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1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2.能识别扩散现象,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现象。4.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5.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动理论。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学方法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跟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现象,是从微观角度分析和理解热现象的理论依据,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对于物质的组成,学生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只能通过宏观的一些现象进行猜想、建立模型。分子热运动知识较为抽象,做好相关的实验显得更为重要。例如:为了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设计了墨水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扩散的实验;为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设计了水与酒精混合的实验等。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讨论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把抽象的内容通过实验进行比较感性的认识,从而突破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 空气清新剂、二氧化氮气体瓶、烧杯(装有热水和凉水)、墨水、酒精和水、铅柱、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玻璃板、水槽、细线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在教室中向黑板方向喷洒“空气清新剂”(或香水、酒精),同学们知道老师喷的是什么吗?老师向前喷,你怎么能闻到呢?二、讲授新课知识点一 物质的构成提出问题:一个玻璃杯,如果把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地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一般分子的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人们通常以10-10为单位来量度分子。人们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和原子,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们。知识点二 分子热运动问题导入: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相互之间有没有作用力 虽然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但人们可以通过物体的一些宏观表现来推断构成物体的分子的情况。实验探究:1.演示实验: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这是一种在气体间发生的扩散现象。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2.视频实验:利用视频播放硫酸铜溶液与水的扩散现象,分析原因。 现象:静放几天,水与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间的界面变得模糊,瓶内液体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液体之间。3.视频实验:把磨得很光滑的铅块和金块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观察界面。现象:可以看到金中有铅,铅中有金,互相渗入约1mm深。结论:固体之间也能发生扩散现象。4.演示实验:向一个盛有热水、冷水的两个烧杯中用滴管注入两滴墨水。观察并思考: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冷水 热水结论:扩散的快慢与物体的温度有关。5.演示实验:将100mL的酒精和100mL的水掺合在一起,密封瓶口,轻轻摇匀,观察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化,分析原因。结论: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归纳总结:(1)不同物质相互接触,物质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大量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2)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分子热运动的速度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知识点三 分子间的作用力问题导入: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既然分子在运动,分子间又有间隙,那么通常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 实验探究:1.演示实验:将两个铅块表面削平,然后挤压在一起,在下面的铅块上挂钩码并逐渐增多钩码数量,观察现象。结论:铅柱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2.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平挂一块玻璃,悬挂在空气中测量弹簧测力计对玻璃的拉力。然后将玻璃下表面接触水面,再次提起时记录拉力的值。比较两次数据得出结论。结论:玻璃和水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3.演示实验:拿出注射器,拧下针头,拉开活塞,用大拇指堵住针头的一端,用力压活塞,有什么感觉?将活塞中的空气换成水,再做一做,有什么感觉?结论: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4. 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物态微观特性宏观特性分子间距离分子间作用力有无固定形状有无固定体积固态很小很大有有液态较大较大无有气态很大十分微弱无无固体、液体、气体的分子结构模型 固体 液体 气体归纳总结:(1)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分子间间隙变大时,相互作用力表现为引力,所以固态难以被拉伸;分子间间隙变小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表现为斥力,故固态难以被压缩。三、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梳理本节知识要点。分子动理论:1.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2.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四、板书设计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一、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二、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2.分子的热运动①概念②影响因素:温度③分子间有间隙三、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2.固体、液体、气体的比较
教学设计反思 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以视频实验为辅组织教学。本节需要考查的知识与技能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过程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9张PPT)
第十三章 内 能
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练基础
知识点1 物质的构成
1. 关于分子和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一粒灰尘就是一个分子
B. 分子和原子能够用肉眼直接观察到
C. 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D. 分子的直径很小,一般为10-10 cm
C
2. 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季芦苇泛金,冬季水泊似玉。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热运动知识解释的是 ( )
A. 初春,青芦吐芽 B. 盛夏,荷花飘香
C. 深秋,芦苇摇曳 D. 寒冬,雪花飞舞
B
知识点2 分子热运动
3.(教材素材改编)把两滴墨水同时滴入分别盛有凉水和热水的玻璃杯中,实验现象如图所示。该实验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与________有关,温度越________,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温度
高
4. (石家庄模拟)深秋,一杯热奶茶香气四溢,这是________现象。冲奶茶的水温度越高,奶茶闻起来越香,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________(选填“缓慢”或“剧烈”)。
扩散
剧烈
5. 小智一家去雾灵山看日出,太阳出来前,浓雾在山间奔腾涌动,小智说:“浓雾奔腾涌动是扩散现象。”你认为小智的说法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
浓雾不是分子
6.(保定期末)下列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B. 分子间距离变小时,表现为引力
C. 分子间距离变大时,表现为斥力
D. 分子间距离很大时,作用力很大
A
知识点3 分子间的作用力
7.(教材图片改编)把两个铅块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把它们紧紧地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还能吊起一个大钩码,如图所示。在压紧铅块的过程中,两个铅块底面的分子间的距离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铅块分子间产生较大的________(选填“引力”或“斥力”),使得两个铅块很难分开。
变小
引力
8. (保定期末)荷叶上两滴水珠接触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有________。封闭在注射器筒内的空气很容易被压缩,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有________,压缩到一定程度就很难再压缩,这是因为分子间有________。
