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知识建立在初中以及高一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于概念之间的特征与区别未能形成理性掌握阶段,例如民智未开与康有为等坚持改良思想的原因。
2.文科班基本上以女生占多数,而且本校学生的特征,学生习惯性等待现成答案心理的被动状态。
3.作为农村完中校,理化生会考的冲击,课前预习时间以及课后历史概念理解与训练时间的缺乏。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过程
2.1.2学时重点
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
康有为“托古改制”思想
梁启超“从兴民权到新民“思想
2.1.3学时难点
2.1.4教学活动
活动1【练习】
导入(借助选修2第15课)根据教材比较康、梁、严的思想,你能发现什么相似之处吗?说明了什么?相似:都宣扬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
在现实政治中都主张温和的改良主义(君主立宪)。
维新派不主张废除君主制,而是在保留君权前提下给予人民一定的参政权利,其理由是“民智未开”。
说明:1、他们对国情的深刻了解
2、对封建统治者还抱有幻想(妥协性、软弱性)
根据教材,2分钟整理严复的主要观点
严复:(系统介绍西学第一人)
(1)翻译西学著作
《天演论》
赫胥黎
生物进化论
《原富》
亚当·斯密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法意》
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政治理论
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说
自由
——
目的、价值——
体
民主
——
手段、保障——
用
(2)温和的现实政治主张,主张教育“开启民智”
三:根据教材,概括“面对民智未开,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解决方案”
B、康有为:
回忆: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将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借孔子的权威宣扬维新变法思想,相关著作有《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1)认为儒家思想中包含民主、自由、平等精神
问:儒家思想真的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不谋而合吗?
问:康有为为什么要用传统文化来包装西学呢?说明了什么?
(2)用进化论观点重新解释三世说,为变法辩护
据乱世——君主专制时代
升平世——君主立宪制时代
太平世——民主共和时代
(3)坚持渐进改革、主张君主立宪
C、梁启超:
(1)强调兴民权
(2)重视国民素质、提出“新民”思想
“新民”必须具备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四要素。
新民意义:是提高国民素质,走向民主政治的第一步。
四:民智未开是否正确,为什么?转入戊戌变法的政治、经济背景
2.2
第二学时
2.2.1教学目标
戊戌变法的过程
2.2.2学时重点
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
2.2.3学时难点
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
2.2.4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百日维新
一;利用实物投影仪,作业检查:前面已学六个改革与戊戌变法的比较,分析每一场改革的特殊性
二:回忆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2、统治危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剧。
3、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5、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形成
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三:过程分析
宣传维新思潮—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开始的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失败
(3)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内容
作用
局限
.1政治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追问:光绪帝是否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什么?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
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
增强国防力量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4)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失败的标志: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失败的原因:
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根本原因)
②反动势力强大;③维新派缺乏领导核心,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④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⑤对帝国主义的幻想。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
社会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
(2)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
倒幕派实力强大,掌握政权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具体措施
大刀阔斧推行,全面有效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
国际环境
(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
(2)列强集中侵略中国,中国等亚洲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和削弱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
(1)帝国主义时期;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行资本输出。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2.3
第三学时
2.3.1教学目标
2.3.2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评价戊戌变法
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1)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运动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其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