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毕节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9 21:4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保密★启用前
2025年毕节市高二年级期末适应性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踏青赏春是国人的传统民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在晚年的一首《村居》中生动地描写出春天里大自然的
草木萌动和繁花似锦。当春风拂过大地,国人踏青赏春的传统便在这生机盎然中苏醒。从
《诗经》里郑国男女在溱洧河畔的浪漫邂逅,到王羲之兰亭雅集的曲水流觞;从唐代长安
水边的丽人云集,到宋代清明时节的蹴鞠游戏,国人把对生活的诗意都融入春光中。
魏晋文人讲究“玄游”
玄游是一个哲学名词,其兴起与魏晋玄学密切相关,玄学则综合了道家和儒家思想学
说。魏晋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促使文人将目光投向自然,踏青演变为“玄游”。竹林七
贤常于春日相聚竹林,饮酒赋诗,以山水之乐消解尘世烦忧。嵇康与阮籍等人共倡玄学新
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嵇康的《酒会诗》中“轻车迅迈,息
彼长林。春木载荣,布叶垂阴。习习谷风,吹我素琴。交交黄鸟,顾俦弄音。感悟驰情,
思我所软。心之忧矣,永啸长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魏晋时期的文人踏青,当以会稽山阴的兰亭雅聚最为有名。当时文人们把郊游视为陶
治情操的一种方式,他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返乎自然,在山河间品茶、饮酒、作诗,“曲
水流觞”就成为春游的一项重要活动。所谓“曲水流觞”,是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所发起
的雅聚游戏。
东晋永和九年暮春之初,兰亭之畔聚集着四十二位衣冠楚楚的文人雅士,众人列坐于
蜿蜒溪水两侧,看着漆制酒杯顺流而下,当其停驻在谁的面前,谁便要即兴赋诗一首,否
则罚酒三杯。这场看似游戏的雅集,实则蕴含着魏晋玄学“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哲学追求
而王羲之把这场雅聚描绘于《兰亭集序》之中,使其成为古代踏青文化的巅峰之作。
高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在茂林修竹的掩映下,王羲之写下“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千古名句。以他为代
表的魏晋名士对生命短暂的深刻体认,在游目骋怀的春日里显得格外沉重。但他们并未陷
入虚无主义的泥淖,而是将生命意识转化为对当下的珍视
曲水流觞的雅俗交融,体现了士族文化的双重特性。一方面,他们追求“目送归鸿,
手挥五弦”的艺术境界;另一方面,又通过这种仪式强化身份认同。正如孙绰在《三月三
日兰亭诗序》中所说:“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自然景观成为触发玄思的媒
介,踏青活动升华为形而上的哲学体验。
盛唐春游妙句频出
唐代国力强盛,踏青之风遍及朝野。据《唐诗纪事》记载,每年春天,皇帝都会带着
后妃、朝臣游梨园,到渭水边游览祭祀。春游这一热门活动,也被百姓所接受,以至于“长
安水边多丽人”,张萱的《號国夫人游春图》便生动地描绘了杨贵妃三姊骑马游春的雍容
姿态。
仕女们结伴踏青,解下红裙围坐赏花,形成独特的“探春宴”和“裙幄宴”。据《开
元天宝遗事》记载,“探春宴”在每年“立春”与“雨水”二节气之间举行。此时万物复
苏,达官贵人家的女子们相约做伴,由家人用马车载帐幕、餐具、酒器及食品等,到郊外
游宴,至日幕方归。而“裙幄宴”则是游到适当的时侯,她们便选择适当的地方,以草地
为席,四面插上竹竿,再将裙子连接起来挂于竹竿,便是临时的饮宴帐幕,女子们在其中
设宴,被称为“裙幄宴”。
唐代诗人们自然不会缺席踏青的传统。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避安史之乱来到成都,
定居成都草堂之后,于成都浣花溪畔写下《江畔独步寻花》组诗。组诗前四首分别描写恼
花、怕春、报春、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后三首显示出赏花时的喜悦之情,蕴含春光
难留之意。组诗对自然之美的极致描绘,既是对太平盛世的追忆,也是对生命本身的礼赞。
盛唐文人的踏青活动充满了昂扬的时代精神。王维在《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的悠然,李白“两人对的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的狂放,都展现了那个
时代特有的自信与豪迈。诗人们在春日游冶中诗兴大发,给后人留下诸多妙句,如孟郊“春
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抱负,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
浪没故事。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细腻观察,体现
了中唐文人对自然的细致体悟。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这种盛世情怀逐渐转变为对生命无
常的感慨。但即便如此,文人们依然在踏青中寻找精神慰藉,正如韦应物所说:“独怜幽
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在自然的永恒中寻求心灵的寄托。
两宋春游雅俗共赏
宋代文化昌盛、风雅盛行。于宋代文人而言,春天是充满诗意与灵感的珍贵时光,他
们纷纷走出书斋,以踏青赏春之举,拥抱烂漫春光,谱写了诸多传诵千古的佳句。
高二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