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后赤壁赋 课件 (1)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后赤壁赋 课件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7 08:0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14 后赤壁赋
苏 轼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①人初静。谁见幽人②独往来,飘渺③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①漏:古代盛水滴漏计时之器。漏断,漏壶水滴尽了,指时已深夜。②幽人:幽居之人,苏轼自谓。③飘渺:即缥缈隐约的样子。④省:明白。赏析: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规律,熟练准确翻译全文。
2.根据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3.了解赋的特点,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基础梳理1.题目解说
(1)本文是元丰五年十月,苏轼再游赤壁时所作。为与第一次游赤壁所作《赤壁赋》区别,命名为《后赤壁赋》。赋,古代一种文体样式。赤壁,位于黄冈市城西门外,又名赤鼻矶,断岩临江,突出下垂,色呈赭赤,形如悬鼻,故而得名。
(2)赋,形成于战国末期,从诗文中脱颖而出,又兼有诗文的文体特点。赋体善于以铺叙排比的方式对景物、事件、人物进行大篇幅的描写,铺张扬厉,汪洋恣肆。在中国古代众多文体中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魅力。唐宋散文家开始对赋进行创造性的革新,将散文的平易畅达引入赋的写作,写成了骈散结合、自由挥洒的文赋。欧阳修、苏轼等人在革新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走近作者
苏轼的散文,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大家的散文媲美。苏轼散文,首先在其政治论文中大露峥嵘。在《策略》《策别》《策断》等篇章里,作者满怀儒家的政治理想,凭借大量的历史事实加以周密的论证,字里行间颇有贾谊、陆贽的气势、神韵。文脉晓畅,文采飞扬,所受《战国策》的影响,明显可见。苏轼的历史论文,如《平王论》《留侯论》等,是其政治论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借描画、评述历史人物、事件、典故,阐释政治见解。这些文章尽管在内容上无什么特别可取的地方,但写法上善于随机生发,仍有不少可借鉴之处。3.写作背景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往往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他少年时就爱好庄子的文章,后来又喜和僧人来往。在生活上他认为“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要求以安然的态度应物,“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问养生》),更多地表现了佛、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态度。然而他从儒家出发的比较现实的生活态度,又使他对佛家的懒散和老庄的放逸有所警惕;因此他一生在政治上虽屡受挫折,在文艺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这是他和前代得罪远谪的士大夫如韩愈、柳宗元等表现不同的地方。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年)的秋、冬,两次游黄州赤鼻矶,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本文即为冬游之作。4.基础字词
(1)字音识记
坂(bǎn)    肴(yáo)    鲈(lú)
巉岩(chán) 虬龙(qiú) 栖鹘(hú)
缟衣(ɡǎo) 戛然(jiá) 翩跹(piān xiān)
俛(fǔ) 惊寤(wù)
(2)通假字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反”通“返”,返回)(3)古今异义
曾日月之几何(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古义:“反”通“返”,返回;今义: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
(4)词类活用
履巉岩,披蒙茸(踏,名词用作动词)
掠予舟而西也(向西去,方位名词名词用作动词)
5.特殊句式
步自雪堂(状语后置)
复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人生感悟

处逆境
能超脱
超尘绝世1.结构图解后赤壁赋2.主旨感悟
这篇赋是苏轼在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所作。前赋着重写水,后赋着重写山;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在境界上,前赋安谧幽静,在消极中又有一种开阔旷达的胸怀。后赋惊险恐怖、迷离恍惚,特别是通过道士化鹤的幻觉给文章笼罩上了一层缥缈的气氛,反映出作者消极处世的人生态度。3.句段剖析
(1)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剖析:白描式的写景语言,质朴清新,语淡而意丰。寥寥十六字,便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环境之清空,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2)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剖析:“履”“披”“踞”“登”“攀”“俯”这一连串动词写出我欲一览秋夜赤壁全景的迫不及待的冲动感和兴奋劲儿,表现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率真与执著。写登山以六字句开头,间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节奏呈“缓—急—缓”的变化。节奏由急而缓,暗示着登顶行为已结束,也预示着诗人情感的进一步变化。“二客不能从”反衬我特立独行的姿态,油然而生一种自负、自豪感。4.写作特点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三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身处困境而又能超脱的人生感悟。(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音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既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仗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美。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本文对山水木石的描绘异常逼真,形象优美,足见作者超凡的文字功力。鹤化道士的情节,无疑是神来之笔,使文章在清空之外更添几分神秘色彩。5.探究拓展
《后赤壁赋》的结尾描写了孤鹤,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结尾借此含蓄地传达出他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请举例说明我国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提示:(1)雁:是一种候鸟,它要随季节迁徙,它又是古人传递消息的一种方式,于是就象征着孤独、思亲、音信、消息等意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2)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积累应用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坂:山坡
B.顾而乐之 顾:回头
C.攀栖鹘之危巢 危巢:十分危险的鸟窝
D.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悄然:暗自地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待子不时之须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
③放乎中流  ④相与枕藉乎舟中
A.①②同,③④不同   B.①②同,③④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D祝您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