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大同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9 21:3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一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黑
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姑且把诗人所要说的思想和情调叫做意境,把他所说出来的叫做语言。这两种成
分本是密切相关的,不能分剖。不过为说话便利起见,我们不妨把它们分开来说。诗的难
懂在语言亦在意境。中国人向有“言近旨远”的说法。在言近旨远时,语言的易懂不能保
障意境的易懂,陶渊明的诗可以为例。但是“旨远”有时可以“言近”,亦有时不可以“言
近”。意境难,语言也往往因之而难,李贺和李商隐比元稹、白居易难懂,是同时在意境和
语言两方面见出的。
语言可分义的组织和音的组织两点来说。前者属于文法,后者属于音韵学。义的组织
大半取决于文法的惯例。这在每国语言里都根深蒂围,如何想,如何说,如何写,都因习
惯成为自然。诗人在大体上都得接受这个习惯,纵然在选字、配字两方面每人有每人的个
性,总不至于把文法的基础完全放弃。所以诗在语言方面的难懂,起于义的组织者非常微
细。纵然偶有困难,那也是读者可用努力征服的。
音的组织可就不然。这是情调思致所伴的生理变化的微妙痕迹。诗是情感的语言,而
情感的变化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这是诗的命脉。读一首好诗,如果不能把它的声音
节奏的微妙起伏抓住,那根本就是没有领略到它的意味。不幸得很,诗的这个最重要的成
分却也是最难的成分。大多数人对于声音的反应都非常迟钝。心理学家对于不能辨别红绿
青黄的人有“色盲”一个名词可用,我想他们也应该造“音聋”一个名词,这是很需要的。
高一语文第1页共10页
我们大部分人多少都是“音聋”。这并非说对于一切诗都聋,只是对于某种音无感觉力。比
如英国批评家约输逊博士只喜欢听“联韵”诗,而不能欣赏弥尔顿的“无韵五节格”,便是
“音聋”的好例。“音聋”有起于先天的,有起于种族差别的,也有起于习惯与修养的。中
国人读外国诗,或是英国人读法国诗,无论修养如何深厚,在声音上总有一层隔闲。读惯
旧诗的人一读诗就期待五七言的音的模型,对于本有音乐性的新诗总觉得不顺口不顺耳。
这只是就粗浅的说。如说得更严密一点,每个诗人甚至于他的每一首诗,因为是一种特殊
个性与特殊情趣的表现,都有他的特殊的声音节奏。这是自然流露,不必出诸有意造作,
所以诗人自己也往往不能加以分析说明,甚至于有些诗人因没有意识到音乐性的存在而根
本否认它的存在。诗的最难懂的—一般人所谓“晦涩”的一一部分就是它的声音节奏。
现在一般谈诗的清楚与腾涩的人们根本就不提这一点,他们仿佛以为只要语言意义明白清
楚了,诗也一定是明白清楚的。这似乎是没有认清问题的症结所在。
(摘编自朱光潜《淡晦涩》)
【材料二】
著名美学家赫斯曾对文学文本的意义作过“意思”与“意味”的区分。“意思”即作者
写进文本并要借助文本加以传达的原意,而“意味”则是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所“认定”
的文本意义。赫斯所作的区分启发我们,与非文学文本的阅读不同,文学文本的阅读和鉴
赏,绝不仅仅只是从语义的理解到文本“意思”的把提这么简单。文学语言并不仅仅只是
要完成一种单纯的语义传达,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语言的特殊运用,营造出一种审美的情调
和韵味,以引导读者在对语言的感受中体悟到某种特殊的意味。对诗歌这样一种以抒情为
主的文体而言,尤其如此。诗歌的欣赏不能纯粹依靠语言的逻辑分析来完成,也不能单纯
通过语义的准确理解来实现,原因也正在这里。所以,唐代司空图才会有“辨于味,而后
可以言诗”的说法。
在语言中,除一些谐声字可以由声见义外,绝大多数语词的语音与词义之间并没有直
接的联系,即它们的读音与意义无关,这是一个常识。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在其他
文本类型如科学文本中无关紧要的语音的组合,在文学文本中却是十分重要的,语音的精
心组织仍然是文学文本,特别是诗歌文本独特审美效果的重要构成层面。正如美国文学理
论家韦勒克、沃伦在他们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中所指出的,“每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
个声音系列,从这个声音的系列再生出意义”。我们可以补充说,从这个“声音系列”中再
生出来的“意义”,正是需要我们去细心体味的情调韵致或者说意味。
那么,语音的巧妙组合何以能够再生出丰富隽永的意味呢?这和语音具有的“调质”
有关。比如:“委婉”与“直率”,“清越”与“铿锵”,“柔弱”与“刚强”,“局促”与“豪
放”,“沉落”与“飞扬”,“和蔼”与“暴躁”,“徐缓”与“迅疾”,不只在意义上对立相反,
而且从调质上来说,也有明显的反差。由于语音的长短、疾徐、高低、轻重与人的情感、
,情锗的运动节奏和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物理层面的声音,节奏的选择、组合等音律
技巧的运用,也就能够通过“调质”形成一种特殊意味的“暗示”,并唤起某种相应的情绪
高一语文第2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