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06 22:1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失败的原因及意义。通过对戊戌变法的科学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展台教学,通过自主性和合作性学习,组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注重纵向知识的归纳比较,培养学生掌握梳理知识线索的学习方法。
在此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通过对戊戌变法经过的学习,了解维新志士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不懈努力,体会其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通过对戊戌变法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了解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
2学情分析
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展开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已失败。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的历史,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
3重点难点
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基本内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对近代化的影响
4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课前汇报
学生:
小演讲:日本明治维新
设计意图:利用小演讲的方式复习日本明治维新的有关知识,同时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2【导入】定向导学
教师: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大势所趋。面对世界之潮流,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对比中国之困窘,政治专制、经济落后、思想禁锢。总有那么一些怀揣救国梦想,试图力挽狂澜,解救中国于水火中的人,他们发起了什么运动,他们的救国梦成功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词让学生理解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是时代发展的潮流,落后的中国要想走向近代化必须要变革,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活动3【活动】自主学习
学生:
学生阅读教材填写导学案
展示交流:学生按照导学案填写情况汇报学习成果,师生共同完善知识脉络。
教师:
观察学生学习情况,指导方法、点拨难点。重点归纳戊戌变法的背景,分析百日维新的作用和局限,从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不利的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评价戊戌变法。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整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学习带来的喜悦。通过教师精讲点拨,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指导学生的学习。
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通过对戊戌变法经过的学习,了解维新志士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做的不懈努力,体会其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通过对戊戌变法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了解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
活动4【活动】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败绩,证明了自强运动有不足之处。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官员意识到这场运动的局限性,认为必须扩大现代化的纲领,把政治改革也包括进去。自信的思想家康有为和他著名的弟子梁启超,鼓动皇帝遵循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的方式,实行维新变法。然而,即使在后期阶段,维新分子也并不倡导完全西化,而只是鼓吹建立一种融中西诸因素于一体的混合政体。康有为改革方案的结果,是1898年的“百日雏新”,但却突然地以失败而告终。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一一陈恭禄((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康有为和梁启超主张建立的“混合政体”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认识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你认为影响变法成败的因素有哪些?
(1)君主立宪制。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经历了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由初期模仿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后来逐渐领悟到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等;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
(2)维新派自身局限;依靠力量;顽固派抵制;社会力量的支持。
因素: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改革的领导集团是否拥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改革的策略是否得当并且实施到位;改革是否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选出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小组间相互交流成果。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探究问题,突破本课难点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体会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对救国之路上下求索的艰辛历程,深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教师精讲点拨使学生明确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不断深入的过程。
活动5【活动】答疑解惑
教师:根据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惑,解决学生学习的差异性问题
活动6【活动】小结升华
在学生谈学习体会后教师进行总结。
教师总结: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关头,新兴的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运动颁布了一系列有利发展资本主义、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和社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最终导致失败,中国又一次丧失了民族振兴的机会。但中国的近代化并未终止,如后来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设计意图:
加深印象,提取主要知识点,形成整体认识。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在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处于近代化早期阶段,戊戌变法是继之而起,更臻完善的第二阶段
活动7【练习】有效训练
【有效训练】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是19世纪中日两国应对各自民族危机,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面对世界性的现代化潮流和民族危亡而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地现代化变革尝试。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拉开了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
——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治维新“欧化”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哪些“现代化变革尝试”。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活动8【作业】布置作业
小演讲:
戊戌变法
活动9【讲授】板书设计
第15课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政治原因
2、经济基础
3、阶级基础
4、思想基础
二、戊戌变法的经过
1、序幕:“公车上书”
2、发展—建组织创报刊
3、高潮阶段——百日维新
三、百日维新的内容
四、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五、评价戊戌变法
1、进步性
2、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