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后赤壁赋 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后赤壁赋 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7 08:0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后赤壁赋
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利用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理解文章主旨大意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初步了解骈赋的语言特点,体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2、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寓意。
【教法、学法】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后赤壁赋》是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2)第四单元基本阅读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从形式上属于赋和骈文,而从内容上则侧重在知识分子心灵的呈现。苏轼的《后赤壁赋》从形式上骈散结合,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在内容上则表现了苏轼在特定历史景观中思想的突围与灵魂的升华。因此在教学上我认为应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通过讨论学习,理清文章思路。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课堂上交流、讨论,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由于设计为1课时,因此需要学生利用已有的文言知识对文章中的语言现象进行预习。通过课堂的归纳梳理,掌握相应的文言知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苏轼苏东坡这个名字,我想各位同学一定相当的熟悉。因为一提起这个名字,就会令你自然而然地想起他那些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文名句的背后苏轼却刚刚经历了一次灭顶之灾。面对生命中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苏轼又是怎样的一个态度?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后赤壁赋》,一起走近苏轼。
【设计意图】
苏轼是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的宋代文人,希望通过对苏轼的一些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为下面的分析作铺垫。
二、第一次朗读全文,检查预习作业,疏通文章字、词、句等文言基础知识。
附:自主梳理预习训练
1、正音:
皋gāo
坂bǎn
行xíng
鲈lú
巉chán
栖qī鹘hú
冯píng
划huà
悄qiǎo
凛lǐn
裳cháng缟gǎo
戛jiá
翩piān
跹xiān
揖yī
俛fǔ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 以待子不时之须
(2)、 反而登舟
(3)、 俛而不答
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是岁十月之望。
(2)、曾日月之几何。
(3)、攀栖鹘之危巢
4、词类活用
(1)、顾而乐之
(2)、草木震动
(3)、掠予舟而西也
(4)、横江东来
5、重点虚词 (而、诸)
A.指出下列“而”字的意义及用法
(1)、归而谋诸妇
(2)、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3)、摄衣而上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指出下列“诸”字的意义及用法
(1)、归而谋诸妇
(2)、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3)、臣尝闻大王好乐,有诸?
6、文言特殊句式
(1)选出句式不相同的一句 ( C )
A、盖二客不能从焉。(省略句,“从”后省略了“予”)
B、问其姓名,俛而不答。(省略主语“我”、“道士”)
C、复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是介宾结构后置)
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将文言文中因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古音异读等给以正确而适度的解释和方法指引。通过对预习情况的检查明确文章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询问学生对文中的文言语法问题还有什么不清晰的地方,通过师生讨论进行解决。
问题预设:重点字词提示:步:出发 ; 顾①:环顾 已而:过了一会儿 顾②:可是 ;履:爬过;巉:险峻;披:拨开;放:放任;听:听任。
难句:1、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2、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3、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4、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设计意图】
由于设计为1课时,因此需要学生利用已有的文言知识对文章中的语言现象进行预习。学生经过必修1——5的学习,对文言知识应该有一定的认识。当然要求学生全部问题在预习中解决也是不实际的。因此需要通过课堂的归纳梳理,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文言知识。在归纳整理文中的语法规律这一环节,需要学生联系“旧知”和经验,做到举一反三。为日后高考做准备。
三、学生二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
指定学生朗读第一段。(要求读出相应的感情)
(1)、在第一段中,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月夜景色?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月白风清”
——描写初冬月夜景色,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2)、此时,作者的心情可用文中的哪一个字来概括?
“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3)、那么,“乐”从何而来呢?
——①景美。(由景而乐)
②友人凑趣(举网得鱼)。
③妇助雅兴(藏酒待不时之需)。
要特别提一下“以备子不时之须”。与友人一起饮酒赏月,进而诗歌相和,本来就是文人雅事、快事,更何况此酒乃贤妻所备?在患难之中,能有这样一位懂得体贴自己的妻子,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在他的小品文中我们可以一窥一二。这些类似便条、日记的小文,记录了他作为普通人日常的喜怒哀乐。而最令人动容的,当属《二红饭》: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日夜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饥,用浆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以小豆做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样二红饭也。”
这篇小品文写于被贬黄州时,当时苏轼由于政治上坚持己见遭贬斥,连累了妻儿。甚至连工资也没有,他把所有的钱都吊在屋顶以防浪费,每天只用一吊。生活异常艰苦,有时甚至要采杞食菊充饥。苏轼也亲自耕种大麦,和着粳米做饭,当然很难下咽。小儿女为此调笑说像嚼虱子。于是他设法改进工艺,加入了小豆。妻子就美名其曰为二红饭。在艰苦的环境下,一家人没有怨言没有责难,有的只是其乐融融的支持和理解。
文中的老妻即是王闰之,一位能够懂得,体贴诗人的女性。她是王弗的堂妹,因排行的兄弟姐妹很多,称“二十七娘”。她是苏轼的知已。不仅能够诗情画意的生活,在患难中也能相伴共苦。
在“乌台诗案”中,王闰之“几怖死”,哭得死去活来,苏东坡也万箭钻心、却“无一语之”,只回头“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王闰之听后“不觉失笑”。看到妻子笑了,于是东坡便分手而去。由此可看出,东坡与王闰之的感情极为笃厚,当此生离死别之时,尚能以旷达态度处之,说明他们间的理解是极深的。
三、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复游赤壁时所见的江上景色的?全班一起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出关键句。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面对冬夜美景作者为何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的感慨?(A、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B、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
(5)、指定小组集体朗读第二段
在复游赤壁的过程中,描写了哪些景色?作者的情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可用第二段中的哪一个字来概括此时的心情?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悲”——“予亦悄然而悲”
(由景而悲)
(6)、那么,“悲”又从何而来?——①“江山不可复识”。

