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课件+学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16.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课件+学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7 08:33:55

文档简介

16.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学案
你是大鹏,同风直起,扶摇直上;你是天马,来出月支,虎背龙翼;你是长剑,彻夜吟啸,雄心千里;你是谈笑净胡沙的英雄,你是直为斩楼兰的壮士。你登山“云间连下榻,空中接行杯”,你临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独时,你邀月对饮;寂寞处,你借酒浇愁;愤懑时,你高歌“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失意时,你呐喊“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即使身边有再显赫的权贵显要,你也不会“摧眉折腰事权贵”;纵然前方有再猛烈的惊涛骇浪,你也深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让力士脱靴,让贵妃研磨,你挥金如土、一掷千金。
人世莫测,世路多艰,所以人的心情也是多彩的四季,
瞬息万变的虹霓。于是,得志时,你同我一起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时,你和我一起低吟“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既然现实无法让我们摆脱烦恼与痛苦,那么就让我们将心灵自我放逐到一个自在逍遥的新境界。清晨,我们一起追随“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豪迈洒脱,亲身体验轻舟飞渡的畅快愉悦;傍晚,我们一起欣赏“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苍茫景色,亲自感受大自然的雄壮瑰丽。当“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时,我们一起看“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尽情消受春愁;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时,我们一起“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尽情享受人生。不管人生如何坎坷多舛,李白,有你的诗篇为伴,我的心灵不孤独。
1.字音辨识
秉烛(bǐnɡ)  琼筵(qiónɡ yán)  羽觞(shānɡ)
2.一词多义
(1)逆
(2)良
(3)假
(4)之
3.词类活用
(1)飞羽觞而醉月(使动用法,使……飞动)
(2)秉烛夜游(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高谈转清(形容词作名词,清新的话题)
(4)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动词用作名词,诗歌)
(5)幽赏未已(形容词用作名词,幽雅的景致)
4.古今异义
(1)大块假我以文章
古义:大自然。
今义:大派头;大的块头;指面积大的。
(2)大块假我以文章
古义:锦绣般的自然景物。
今义:用文字按一定章法写成的东西。
5.文言句式
(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表判断句)
译文:天地,是万物的旅舍。
(2)况阳春召我以烟景(状语后置句)
译文:何况温暖的春天用烟柳美景来召唤我们。
(3)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译文:春夜(在)桃李园宴请各位堂弟。
(4)会桃花之芳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译文:(在)桃花芬芳的花园里聚会。
(5)罚依金谷酒数(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译文:(按照)金谷涧园的先例,罚酒三杯。
浪漫主义的巅峰人物——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不久即离开长安。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其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内容以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传世。
置酒群芳,饮酒赋诗,自古为文人一大乐事。春风习习,百芳争艳,此情焉能不伸;及至秉烛夜游,可谓率性而为,雅怀至极。及至此时,“谪仙人”自然诗心大作,胸襟大开。本文即写于一个春月夜,李白与从弟们聚会于桃李芬芳的名园,饮酒赋诗,高谈阔论,畅叙天伦之乐。当时,诗人被贬,心有块垒,但仍慷慨激昂,诗兴大发,遂作此文。
夜 
1.为什么李白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读起来却并未让人感觉到低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次筵席是一场文人墨客的集会,作者成功地展示了一次高雅的精神盛宴!切莫因为浮生若梦就消极地追求享乐。这样会使生命之花过早凋谢,哀叹人生苦短会让生命白白地消磨。人生是宝贵的也是短暂的,有如昙花一现。然而,如果我们的人生能够像昙花般的玉洁、清香,充满活力与豪情,我们又何须惋惜她的短暂呢?
2.分析诗人为何与诸从弟夜宴并作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因有四:一、浮生如梦,为欢几何?人生不过一场梦而已,欢乐时光又有多少呢?今夜正乐,当然应宴饮作诗,以恣欢乐了。
二、古人也秉烛夜宴。这是宕开一笔,古人夜宴是有原因的,那么自己夜宴也是有原因的,借古人之行为说自己之行为。
三、美景在前,不容辜负。春景美如画,春光暖人心,一切都是那么融和,岂能虚度?
