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戊戌变法 学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戊戌变法 学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07 08:3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戊戌变法
学案
[学习目标]
从社会背景、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等方面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了解戊戌政变,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康、梁等维新志士们力图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基本史实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评价戊戌变法的成败得失。
[学法指导]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基本情况。
通过对戊戌变法经过的学习,了解维新志士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做的不懈努力,体会其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通过对戊戌变法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了解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知识梳理]
历史背景
⑴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空前严重
⑵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力量壮大(经济和阶级基础)
⑶资产阶级
的发展和传播(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
著作
主张
共同点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托古改制、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梁启超


呼吁“
”(思想核心)、“设议院”,实行

谭嗣同


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观念


翻译《

借用
思想阐明
主张
变法目的:
兴起和发展
“公车上书”
(1895年)
——揭开了维新变法的
,维新运动开始从
宣传走向
创办报刊,组织学会
强学会
《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
宣传维新变法,为变法造舆论、培养人才,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3.提出《
》(1898年
康有为)
——提出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
成立保国会(1898年
康有为)
——以“
”为宗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三、高潮——百日维新
时间:
.6.11—9.21
1.诱因: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危机迫在眉睫
2.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
”诏书,宣布变法
3.主要内容:(教材p108)
四、失败——戊戌政变
(1898.9.21)(教材)
[预习思考]
1.简要分析戊戌变法各方面措施的影响
类别
作用
局限性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教方面
军事方面
2.试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根本原因:
3.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知识链接】
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因此,变法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但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表明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退步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班级
姓名
小组
戊戌变法
[课堂检测]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警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牧,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重定章程……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折》
材料二
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足矣。
——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
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奏折中提出了有关变法的哪三项预备性措施?(3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和戊戌变法的失败有何必然联系?(7分)
(3)综合两则材料,你认为戊戌变法的特点有哪些?(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然则革命者之言民权自立,不过因人心之所乐而因以饵之,以鼓动大众,树立徒党耳!假令革命果成,则其魁长且自为君主,而改行压制之术矣。
——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
材料二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思想界的变化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完全的失败。……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中国“只可行立宪”的理由有哪些?(8分)
(2)你怎么理解材料二中“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7分)
导学案
[知识梳理]
答案:一、民族危机
民族资产阶级
维新思想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倡民权
君主立宪
仁学
天演论
进化论
维新变法
二、序幕
理论
政治实践
应诏统筹全局折
施政纲领
保国、保种、保教
三、1898
明定国是
[当堂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材料二
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粱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材料三
“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
(1)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并结合所
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
(4分)
材料四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戊戌政变记》
(3)材料四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及“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4分)试对此阐明你的看法。(5分)
戊戌变法
【知识梳理】答案
民族危机
民族资产阶级
维新思想
共同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张变法图存,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目的:挽救民族危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倡民权
君主立宪
仁学
天演论
进化论
维新变法
二、序幕
理论
政治实践
应诏统筹全局折
施政纲领
保国、保种、保教
三、1898
明定国是
【预习思考】答案
1.简要分析戊戌变法各方面措施的影响
类别
作用
局限性
政治方面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经济方面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文教方面
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先进科技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教育规模数量和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军事方面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御外来侵略
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和镇压
主观原因:
①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群众
②维新派急于求成,缺乏通盘考虑,措施失当
根本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软弱无力
3.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①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维新派要求发展资本主义,逐步实行君主立宪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②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③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抨击封建文化和宣传资产阶级文化,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课堂检测】答案
1、
(1)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设立制度局;制定章程(3分)
(2)问题:说明资产阶级在封建地主阶级面前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联系:这就导致资产阶级不敢和封建地主阶级彻底决裂,不敢发动人民群众,最终被封建顽固势力所镇压。(7分)
自上而下的改良;改革措施很不彻底;改革面临的阻力巨大。(5分)
2、
(1)立宪是循序渐进的;立宪会使国家安定;立宪会得到民权自由;立宪不会被野心家所利用。(8分)
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7分)
【当堂训练】答案
(1)特点: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
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3分)
影响:①阐明了变法主张,宣传了变法思想;②动摇了君主专制;③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3分)
(2)体现: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准许民间创办报纸、学会。(4分)
(3)“论”者:变法策略过于激进。“辩”者:制度变革不彻底。(4分)
看法: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变法的失败。(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