②历幽景后的“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③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
明确:
《赤壁赋》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引发了作者和朋友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感慨;由这些景观联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最后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豁达超脱的境界。(乐—悲—乐

《后赤壁赋》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长啸后的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下文。
四、拓展探究:朗读第三段,体会苏轼思想的复杂性
1、《后赤壁赋》的结尾描写了孤鹤,叙述了梦境,这些内容是否有特殊的含义,请谈谈你的看法。(课后练习二)
提示:结合“鹤”的特性,注重“孤”的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提示: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结尾借此含蓄地传达出他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儒、道、佛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思想比较复杂,生活和创作都充满了矛盾。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学习,理清文章思路。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课堂上交流、讨论,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五、学生三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体会文中骈散结合的艺术特色。
骈文又称四六文,这一形式充分体现了色彩缤纷世界中的对称之美。此赋的散文味虽重,但是音律依然有韵文的铿锵。好几处押的是“藏韵”。如第二段“藏之久矣”的“久”与上句“酒”押韵;“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识”,与前面的“尺”、“出”押韵;“盖二客不能从焉”的“从”,与前面“茸”、“龙”、“宫”、及后面的“动”、“涌”、“恐”押韵;“听其所止而休焉”的“休”,与前面“留也”的“留”和“舟”、“流”押韵,韵字后面均带虚字作尾,都必须在诵读时才能体察。赋的古义为诵,古人称不歌而诵的为赋,赋原来是要诵读才能诵出滋味来的。
【设计意图】
在对全篇文章有了一个明确的了解之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骈体文的语言魅力。当然中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应定位为感性认识,而不需做太多的理性分析。
六、小结课文:
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歌,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而有豪壮之行,又因景物而生忧,忧而长啸,长啸后的寂静孤寂,放任漂流的平静心情,梦境的空灵等,鲜明地表现出视觉、听觉、动态及心中的感受,尤其情感随景物的转换更是巧妙,全篇描述了这么多的情感与景物,却完全融合为一体,若不是心中真实感触,必然无法达到这样的境地。我们当我们理解苏轼当年所处的政治环境,我们则不得不佩服苏轼那旷达的人生态度。同时对他身上的儒释思想又有一层新的认识。
作业:联系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以“我心中的苏轼”为话题,写一篇感悟。字数在700字以上。
【设计意图】
苏轼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名人。他面对生命中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旷达自适,为后人写下了一篇又一篇的优美诗篇。他又是一位奇才、通才,在文化艺术上有众多的才华,而且无一不是出类拔萃。后世的人们对苏轼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查找资料的基础上,更多的去了解我们这位文化名人。
附:1、板书:
起雅兴而游

历幽景而恐

逢孤鹤而梦

2、教学流程图
三读课文,体味语言特色
小结课文
拓展探究,体会苏轼思想的复杂性
第一段:
景?情?
第二段:
景?情?
分段朗读,理清文意
提出疑难问题,即堂解决
检查预习情况
一读课文,梳理文言知识
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