车马也在此暂时驻扎。(正好赶上)十日一休的假日,才华出众的朋友多得如云;迎接千里而来的客人,尊重的朋友坐满宴席。辞采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舞,那是文词宗主孟学士;紫电和清霜这样的宝剑,出自王将军的武库里。家父做(交趾)县令,我(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我)一个后生晚辈知道什么,(却有幸)亲自遇到了这样盛大的宴会。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襟三江而带五湖:
名词活用为意动词,“以……衣襟”,“以……为衣带”
控蛮荆而引瓯越:
连接
徐孺下陈蕃之榻
名词活用为使动词词,“使……放下”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名词活用作状语,“象雾一样(涌起)”,“象流星一样(飞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
名词用作动词,“占据,地处”
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
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俊杰”
胜友如云
才华出众的友人
家君作宰,
县令
路出名区;
经过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亲自(遇到这样)盛大(的宴会)
三、翻译下列句子,并划出得分点。
(1)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译文:
(2)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译文:
(3)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译文:
四、文本探究:
1、第一部分有几个典故?
典故: 1.豫章故郡(见注释)。2.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3.控蛮荆(见注释)。
2、请按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
历史之久: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地域之广: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地势之美: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雄州雾列,台隍枕夷夏之交。
人物之盛: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俊采星驰,宾主尽东南之美。
参加宴会的人物:都督阎公、宇文新州、孟学士、王将军
3、小结:第一段紧扣“洪府”,赞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物产珍异、人才杰出,描绘了一幅山川秀美与天上星光遥相辉映的景象,视野开阔,气势宏伟。
学习第二、三段:
一、根据二、三段译文,疏通文意。
时间是九月,季节为深秋。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看到他当年修建的宫殿。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云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从高处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桂树与木兰建成的宫殿,随着冈峦高低起伏的态势。打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房屋排满地面,都是鸣钟列鼎而食的人家;船只布满渡口,都装饰着青雀黄龙的头形。云消雨散,阳光普照,天空明朗。傍晚的云霞与单个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
登高远望,胸怀顿时舒畅,飘逸的兴致油然而生。排箫发出清脆的声音,引来阵阵清风;纤细的歌声仿佛凝住不散,阻止了白云的飘动。(今日的宴会)很像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在座的诗人文士)狂饮的气概压过了陶渊明;又有邺水的曹植咏荷花那样的才气,文采可以直射南朝诗人谢灵运。良辰、美景、尝心、乐事,四美都有,贤主、嘉宾,难得却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闲暇的日子里尽情欢乐。天高地远,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兴致已尽,悲随之而来,认识
到事物的兴衰成败有定数。远望长安在夕阳下,遥看吴越在云海间。地势偏远,南海深不可测;天柱高耸,北极星远远悬挂。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悲悯那迷路的人呢?(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思念皇宫却看不见,等待在宣室召见又是何年?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句中语气词,不译。时、序:合用。
2、烟光凝而暮山紫
紫: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呈现出紫色”
3、俨骖騑于上路
俨:通“严”。上,高高的
4、上出重霄
上:向上
名作状
5、下临无地。
下:向下
名作状
6、穷岛屿之萦回。穷: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极尽”
7、即冈峦之体势。即:顺着,依着。体势:态势,形势。
8、披绣闼,俯雕甍。披:打开。俯:俯瞰。
9、山原旷其盈视。
旷:空阔,辽阔。盈视:充满视野
10、川泽纡其骇瞩。纡:纡回曲折。骇:使动用法,“使人惊骇”。
11、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迷津:古今异义,古:塞满渡口。今:迷失道路,
轴:通“舳”。
1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彻:通贯。
13、响穷彭蠡之滨。响:声音(回声)。穷:穷尽。
14、遥襟甫畅。甫:立即。
15、目吴会于云间[31]。目:名词用作动词,“遥望”。
16、谁悲失路之人。悲:为动词。“为……悲伤”
三、请找出二、三段提到的典故,弄明白它们的含义。
参考: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四、文本探究: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两个短句,点明了时令,领起下面对秋景的描绘;“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句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已开始转入正题。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两个四六句,“四字”托出叙述主体,“六字”作描绘、渲染,意在指出阁在山水形胜之地;
接下来用三字句,加快节奏。“披绣闼”,是由外至里;“俯雕甍”是由上视下。仅用六个字,就极简练概括地写出登阁的情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两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
“闾阎扑地”“舸舰弥津”两个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渲染出一片富庶祥和气象。“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又变而为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绘出雨后天晴的景色,由此引发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渔舟唱晚”,写生活之乐;“雁阵惊寒”,写候鸟之歌。社会与自然各具情趣,又融为一体。
2、第二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先翻译,后描绘,再分析写作手法。
参考: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秋景图
1)、对仗工整,几近“工对”;
2)、一动一静,以动衬静。
画面和谐,美不胜收;3)、点线面结合,写景极富层次
4、请在第三段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一个词语。
参考:兴尽悲来
5、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写“兴”事写了哪些方面?参考示例:
兴:州城形胜、宾主之美、
山川之美、登楼之喜
6、正是在兴致高昂,情绪激动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由喜悦渐生悲慨,作者用了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生之“悲”?
