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与事件,了解维新变法是面临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急形势下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政治改革,掌握其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从历史资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课堂问题的讨论,理解维新变法是面临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急形势下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政治改革。
(3)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康有为等维新思想和活动的教学,认识到康有为等人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学习,要求维新变法,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的人生价值。通过谭嗣同及“戊戌六君子”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事迹,认识到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流血牺牲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不断追求真理的优秀品德。
2重点难点
三、教学重点
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及变法过程、变法结果的分析,使学生看到戊戌变法是国民为了自强而进行的改革和采取的促进国家富强的探索,虽败犹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百日维新将戊戌变法运动推向高潮,掌握103天的具体措施是准确评价戊戌变法的前提与基础
四、教学难点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戊戌变法的评价。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不是直接移植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而是借发挥孔子的政治思想,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道理。学生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评价戊戌变法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归纳能力。学生难以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把握。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展示19世纪中叶世界形势图(局部),指出工业文明冲击下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大势所趋。面对世界之潮流,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对比中国之困窘,政治专制、经济落后、思想禁锢。总有那么一些怀揣救国梦想,试图力挽狂澜,解救中国于水火中的人,他们发起了什么运动,他们的救国梦成功了吗
活动2【讲授】过程
一、甲午的震撼(戊戌变法的背景)
1、社会根源——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加深
表现:1、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2、政治上: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让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深刻体会民族危机的步步加深)
师: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结合必修一第15课掌握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马关条约》危害、甲午战争的影响),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
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结合必修2第11、12课掌握民族工业发展历程)
(让学生回顾经济发展史的相关知识点)
师:在经济发展史当中,我们学习了解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六七十年代产生,90年代末20世纪初初步发展,一战前后是黄金时期,一战后没落。因此,在戊戌变法的时候恰好是我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初步发展,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及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结合必修三第21课掌握其代表人物、主张、评价)
(这部分为识记,因此我的设计为简单提问,让学生准备回答问题代表人物、主张、评价)
提示: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知识分子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潮,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戊戌变法前影响最大的一位维新人士,是中国主张君主立宪的第一人,提出著名的“商战”观点)等。他们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他们的维新宣传为康、梁的维新思想作了思想理论的准备。但是早起维新没有形成系统理论,也没有付诸于实践。但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挺身而出,四处奔走,呼吁通过变法来谋求国家的富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联合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二、理论到政治实践的转变
维新思想——公车上书(1895)——政治实践
师在黑板上板书如上关系图,让学生先阅读课本了解什么事“公车上书”还有“公车上书”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学生阅读片刻)
创设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假如你就是当时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你会在上面签下你的名字吗?但清政府有“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签了名会有杀头的危险的,你还敢吗?为什么?让学生在讨论与辩论的中理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珍惜生命的生命价值意义。
提示: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维新运动从理论走向实践,也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幕)
1、起因:日本逼签《马关条约》
2、内容:迁都、练兵、拒和、变法
3、性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举人”)第一次以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爱国政治行动
4、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社会影响极大。
表达了资产阶级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群体力量,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过渡:到此为止,维新思想已经上升到政治实践了,这些维新派人士为了使变法变成现实,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更加积极广泛的传播维新思想,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维新派宣传新思想的方式。
三、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1.方式
①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
②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
③创办学堂: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④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2.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的作用;制造了舆论和组织了力量。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四、高潮:“百日维新”
1、原因:
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
②各种力量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
2、准备:1898年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3、时间: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农历戊戌年)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思考所列出的改革内容属于那方面的变法,同时归纳出各项变法改革的意义。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又使学生对百日维新变法形成较为整体的认识,为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
内容
作用
局限
政治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
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
增强国防力量
五、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学生自主阅读片刻)
1.直接原因:谭嗣同夜访袁世凯伊藤博文访华
2.过程:1898年9月21日
①慈禧太后“临朝听政”,取消新政
②囚禁光绪帝于瀛台
③屠杀“戊戌六君子”
过渡:了解完《戊戌变法》的起因、过程、以及结果后发挥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相互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变法失败的原因、历史意义、性质等。
六、失败的原因
(1)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旧势力力量雄厚
(2)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
充分(根本原因)。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
软弱无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①缺乏坚持的组织领导
②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皇帝
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④变法企图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
⑤另外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
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七、历史意义
1.以救亡图存为目标,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2.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时代潮流
3.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
4.促进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
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八、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戊戌变法运动开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标志着想西方学习由“器物”阶段发展到“制度”阶段,是近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九、板书设计
一、甲午的震撼(戊戌变法的背景)
1、社会根源——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
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二、理论到政治实践的转变
维新思想——公车上书(1895)——政治实践
三、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1.方式
①创办报纸②组织学会③创办学堂④上书请愿
2.影响
四、高潮:“百日维新”
1原因
2.准备
3.时间
4.内容
五、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六、失败的原因
七、历史意义
十、作业布置:
课时提能演练相关练习以及开放性作业:同桌之间相互述说历史——戊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