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课堂导入
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科技都有新的发展。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依据材料分析,农作物新品种引入中国的原因?
人口增加,粮食供应不足。
(1)农业
①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原因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明朝中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1)农业
②农作物新品种引进概况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依据材料分析,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对明清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提高了粮食产量;
增加了农民收入;
人口、环境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相继出现。
(1)农业
③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影响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的发展
《醒世恒言》插图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 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纪》卷4
明朝中期以后,手工业领域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2)手工业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的发展
(3)商业: ①白银货币化
隆庆元年(1567):首次以法律形式肯定白银为合法货币,且用法律形式把白银作为主币。
万历九年(1582):张居正“一条鞭法”,规定赋税全部征收白银。使得全中国农民都必须与市场发生联系。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的发展
(3)商业: ①白银货币化
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明代白银货币化打破了明初以来的银禁,方便了商人的商业活动。不仅完成了货币体系的转变,而且引发了社会巨变。其最显著的意义在于,既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又标志着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世界并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航程。
——万明《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思考》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的发展
(3)商业: ①白银货币化
白银货币化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连接起来,参与世界市场的建构。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通过几条航线大批输往海外,世界各地的白银主要是产自日本的白银和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世界市场体系初步立起来了。
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必然引起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并通过参与世界市场的建构,中国的社会经济开始缓慢地由一个比较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向农、工、商多元经济结构转变,展现出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一线曙光。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工商业市镇兴起
(3)商业:
一批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的发展
(3)商业:
中国市镇兴起于宋代,发展于明代,繁荣于清代。最发达的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个地区。按市镇经济职能来划分:
第一类,手工业市镇。这种市镇以生产一二种或数种手工业产品著称。如苏州府的盛泽镇、震泽镇等以丝业市为主。以棉织业为主的手工业市镇有松江府的枫泾镇、洙泾镇等。
第二类,商业性市镇。这类市镇主要是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集散地。
②工商业市镇兴起
注:上图为苏州吴江盛泽镇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些地方以经商闻名,出现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明代中叶以后,商业的规模、商人的活动范围和商业资本的累积,都大大的超越了前一个历史阶段的水平。
(3)商业:③商帮的形成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
徽商遗产:徽商大宅院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明清时期商业市镇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人群体的出现。
【想一想】依据材料分析明清商业出现哪些特点?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类别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成就
农业 推广美洲高产作物 、粮食总产量提高
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兼营农产品初级加工或副业
手工业 出现新经营方式手工工场 、使用自由雇佣关系
商业 美洲白银流入 、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形成地域商人群体、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知识小结】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2.社会经济的局限
(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美国学者珀金斯认为,从三部中国农书来看:王祯的《农书》(1313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28年)、鄂尔泰等编的《授时通考》(1742年)。后面两部书所开列的农具清单,几乎全是前一本书的重复。
国家太平日久,人口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为商为贾,奔走四方;又百工技术,吴人为众,而常若不足。
——乾隆《吴县志》
明初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自后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以六七分去农矣。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摘抄记》
明清时期,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国家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明显的约束和限制,在总体方针上重农抑商,以闭关锁国为主的对外政策,严重阻碍了对外贸易的扩大和海外市场的开拓。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明清商品经济虽比前代有了更大进步,但没有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形成根本冲击。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思想领域变化的原因
当按照士、农、工、商的职业基础形成的社会结构开始瓦解,社会开始流动以后,知识分子们也无法继续安于此前的作用……朱子学要求的禁欲,已经无法应对社会的变化。
——【日】上田信《海与帝国》
①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白银撬动了中国社会,引起了思想领域的变化。
②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2.明清士大夫新思想
王守仁:人孰无是良知乎?独有不能致之耳……良知也者。
致良知
是所谓天下之大本也;致是良知而行,则所谓天下之达道也”
知行合一
李 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肯定人的物质欲望
黄宗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
批评君主专制
黄宗羲:世儒不察, 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
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工商皆本
顾炎武:“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反对专制