参考示例:“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体悟天地之大,宇宙无穷,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时;“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玄想宇宙广袤,衬托人生渺小,引发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直抒胸臆,坦言心怀,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小结:作者纵笔驰骋,抒写个人怀才不遇、仕途失意之悲,让人心有戚戚焉。
学习第四、五段:
一、根据四、五段译文,疏通文意。
唉,命运不顺畅,路途多艰险。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把贾谊贬到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让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能够依赖的是君子察觉事物细微的先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社会人事的规律。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气爽;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旋风还是能够达到;少年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羁,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个书生。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虽然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胸怀,也仰慕宗悫“乘风破浪”的志愿。(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之外去早晚侍奉父亲。不敢说是谢玄那样的人才,(却)结识了诸位名家。过些天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一定要像孔鲤那样趋庭有礼,对答如流;今天举袖作揖谒见阎公,很高兴登上了龙门。司马相如倘若没有遇上杨得意,只好拍着他的赋而叹息;我今天遇上了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奏一曲高山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唉!名胜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逢。兰亭的聚会已经没了,金谷园也成为废墟。离别时写几句话作纪念,有幸接受厚恩参加这次宴会;登高作赋,这只有指望在座诸公了。我只是冒昧地尽我微薄的心意,恭敬地写下这篇小序,(我的)一首四韵小诗也已写成。请各位像潘岳,陆机那样,展现如江如海的文才吧。
二、根据课文注释,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舛:不顺利。
2、屈贾谊于长沙。屈:使动用法,“
使……委屈

3、窜梁鸿于海曲。窜:使动用法,“使……逃匿”。
4、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细微的征兆。
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穷:
处境艰难。青去:
凌云壮志

6、等终军之弱冠。等:相等,相仿。
7、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不常:不能常存。再:第二次。
8、敢竭鄙怀,恭疏短引;鄙:鄙陋,谦词。疏:名词用作动词,“写作”。
三、这两段用了17个典故,请找出来,理解它们的含义。
参考: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东隅已逝,桑榆非晚。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请洒潘江,各倾陆海。
四、名句赏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几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参考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王勃在此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要对自己的理想总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
五、在第三段中,作者“兴尽悲来”,就文章来看,作者的情感就此悲伤消沉,一蹶不振了吗?从第四段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里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
参考:
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句,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古已有之,今又何伤?)。
老当益壮四句,勉励自己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表现了崇高的人生观
贪泉、涸辙句,表明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北海、东隅、桑榆句,表现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孟尝、阮籍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班超、宗悫句,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这里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化用典故)
小结:作者以古比今,借古写怀,以真挚的情感和浓郁的诗意,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用典于一炉,表现了自己仕途失意的困顿与悲伤,却又不失远大的抱负,崇高的志向,乐观的情怀,具有人生的使命感。
美文品读: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脆脆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五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曰曰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枫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的滕王,一再遭遣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曰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他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的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都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年,终有了其颠峰之作。滕王阁不过显其颠峰昂然之势的一种凭藉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起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的飞,托起无限秋水长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阑干,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问及此事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彳亍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曰》、《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尺瞻”。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踞的门。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三年,终究不敌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惫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惶?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直观。——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曲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曰子里,也许模拟了曰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鱼儿也惆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篇章解读】
  《流泪的滕王阁》犹若一首哀伤的挽歌,悼念着王勃诗意的灵魂,吟唱着阁子的感伤与忧郁。通篇的描写,细腻而清丽,优美的语言,具有诗的韵律,使文章透着一种空灵,还有一份清高,一份落寞,一份对故人的赞叹和惋惜。文章的字里行间隐着浅浅的悲哀,那是对一个中国文学巨匠怀才不遇的哀叹:“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多么经典的哲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