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学业水平调研(二)
高二历史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
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
求的一项。
1.下表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的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该方案
生产力高度发展,剩余食物积累,人口显著增加,社会分工明确
二
阶级和等级分化的制度化
三
出现都邑性城市
四
区域聚落等级化发展,呈现城乡差别
五
文化发展,出现寓意丰富的刻画图像及复杂的符号系统
六
各地区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发生密切互动
A.与国际学界的文明标准相一致
B.关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C.把文字是否出现作为判断依据
D.实证中华文明居世界领先地位
2.许倬云在《说中国》中讲到:“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
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
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夏朝社会实行聚族而居王权高度集中B.同心圆布局是指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
C.分封制削弱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D.夏、商、周三代的统治区域没有变化
3.公元前220年后,秦始皇先后五次“亲巡天下,周览远方”,并在泰山、琅琊、会稽等
地立碑刻石,秦始皇巡行路线示意图如下。据此分析秦始皇巡行
高二历史第1页(共8页)
辽东
·九原
密云西南
辽阳
包头西
渔阳
海
沙丘
临酒
陇西
琅哪
威阳
●蜀郡
成都
南郡
州
秦始皇历次巡行路线
。发现泰始皇刻石的地点
①频次最多的是荆楚和燕赵之地
②有力配合了灭六国的军事行动
③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需要
④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朝速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春秋决狱”是汉代士大夫创造的一种司法模式,如: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
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董仲舒论曰:“父子
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也,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
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由此可
见,当时的“春秋决狱”
A.呈现出法律儒家化特征
B.有助于按标准依法办案
C.反映了乡约的教化作用
D.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
5.尚书即掌管天子文书的官员,据《唐六典》记载:“初,秦变周法,天下之事皆决丞相
府,置尚书于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汉初因之,武、宣之后,稍以委任。及
光武亲总吏职,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府,尚书令为端揆之官。”这一
变化表明
A.汉承秦制的政治模式走向了衰亡
B.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尚书的权力
C.尚书令取代了丞相成为百官之首
D.皇权随着中枢机构的变迁而加强
6.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各自偏重使用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
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
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
考校儒学。上述活动
A.表明了南北儒学实现统
B.是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交流
C.消除了南北方文化的差异
D.反映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高二历史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