四、共享天伦,机会难得。能和兄弟们一起共度良宵,实在不易,亦为人生一大乐事。再加上“群季俊秀”,那就更要一展才华,不传千古,也能聊以自慰了。再说“不有佳作”,又怎能一伸雅怀?恰当的时间,美好的情境,欢乐的气氛,怎不生感慨,发诗情?作者于短小的篇幅中一一道来,有条不紊,精巧紧凑。
3.本文主要写了几个场景?分别有哪些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场景
意义
天地宏阔,光阴流逝
写出了诗人对时空的独特认识
秉独夜游,大块文章
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及生活方式
饮酒赋诗,共叙天伦
写出了聚会之盛况,亲情之可贵
阅读课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秉烛夜游    秉:举着
B.大块假我以文章 假:授,给予
C.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惭:惭愧
D.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伸:伸张
【解析】 伸:抒发。
【答案】 D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万物之逆旅也
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B.①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②夫子何命焉为
C.①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②绘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D.①飞羽觞而醉月
②怀帝阍而不见
【解析】 A项,“之”,①助词,的;②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为”,①动词,成为;②语气词,表疑问。C项,“以”,都是介词,用。D项,“而”,①连词,表顺承关系;②连词,表转折关系。
【答案】 C
3.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作者愉悦心情的一项是(  )
①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②阳春召我以烟景 ③大块假我以文章 ④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⑤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⑥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⑤⑥
【解析】 ①表现人生之短,欢乐之少。⑤写宴会的情景。⑥写作者的愿望。排除这三项即可。
【答案】 B
4.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人拿着蜡烛,在夜间游乐,真是有原因的呀。
(2)没有好的诗篇,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如赋诗不成,按照金谷园宴客先例,罚酒三杯。(“罚依金谷酒数”,状语后置,应为“依金谷酒数罚”)
名师讲坛
巧断状语后置句
状语是在谓语之前的,但在文言文中,由于某种需要,比如:为了突出主谓间的紧凑关系,而把状语(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即为状语后置。
如何依据规律,快速判断翻译?
首先,找出句子当中的谓语动词。
这是因为状语是专门修饰谓语动词的,谓语动词的位置是相对不变的,在文言文中状语的位置在谓语动词之后。
如:1.与备会于当阳长坂;2.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3.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很明显,以上的例句中谓语动词分别是“会,重、轻(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惑、欺”。
其次,依据介词结构后置的规律来判断。
如果是介词结构后置情况,句子符合这种结构:“谓+宾+介+名(代)”,在这里的“介词结构就可以理解为后置的“状语”了。
如:得双石于潭上。
结合规律判断:“得”应该是谓语动词,“双石”是宾语,“于”是介词,“潭”是名词。由此推知,这是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时,要把介词结构还原到动词谓语之前,以使语序正常。将“于潭上”放到“得双石”之前,译为“在潭上得到两块石头”。在介词结构后置句中,介词多为“于”、“以”、“乎”等来担当。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多于南亩之农夫;赵尝五战于秦;亦自缢于庭树;仕官于台阁;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第12题第(2)小题第②句
修辞手法
本文仅一百一十九字,却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几乎无句不美,无语不丽,充分体现了骈体文词藻华美的特点。
天地是万物的旅馆,万物只是暂住其中,光阴只是百代的过客,它会匆匆而去不回头,两个拟人句生动地写出了时光易逝的特点,提醒人们应珍惜大好时光。“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与上一句同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拟人手法的成功运用。你看,“阳春”和“大块”(大自然)多么有情有义,它们会给我们送来烟柳美景,会为我们创造绚丽灿烂的大好春光,我们能辜负它们的深情厚谊吗?当然不能。这样的景物多么亲切可爱,这样的拟人手法多么贴切自然!
