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 苏 轼 黄庭坚 “苏黄” 辛弃疾 “苏辛” 韩 愈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辙 曾巩 “唐宋八大家” 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宋神宗,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要想了解苏轼的生平,可以参考:
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作背景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舒展散布),体物写志也。”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听录音赏析课文自读第一段:1、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描写夜游黄泥版的 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知识小积累: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
俄而 须臾 顷刻 刹那 弹指 未几 已而 少顷 一炷香 逝者如斯 白驹过隙昙花一现 旦日诸字的用法诸1)形容词:众多,各
2)兼词:“之于”“之乎”
3)第三人称代词。判断下列句子中诸字的 用法:
1)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赢。
2)秦伯谓子桑:“与诸乎?”
课后练习题自读第二段:1、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思考: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你读出了什么???如何理解: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1)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第二自然段: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做了具体的描写.自读第三自然段,复述它的内容.第三段:主要写江中见鹤,后梦见道士化鹤.1 在我国传统意象里啊,鹤带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 为作者所偏爱,苏子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相处来宣发内心弃世的幽情。作者是如何逢鹤的?
2 对鹤和道士的描写表现了苏轼的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3 无论对梦还是对鹤作者的描写感觉都是很真实的。但结尾却是“开户视之,不见其处”,何也? 小组探究讨论:自读比较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提示:1)从景色描写上去比较.
2)从作者心情变化去比较.
3)从游的方式上去比较.乎一、语气助词。
1)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表示揣测语气。译为“吧”
例如: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3)表示感叹语气。“啊”“呀”
例如:嗟乎,危乎高哉。
4)用在形容词和副词词尾。译为“——的样子”或者不翻译。
例如: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二、作介词,相当于“于”
1)介绍处所、时间。“在”“到”。
例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已后矣。
2)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对”“给”“向”“跟”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表示比较。“比”
例如:以吾一日长乎耳。练一练1)儿寒乎?欲食乎?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噫嘘唏,危乎高哉。
4)郁乎苍苍。
5)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6)天下事有难易乎?
7)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8)反而登舟,凛乎其不可久留也。翻译下列的句子,并指出句中乎字的用法。指出下面顾字的用法:
1)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顾而乐之.
5)顾安所得酒乎?
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小组讨论比较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最棒!参考意见:
1)描写的景色不同.
2)游赤壁的方式不同.
3)描写的重点不一样.
4)作者的心情不一样,苏轼的名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 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 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 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江城子苏 轼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