王夫之:以天下论者 必循天下之公 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反对专制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陆王心学
明朝沿袭元朝制度,仍然尊奉程朱理学。但是当时理学家的思想以单纯叙述为主,创新很少,学术空气沉闷。一部分士大夫鉴于其弊,转而“别立宗旨”,促成这一风气转变的是明朝中期的王守仁。
王守仁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一是强调“心即理”,认为“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心为天地万物之主,天下无心外之物、心外之理。
二是鼓吹致良知,“良知”是“天理”的另一种表述形式,指人最基本的“真诚恻恒之心,每人心中都隐含良知,只是多被私欲遮蔽,今欲将其重新发现、扩充、实行,是为致良知。
三是提倡“知行合一”,强调认识与实践密不可分,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的思想具有比较明显的感性自然和直觉经验色彩,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思想。
陆九渊 王守仁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李贽
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倡导功利价值。其重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李贽的一生充满着对传统和历史的重新考虑,这也是明朝后期社会思想变革的一个聚焦性的体现。
李贽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晚明到清初,出现了理学回归的趋势。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著书立说,纠正心学带来的自然人性论倾向。
(1)思想主张
①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②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2)历史评价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顾炎武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1)思想主张
①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批判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历史评价
顾炎武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2)评价: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1)思想主张
①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②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黄宗羲
王夫之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是因为理学作为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已无力承担儒家道德担当与社会教化功能。
他们认为,理学中杂糅释老,导致士人或耽空无用或放荡无耻,从而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共同主张理气、道器、心性一元论,其目的在于将释老的空无思想驱逐出儒门,从而净化儒学,应对变化了的社会现实。在社会道德人心坍塌之际,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
他们通过对儒家哲学的重建,开启了一个新的学术路向,消解了后世学者研讨本体的热情,致使清代理学渐趋衰歇,中国学术史由此进入一个考证学大兴的新时代。
——武道房《明末道德人心问题与清初三大儒的哲学重建》
【知识拓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三、小说与戏剧
1.小说
(1)明清小说兴起原因: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文化知识的普及,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文人对现实社会政治腐败等现象日益不满。
三、小说与戏剧
1.小说
(2)明朝小说
三、小说与戏剧
1.小说
(3)清朝小说
曹雪芹——《红楼梦》
思想性:①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②歌颂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以及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
文学性:作者以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层次、精练而生动的语言,把故事的进展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曹雪芹
吴敬梓——《儒林外史》
以科举考试制度下的读书人为主要描写对象,批判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官僚政治的腐败黑暗。
三、小说与戏剧
2.戏剧
苏州昆曲古戏台
同光十三绝
(1)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2)舞台演出:昆曲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京剧,并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四、科技
1.科技著作
四、科技
2.西学东渐
徐光启与利玛窦讲道
①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等。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1)代表人物:徐光启、利玛窦
(2)表现:
四、科技
2.西学东渐
②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先进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精确的全国地图。万历十二年,利玛窦进献《万国图志》。李之藻绘制成图,称为《坤舆万国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摹本
(2)表现:
四、科技
2.西学东渐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3)影响:
四、科技
3.东西方对比
17世纪
18世纪
明朝中后期
清 朝
康乾盛世
重农抑商
文字狱
科技总结著作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广州十三行
闭关锁国
近代自然科学
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启蒙运动
工业革命
16世纪
四、科技
3.东西方对比
同清代中国相比,英国政府在基础结构上拥有更为庞大的权力。英国有着更多的收入,可以支付更多,拥有更为高效的税收和财政体系,更好的货币体系,以及债券体系,这是清政府所缺乏的。坦率地讲,在19世纪50年代之前中国是根本没有这些的。英国拥有更为高效的政府机构和陆军,以及当时世界上最为高效的海军。英国中央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完全不同于当时清政府典型的农业家长式制度。
——皮尔·弗里斯著《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
课堂小结
社会经济 农业 ①新农作物输入中国(玉米、甘薯);
②江南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繁多
手工业 出现新的经营手段(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商业 ①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②商人群体形成(徽商、晋商);
③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思想 王守仁与心学: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顾炎武和王夫之:对宋明以来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批判 文学 小说 《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
戏曲 昆曲、京剧
科技 著作 《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
西学东渐 ①传播西方科技知识;
②绘制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堂小结
西方国家走向资本主义,经历了几个世纪,是多个领域近代因素的汇聚、成长的结果。近代因素的积累和成长是一个静悄悄的、未被觉察的缓慢过程。18世纪的康雍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可当时的中国,没有人能够认识清楚这一历史趋势,只有岁月推移,迷雾消散,矛盾激化,清朝的百孔千疮才逐渐暴露。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居安思危,是我们今天需要谨记的历史教训。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