你会发现文中用得最多的是对偶句(骈文的特色如此)。上下两句字数相等,句法相称,词性与意义相对,有时还讲究平仄相反。读起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如:“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铿锵动听而又潇洒流动,无板滞之弊,充满了婉转自如、清新飘逸的诗意,也使作者的情感一气呵成,豪情纵横。
另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反问、引用典故、借代等修辞手法,无不贴切自然、异趣横生,且增加了文章的内涵,使人读之不忍释卷。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反问、设问、排比、夸张等,这些修辞手法恰当的运用,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具体的作用如下:
(1)比喻的主要作用有:
①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②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2)拟人的主要作用有:
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活,使文章更生动,事物特点更突出。
②形象地写出事物特征,并且可以使文章耐看,不枯燥无味,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使文章更具有情趣且容易理解。
(3)反问的主要作用有:
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省,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4)设问的主要作用有:
①引起别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②强烈地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5)排比的主要作用有:
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6)夸张的主要作用有:
①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②烘托气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的效果。
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

请描写一个画面,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小楼之夜,推开小窗,遥望莽莽天穹下耀眼的繁星,如钩的新月,领略“天街夜色凉如水”的韵味,体味“月移花影上阑干”的意境,让人琢磨不透这天造地设的“绿叶婆娑”、“香风弄影”。偶有和风细雨,风摇翠竹,雨打芭蕉,淅淅沥沥,缠缠绵绵,像羽毛撩拨我的心弦。
  










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天宝元年,唐玄宗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嫉恨之心。与此同时,李白曾让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的飘逸洒脱、傲岸不拘受到同僚的诋毁。李白看透了所谓的官场,所谓的名利荣禄,他身穿锦袍,骑着五花马,一会儿高声歌唱,一会儿纵情大笑,出了长安城门。他重返鲁地,寻幽豪饮,同销万古情愁;南下吴越,梦游天姥,酒入豪肠,醉倒了大唐万里江山。
【应用角度】 “骨气”、“名利”、“人格”、“乐观豁达”、“挫折与痛苦”、“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等。
饿死的“宅男”
湖北十堰郧县杨溪铺镇王小林,小学期间一直是班长,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1994年,王小林从郧阳师专毕业后又到荆州师范学院读书。在此期间,姐姐为了供他读书辍学;就连父亲去世,很长一段时间家人都瞒着他,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1995年,毕业后王小林被分配到郧县一所中专任教,由于不满学校的安排,他回到家乡。
在家期间,王小林因干活与母亲发生争吵,甚至将母亲打成骨折。失望的母亲从此住到女儿家,一住就是14年。14年间,王小林不做事也不做饭,想吃东西,就到别人家菜地里拔点儿菜。直到2012年3月12日,当邻居再次透过窗口看到他时,他的身体已经僵硬,怀疑是饿死。据同村村民说,王小林没有精神方面的问题,但是宅在家里的他却过着野人般的生活,饿的时候,就吃生蔬菜和红薯叶之类的东西。
【媒评文摘】 1.王小林之饿死缘于其心理的严重障碍,我们不能以王小林的极端案例来误导公众“读书无用”。读书的作用,是不辩自明的。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飞速发展,正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学习的结果。如果人们都不读书,人类社会的历史就不可能从愚昧走向文明、从文明走向更文明。
——环球网
2.对“宅男”大学生,我们无论是“哀其不幸”也好,还是“怒其不争”也罢,他终究是社会的一员。发生悲剧必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社会多一点点的关爱,可能就会把他从危险的边缘拉回来,重拾生活的信心。
——网易网
李白醉了
水 风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古往今来,可曾见如此可爱的诗人?天子是谁?李白醉了,醉了的李白生活在一个自由的世界,一个美的王国。什么天子,什么王侯贵胄,都湮没在李白的酒里,幻化出这一个任情恣性的诗仙,“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千古一醉,快哉李白!
