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资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9 21:5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资阳市2024一2025学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贴
在答题卡上对应的虚线框内。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擦千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笔迹的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
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1935.3克!这是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集到的月壤质量。
经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测量,嫦娥六号任务采集的月壤,比4年前嫦娥五号从月球正
面采集的多出200余克。其中,通过钻取方式采集的月壤,比嫦娥五号任务多出约60克。
实施月球采样任务时,钻取过程中极易遭遇坚硬玄武岩。如何破岩?除了要有高强度切
削钻头,还需要强劲电机提供动力。
早在2008年,研发团队就开始电机研制工作。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让它又轻又小。
“即便电机质量只增加几百克,也会让携带它的载具随之增重,从而影响整个探测器承
载和尺寸,进而可能导致发动机燃料成本大幅增加。”张鼐解释。
外壳重就换材料、扭矩小就加减速器、轴承大就改款式…反复论证,确定“多级电机十
多级减速器”方案;再三考量,首次将滚针轴承应用到我国宇航级产品中;新材料、高强度
框架结构等多种“黑科技”加持…团队绞尽脑汁,终于设计出仅有保温杯般大小、功率却
高达千瓦以上的电机。随着大载荷下轻小型零件易磨损等难题获得破解,研发团队终于研制
成功国内首款星用高功率密度电机。
2012年,钻取采样装置迈入工程样机的研制阶段。
只有通过大量钻取试验,才能制定出万无一失的任务预案。
模拟出月壤是第一步。团队参考已知的月壤成分、密实度和力学参数,以及国内外相关
高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文献资料,联合清华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展开研究。
“我们利用地球上的火山灰、玄武岩等成分相近的原材料,经过筛分、研磨,用直径10
微米至41毫米的颗粒,研制不同配比的模拟月壤材料。”航天科技集团尹忠旺告诉记者,这
些材料被装进几米高的桶里,按照一定的密实度要求挤压、夯实,模拟出各种真实场景下的
月壤。
一桶土最多钻6次,就要更换材料,重新夯实。团队成员好似“机器人”一般,日复一
日地重复着夯土、钻取、采样、分析、改进这一系列流程。
经过数千次钻取试验,团队总结归纳出3大类、46种工况,针对所有能考虑到的状况,
制订了比《新华字典》还厚的预案。2017年,研发团队完成了钻取采样装置正样研制工作。
“卡住了!”“启动应急预案!”
38万公里外提拉受阻,一次、两次处置,均未成功。当时,团队甚至想到了最坏结果一
一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提不出来,上升器只能舍弃钻取样品,按计划起飞。
操控人员对照预案,采取了复合性措施一将提芯机构输出能力调至最大,铺以底部冲
击力,让软袋松动,终于将样品袋从钻杆内提取出来
经历过这场虚惊,到今年6月嫦蛾六号采样时,航天科技集团孙启臣从容多了:“‘手
拿把攥’的感觉,跟上次的‘提心吊胆’完全不一样。”
以前的任务,是由操控人员监视在轨参数并进行研判。而在嫦娥六号任务中,钻取采样
装置实现了软件自动读取、分析参数,按程序自主操作。
如今,嫦娥五号、六号任务已圆满成功。研发团队正向着探测火星、小行星、木星等任
务发起新的挑战。
(摘自付毅飞《破解多项技术难题!他们造出月球取壤利器》,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虽起步相对较晚,但具备较高起点,并已展现出极为迅猛的发展态
势。探月工程一至三期已圆满收官,探月工程四期和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接续发力。2024年
6月25日,嫦娥六号在国际上率先从月球背面带回月壤样品,这一成果不仅是我国深空探测
的重大突破,也为月球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此外,嫦娥七号、天问二号、载人
登月等深空探测工程任务均已完成部署并逐步实施,彰显了国家大力发展深空探测和建设航
天强国的战略决心,也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贡献更多中国智
慧。
早期天文学将行星视为质点,侧重于对其轨道运行规律等方面展开研究。著名的开普勒
三大定律是通过长期观测行星运动总结出来的,让人们对行星如何在太阳系中稳定运行有了
初步的数学模型认知。随着深空探测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天问一号的多种载荷对火星的地质
结构、大气成分、表面温度等进行了综合探测。“祝融号”火星车的探地雷达数据显示着陆
区火表数米厚的风化层下存在两套向上变细的沉积层序,反映了约35亿一32亿年前以来多
期次与水活动相关的火表改造过程。探测方式变革促使行星科学研究视角由“质,点”逐步朝
着“多圈层系统”转变,从天文学传统领域演变为地球科学向太空自然延伸。
高二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