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荔枝赋并序 课件 (1)

文档属性

名称 15. 荔枝赋并序 课件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7 08:2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第四单元
15荔枝赋并序
张九龄 栏目链接ɡànxián xīzǎnbāodānɡdàisǒnɡhuìkuì 栏目链接卒猝仓促匪非华花厌餍满足曷何 栏目链接其,代词“荔枝”,实,名词“果实”它的真实面目 栏目链接纳天地之气 栏目链接挺拔、直提拔,选拔伸出几乎,近于危险几乎,近乎,差不多大概,恐怕疑惑不解 栏目链接确实真实诚实,有信用相信,信任信使,送信的人书信,信件 栏目链接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赋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誉:声誉、赞誉。活用为名词,平凡的人 栏目链接意动用法,以……为陋使动用法,“使……甘甜”名词作动词,相同,一样 栏目链接宾语前置句,宾语“之”前置,“诸公莫知之,而固未信之”判断句,“……也”表判断 栏目链接 省略句,“可以”后省略宾语“之”,“夫其贵可以(之)
荐宗庙,其珍可以(之)羞王公”被动句,“称”“幸”表被动,“被欣赏”“被赏识”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题 目
解 说本文撷取作者家乡特产荔枝作为写作题材,富有乡土气息。作者继承屈原以来的咏物传统,托物言志,抒发了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无奈。“赋”表明文体,“并序”意为正文前有一段序言,交代写作动机和相关内容。 栏目链接走 近
作 者张九龄(678—740),又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韶关)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的岭南人,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称。他一生三度入朝,在朝廷前后任职20余年,历任左拾遗、左补阙、中书舍人、秘书少监、中书令等职,“开元之治”凝结着张九龄的不朽功绩。 栏目链接走 近
作 者张九龄不仅是一位审时度势、锐意改革的政治家,还是继张说之后的一代文宗,首倡唐诗中山水田园诗派,是唐诗由初唐进入盛唐的桥梁与标志。 栏目链接写 作
背 景 张九龄,武后神功年进士,官至中书令。开元十八年,转任桂州都督、充岭南道按察使。为人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因而也时常遭李林甫等人的排挤,其内心自然也有诸多凄苦、不快和无奈,联系众多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愤慨,他于此时有感而发,写下《荔枝赋并序》,托物言志,借物抒发心中的块垒。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内 容
理 解1.第1段为“序”,介绍了写作缘由,并简单介绍了赋的基本内容。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缘由是什么。明确:“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 即为不被人发现赏识,不能施展才华的文人士子鸣不平。 栏目链接内 容
理 解 2.本文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和前文有什么关系?明确:在前文充分描摹展现了荔枝珍奇的基础上,写它完全可以被进献给宗庙王公,但因生于偏僻远地山川阻隔而难于被“贵人”所知。由荔枝不被“贵人”发现赏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那些不被“贵人”发现赏识的文人士子命运的哀叹,由物及人,体物写志。这段是对前文的深化,是作者言志的部分。 栏目链接写 作
特 色1.选材精当,寓意深刻。
作者找到了荔枝与仁人志士的契合点,为荔枝即为遭受不公正待遇之人同情和叫屈,也是对当时社会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大胆质疑。所以,表面写荔枝,实际写人才;表面不温不火,实则怒火中烧。就张九龄本人而言,因受李林甫等人的排挤而遭贬,对文中荔枝的命运体会是最深的,因而选择了荔枝来表情达意。 栏目链接写 作
特 色2.结构严谨,文气跌宕,引人入胜。
文章先写了小序,交代了写作动机,也概括了下文的写作内容。第1、第2段极力铺叙渲染荔枝的奇秀和甘美,将荔枝称为席上珍品。第3、第4段侧重写荔枝的神奇功效,“有终食于累百,愈益气而治内”、“沉美李而莫取,浮甘瓜而自退”,在这里是说荔枝为水果精品,作用广泛,应为众人所用,且尽其所用。 栏目链接写 作
特 色第5段则笔锋一转,发出了由衷的慨叹。荔枝空有凌云志,空有好皮囊。只是“销于凡口”“罕获知于贵躬”,最终不能物尽其用,且在一定程度上被冷落、被误解、被遗忘。最后作者发出“亦因人之所遇,孰能辩乎其中哉”的喟然长叹,文气悠忽宕开,如余音绕梁,耐人寻味。作者铺陈蓄势,吊足读者的胃口,然后陡然逆转,既一脉贯通,又水到渠成,给人以美感和无穷的回味。 栏目链接结 构
框 架 栏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