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后赤壁赋 课件+学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后赤壁赋 课件+学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7 08:02:45

文档简介

14. 后赤壁赋 学案
进京赶考
传说宋代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试。主考官出的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
坡不愧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
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有情景,有过程,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可视为巧对。
1.字音辨识
临皋(ɡāo)  坂(bǎn)  巉岩(chán)
蒙茸(rónɡ) 栖鹘(hú) 缟衣(ɡǎo)
畴昔(chóu) 惊寤(wù)
2.一词多义
(1)步
(2)过
(3)适
(4)危
(5)顾
(6)诸
(7)乎
3.词类活用
(1)顾而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快乐)
(2)掠予舟而西也(名词作动词,向西飞去)
4.古今异义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古义:江山的景象。
今义:江河和山岭,多用来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
5.文言句式
(1)复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
译文:又来到赤壁下面游玩。
(2)步自雪堂(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译文:(我)从雪堂出发。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1082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赋,形成于战国末期,赋从诗文中脱颖而出,又兼有诗文的文体特点。赋体现在以铺叙排比的方式对景物、事件、人物进行大篇幅的描写,铺张扬厉,汪洋恣肆。在中国古代众多文体中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魅力。唐宋散文家开始对赋进行创造性的革新,将散文的平易畅达引入赋的写作,写成了骈散结合、自由挥洒的文赋。欧阳修、苏轼等人在革新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为什么由最初的“乐”转向悲叹与沉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
景物色彩由明朗清丽、平静悠远转为阴暗压抑、险峻肃杀。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的前途。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
(2)他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主观的精神寂寞)
此时此刻的孤寂与下狱乌台、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孤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似——精神上的孤苦无告。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无法抑制。
2.鹤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写梦见道士化鹤的这一情节暗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鹤的象征义:鹤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
3.如何理解作者在梦见道士化鹤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4.试从写景、抒情两方面比较《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赤壁赋》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引发了作者和朋友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感慨;由这些景观联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最后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豁达超脱的境界。(乐—悲—乐)
《后赤壁赋》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又以长啸后的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乐—悲—空)
阅读课文第二、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识:认识
B.适有孤鹤 适:正好
C.掠予舟而西也 西:西方
D.道士顾笑 顾:回头
【解析】 “西”,名词作动词,向西飞去。
【答案】 C
名师讲坛
名词的活用
名词活用,是指在句子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把名词临时转用为别类词。文言文中的名词活用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用作动词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名词便有了相关动词的意思,通常的翻译方法是动作加上名词的原意。比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一句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2.名词作状语
一般情况下,如果“名词+动词”结构中的名词和动词之间不存在主谓关系,名词通常是作状语。例如,“嫂蛇行”、“老人儿啼”、“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等,如果是主谓结构,其意思就应该是“蛇爬行”、“小儿啼哭”、“狗坐”、“太阳削,月亮割”。这显然与原文的意思有很大的出入。实际上,原文的意思是“嫂像蛇一样爬行”、“老人像小孩一样哭”、“狼像狗一样在前面坐着”、“一天天,一月月”(引申为慢慢、逐渐)。
3.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普通名词活用为动词,且动作行为是由宾语发出而不是由主语发出,名词常活用为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如果是动作行为,名词通常是被活用为使动用法;如果是心理活动,名词通常是被活用为意动用法。例如:
①尔欲王我乎?(王:是宾语“我”称王而非主语“尔”称王,“王”是动作行为“称王”而非心理活动,故“王”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应翻译为“使……称王”。)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客:是宾语“其父”为宾客而非主语“邑人”为宾客,将“其父”当作宾客是心理活动而非实质上的动作行为,故“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应翻译为“把……看作宾客”。)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第9题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复游于赤壁之下
②渔樵于江渚之上
B.①飞鸣而过我者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①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①以待子不时之须
②举匏樽以相属
【解析】 A项,“于”都是介词,表处所。B项,①代词,“……的人”;②代词,“……的地方”。C项,“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D项,“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
【答案】 B
3.对文中“玄裳缟衣”的“孤鹤”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象征身遭贬谪,孤独寂寥的作者本人B.象征作者出世的理想
C.象征因“客去”而感觉孤寂的作者
D.象征作者“羽化”的游仙思想
【解析】 作者的孤寂并不是因“客去”,而是因身遭贬谪的缘故,即使“客”在也只是陪衬而已。
【答案】 C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才过了多久呀,江山的景象已经不能辨认了。
(2)以前那夜里飞鸣着从我们船边飞过的,不就是你吗?