李白有幸,生长在盛唐时代;李白不幸,不得在这个盛世经邦济国。秉承儒家教诲,李白是个积极的入世者,然而,他不能泯灭自己的个性俯首为奴。于是,他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一次次破灭。没有哀叹,没有悲吟,在浩浩唐风里,李白,将他对理想的讴歌,对未来的向往,对人生的礼赞,都融入到酒里,飘荡在诗中……
李白醉了,“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醉了的李白尽情地挥洒着他的真性情,奔放着他那旷放不拘、乐观自信的思想,抒发着他对现实的愤懑。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所以,他傲然放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世界,何时能给我们的诗人一片天马行空任遨游的天地,一个大展雄才的自由空间?也许只有在酒里,只有在醉中。醉眼看人生,人生才有了诗意;朦胧看世界,世界才显得清纯。李白,只有醉了。
醉中的李白与月对望,月之高洁,月之冷傲,月之洒脱,月之圆融,成了李白咏之不尽的意象。“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常思,这些诗句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李白的心里流出来的。孤独的月亮阅尽了千古风流,可是她,就那么淡淡地超然地挂在天上,人间的一切似乎全在眼里,又似乎全不在眼里。这样的月亮融进李白的酒杯,怎不使醉中的李白凡心顿释,俗念全消。诗、酒、月,一个纯美学的意境油然而生。月在酒里,酒在诗中,一个飘飘然然的诗仙在千年的月下独酌。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月,真的不解饮吗?此时此刻,只有月方解其情,只有月方会其意。所以,不是月不解饮,而是只有月才解饮的浪漫的忧伤,只有影来随身的诗意的寂寞,充溢在李白的心头。李白醉了,醉在这如诗的月中。“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有明月相伴,李白,愿长醉在千年的诗酒风流中。
李白醉了,可世人都在“醒”着。
在这个世界上,做官与处世永远比作诗填词重要得多。经受千年儒风的熏染,士大夫似乎只是把诗文当作一种风雅的象征,一种仕途生活的点缀。李白确是醉了,醉了的李白整个儿把自己释放在这一个美的天地,向世人展示了另一种诗意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士人只能寄情于梦中,而李白,却把这一梦境变成了现实。“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别了半轮峨眉山月,飘过峻拔的千里江陵,咏叹壮美的庐山瀑布……李白,神采飞扬逸兴满怀地在奇山秀水间飘荡,以他独特的文化人格魅力俯视人寰,傲视众生。只有月才知他的情思,只有酒才解他的豪气,只有诗,才能诠释他的性灵。李白,以山为笔,以水为墨,把自己浪漫成了不老的艺术形象——一个醉人的诗仙。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沐浴着如霜的月色,我醉了,醉在了一个梦到李白的梦里……
【精要赏析】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李白一生游历,狂放不羁,他虽才气逼人,但不被重用。他把自己交付与山水,交付与美酒和明月。作者用清新俊逸的语言写出了李白的远大的抱负、高洁的品性和不羁的灵魂,用李白诗句把文章串起,随手拈来却又贴切无比。读罢此文,让我们仿佛感觉李白吟着诗赋应着酒魂的召唤乘月而来,而又仙袂飘飘而去。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万物之逆旅也     逆旅:客舍
B.百代之过客也 过客:旅客,旅行者
C.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烟景:烟柳美景
D.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块:大块的土地
【解析】 大块:大自然。
【答案】 D
2.下面各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古人秉烛夜游
B.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C.罚依金谷酒数
D.飞羽觞而醉月
【解析】 A项,出自《古诗十九首》:“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B项,引用了“大小谢”的典故。C项,引用了晋石崇宴客洛阳金谷涧园,赋诗不成者罚酒三觞的典故。D项,描写的是当时作者行酒如飞、醉于月下的乐事,不是典故。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B.秉烛夜游
C.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D.不有佳咏,何申雅怀
【解析】 B项,“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C项,“军”,名词作动词,驻扎;D项,“咏”,动词作名词,诗歌。
【答案】 A
4.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A.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B.理,非吾业也
C.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D.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
【解析】 例句和B项均为判断句。A项,状语后置句;C项,状语后置句;D项,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答案】 B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惭康乐     惭:惭愧
B幽赏未已 已:停止
C.飞羽觞而醉月 觞:行酒
D.何伸雅怀 伸:抒发
【解析】 觞:酒杯。
【答案】 C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大块假我以文章(以:介词,用)
B.会桃花之芳园(之:结构助词,的)
C.皆为惠连(为:判断动词,是)
D.飞羽觞而醉月(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解析】 “而”表示承接关系,有时间上的前后相递性。
【答案】 D
7.下面句子中只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B.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C.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D.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解析】 A项,运用了比喻、反问两种修辞;B项,仅用了引用典故一种修辞;C项,用了对偶、拟人两种修辞;D项,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
【答案】 B
8.下列对文章的解释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篇同《兰亭集序》一样,也属于宴集序。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回答了什么人(作者与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方(桃花园)、干什么(宴饮)等问题。
B.“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以”,原因。意为:古人(嫌人生太短)夜里拿着烛光游玩,实在是有原因(有道理)啊。
C.“大块假我以文章”,“大块”指大自然;“文章”,这里指锦绣般的自然景物。即“大自然又把锦绣风光展现给我们”,岂能辜负!表现了作者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D.“惠连”是人名,很有才华,十岁就能写诗作文;“康乐”指谢灵运,南朝诗人。作者用此赞扬诸位堂弟人才俊秀,谦称自己不如谢灵运。表现作者与弟弟们畅叙天伦之乐的喜悦之情。
【解析】 “表现了作者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分析不当,表现的应该是作者热爱自然景物、热爱生活的思想。