引力
间隙
斥力
知识点4 固、液、气三态的分子结构
9. (新思维 模型建构)为形象地描述物质存在的形态,建立了下图所示的模型。
(1)图甲描述的是________态物质分子的排列,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丙描述的是________态物质分子的排列,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
分子排列紧密
气
分子排列极度散乱
易错点 混淆机械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10. (新情境 传统文化)下列诗词中,体现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是 ( )
A.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香
B.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烟
C.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絮
D. 沙迷双眸人不见,尘覆万柳鸟无鸣——沙
A
11. (新情境 生活实践)腌制辣椒萝卜时,首先将新鲜的萝卜切条放在太阳下晾晒,使其变成萝卜干,再拌上辣椒和盐,腌制数十天即可食用。腌制好的萝卜内部又辣又咸,这说明 ( )
A. 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B.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 分子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D. 分子间有斥力
B
练提升
12. (镇江中考)下列实验能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的是 ( )
A. 用肉眼观察海绵,发现海绵内部有许多空隙
B. 将等体积的酒精和水充分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C. 用铅笔画出连续直线,用放大镜观察到碳粒间有间隙
D.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血细胞涂片,发现细胞间有间隙
B
13. (衡水模拟)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
A. 水结成冰——温度降低,分子停止运动
B. 汽油挥发——分子体积变大
C. 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D. 轮胎充气——分子间有间隙
D
14. (新情境 社会热点)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太乙真人用藕作为材料为哪吒重塑肉身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闻到荷花的香气,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 藕中间的孔洞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C. 尝一口藕粉,只有几个分子进入口中
D. 藕粉冷却成型,说明分子之间只存在引力
A
15. (石家庄模拟)烤制肉串时,在远处就能闻到烤肉串的香味,这是________现象。如图所示,用细线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然后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稍稍向上拉玻璃板,在玻璃板离开水面之前,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2,则F2 ______(选填“>”“<”或“=”)F1,该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
扩散
>
引力
练素养
16.(新情境 先进科技)由微颗粒(直径为1~50 nm)制备得到的新型防菌“纳米纸”如图所示,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纳米纸”的分子是静止的
B. “油水不沾”的原因是两种分子间只有斥力
C. 油分子与“纳米纸”分子间既有斥力,又有引力
D. “油水不沾”的原因是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隙
C
17. (新思维 科学推理)实验小组在研究分子动理论时做的一些实验如图所示。
(1)如图甲所示,这是水和酒精混合前后的实验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
间隙
(2)如图乙所示,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下面吊着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
(3)如图丙、丁所示,为了研究气体的扩散,应选择图________(选填“丙”或“丁”)实验装置。抽去玻璃板后,两瓶中的气体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力
丁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共22张PPT)
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九年级
初中物理
第十三章 内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能识别扩散现象,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内容。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学习目标
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_____、_____构成的。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一般分子的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人们通常以为________单位来量度分子。
分子
原子
10-10 m
物质的构成
知识点一
电子显微镜
人们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和原子,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们。
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分子热运动
知识点二
现象:上面瓶中颜色______。
下面瓶中颜色______。
最后两瓶颜色变得______。
抽掉玻璃板
不同物质互相接触
变深
变浅
均匀
1.气体扩散实验
30日后
水
硫酸铜溶液
现象:水与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间的界面变得模糊,瓶内液体颜色变得均匀。
2.液体扩散实验
现象:五年后金中有铅,铅中有金,互相渗入约1mm深。
铅块
金块
实验前
金块
铅块
叠放在一起
五年后
3.固体扩散实验
(1)一切物质的分子(固、液、气体)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
扩散现象表明了什么?
(2)分子之间有间隙。
现象:热水中的墨水扩散得更快。
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就越剧烈,扩散就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分子热运动。
冷水
热水
A. 打开香水瓶,不久满屋子都闻到香气
B. 衣柜中的卫生球过一段时间后体积变小甚至消失
C. 打扫教室地面时,在阳光下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
D. 将一滴红墨水轻轻滴在一杯水中,过一段时间后,整杯水变红了
下列实例中,不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典例
能用肉眼看到的物体或微粒的运动都不是分子运动。
C
解析:分子很小,不可能被肉眼看到,所以C项在空中飞舞的灰尘虽小,但仍是宏观物体,其飞舞是外力作用下的机械运动;B项卫生球消失是升华现象;选项A、D 均为扩散现象。
答案:C
引力
引力
斥力
1.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分子间的作用力
知识点三
是什么力使得两块铅块结合在一起?
气体被压缩时都会产生“抵抗”,要是压缩液体和固体呢?
测力计的示数为什么会变大?
2.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距离的关系
物态 微观特性 宏观特性
分子间距离 分子间作用力 有无固定形状 有无固定体积
固态
液态
气态
固体分子间距
液体分子间距
气体分子间距
很小
很大
很大
十分微弱
有
无
无
有
无
较大
较大
有
1.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2.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3.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扩散越快。
固(有形有体)
气(无形无体)
液(无形有体)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基本
观点
课堂小结
特点
宏观表现
随堂练习
1.在栀子花开的时候,校园里到处都闻得到栀子花的清香,这是一种扩散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液体之间
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温度越高时,扩散现象越剧烈
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间隙
A
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均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2. 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
A
A. 海绵很容易被压缩
B. 湿衣服在阳光下被晒干
C. 春天,校园里花香扑鼻
D.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海绵受力时形状发生改变是宏观物体的运动,与分子动理论无关。
A. 水具有流动性
B. 杯子有摩擦力
C. 水有附着力
D. 分子间存在引力
D
当向外倒水时,分子间距离变大,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3. 将杯子里的水往外倒时,总会有水珠留在杯子壁上而倒不干净,原因是( )
4. 把两块光滑的玻璃贴紧,它们不能吸引在一起,原因是( )
A.两块玻璃的分子间只存在斥力
B.两块玻璃的分子间距离太大,作用力太小
C.玻璃的分子间隔太小,不能形成扩散
D.玻璃分子运动缓慢
B
分子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
扩散和间隔无关,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扩散的越快
A. 黄金
B. 水银
C. 水
D. 空气
D
分子间作用
力:固体>液
体>气体
5. 下列物质中,分子间作用力最弱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