白 描
《后赤壁赋》成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景色清冷峭拔。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诗人由此生发了下小舟、登高山,与大自然和而为一的冲动。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白描式的写景语言,质朴清新,语淡而意丰。寥寥十六字,便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环境之清空,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
定义: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作用:运用白描手法,可使景物描写的内涵更丰富,更能使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变化融合到环境中,使语言更有嚼头。用白描手法,还可使人物描写更富神韵。
写法指点:白描技法要用好,需注意三点:
1.要处理好与叙述的关系。
叙述,是同描写并列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叙述,除概括叙述外,尚有具体叙述。具体叙述是一种具体的交代,虽笔法粗疏,却与白描的质朴简洁相近。如果运用叙述手法表现事物的某一动态、风貌,简练而传神,获得形象鲜明的描写效果,就成为了白描。因此可以说,白描是用叙述进行描写的。
2.要重点突出。
白描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也不用曲笔或陪衬,但要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情态。
3.所用语言要省俭、概括、传神。
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而须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做到既省俭,又传神。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上面是鲁迅先生小说《故乡》中的一段文字,请简要说明这段景物描写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使用了白描的手法,寥寥数语,鲁迅不但将故乡深冬阴晦天气笼罩下的原野尽收笔下,而且字里行间流露了内心深沉的悲凉情绪。
  


































经历磨难方淡定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满腹的经纶,满腔的热情却被这些无耻的小人践踏得面目全非,那些治国平天下的笔墨也终变成了两行血泪缓缓地滴进了奔跃的江水。苏轼变得异乎往常,灵魂竟是如此的寂然无声,寂寞中反省过去。少年得志,意气风发,才子美名家喻户晓,诗词一时间风靡神州大地,颇有一种洛阳纸贵之势。苏轼确是“潇洒”,洋洋自得地炫耀无知,锋芒毕露。可他错就错在缺少自知之明,错就错在炫耀无知。就如树木靠瘦瘤取悦于人,石头靠晕纹取悦于人,殊不知这却是全身的弊病所在。直到酿成了“乌台诗案”的苦水,直到在生死边缘的徘徊才明白为人需淡定。
【应用角度】 “淡定人生”、“坚守自我”、“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等。
以史为鉴,圆“中国梦”想
2012年11月,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一场名为《复兴之路》的展览时,阐述了自己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要求全国人民要牢记历史,从历史上曾经遭受过的西方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中吸取教训,坚持自己的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开创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媒评文摘】 1.如今中华民族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挑战,中国“赶上时代”的步伐正在加快。国家正需要大量学识渊博、意志坚强、处事果断、敢于创新的人才。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勇往向前、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跨越知识的坎坷,寻找往日的英雄情结,重塑“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想。
——《新华国际》
2.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也是每个青年人的梦想,青年人应当把自己的梦想与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刻苦学习、努力成长,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而贡献力量,用青春谱写一曲壮丽的梦想之歌。 
——中国青年网
喜欢苏东坡
方 方
好多年前,大约我还是一个初中生,有一年学校组织学农劳动,这是我们那个时候的中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我们就去了黄州。在劳动间隙中,语文老师建议我们去四
十里外的东坡赤壁去看看,然后稍稍为我们介绍了一
下苏东坡。那时我们虽已上中学,可当时的教科书里并没有古代诗文,所以我们中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苏东坡其人其事。我因父亲同我讲过苏小妹的故事,总算也还知道苏小妹的哥哥就是叫的这个名字。
当时的黄州赤壁远没有现在这样花团锦簇,就好像是一个废墟,一片荒凉。浩浩长江从醉仙亭下流过(我前两年去时,在东坡赤壁已看不太见长江了,醉仙亭下是一个人工小湖),语文老师在“二赋堂”前为我们讲解前后赤壁赋;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碑文前为我们朗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老师讲得很有激情,大约也是压抑了许久,这给一直阅读文革散文的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惊。
劳动结束一回家,便从父亲那里要了关于苏东坡的诗文一一读来。从此也算是对中国古代的一个诗人略有所知了。因为有了这样一层原因,每读苏子诗文就觉得比别的诗人更为亲切,亲切得就仿佛是自己老早认识的一个熟人。而当自己的书读得更深一点的时候,当自己对中国文化了解得更多一点的时候,当自己的阅历也更丰富一些的时候,就愈发觉得自己少年时认识的苏东坡尤其地让我喜欢,也愈发觉得天下文人再没有比苏东坡更伟大更潇洒更可爱的了,无论为文还是为人。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标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若将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馀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的“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将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和仰慕,再无话说。
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太才华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年;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到如此地步,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作天才诗人,什么叫作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精要赏析】 读完女作家方方的《喜欢苏东坡》,我们又一次在热情洋溢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了那种不加掩饰的喜爱。
历来抒发喜爱苏东坡的诗文不计其数,而这一篇《喜欢苏东坡》仍能在众多文章中彰显特色,给人以平易清新之感,这源于作者坦率热烈的情感、行云流水的文字和准确新颖的评论。全文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如行云流水,颇具气势,也使文章读来满口余香。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临皋(ɡǎo)  黄泥坂(bǎn)  翩跹(qiān)