【答案】 C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①,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注】 ①汲汲营营:忙忙碌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逾远而弥存也     弥:久长
B.不见于言可也 言:著作
C.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 荣华:茂盛
D.稍稍见称于人 稍稍:渐渐
【解析】 荣华:花朵。
【答案】 C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于”,都是介词,到。B项,“者”,①代词,代指前面列举的三个事情;②表停顿。C项,“而”,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顺承。D项,“因”,①介词,通过;②动词,沿袭。
【答案】 A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的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颜回无甚功和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意在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可悲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激励人自省自醒。
【解析】 “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可悲的”理解错误。
【答案】 C
12.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
(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应本课“局部探究”第4题第(2)小题]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
(2)①颜渊能够不朽而永存,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②我希望借本篇文章挫一挫你的锐气,和勉励你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这篇文章给你。
【参考译文】
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为“人”,他们生存在世时虽有分别,然而到了死亡时却很相同,最终也都腐朽、消亡殆尽罢了。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他们也需要面对这种生死变化,然而却和草木鸟兽及众人有分别的地方是他们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千古,时间再久也能够留存。圣贤能够长存不朽的缘故,就在于他们建立德行、功业或著作了。一个人能努力修炼个人操守的话,一定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个人功业,却是受社会情况限制;若要行文传世的话,则被个人天赋所约束。有些人能建立功业,却未必有著作留下。看《诗》、《书》、《史记》等著作所记,当中有多少人是善于著作的呢?至于有高尚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业,又有著作传世的了。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能著书立说的。就以颜回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然而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极其尊重颜回,无人敢与他相比。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胜过颜回。颜回能够不朽而永存,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我曾读班固的《艺文志》、唐代的《四库书目》等著作,见当中列举上古至今有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多的有百余篇,少的也有约三四十篇,然而文人虽多不胜数,但大部分的作品却已随时间而散失消亡,至今只存留百分之一二而已。我悲叹这些作者,他们的文章虽然华丽,但好像花木被风飘散,鸟兽鸣叫掠过耳边一样,只得短暂停留人间。他们创作时竭尽心力,这又和世人为生活忙忙碌碌有何分别呢?而且最后也或早或迟地面对死亡,他们的情况和草木、鸟兽、世人一样;全部归于泯灭消失,可知道“立言”实在是不能够依靠的。现今追求学问的人,他们全部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可是只懂用一辈子功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真是可悲的了!
你(徐无党)从小便跟随我学习写文章,渐渐被别人称赞。学成后,又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而名声显著人前。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不过,我希望借本篇文章挫一挫你的锐气,和勉励你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这篇文章给你。同时,我自己相当喜爱为文写作,因此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
四、语言表达
13.如果你是一名语文教师,需要导语导入,请你为本篇课文设计一个导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设计导语时,要注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可以利用对李白的介绍来导入课文,语言要有文采。
【答案】 散文家余光中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李白这种与生俱来的个性,使他在诗国的天空中傲视群雄,成就了“诗仙”的美名。不独在诗中如此,李白的文章也流溢着这种豪放不羁、飘洒俊逸的个性,使得他的文章如诗如画,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这篇序文。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网络作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课余消遣、精神寄托的首选途径,其中的负面信息对青少年的侵袭尤其难以防范。鼠标的一次误击,随意的一次搜索,都有可能把成人世界中的东西完全祼示在孩子面前。网络中有一条著名的游戏规则,便是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对于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网络的隐藏性和无约束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对于青少年的道德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他们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于是人们开始高呼“积点网德”,网络道德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1)网络对青少年的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所要表明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网络的负面信息;网络对青少年的侵袭难以防范。
(2)要重视网络道德教育。
课件56张PPT。16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大自然。 锦绣般的自然景物。 天地,是万物的旅舍。 何况温暖的春天用烟柳美景来召唤我们。 春夜(在)桃李园宴请各位堂弟。 (在)桃花芬芳的花园里聚会。 (按照)金谷涧园的先例,罚酒三杯。 课时作业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