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内容有一定的熟悉度,在必修中都已学过。然而在选修分册中再来学习它,应使学生提高一个层次去理解,以探究这场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4.1.2学时重点
戊戌变法的背景;
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4.1.3学时难点
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展示散文《日落紫禁城》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
却也带点犹豫······
“杀!!”······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
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
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学生思考:该散文主要描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历史情感?
为什么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师生一起回顾19世纪发生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历史大事,学生得出结论: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是当时的历史潮流。
活动2【讲授】一、历史背景
1、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19世纪的中国”处境如何?展示图片,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当时的困窘,得出结论。
2、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多事”是指?结果?学生结合图片,得出结论。
3、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
活动3【活动】探究一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
时间
企业数
资金额(万元)
1863—1894
119
680
1895—1898
74
1432
材料二
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其中80%属于轻工业。
材料三:
“状元实业家”张謇:1894年他41岁,中头名状元,但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
“甲午状元”做出一个惊世之举:下海经商。“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
思考: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发展状况?
活动4【活动】探究二
材料一:1895年,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的总和。
材料二:
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到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三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材料四
天津武举李福明……开设一家机器面粉厂,……北京的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便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心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革去他的武举,“交邢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停业。
思考:民族工业发展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具有这些特点?
活动5【活动】探究
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活动6【活动】角色扮演
“几个读书人”是指哪些人?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他们提出了哪些主张?有何特点?
活动7【练习】点击思维一
结合所学和以下材料回答:康有为为什么要借用孔子的名义来宣传西方的政治学说?
据此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利和弊。
材料一:康有为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而他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
——
百度百科
材料二: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材料三:变法诏书颁布后,各省官员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均敷衍塞责、并不实行。
——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
活动8【练习】点击思维二
康、梁维新思想究竟是什么?请结合所学概括其主要共同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活动9【活动】讨论
学生概括维新派属于下面哪一类人?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
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活动10【活动】小结
学生总结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系统把握。
活动11【作业】延伸探究
一部英文著作的中译本有一句话误译为:“康熙帝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经核对,原文为:“Emper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heng
Kuang
Ying。”问题出在Kuang
Hsu帝是谁。
请回答:(1)请写出Kuang
Hsu帝的正确译名,并说明理由。
(2)这部研究中国近现代化的专著,为什么会谈到郑观应?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1、公车上书
2、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4.2.2学时重点
4.2.3学时难点
如何理解变法的局限性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二、戊戌变法的经过
拿破仑关于中国有一句名言:“中国是头睡狮,就让它永远睡下去吧!”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确实像一头睡狮,但鸦片战争的炮火使这头睡狮逐渐醒来,而甲午中日战争导致更多的中国人醒来了。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积极思考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寻求新的救亡图存的方法和道路。维新变法主张迅速传播。
活动2【讲授】经过
1、兴起:公车上书
播放视频,加深对“公车上书”的认识,结合材料,分析其内容及影响。
2.发展:组织宣传
学生结合图片,分析维新派的准备活动有哪些?
A办报立会,宣传变法思想
B著书立说,寻找变法依据
C论战权贵,减少变法阻力
D持续上书,争取皇帝支持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维新派组建救国会,维新浪潮激荡全国,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3、高潮:百日维新
(1)内容:
(2)作用:
(3)局限:
(4)意义
活动3【活动】探究
探讨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感同身受”——结合变法前的情况、变法后的情况尤其是变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具体影响来分析。
A、假如你是农民,你的生活有变化吗?为什么?
B、假如你是守旧官僚,你生活有什么变化 满意吗?
C、假如你是民族资产阶级,你能从改革中能够得到哪些有利条件 现在总该满意了吧?
D、假如你是光绪帝,你对自己的变法满意吗 为什么?
4.3
第三学时
4.3.1教学目标
4.3.2学时重点
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和其历史意义
4.3.3学时难点
探究戊戌变法的失败和中国近代化道路曲折的关系
4.3.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戊戌变法的失败
今天的北京菜市口是繁荣祥和的,而1898年9月28日的北京菜市口却记载了一段悲痛的历史。囚车押来了六位志士,在监斩官草草宣布了朝廷的判决后,刽子手操起屠刀……顿时,鲜血染红了他们脚下那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他们生命的终结宣告了戊戌变法悲壮失败。也向人们警示: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道路是多么的坎坷,多么的曲折!
活动2【讲授】失败原因及影响
学生结合教师展示的图片,简述戊戌政变的史实: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训政,继而大肆搜捕维新派。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他新政措施全部被取消。“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探究变法失败的原因。
学生相互讨论并回答:
①主观:依靠无权的皇帝;脱离群众基础;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帝国主义
②客观:a、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
b、袁世凯出卖。
③根本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④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四)、历史评价
展示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加以分析,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1、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政治:一场及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经济:有利于资本主义_的发展。
5、文化: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6、习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
活动3【活动】探究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材料四
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有人认为:“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戊戌变法具有特别意义,为此后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奠定了基础,其功不可没。”
请回答:
⑴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⑵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⑶你是否同意材料四这一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活动4【活动】课堂小结
这次变法时日虽短,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
活动5【作业】作业
课后探究: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