B.霜露(lù) 薄暮(bó) 摄衣(shè)
C.携酒(xié) 斗酒(dǒu) 栖鹘(ɡú)
D.虬龙(qióu) 寂寥(liáo) 戛然(ɡā)
【解析】 A项,“皋”读“ɡāo”,“跹”读“xiān”;C项,“鹘”读“hú”;D项,“虬”读“qiú”,“戛”读“jiá”。
【答案】 B
2.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而谋诸妇      诸:各
B.投诸渤海之尾 诸:之于
C.臣尝闻大王好乐,有诸 诸:之乎
D.告诸往而知来者 诸:他们
【解析】 诸:之于。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不属于名词作动词的一项是(  )
A.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
B.行歌相答
C.履巉岩
D.襟三江而带五湖
【解析】 D项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A、B、C都是名词作动词,分别译为:穿着羽衣、唱歌、登上。
【答案】 D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⑤曾明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解析】 ④⑤不是写景。
【答案】 A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B.顾而乐之 顾:回头看
C.今者薄暮 薄:迫近
D.行歌相答 行歌:主客唱歌
【解析】 顾,看到。
【答案】 B
6.下面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指示代词,这/正确;B项,介词,到;C项,疑问副词,怎么/疑问代词,哪里;D项,兼词,之于/代词,他(们)。
【答案】 B
7.“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句,历来为人称道,对其为人称道的理由,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用“山之高”与“月之小”相互映衬,突现了赤壁景物的特征,这种特征与“水落石出”合在一起看,既是季节性的,又是地域性的。
B.用极为精练的语言,写出了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景物,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
C.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山高月小”写出了静态美,“水落石出”又给人以动态的感受。
D.采用对比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因“山高”而“月小”,因“水落”才有“石出”。
【解析】 “运用对比手法”错,用的是相互映衬的手法。
【答案】 D
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山坡。(2)我有一斗酒,已经存放很久了,是为你临时的需要而准备的。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钅从钅从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曰:“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9.(对应本课“局部探究”第1题)下列各项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兵:士兵
B.乃其一气之余烈 余烈:余威
C.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肃杀:严酷
萧瑟的样子
D.春生秋实 实:果实
【解析】 实:名词用作动词,结果实。
【答案】 D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B项都是“只是”的意思;A项,①代词,代指声音,②助词,的;C项,①代词,它,②其中的;D项,①和前面的“以”连用,译为“把……作为”,②表判断,是。
【答案】 B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展示了秋声由远到近,由大而小的过程。
B.第二段是抒写秋声所带给人的感受。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
C.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人生而叹自然,百感交集,黯然神伤。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流露了对自然界万物的同情。
D.第四段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
【解析】 作者应是由叹自然而感叹人生。
【答案】 C
12.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夫 秋 刑 官 也 于 时 为 阴 又 兵 象 也 于 行 为 金 是 谓 天 地 之 义 气 常 以 肃 杀 而 为 心 天 之 于 物 春 生 秋 实 故 其 在 乐 也 商 声 主 西 方 之 音 夷 则 为 七 月 之 律。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2)①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②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
【参考译文】
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钅从钅从铮铮,好像金属相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洁,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哦,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光明亮;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哀败。
“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足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四、语言表达
13.请以“明月”为中心,写一段抒情文字,展现苏东坡的旷达。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轮明月照亮了赤壁的夜晚,辉映华章《赤壁赋》。正是在这明月朗照的夜晚,苏子与友人荡舟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面,与友人对酒当歌,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如醉如痴间,为山间明月与江上清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欣喜。苏东坡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彰显无遗。
14.仔细阅读下面的一幅漫画,然后回答问题。
(1)请描述漫画的画面内容,1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漫画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地谈谈你读漫画后的感受或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画面左边大大的电脑显示屏里盘踞着一张蜘蛛网,一个凶恶的骷髅头从中探出,瞪圆了眼睛,吐着长长的舌头散布着各种网络谣言。有两个人站在右下角的键盘上,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2)①网络上编造和传播的谣言污染网络环境,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
②互联网企业和网站要加强信息发布管理,不给谣言提供传播途径。
③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发挥制约和监督作用。
④个人要文明上网,诚信上网,不制造和传播谣言,并积极举报虚假信息,铲除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